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相信这个时代仍然存在影像创造力的作品 |
|
#Special Screenings# 年近八十,文德斯的摄影机不再使用确切的物件作画。像《宫娥》时期的委拉兹开兹,像知晓死亡将至的舒伯特,像坂本龙一在《12》之中仿佛半透明的躯体,他的电影愈发切近空若无物的音乐。没有形状,没有边界,没有人物和次序,光,风,颜色,词语,和形象变为主角,美学静化为一束不可分割的目光穿行过一切。空间,和联结它于其间颤抖的数千万的微小世界主宰了一切。 |
|
可能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通过试听语言,完全展现出Kiefer像个monk一般的精神世界。 |
|
睡了三分之一过去,Kiefer的艺术本身并没在我平滑的大脑留下任何痕迹,只是不断感叹好大的工作室啊,又一个好大的工作室啊,比home depot还大的工作室啊……印象最深的还属被开场3D银幕里直射而出的阳光晃了眼——那处于真实和虚幻的交界的一瞬总令我无比幸福 |
|
屏摄人怪多的哩 |
|
戛納首映,和紳士味十足的文德斯同場看。繼音樂、舞蹈等等之後,此番文德斯似乎是在以影像辦展:藝術品本體和藝術的呈現(環境),以及媒介本身自帶的氣候。現代螢幕不能取代電視、舊投影,所以它們作為載體被3D的電影完整地還原,以還原屬於他們的影像應得的完整體驗。整場電影像個精美的大型藝術裝置,攝影和音樂都極為優美。 |
|
维姆·文德斯的镜头娴熟掠过安塞姆的人类象征符号式作品,捕捉它们在晨曦清风郁雨斑驳树影中的存在姿态和阐述般的强烈表达。摄影机纪录基弗用石膏、砖石、树枝、泥瓦、稻草、织物混着颜料,刮切、烧灼、钉缀、砍砸、堆叠、涂抹的技巧并用,做成各种巨大的绘画、雕刻、建筑和装置艺术,把德国的历史时间浓缩进一个个思考场景里,把世界的复杂悲凉沉淀在静止而又充斥爆发力的空间里。主体形态和整个场景都沉默严肃,饱含沧桑悲怆,高浮雕式的肌理在心尖上犁来耕去,这样的空间芜杂沉重荒凉压抑诡异,形成吮吸视觉的黑洞,让人沉溺。一直前行的成熟的基弗也在回望过去那个被精致繁复的艺术启蒙的小男孩,他们同时探索着终于相遇,童年想象的华丽精巧与成年反思的沉郁粗砺并置,不但增加了两种形式的艺术美感,而且对于艺术的嬗变做到“铭记”。 |
|
#14thBJIFF# 无比绝妙的体验。向死而生,感叹于巨物,臣服于末世;被放逐的艺术家,步步艰险向神龛。 |
|
3D技术在表现装置时让人更有现场感,然而对于画作/Archive就显得多余。基弗骑着自行车穿行于自己的巴黎工作室、像火炙寿司那样做画等具象镜头与拿着冰鲜向日葵枝条走钢丝的镜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呼应,策兰和英格博格·巴赫曼的诗歌与宏大的德国历史展现创作的主题与背景。 |
|
有生之年能听到保罗策兰自己读《死亡赋格》,原来他自己读出来是这样的纯净。值了。谢谢基弗和文德斯。 |
|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真的震撼! |
|
childhood is just an empty space, 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
|
感觉文德斯晚年能以一己之力凑齐一个3D影展🥲影像上依然有1+1大于的效果(就像左眼+右眼=3D,2变成了3)(瞎掰)对艺术家创作的梳理当作video easay看也不错,而且也蕴含了导演自己的再创作。至于3D,希望问“有必要拍3D”的人明白,这是一个很适合3D拍的题材,但并不是一部为了探究3D创作而拍的电影🤣(也因此pina3D的出现兼具了艺术史的偶然和必然,倍显珍贵)文德斯的3D对我来说最棒的地方就是,他用3D让电影展现出了如同中画幅相片般的影像美,而且…会动哦😆 |
|
17/05 Cannes 2023首映礼 纪录片中的艺术片 视觉享受的盛宴(文德斯先生还是很绅士优雅 |
|
@2024siff.
