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简单的一个故事,却分外动人,有些像另一种“幸福的拉扎罗”:小岛的渔民们受到来自新技术、高薪资工作的冲击,只能黯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在家中已延续几代的事业,离开家乡。电影没有探讨进入城市之后生活(其实已有其他的渔民这样做了),反倒把结尾留在一个仿佛充满希望的一刻,想必这一定是对“故乡”这永远的港湾镀上的金色光芒吧。所以相对于对社会变革的质疑、对传统产业消失的遗憾,这部电影更多的还是感怀人与人的分别。白发苍苍的笠智众演爷爷,有他的每一个镜头都非常有爱 |
|
依旧是简单的故事,山田的处理还是四两拨千斤,像无波的古井下面涌着巨浪,不断拍打着离乡人的心。谁不是故土难离呢,可资本的时代,乡村小民已难敌“大者”,铁船一帆帆驶过,木船难逃被焚毁的命运。那结尾碎石入海的慢镜,震撼着我的心,配乐悠扬,从此以后故乡渐渺远,从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
“你要是离开,就不可能常常回来了,记住她的样子,别忘记。” |
|
随着最后一船沙石倾注入海,关于故乡的旧时光是不是也就此淹没?不可扭转的潮流是不会对人的情感负责的,但是没有谁能逆转时代的变化,我们最多只能在远行的航船和故乡的堤岸之间拉起一条条脆弱的彩带。 |
|
看完《远山的呼唤》,在其豆瓣条目页面的剧情简介看到「……本片为“民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家族》和《故乡》。」才知道另外两部影片的存在,于是决定按上映时间倒着追看一下,隔了三天,终于观影:1.依然选择观看国语配音版,起初听到日语就感觉被“骗”了,暂停,验证,还真是国语版,只不过国配音轨好些段落用日语原声替换了(猜想可能也是当年引进时有所删减的原因?);2.-从早到晚,成天拼死拼活地干,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可为什么?为什么非得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美丽的村庄呢?-活不下去呀!没有办法。→ 不由得因此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曾经安溪铁观音销量多价格好,很多村民以制茶为生,后来不景气了,挺多村民也到外地另找工作赚钱了;3.以为本片故事承接《远山的呼唤》剧情,看到后面不禁担心父女俩遭遇不幸,结果并非如此…… |
|
背井离乡的人们啊,故土的小船在时代的巨浪下不得不抛弃。大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拼不过大者。 |
|
越普通越感人♥这样的热爱故土的電影现在很少看到了,这样把劳动歌颂的这样美和如诗如画一般的赞美的電影真的不多见了,这样的明星演员把故土把生活演绎的如此感人的電影成就了我们心中的经典永恒!——把小人物在大时代的不能承受的变化真实刻画出来,我们一方面爱着自己的故乡一方面又不得不背井离乡 |
|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人们都要离开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海面过活下去呢?
