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女煞葛洛莉后,你会觉得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并不是那么伟大,或者说,他之所以那么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了约翰卡索维茨的肩膀上 |
|
3.5 子役的灾难级演技毁了全片 我要是Gloria早把这小逼崽扔了 / SIFF第1场 |
|
美国帮派得以苟延残喘到今时今日真是个奇迹,家族成员都是靠领政府救济活命的对吧;美国的警力就更弱,或许电视通缉和市区开枪这些小问题都不屑一顾,可竟让敬老院式的好好先生们对追踪定位屡屡得手,又未免太过松懈;最后,感谢卡索维茨给傻逼观众带来了一出笑点诡异又装腔作势的反类型极致观影体验 |
|
原来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原创”!卡萨维茨拍城市拍得太好了,体育场的一瞥,公共交通的不停出现【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背景人群自然入镜,疏离感从头贯彻到尾。反倒故事上稍微差点,女性主义的凸显【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与“母子”关系对回归传统女性形象的表现之间的矛盾没有极具有力的刻画。 |
|
很惊讶看到这争议卷土重来,想起来也曾看过这电影,顺手补个短评。首先,这绝非什么“被遗忘的无名电影”。如果硬要将二者相比较,本作更加贴近现实、慌乱、有清楚的逻辑和情感变化(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而Leon更近似于一个符号,情节或情感的变化都是静默无声的,女孩的能动性远比男孩更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言外之意”,很容易理解后者为何更容易成为一个文化图腾,且细腻和成熟度是都要高一个档次。在我看来,二者最相似的只是画面调性。但“抄袭”还是“致敬”?我不回答这个问题。 |
|
用生活流的写实手法讲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效果美妙,异常好看,比后来者《杀手莱昂》耐看。大概昆汀也从卡萨维茨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吧。 |
|
对贝松影响肯定很大 |
|
各方面来说都像是卡萨维茨最平庸的一部了,漂亮的开头给了太大的期待。最大的问题在于情感的延续性,卡萨维茨的调度是高度依赖于即兴表演的,因而摄影机对瞬时的、神经质或歇斯底里式的情感冲击之张弛与把握非常到位,然而对于一个类型故事片所需要的精准、高效而又完备的“羁绊构建”以及过程中一系列大趋势不变的起伏变化来说——不仅死板得屈才,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存在断裂的。 |
|
第37分钟葛洛莉拔枪怒射灭了一车人 一个年华老去的暮年女杀手和小崽子的蹩脚逃亡
你赢不了体制的 |
|
这毫无疑问是卡索维茨的电影,那个长相微笑都和自己神似的小男孩,还有自己的、我们的女神罗兰兹主演。但这又是最不卡索维茨的电影。我所期待那种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最真实的美丑,取而代之是戏剧性的虚构。不断上下楼梯和换乘交通工具的生死逃亡,也远没有仅在卧室里一男一女间的争吵充满紧张。 |
|
把那个熟悉的Gena放进商业类型片结构里居然还挺成功,至于逃得有点莫名,怎么讲,类型片难道不就是为了逃亡而加个理由吗~6岁就觉醒了撩妹原力的拉丁小弟弟夸她tough, strong等等只愁找不出词,我想:弟弟可惜你们没有“屌”这个说法。Gloria逃命也不忘带足n套裙装始终细高跟,真是精致女孩。Bill Conti的音乐故意非常浓重但有一个萨克斯theme爆好听。摄影风格非常70年代初,尽显纽约脏乱差(不过市民都很讲义气)。 |