片头的暗屏间隙滑过了两道光。
是对基弗的极佳科普,无论是作品还是创作史,用3d的方式提升了雕塑的表现力,留意到绘画也用了3d,可能因为材质的立体吧。
Being and nothing相伴,那些被坦克摧毁过的风景,地下室行走的一段想到了保罗策兰的“让一个人从墓中走出”。童年就像世界的开始,即使在战后的断壁残垣上也有童年的笑脸,基弗通过本片和童年的自己相遇也像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战战兢兢走着钢丝,继续一点点向上,好像在靠近神
感慨于文德斯的亚撒西,尊重艺术家的隐私,没有窥探个人生活的意图 |
|
文德斯真是德国浪漫派的继承者 |
|
来自时光的喃喃细语 |
|
#HKIFF48 文德斯用3D影像完美的呈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废墟之花,大银幕上看着安塞姆把稻草灰粉黏土等材料,混入乳胶铺展在画布之上,BGM配着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画面叠影中出现海德格尔、博伊斯等人,你永远可以相信,真正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历史的侧脸。 |
|
宏大的历史叙事和隐秘的私人记忆 不要忘记 不能忘记/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相会在那间小小的阁楼房里 他给他读策兰/过去与现在的自我重逢在黑森林中 他把他架在肩上 一同遥望莱茵河对岸的绿荫/„der Tod ist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于宇宙都是原子一般渺小的存在(聊这段的时候就在抽雪茄 xs简直是映前文德斯在聊两人相会过程时提到的“Anselm身上的雪茄味20米开外都能闻见”的callback)/文德斯法语真好……😢/原来Bachmann和Celan恋爱过……😢/文德斯也太爱3D了sos/«L’enfance est un espace vide, juste comme le commencement du monde.» |
|
生於人類文明的廢墟之時。執著於在廢墟中尋求抵達和意義。 @釜山2023 |
|
抱着虚拟观展的期待进场,妹想到是颇有内容的生平回顾,一半是如今的创作现场,另一半是他生平各阶段都给了历史影像甚至有演员扮演和画家本人表演(?!)对戏,高中就上新闻电影了可真厉害。此外其灵感来源如保罗策兰、海德格尔等也都备有原声原画,资料准备得相当周到。从皮娜之后,文德斯一直在探索3D摄影构图,确实3D体验不可替代,非常优美,数年前看过Sophie Fiennes拍的基弗纪录片,取景地一样,那文德斯对废土乐园的展示可迷人数倍了。不仅仅是特选了有景深的构图,有几个仿照其作品后期特效拼贴的超现实画面也很不错。ps安塞姆基弗好像没有在国内办过展览?哎但他这些焦土艺术,实在很吃环境,想去他在法国那个专属场地参观...@siff和平影都 |
|
很有启发! |
|
维姆·文德斯拍了一部視聽的安塞姆·基弗,相得益彰。 |
|
MoMA 3D |
|
基弗的创作母题,外表看似是纳粹战争史、第三帝国文化符号,实际上是处理「记住与遗忘」的问题,关于他童年以来一直积淀的回忆,直面历史创伤。他是一个处理记忆的艺术家,包括私人和公共、个人和政治的记忆。从而提醒德国人,你们凭什么能轻易忘掉?为什么纳粹主义是不能谈的禁忌?不得不说,现在的文德斯,也是越来越往蔡明亮路线发展了,沉默无声的长镜头是一串接一串。他并不打算给老友拍一部传统意义的“传记片”,而是用“装置影像”的形式化风格,来纪录其装置、绘画、雕塑的创作生产过程。通过让观众直接看到基弗的作品本身,直接看到他的童年经历,来浸入基弗的艺术世界。 |
|
@SFF2023 |
|
2024 HKIFF 文化中心大劇院 DCP 28$ 港譯:安塞姆廢虛詩篇