普通人在大时代潮流中犹如一叶木舟,
他们对自身命运的航向通常无法左右。
夫妻对视后将最后一船石头掀翻滚滚入海,
水浪溅起快慢剪切一气呵成顿生史诗气魄。
穿插的金色回忆与离别时无数长长的丝带,
山田洋次镜头中总带着浓郁的留恋与乡愁。
狗和小女儿都能听出自家船回来的引擎声,
口是心非的精一发怒过后又问民子累不累,
民子第一次拿到轮机长证书时的无比喜悦,
对细节与情感的细腻写实以四两而拨千斤。
小木船在巨型铁壳船面前运石填海的无力,
时代前进,人们点燃旧船的尸体烧成灰烬。
分不清粼粼的海面倒映着是落日还是火焰。 |
|
勉强及格。可视为两年前那部《家族》的前传,船老大和轮机工两口子,在名为“大者”的铁船公司的压迫下,不得不渐渐放弃自己的老木船,去广岛城里上班谋生。延续了《家族》的一些特征,人物关系啊经济起飞年代背井离乡的苦涩啊黄色调的温情回忆的画面啊,这些都保持了,但这部的问题在于,剧情聚焦于男女主人公对逝去时代和生活方式的眷恋,把小主题做大了,而且取景也少变化,给摄影和剪辑节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另外既然木船都运行19年了,他俩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年幼?显然这是一个让男女主角更背负离别苦的设计,但不合乎情理。 |
|
和《家族》相比,叙事简单也较平淡,表达的依旧是人与过去生活作别开启新生活的故事,里面夹杂着小人物在时代巨变下的无奈,以及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的忐忑。山田洋次在这个小故事里注入了足够的真诚,片中男主在难以与“大”抗衡时的无力感令人动容。 |
|
前面质朴的部分挺好,后面一伤感就感觉平平了 |
|
夫妇之间岁月流转中的对望,实在令人感动。日本电影总是这样,一会就好像把人生说完了。 |
|
从设定上来看,可以算《家族》的前传了(但故事和角色有差异,只是设定上的传承),还要追溯的民子一家未进工厂之前的故事。依然是经济发展对传统手工业者的影响,不想寄人篱下的船老大,无以为继的半人工破旧采石船,最终不得不随大流进入工厂打工,其中的过程,简单却充满史诗感。
尤其是民子他们最后一次出海,电影详细的呈现了半人工采石填海的过程,民子费力的操纵的升降机,几乎倾覆的小船,对比远处的机械化巨轮,形成鲜明的对比,极为震撼。
渥美清饰演一位外来并定居当地的鱼贩,一句台词让人五味杂陈:“那为什么人们都要离开这个好地方呢?”在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就像大海激流里那艘小采石船一样,无法左右的航向,但可以保持小船不倾覆。 |
|
三星半。这是一部几乎没什么剧情的电影,更多的是抒情,一种工业化时代到来大背景下被迫放弃传统工业,甚至背井离乡的无奈。 |
|
横亘于时代之上的乡愁涓流。 |
|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静止的摄影机,运动的是风、海、车、船、时代、人。3,与海搏击的人,烧船,记住你的故乡。加藤登纪子《风之舟呗》。4,前几分钟。昀看到船侧身欲翻将石块倾倒入海时会指着叫。躺在船上的女儿,父亲提到父母要看着不然掉下去。想起Z说过他的童年躺在父亲的船中。 |
|
这大概是山田洋次最幸福的时期了,一干御用主力健康年轻,导演本人也正值壮年。 |
|
卡司接近寅次郎,但气质更清淡哀婉,被工业蚕食的家庭小作坊式微,最终故乡成他乡,笠智众落寞的背影仿佛重演了一遍《东京物语》。 |
|
本片的靈感來源於山田洋次一次瀨戶內海旅行,是和《家族》,《遠山的呼喚》並列的民子三部曲之一,亦可以看成《家族》的前傳看。此片是山田洋次很大的一次突破,一改他節奏明快,故事豐富的特點,而是充斥著大量的空鏡頭,是延續《家族》的又一次紀錄片式拍法,用簡練的對白與豐富的影像,突出木船不敵時代的殘酷描寫。相對《家族》對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強烈控訴,此片雖是輕描淡寫,但亦折射出美不勝收的故鄉到底比不上城市薪水高的現實無奈感。 |
|
70年代,日本海岛渔村生活。朴素感人。 |
|
8.6 去除戏剧,以散文的姿态,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离乡故事,更多地拍摄空境与纪录片模样的那些近似于空境的生活工作场景,最后半小时才开始加力煽情,哀愁、离绪、家人间的不舍与照顾,其实拼不过“大者”又怎样,人们不还是照样能延续着平淡真实与喜怒哀乐生活下去吗。 |