|
3.5,卡萨维蒂在类型表象之下建立其纽约-匹兹堡的美国城市泛散步,如同早先时期的街头独立电影质感,Phil的存在有别于父权复兴或吕克·贝松的新纯洁主义。他的表白,他在旅馆房间之中的裸体都展现了对于犯罪片中成熟的,情圣般的男主角的滑稽戏仿,也因而注定了与吉娜·罗兰兹饰演的Gloria总是在拟母子-拟恋人之间不定,无法穷尽任何其中任何,在某种程度上,《女煞格洛莉》中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俄狄浦斯从潜意识渗入意识,又因为免于伦理也免于性爱的实体化(衰减为一个姿势)变得无害,被默许;或者说,罗兰兹以表演为主导的传统被取消了,仅仅成为了一个除酷之外别无他物的空洞形象——正如同影片取消了纽约多种族社区的实际特征。phil波多黎各裔的身份以及英语苦手的设定被我们实际听到的美式英语——纽约的世界语所取代。 |
|
影史第一次看约翰·卡萨维茨,影像风格非常迷人。女杀手与小男孩在城市之间辗转逃亡,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相互羁绊而滋生感情,是同时具有冷酷与温情的电影。林青霞在《重庆森林》的造型就像Gloria一样。 |
|
中间略拖沓,但丝毫不影响进入我的年度十佳复赛。开头结尾尤其撩人。小男孩的表演是一个奇迹。介于经典和蹩脚之间的奇迹。 |
|
卡萨维蒂的《爱丽丝漫游城市》/《这个杀手不太冷》。单拎出来当异类自反的类型片看,会有惊喜,类比戈达尔早期;但放在导演的整体序列中,无疑位于差的那阶。本片最大失误,是小孩演得非常一般,和吉娜搭戏搭不起来,像奥斯卡影后和金酸梅男主戳那飙戏。另外一旦不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窘迫男性,卡萨维蒂的魅力就锐减。倒也看得出,孩子是他的童年自指,拍得很真诚。 |
|
怎么会现在才看到这一部?!你是我的妈妈、爸爸、家人、情人……一切。 |
|
第一部卡萨维蒂//中文片名的女煞这二字加得真是微妙 能算更直观地表现了葛洛莉的不同//女性身份不断转换 而且两性之间的关系确实不一定落脚在爱情上//绝对女主 几乎不可能不爱上葛洛莉 |
|
女王!给女王跪下!逃难也要山青水绿,晚风吹起她的裙。You are a nice girl, Gloria, but you are not for me哈哈哈哈哈。卡萨维蒂心中,Gena也是这样mom+girlfriend的存在吧。 |
|
卡萨维茨倒数第3作,与路易·马勒的[大西洋城]一并摘得1980威尼斯金狮奖,一次犯罪类型片的胜利。1.卡萨维茨作品中张力最强、扣人心弦的电影,讲述一个自己与家族都与黑手党有交集的女杀手的觉醒与无尽的逃亡,吉娜·罗兰兹的表演又一次让人敬佩无比,性情复杂充满矛盾,惊惶不安与果敢镇静兼具,她与家人丧亡无路可退的男孩间的关系也是时近时远,曲折波动。2.女主角造型便是[重庆森林]里戴墨镜披金色假发穿卡其色风衣的林青霞的原型,男女主的关系与处境则被吕克·贝松移植改编为[这个杀手不太冷],只是男女身份位置互换了。3.整体上相当不卡萨维茨,不再狂躁即兴,少用粗粝、虚焦、晃抖的摄影,但间或出现的面庞特写、快速运镜与开放式构图仍是老卡笔触。4.几次快速移动的影像转场。5.萨克斯配乐极佳。6.墓地的告别仪式与惊喜的温情结尾。(9.0/10) |
|
《重庆森林》里林青霞扮演杀手的人物原型。 |
|
另一种这个杀手不太冷,不过gena的角色则更生活也更无力,甚至保护孩子,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只能不断躲起来 |
|
“你是我的家人,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爸爸,你甚至是我的朋友,你还是我的女朋友。”当然比不上马蒂达那一句,“遇见你以后我的胃再也不疼了。”但卡索维茨镜下的城市永远那么美,不论是逼仄的餐厅厨房过道,还是已然衰老的街道,都太过撩拨动人。吉娜罗兰兹神经质的美是极致的女性美。 |
|
荒诞见真情,小正太与熟女的故事 |
|
