|
我的每一个飞机都是为你打的。 |
|
香港三部曲之一。中秋大概是港片里最心软善良的古惑仔形象了。97事件在港式青春中的意义值得反复回味。青春不是生不如死,而是你看着这个世界,觉得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却死了,于是忽然有一天轮到你了,便那样死掉了。 |
|
我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所以我们永远年轻。青春的荒凉与惨绿。黑老大的覆call暗号:普天同庆迎97——如今的陈果是再也拍不出这样黑色的电影了。 |
|
一贯的对小人物的关怀,充满趣味性。手法上比“好莱坞”一片成熟了些,细节上还是粗糙了。 |
|
李灿森的腰真好看 |
|
第一部陈果。除了对影像活力毫不犹豫地肯定外,只剩下“是还没开始年轻还是提前老了”的无限沉思。GUN DANCE那段五星。 |
|
从没见过你,我却在梦里为你打落无数架飞机。不曾吻过她,她却在死前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在坟墓里奔跑,大声喊出陌生人的名字,不想听大人讲道理。我们在天台上跌落,手里握着最真挚的话语,不想被世界所忘记。这是陈果眼中的青春残酷物语,少男少女们还来不及去改变,就已经死在九七年的朝阳里。 |
|
97大限之浮躁。跳楼少女流下两封血遗书。卧室海报:天生杀人狂,我私人的爱达荷。我每一架飞机都是为你打的。在漫山坟茔间掀起裙摆。闻女体味流鼻血的白痴仔。在公厕砍外遇老豆的高中生。出走的母亲和雪花屏的电视。持枪跑下太平山缆车铁轨。滑板少年拾起掉落走廊的螺丝刀。桶楼坠落的电视机。中秋月饼 |
|
回归三部曲之一,陈果的世纪末大爆发肇始。海报上赫然写着“新人类 新世纪 电影第一号”,那时的他有这样的豪气。回归二十年后,似乎港人的所有焦虑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那么虚无的青春,绝望的人生,混沌的世界。他们没有成为可耻的大人,他们死在一九九七年。他们对死亡没有思考,却永远拥有了它。 |
|
果断融不入这个氛围,我不知道最后引用毛的话的是如何,肯定抨击普天同庆迎97?说实话,面对竞争,年轻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的生活又该如何平衡呢?好吧,我感觉看了这片我所想的根本不是其想要表达的吧。向Ihoda致敬吧,反正我也就记得是个基片了…… |
|
当你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全不同了。 |
|
8/10。刺杀未遂那段很有意思:前一组镜头传来枪声,中秋顺手把枪丢进垃圾筒,后面又显示他打翻了垃圾筒,胆怯逃走,一前一后交代的信息互相冲突。陈果的空间意象太成熟,公屋的阴暗压迫、厕所的砍手、坟场的快乐隐藏着危机。青春就像一场用愤怒宣泄自己的破碎和伤的表演,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没人关心。 @2015-08-07 22:00:32 |
|
导演烂,剧本烂,演员烂,音乐烂,唯一可看的就是摄影。这8.1分怎么来?害我买碟回来看了。 |
|
你再给我讲讲爱情 我的每一个飞机都是为你打的 |
|
片子的意境从中秋杀人失败后像乌云一般弥散开来,隧道里的呕吐,是过度紧张后胆怯的嘲弄,年少时的桀骜伴着胃酸一起吐了出来。中秋的悲剧是无数少年跨越成年时必经的悲剧原型,自己低估了世界,少年的英雄情结胎死腹中,最后只好以杀戮或自杀保住内心最纯洁的东西。一封遗书,三人落笔,是三个阳光少年对人生无奈的同病相怜,是青春未遂后的以死相见。你们找的许宝珊终于找到了。 |
|