COMPLETELY ONLINE EXHIBITION, film essay, Wim Wenders棄劇情片轉戰artist documentary 不聚焦Anselm Kiefer個人生活全部聚焦創作過程、作品展出、臻至化境,裝置藝術愛好者、藝術史研究專家、詩集愛好者三位一體之狂喜,Anselm Kiefer朗讀了Paul Celan的todesfuge全篇啊 |
|
没有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神话有多迷恋,更多像是借助艺术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和归宿。小朋友和安塞姆两个角度算是双线“叙事”了,童年经历就能看出艺术家外在的成长环境给他造成了一种内在的分裂和孤独,所以一开始出现的几位大天使的名字如加百列,米迦勒,拉斐尔等想必给他带来过诸多的疗愈。
第一次从雕塑中感受到情绪,白裙看似美好,但主体却是枯枝,金属,炮筒…还有综合材料的作品也很震撼。总体上安塞姆的作品真的很冰冷很德国,破碎感很强,但好在最后两种视角合二为一,说明艺术家跟自己和解了吧。相比于他的绘画作品,更喜欢他的雕塑,搜索了一下他的《淘金者》2017
Les Argonautes一眼穿越到二战的感觉。
战争能摧毁一个普通人,但无法摧毁一个艺术家,因为他会在支离破碎的分裂中找到灵魂的归宿。
|
|
20231207@MoMA. 看之前对内容和形式皆无所知,几乎就是冲着映后谈去的。映后谈也确实如同半部电影。原来这是文德斯的第九部3D影片了(Pina是第一部),他还深信它的力量和潜力,说自己拍这一部的过程中也一次次拍摄剪辑审视再重拍,要让镜头语言和Anselm的作品契合。讲到早期有人架设两部摄影机角度稍稍不同地拍摄,然后交错剪辑。被问到拍摄的非虚构作品对象人物几乎都是和他同时代差不多年纪的艺术家,他说之前没有意识到,想来是作为战后出生的一代,从小目睹许多废墟和丑恶,于是他更好奇这些人是如何尔后创造出美的作品的;儿时周围的大人都当作过去完全不存在,一心朝向未来,小孩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但当时自然想不明白,后来他选择了一路往外走,而Anselm是留在原地深挖,各自寻求答案。 |
|
文德斯始终试图在3D立体画面空间内打破本身的时空,可惜较于皮娜的浑然一体,这次更多只是独自存在的零碎段落 |
|
20231124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号楼小剧场】看了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片《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没想到会连续两年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文德斯作品。只是发的3D眼镜真的对我太不友好了,而且顶部反光的剧场压根就不算放映电影的专门场地!李睿珺导演是评委,映后许江教授激情点评。 |
|
既然你让我听了策兰念死亡赋格我就先不吐槽你了文德斯 |
|
前阵子,因为《利益区域》才去真正理解“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并由此知道了保罗策兰及其故事。接着就在文德斯这个3D艺术家传记里,进一步理解了如何以争议的野蛮艺术,去写大型装置艺术之诗。等于是以致敬策兰作品为线索,把艺术家安塞尔的名作深入浅出阐述了一遍。 |
|
美術館觀影感。但看完不停流眼淚結膜發炎,我是不是3d過敏 |
|
感覺除了感受之外沒有太大意義,就理解背景才能看懂的層面來說甚至可以說是粉絲電影。不過確實有很多鏡頭很美,THX廳大銀幕3D好厲害,幾處美到暈過克,但還是很不懂(?)。 |
|
3D的意义是?有些素材甚至是反3D的…… |
|
没有束缚,触碰边界,探索,真好 |
|