|
旧日时光,故土难离。 |
|
情节平淡得跟纪录片一样,但情感浓厚得如醇酒一般。同样是反映日本高速发展时期岛民的苦闷失措,《家族》是以告别家乡始,《故乡》是以告别家乡终,都催人泪下。山田洋次的乡愁电影,不是对故乡的眷恋,而是对那种原生生活方式的无法割舍,有很多直抒胸臆的对白和大写意的镜头,令人动容。不得不承认,日本在保留传统生活状态和痕迹方面,比我国做得要好得多。至此终于集齐了《远山的呼唤》、《家族》、《故乡》这民子三部曲,山田洋次将民子的灵魂注入倍赏千惠子的身体,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
|
《家族》里的精一是谁都拦不住的要出去,《故乡》里的精一却是想留而不可留,最后也只得出去,殊途同归。故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男主角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什么都没做错,却还是守不住一个故乡,这个话题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山田导演并没有添加太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片子拍的平实而客观,更多的答案都在观众自己的脑子里。“民子三部曲”看完,山田导演拍寅次郎几乎和昭和年间的名优合作了个遍,但唯有倍赏千惠子才是最“山田”的,他们互相给对方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
|
演员演技好,表演认真。故事如题。三部曲最先看的远山,远山和家族是一脉相承的(10年过去房子好像都一样的),这部其实和其他两部没有很大的联系,只不过演员班底跟第一部一样,甚至人物性格都一样。男主角可能代表了许许多多的一类男人,感觉我自己就有些像。 |
|
8/10.
男主一家因为承担不起修船的费用,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小岛,去往城市的造船厂上班。
普通人无法阻挡时代前进的洪流,个体也赢不了资本,面对生活的改变只能选择被迫接受,只是真的舍不得离开故乡啊。
41岁的山田洋次准确地抓住了某些生活的瞬间,表现了时代变革对底层百姓的影响。没做错什么啊,很无奈。
本片的卡司基本上就是《家族》的原班人马,连男女主角的名字都一样,都叫精一和民子,只是渥美清由客串上升为配角。 |
|
故事跟《家族》连上了,可以看成前传。不过,力量稍逊《家族》 |
|
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家乡成了故乡。剧情简单,主要是电影中流淌的情绪很有感染力。虽然剧情简单,但这样一部电影没有深入生活是无法做到如此自然的。 |
|
时代的变迁无可奈何,平凡真切写实的情节,这才是生活,记住你即将挥别的故乡,因为以后你再也见不到相同的景象。 |
|
应该算是《家族》的姐妹篇,同一套班底,主要人物的关系都是一样的,主题也相仿;观影过程中,不觉被带得充满了感伤,一直一直有鼻酸之意。 |
|
在工业大者的侵入下依依不舍的离乡者,为平民拍电影,有先见与温度的导演。 |
|
1. 在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城市化不可阻挡。电影难能可贵以批判审视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在这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为这些人留下更多的影像。2. 纵使潮水变化,家庭的稳固。社群的温暖在电影中如此确信,它成为自那个时代起远去的背影,乡愁的来源。3. 电影用了大量的物质材料来构建叙事空间,水、石头、钢铁、木头,云,树。 |
|
2018.5.19想看.2022.2.2晚看。看这片子会想到大林宣彦。希望有天能找到渥美清版本的《二十四只眼睛》.第893个标记看过.歌曲:加藤登纪子《风的舟》風の舟 |
|
“民子,何谓‘大’?大家都说随着时代改变,无法以‘小’搏‘大’,那到底是什么?‘大’又是指什么?为什么我赢不了?“ |
|
平凡岛民被工业化和城市化裹挟,离开故乡的故事。面对“大者”展开是叙事很多,东亚各国在这点上的表达也多为一致。但山田洋次起码是温柔的,那些不解、苦闷以及难以释怀,最终还是内化成平民百姓的强大生命力。为什么?其实也无非是希望在,家人在。山田导演的作品确实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尤其在东亚语境下。 |