独绝到极致的残酷青春片。1.镜语与影调粗粝、癫狂、生猛,故事和人物又萦绕着阴郁、自毁及死亡。时而插入的手持、慢镜、猝然定格、倾斜构图、凌厉蒙太奇与各色滤镜,盈溢出浓烈的新浪潮气息。2.聚焦边缘人群的青春,有岩井俊二之味,亦有爱与死、绝望与赎救的矛盾并置,一如自杀&十字架、尸身下的鲜血&精液与飞机之梦,还有站在墓碑上的呼唤、拥抱和接吻。3.不少隔着门窗栅栏的囚狱式构图,压抑逼仄;大量后拉镜头+结尾的后退逆行(濒死体验或游魂视点),彰显出堕退与过去不可撤销之感。4.握枪摇滚狂舞似[出租车司机]变奏,救不了门外人则凸显癫狂自傲与盲目无力的反讽。5.重复叙事+错乱交剪的杀人尝试。6.搓洗晾挂冻冰箱的内裤。7.这个世界太不公平,应该死的没有死,不应该死的都死了。| 我们这么年青就死,所以我们永远都这么年青。(9.5/10) |
|
香港最好的青春片 |
|
自此对香港电影改观。
陈果的镜头下,一切戏剧化变淡。而残酷又真实的少年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一幕戏剧。还记得栏杆外的凝望,远远冷静看着同龄人该有的生活。山坡上在夕照里散发镇定冷光的墓碑以及毛主席淳淳教诲。当然,也很作。一时竟然咧嘴笑出声来。 |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香港人民广播电台 |
|
虽然我同意是部好片子,但说实话看后很难让人愉快,现实的残酷让人无语。 |
|
若干年后[烈日当空]、[观音山]皆有此片影子。“97大限”莫过这部直接。青春的疼痛,此片不亚于[莉莉周]。非常风格化,剪辑也很有特点,肾病略狗血。此外就是太糙,尤其声音。 |
|
少年总以为自己是英雄,以为拯救少女便是改变世界,以为在坟墓里跳跃便可以不听大人讲道理。
但现实总是被低估,大麻、手枪和电视机里的杀手,也不能阻止谋杀未遂的呕吐。黑社会杀人放火,李社工尽心尽责,爸爸强奸十二岁的女儿,妈妈抛弃未成年的儿子。
其实世界从来不讲什么道理,该死的人总是活着,该活着的人总是死去,满嘴仁义道德的大人,也只会逃避。
好人坏人最终都会变成大人,一切都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和死亡。代表良善本能的阿龙会被利用贩毒,代表爱情希望的少女会紧紧抱着你死去,一封遗书,三人落笔,浮世侵蚀,破碎残酷。
少年的忧愁只有一个:是选择死在青春保留一丝纯真,抑或是痛痛快快的砍下爸爸的手,潇洒离去。 |
|
是陈果电影,也是李灿森电影,赛亚人发型和小蛮腰特写比脸还多。这个被家人放弃和时代遗忘的古惑仔,用吊儿郎当的痞来掩盖内心空虚、畏惧和自卑,但至少还保留着对世界最后的善意,用仅有的蛮力来保护所关爱的人。香港回归本与他无关,但作为时代背景毫无疑问加剧了个体的无力感。到最后还是在说孤独 |
|
被人拿来当枪使的少年,最终变成了一把不受控制的枪,杀人的时候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带着对社会的不解。 |
|
才看到这么牛逼的香港青春片。香港回归20年,而香港制造的唯一一批“土著”人,就是现在李灿森这样的年纪,也随着结尾毛主席语录的来临而没落消失了。迷茫,躁动,颓废,无奈的一代……他们讨厌一边害人又一边帮人的大人,拒绝长大。 |
|
“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手里都攥着枪,只有你手里端着凉爽的西瓜” |
|
生猛实验,迷茫内心,锋利剪辑,柔软情意。最后一段,砸烂世界,护住天真,心却糜烂。处理情绪,天才手法,倘若克制,悲情城市。 |
|
难道只有让生命定格于最美的时刻,才能使青春免于庸常的浮世侵蚀?其实随波逐流坠入泥淖不是唯一终点,也可以自成器局游弋于潜规暗涌之上。参悟机缘隐现于电光石火之际,只是有人未待触及便已奋然扑火。【8】 |
|
陈果的香港三部曲太牛逼了。从细路详的孩童视角,到去年烟花特别多的复业军人,再到香港制造里虚无混沌的年轻人,世事变得太快,个体无处可循。这部尤其喜欢,中秋在家里起舞的那段让人想起《燃烧》,三人在墓地上找阿珊的段落也让人像在起舞。悲剧是注定的,但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获得了免疫,也未尝不比熬着的人们幸福快乐。 |
|