3.5;非典型的传记片,传主编年史并非重点,也不急于归纳总结其艺术美学风格,更多以一种碎片集合的方式进入他的艺术冥想天地——从废墟场景开始,以策兰和巴赫曼的诗歌为肇始动机,潜入神话和历史的厚重断层,向自然风景索取动力,以多样的介质去构筑,去探究战后德国的何去何从、人的存在与虚无;最难忘的要数焦枯的向日葵地里躺着的人,童年和现时的“重逢”。 |
|
画面太美了,比起纪录片更像是艺术片 |
|
又名:如何在超4K素材中丝滑插入标清拉伸画面 3D效果的呈现作用相比皮娜弱化了许多 idf2023 |
|
看起来很有诗意,但是不懂德语所以像坐牢一样。巨幅作品感受现代满目疮痍的德国
求求影院出英语字幕版本吧实在太累了 |
|
第一次在VIFF看3D!电影拍的太写意了,看起来是时间线,其实只是简短展示一些他近期的创作过程,夹杂影像资料,再来点展厅现场和(疑似他孙子的)小男孩出场演绎。对不了解艺术家历史的人来说,有点没头没脑(在电影里都在重申他是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好像框架给架住了haha)。评分在3和4之间摇摆,给4是因为在3D屏幕里懂得了monumental作品的意义,果然在无垠世界人类太渺小了啊啊啊VIFF2023. |
|
一如他近年的其他作品,一座只有外观的建筑物。 |
|
视听盛宴,不落窠臼。大师拍大师,完全跳出了传统纪录片的制式:无需平铺直叙,费力勾勒一部艺术家完整的成长史;雪泥鸿爪,亦可成神来之笔。摄影机游走在安塞姆的作品之间,传主本人也入画引领,无需过多语言,作品自会开口。多种媒介相互叠印,演绎与真实亦彼此交织,以致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文德斯为观众提炼装置的精华,也试图深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镜头飘逸而不失厚重,仿佛如歌的行板。 |
|
此前孤陋寡闻不识基弗,开篇就被他在巴黎近郊Croissy-Beaubourg和南法Barjac的巨型工作室所震惊,这位第三帝国废墟上的诗人画家,毕生苦苦追问的是文明何以制造蛮荒,破坏怎可以创造为名,“如果坦克已经从这里驶过,你就再无法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了。”全片与保罗·策兰的联动、对神话宗教题材的借用,点明了这位当代综合材料艺术家创作的深广度。文德斯导演驾轻就熟,我也头一次给3D呈现磕一个! |
|
金马60,真的美极了丰富极了。这部电影绝对是摄影的巅峰之作,然而不仅是摄影,它的精神内核仍然丰富,讲述安塞姆这个艺术家从年幼到衰老,蕴含着浓厚的宿命感,好电影总会充满着这样的宿命感,安塞姆最后躺在水泥地板上,像极了他童年时躺在宫殿地上欣赏天花板的浮雕,而此刻他欣赏的是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以及欣赏这无言宏大的造物主。 |
|
另一种纬度的东西 |
|
Cannes2023 从文德斯进场后,卢米埃尔响起久久掌声,中间摄影片段开始变得有趣 |
|
#siff2024# 3D在这里确实是有必要的,想到看《皮娜》也是看的3D,文德斯还是技术大拿。 |
|
2023Zff:Wim Wenders到场(说德语)。好爱好爱好爱好爱,wim好适合拍德国人……有柏林苍穹下的影子。太美了,除了基本听了两个小时德语天书,其他都过于美了。Anselm好像一直在记忆里寻溯,自然在他这里是个好庞大的概念,要站在地道里才能向上看到树。虽然没有听懂那首诗,但是儿童Anselm穿越时间给老年Anselm读Celan…也是很有品格的一部电影。里面提到了neonazi,说不知道自己如果生在1930/1939自己会是什么样。突然意识到,对事物越少judgement的人,能更广阔更自由同时也能更严肃地生活。Anyways,听一次异化白色婚纱上人的歌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