情节点是平行的,除了开头,没有特别明显的递进,所以显得松散,化学反应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小男孩叽哩哇啦的,对女主的过去描绘也少了些...... |
|
【A-】“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全部的家人。”电影看得越多 越难看到特别喜欢的电影,终于又碰上一部。Gloria太!酷!了!我爱她! |
|
太迷人了:从开头的公交车上摔一跤到借咖啡到耐心展开的故事表里;从上西区到上东区到中城到地铁到大桥到皇后区到纽瓦克,都有抓住各个区域的特色(Gloria的衣服也都好美。看了之后觉得Leon好浮夸重庆森林好抖机灵... |
|
太美好了。两位世界级导演受此影响分别拍出了生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杀手Leon与重庆森林。一个相当于翻拍了全片,另一个偷走了人物形象与配乐。Bill Conti所作的配乐太港了,旋律很像某首粤语歌。 |
|
4.5。最酷的一部吉娜罗兰兹。卡索维茨为妻子量身写出的角色真的是其他人演不来的,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99年莎朗斯通主演的那部翻拍版。至于小男孩的演技,拜托,人家还只是个孩子。 |
|
小男孩和女人放在一起,有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点点慢慢合理。“他是我朋友的孩子。我妈妈一直很喜欢你,我不理解,但我现在也很喜欢你了。”节奏缓缓像纪实影像,冲突和矛盾都藏在无血的暴力之下,合理又温情的时刻,两个不太喜欢对方的人靠近。葛洛丽为什么呢,很多次在想不该应下这个麻烦,但又很多次在想他妈妈吧。喜欢这个自私、暴力、没那么礼貌的形象。(怎么逃亡还一直穿高跟鞋,很不合理的事情!) |
|
i love you,i love you to the death |
|
卡萨维茨这部为「女煞罗兰兹」量身打造的作品似乎证明,他的妻子恰恰不是他的缪斯,二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才是激发这位渴望独立却「不成功」的导演不断创作的灵感之源。事实上,这种非血缘的亲密关系在危机四伏的《谋杀地下老板》里已然露出端倪,而相依为命的母子关系在他这部向着主流审美靠拢的晚期作品里已经明显到毋庸置疑。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因孩子而愈加紧密。所以,对于这个标题人物来说,必须由她的原型——罗兰兹亲自来「表演」才更真实而动人。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人物关系的已知让这部完全由「母性」主导的犯罪类型片失去了魅力——从不可知论导向注定以自我毁灭为结局的宿命论调。即,卡萨维茨的这种接受「戏剧化」的「写实」方法论最终成了他作品的坟墓。除了「失败者」万岁,我看不出《女煞葛洛莉》与《杀手里昂》有什么相似之处。 |
|
煞爽女豪杰。Gena Rowlands的演技让我相信她的真实性。体制的代表是西装革履的男性,老女人和外国小孩是体制的牺牲品,最终的归宿却是在墓场的重聚,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出happy ending。 |
|
一念之间的善恶抉择。一种选择可以提供一段时间内的安全与稳定,另一种选择只为心安。葛洛莉选了后一条路,为了凸显这种人性光辉,前半段小男孩的形象被塑造得任性、幼稚又自私,看得让人生气,尽管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如此。片子一直充满了悲情色彩,那句“你无法逃离体制”更像一种预兆,哪怕结尾葛洛莉与小男孩又奇迹般地重逢,依然让人觉得悲剧的宿命笼罩在头顶。 |
|
真是不讨喜的组合 我只是喜欢吉娜 |
|