窒息,影片中连续的变速镜头实在看得压抑难受。生存不容易,闲隙中的欢笑也不过是一次次的残喘。当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许自杀不再需要勇气,不过总有一条出路,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便这条路是在和谐社会的反面。我们的青春仅仅只是需要爱,一份关爱、一份爱情,只是为什么这份爱如此的艰辛。 |
|
摄影是一种好的标准,陈果一直到饺子,都保持着一个不错的标准,令人想知道这背后的准备工作。旁白风格我也喜欢,自然的,有叙述感,不是作诗,比王家卫式的要贴地,当然两者都是因风格决定,但许多影片不管什么风格都选择王式,显得做作。这个电影在拍夏天,和《蝴蝶》的夏天一样,我好喜欢香港的夏天,不是台湾、日本大多数电影里那种流淌着西瓜汁的治愈,而是一种香港的荡失在市井间的百无聊赖,那是一种危险,必须提防,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冥冥之中觉得兴奋,我的大脑就好像会如同主人公一样告诉的运转,然后当你忽然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不再青春了。梁咏琪有名曲唱到,你很好吗?suddenly,this summer。即使如此。尔冬升在《旺角黑夜》里解释香港为什么叫作香港,是怅惘的迷思,陈果在这里剖视,香港还会变成什么样。 |
|
《香港制造》是一部分裂的电影。其中一边是我们所熟知的,在沉郁的黄色天空下缓缓呼吸的香港。另一边的香港则笼罩在炫目的光芒下,那是大陆海边城市的特征。一边腐朽着死去,一边灿烂地恐惧,于是年轻人只能什么都不选择,任命运把他抛向大海,随波浮沉。 |
|
我只想说李灿森的表演真的灰常好,我还想说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才看完···我想说我喜欢他的眼睛和露出一半的股沟!!! |
|
脏乱的街道,昏暗的走廊,乳白的精液,遍布的血渍,愤世的烂仔和纯粹的爱情,碎片化的镜头无一不记录着香港青少年的边缘化意识形态。世界变化得太快了,当你还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来不及长成大人,就要被时代疏离,这是九七香港最真实的写照。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临时被换亲的未成年人,我们是急着教育孩子的大人,极具讽刺意味。曾经的陈果果然是最纯正的《香港制造》 |
|
永远年轻。方知陈果之好。 |
|
我想标记「犯罪」或者「暴力」但又说不清楚哪儿犯罪了,怎么就暴力了?可是真的好暴力啊我觉得。还有,到底怎么「文艺」了?我也想标记「文艺」。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年轻时死去,便永远年轻。”这句放在这个故事里真的太凄凉。林夕后来写《小聪明》没准儿就是因为看过这个电影吧 |
|
三年後重看,1留意到電影有許多地方把中秋定格凝住,很呼應結局。2雪花亂飛的電視機畫面。不用修理,他根本不想看到任何東西。3許多鏡頭都被鐵枝框住。4世界當然不是你們的。是大人的。中秋說,剖開大人們的心看看,可能像屎。5電影最最最尾一句是:「現在讓我們用普通話再讀一次...」是說香港 |
|
尾声,《明报》上红色大字写着“香港创造历史的一天”,未知日期,亦未知事件。只知四位没有未来的年轻人,用残存的信念寻觅生存与死的真相,用爱与虚无吊唁将去的年少。奔腾而来的时代,被排挤、碾压的是“废青”、是社会底层、是怀揣微弱理想的你我,谁人在乎?历史不在乎。 |
|
好结尾。剪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逐格用的好不突兀。港片的优点是容易入戏,想看不太花脑子又不下三滥的片子可以看陈果 |
|
【林象词语放映】4K修复版。也是部后劲很大,回味悠长的影片。正如本片男主角一般,在生猛粗粝的形式外表下,有着细腻动人的情感。尤其是绝望与希望、悲伤与美好并存的结尾。带着97前(最后?)的癫狂与不安。越是回想几个主角的生动的面庞、跌宕的命运与无果的爱情,越觉悲哀。“死亡”的意象贯穿始终。墓园的两场戏尤为动人 |
|
致郁片,丧到极点。大学时给了五星,现在二刷发现完全没法进入了。(好事吧这?)