|
故乡啊故乡,1972年,经济起步阶段。 |
|
这也太散了。。。 |
|
能看到以小镇为背景的故事真好。拍的太细了,片子看下来,让人大致了解了海边为生的集中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艰辛。话说片中运石船真大开眼界,行驶在沉没的边缘,卸货如翻船,第一次看着太吓人了。另一方面,表现了时代风貌,小作坊被大企业挤垮,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放弃了辛苦但是为自己工作祖辈的职业,去城市在大企业做个旱涝保收的打工人。故事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结尾一家人乘船离开,犹如上一部家族里的开场,街坊邻居都来送行,送别带在海风中飘扬。不过这部电影虽然因为讲了行业的没落,但是并不是家族里那么一路艰辛,反而因为放下了心中作船老大的包袱顺应潮流而充满了希望,当然也有怀旧。比起家族,本片的故事更加成熟。同样的人讲相似的故事的手法,从这里算是一个开始吧,也是导演的一大特色。 |
|
日本的工业时代,快速发展。属于船老大的时代结束了,他们要背井离乡去城市里讨生活。而乡愁不能忘却,乡亲们真的很善良友好热情。
女主的塑造很好,温婉坚强的日本女人,知书达理。 |
|
山田“民子三部曲”第二部1972。小厅国配体制版本,画面模糊,暗部细节全无,开头甚至将井川比佐志看成了绪形拳。濑户内海的渔岛,“寻根”式抒情,传统-现代的对立。后福特主义的大型船舶生产与手工作坊式的造船手艺。以船为生的人们最终成为造船厂钢铁机器吞吐轰鸣的一部分。可以见得,改革开放前后引入的一系列被当局视为效仿对象的“展现日本现代化成果的电影”实际上成为了八十年代中期批判现代性的传统回潮之思想来源。“寻根一代”或直接受到日本后太阳族时期的左翼作品影响,其中不乏很多或值壮年或到暮年的大师:今井正、山田洋次、山本萨夫… |
|
故乡就是离开觉得好,待着觉得难的那个所在。 |
|
一种生产方式的变更带来的是一片土地上所有人的生活动荡。结尾那段挥手告别的不仅是昔日的乡亲,还有那曾经赖以生存的每一山每一水。 |
|
一个离开故乡的故事,山田洋次的真挚情感扑面而来。那个年代的日本电影真会拍海啊,一百万种诗情与深情在海面之上滚动… |
|
躲不过的时代巨流,终究是要离开深爱的故土,去往新的天地,民子真是个完美的女人啊! |
|
相比家族还是更喜欢这部故乡,这部更沉的住气一些,虽然有些对白也显得多余了,有时候不说比说更强有力,一个咧嘴一个眼神已经代表了一切。。。摄影非常精致拍出了这条破船在海上颠簸上下浮沉的现场感和各种天色下小岛的美丽风光。。。笠智众和渥美清的戏格外的喜欢,渥美清那句你是船老大但是你老婆是轮机长的话,说出了一个家庭真正的核心关系。。。ps生离比死别更让人心碎。。。 |
|
有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总是被迫会离开故乡,寻找新的生活,也去探寻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出门在外总是难免会有许多忧伤的时刻,有时候有许多情感起伏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会让你更加看清自我,更加明了内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我看过许多的风景,却终究最难忘怀曾经的如白月光一般的记忆,终有一天我也将以一场盛大的回归与这里和解,一定要记得等着我哦。 |
|
该怎么说呢,觉得山田洋次一向挺知音的,说教既不像黑泽天皇气场凛冽,也不似小津先生节制悠远,但颇有几分深情的古典美,这部描写时代变迁、故土情怀的题材要好一些。“为什么不得不离开?”是啊,为什么,为什么… |
|
总是为了几两金奔波劳碌 枷锁都是主动套上的 |
|
平淡朴实,没有戏剧冲突。勤勤恳恳的夫妻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不得不改变自己,背井离乡 |
|
一个关于和从小生活的家乡,祖传的事业的别离的故事,刚从广岛和尾道回来,看的时候格外有感觉(山上的寺都没变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