葛洛莉的角色不停的在变:姐姐、朋友、妈妈、情人、搭档,代表的是她对自己归宿的探索;小男孩不讨人喜欢,开头没有铺垫,结果是后面很多戏都无法让我产生对他的喜爱,这跟 杀手里昂 不一样;约翰·卡萨维茨多少在剧情上表达了自己对吉娜的爱,小男孩仿佛就是约翰的化身;该片是此种类型片的先驱。 |
|
什么鬼。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明白是想写一出寓言式的女性电影,但是这个剧本真的是天雷滚滚。一点逻辑都不要了,表达方式也是冒傻气(有一种傻屌版布列松的气质???)。反正根本看不下去。乱七八糟的剧情,乱七八糟的表演(小男孩演的太差了,明显是教出来的生硬的强行表演),乱七八糟的声音。只有摄影和调度在线。完全不如雌雄大盗和末路狂花。太差了。卡萨维茨要拉黑了。 |
|
A / 人物所蕴藏的妙不可言的“僵直”状态。 |
|
Night of the Hunter? |
|
为吉娜惊艳,完美表现出了男权社会下的明智女性。和所有女性一样她感情充沛,她会在旅馆里害怕的发抖,但却又能理性的分清现实,迅速作出决定,不管是躲藏还是杀人。这样分得清现实的人,比一味按照情感偏见活下来的人更轻易能感受到爱,看到比成见、愤世嫉俗更可贵的爱。 |
|
小小年纪就满口“我是男人,女人都得听我的”的小男孩就让他自生自灭去不好吗 |
|
不怪那孩子得金酸梅。角色真的是一點也不討喜。葛洛莉亞這個殺手當的有點窩囊,但不礙我愛她··· |
|
很棒,影调、质感、空间、人物、音乐,都是一流的,难舍的独立电影气质,一身鸡皮疙瘩,难怪吕克·贝松、王家卫会偷师,难忘最后墓地的长镜头。 |
|
街道、宾馆、地铁、车内、隧道卡萨维迪全面而又具体的构建起了完整的城市的意象,并被后来的王家卫完美的发扬光大。长焦镜头构建出的角色在城市背景中无助的飘浮感、男孩在大街上数次竭力奔跑所表现出的心态控诉,这种城市环境与人物心态关系的构建,成了王家卫后来的风格特点。失去父母的年幼男孩,黑手党里的年迈妇女,两个边缘人物的形象塑造,黑帮元素只是表象,本质构建的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纷扰的城市中孤独个体的相遇,相互消解,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只是被具象化的纽带形式,真正的核心是孤独患者之间的互相情感释放,互成依靠。看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或许就没有后来的王家卫。 |
|
葛洛莉讨厌小孩,纠缠不清,难以摆脱,她是黑手党一伙的,坏人岂有好心肠,就在开枪干翻一辆汽车过后,惹火上身,这辈子摊上事儿了。母性战胜了胆怯,喘着气也要护着菲尔,也许一段新的人生开始了,该死的挡道者,小心崩了你! |
|
Apparemment Cassavetes aurait préféré éterniser sa bien aimée au détriment du scénario. Plutôt un éloge d’amour qu’un simple thriller. |
|
原来《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灵感就来自这部电影。原来《重庆森林》里林青霞的角色造型也来自这部电影。 |
|
蛮商业的,前半部分无聊,后半部分拖沓,但有趣,有些段落还挺抓人的。林青霞杀手出处,葛洛莉亚太酷了吧 |
|
Carmen演得有够好...PS:里面那小孩拿了当年金酸梅最差男配角--囧... |
|
当年金狮,略俗套的卡萨维茨。托孤和对战都不少破绽,简直是为老婆大人倾心打造的女神片。忘年配不鲜见,只是在Gena Rowlands光芒的阴影下(神经与冷静兼具的大女人形象犀利到激进)小孩演技更显蹩脚(据说拿了酸梅奖囧)。配乐很神,大部分时间又大又满不能忍,但74'处的乐思颇惊艳,有琵琶的神韵= = |
|
Cassavetes对Gloria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小孩子的情话没有人当真。女煞的仗义最后强行变成了护犊之情。我可是很期待这对发展成情人的(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