那么和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香港人有没有更丧一点? |
|
喜欢李灿森没有原因 |
|
香港居民楼形成的天然panopticon真是令人着迷,除了最显笔且无处不在的铁栅栏,人流和建筑本身也近乎将主角所在的背景空间(除了校园/篮球场/墓地)都填满,使这群年轻人无路可走无处可逃。中秋先后失去了父母,而三口之家居然变换了成员在朋友之间建立了起来,保护智力低龄的阿龙也使得长期丧父的中秋能够自己扮演父亲的角色,可始终不见踪影的权力机关(最强父权)早就预示了这一切都是枉然。他懂的只有暴力,而暴力哪来的,是和他叨叨的麦当娜罗伯茨和墙上(德普?)的海报一起来的,是被他扔下楼的电视带来的。既然无路可走,不如选择看天,至少天空不是雪花屏 |
|
陈果就是左手恶趣味(卫生巾贴脸、冰内裤、坟头蹦迪),右手大隐喻(十字、白“血”、父衰母遁),左右开弓就是玩枪的阳具/成人礼,虽然大俗,但放在混混情境里浑然天成,少年人最狠是看淡世俗,最欠也是,成年人的心挖出来是屎,那就永远年轻好了,轻巧需用沉痛垫着,然后飞了,没心没肺。此片最后略失控,但那种情绪,最是那种情绪,世纪末叠加少年世界的末尾,湘南纯爱组有,岩井俊二也有,李灿森好比半个鬼冢英吉,半个出租车司机,游荡在一切建制的阴影中,为这种城市的命运,留下一些不那么确定的风景。 |
|
开篇的死亡气息一直笼罩着全片,没有未来的一代年轻人,最可怕的是这种预言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实。 |
|
太港太正了,时代的暴风雨中挣扎凫水的人,像绵绵不绝的暴晒下中了暑,鼻腔一热,抬手抹一把血,阴魂不散的蓝色梦魇,汗和泪混在一块的刺痛,隔音很差的青春,每一阵疑幻似真的钝痛都是死鱼打挺。最好的年岁原来也就这样,是一场终将失效的幻觉,果然有的你捱。降落在启德机场低空掠过的飞机频频出现在我梦中 |
|
“那天晚上,无数架飞机在我梦中飞过,我没有详细数过我打下了多少,但我可以肯定,每一架飞机都是为阿屏而打的。” |
|
A 1997 revisionism of Dangerous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 1980 |
|
最后40分钟起情绪才交融进影像成为影片主导。//中秋至少还能以对阿屏的爱做依托与现实对抗,那么现在呢,少年间至纯的爱被挂上污秽之名,仅剩的活力由被规训教育挤在角落里的所爱之事提供,少年在价值观被任人强塞的处境下背负上重任艰难前行。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可是青春尽是残酷未见答案。 |
|
重看。只有这样的与时代无限贴合的电影,瑕疵才有可能成为弥足珍贵的亮点。以“青年亚文化”面对97是有一定局限的,而后世除影迷外,更多对影片的提及与讨论则建立在李璨森这一潮流ICON所代言的青年亚文化商品化的形变。这正好映衬出了中秋所代表的一批青年悲凉的底色:即使躲过了意识形态,终也躲不过商品化对其群体文化的收编。如今放眼望去,即使香港亦不能再为这群年轻人提供肆意表达自我的空间,无比唏嘘。一块滑板不只是一块滑板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无数富有表达欲的年轻人的态度;现在,一块滑板,真的只是,那么一块滑板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