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作.虽然动画很难超越原作,但是也算是在人性方面进行了细的刻画,效果上也是叹为观止.27版偏重的是大主题,整体的美感和迷乱;本篇偏重小主题,乃是机器人本身的迷失,以及各式人物的个性.在普遍认识上小主题的推崇度和重要性都弱于大的.不过蒂亚真的很萌,消防机器人很有爱,戏指纳粹颇有回味 |
|
手塚治虫哦。本来以为是zz反乌托邦或是批判现实的,画面也壮观,结果看一会儿又成了蜘蛛侠狂干七堇年、钢铁侠爆操方舟子、金刚葫芦妹夹死复仇者联盟这一类的‘大战’片儿。低龄科幻。看完没什么感触的那种。画的很好,浪费了。 |
|
无论从各方面看都是经典精致的好片,不过说实在真是闷啊。连我这样极度可以忍受闷片的人都觉得闷了。。。 |
|
(8.5/10)1、虚构的乌托邦城市,机器人已经逐渐取代人类劳动,社会分割成两个矛盾剧烈的阶层。独裁者的幻想创造完美的人造人重建世界,如同巴别塔的宗教隐喻:人类试图超越上帝,最终只能失败。仍然可以看到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影子,阶级对立、独裁反抗、阴谋与革命,还有未来场景、模型的搭建,都离不开弗里茨·朗的开创。
2、开头和结尾形成对照,独裁之下的人群狂欢与毁灭之后的废墟场景,爵士乐真乃迷之音乐。世界毁灭的爆炸场景与深情音乐配合,简直浪漫无比(想起《银护》的诸多场景。)。
3、手冢治虫原著漫画,大友克洋脚本,配乐爵士欧美风,未来城市景观塑造超出预期。 |
|
(8/10)八年前我给这部片子打了差评。也许时间和经历真的可以慢慢地改变人的看法,现在对这片已不像当初那般恶劣印象。应该说作为2001年的作品,这部动画的画面还是很豪华的,但剧情的确有进展过快的成分,而动画版虽然故事架构遵从了手塚的原著,但含义却不太一样了。同样是主角最后变成大BOSS,漫画原作是主角被反派们从好人逼成坏人,动画版则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点点拥有了感情(这个相比原作反而显得不太新颖)。总的来说,动画版提升了原作粗糙的场景,却没有升华原作的思想,这点是它的遗憾。人物塑造方面,动画版加入的洛克是一个亮点,风头完全盖过了健一(洛克经常出现在手塚的作品中,基本是个万年反派男二);女主蒂玛也是个精彩角色,但戏份不如对应的漫画角色米奇突出(漫画版最后主角也没有跟健一和好,手塚的作品经常这么冷酷。) |
|
就是这样一种电影,导演的所有情绪都倾注在某一幕,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为了那一刻而诞生的。 |
|
从杨贵妃到三体到大都会,男性思维的模式基本上逃不出这个传统:搞一个纯情得像一张白纸于是任何人都不忍心指责的妹子出来,把国破家亡世界毁灭的罪过全部往她头上一推,然后再为她流下几滴或伤心或暗恋或暧昧的泪水,好,所有的人都可以安慰地去躺尸了,而无任何过错的男猪脚则可以毫无愧疚地继续把妹 |
|
整体节奏有问题,不光细节,很多地方展现的总是慢半拍,但是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叙述缓慢,总之有一种违和感。剧情进展感觉很奇怪,前期不停铺垫,本以为有很多看头但后期突然各种暴走。男主角给人一种啥都不知道满场乱跑乱喊的愚蠢感觉,而玛蒂只剩下那一句“我是谁”了,可惜最后只是秀画面以及爵士乐 |
|
当最后繁华的大都市倒塌的那一刻。。成为科技和工业的宿命。。 |
|
从大都会与银翼杀手出发而来,宏大到名副其实的「大都会」。所有意识体对于我是谁的终极思考和诘问。当白鸽停在她的肩头,当坠落前最后一次发问,想到了Roy。一样落下不多不少一滴泪。音乐选得太棒。 |
|
赛博朋克配爵士乐产生的效果太梦幻了,特别是最后城市崩溃的那个画面,有一种毁灭与新生交织的浪漫与感动。就事情发生的动机太突然了,有些地方我就一直没搞懂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很难理解,不过我可以get到想表达出来的那种宏大的世界观,暴力、乌托邦、人类与机器人,有很多很多值得受用的想法。 |
|
这是我的启蒙电影。也是导演对社会发展下的顾虑。科技发展的尽头与在这样的高度文明下逐渐迷失的人性,两者的结合共同造就了蒂玛,也注定是时代的悲剧。最后,借蒂玛对自身的质疑,实际也是对人类最震溃的发声。 |
|
导演居然不是大友克洋!I can't stop loving you用得太好了,Tima半张天使半张魔鬼的脸也很有记忆点。然而这叙事真的太太太太糟糕了,简直挑不出来一点好……这么恢弘的都市设定,配阿童木的人物画风也很出戏啊orz ps瓦力有借鉴本片中的垃圾机器人吗,Tima和Eva念起来都好像。 |
|
Sorry 情节太闷骚了这条是我判断一部片好坏的首要标准 不过画面细节确实够强大 |
|
画面和音乐绝佳,剧情和人设太糟 |
|
日本动画大师展*万象城LUXE. 唱个反调,2.5星。企图融合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或者说融合黑色电影与少年漫画,但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土洋结合部的感觉,就像千禧年那种不成熟的2.5D动画。洋的地方是承接了朗和斯科特的水泥丛林都市布景,为“地下”状态配了爵士乐,但人物从思想到画风完全停留在少年漫画那种状态,不管是人机生情还是“私生争斗”还是亡命追逐都老套到经不起推敲(主角都打不死),复古的圈入圈出转场用得也不知所谓,更深的逻辑是,导演无意挖掘Robot在Cyber语境内的虚拟、联网和进化,还是用一种动物和神话的视角在套(接电线就像林妖)。对比同在展映的攻壳机动队,只能说是过时了。 |
|
【异化的人和人化的机器】日本文化中渗透着非常深刻的机器人情结,可能因为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城市社会,所以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超前的关于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社会下的探索和思考。本片现在看起来可能画面显得有些古朴,但是也能感知到在当时这样的场景是多么地宏大、高级且壮观!对女主蒂玛的几次高光展现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不少画面的运镜表现力极为震撼,最后的爆炸也随着BGM达到极高的高度,让然感受到大友克洋作为艺术大师的魅力所在。较大的遗憾是电影构建很大的世界观,也涉及到不少命题的探讨,然而107分钟的体量显然过载超频了,洛克父控以及公爵创造一个完美的女主这样的设置也是有点儿像某条热评中提及的杨贵妃、三体里那样,带有一些男权的惯性思维了,是为某种难以摆脱的局限吧。 |
|
4.5stars.不管是动画还是漫画大友克洋的场景永远都华丽到爆,人物故事永远都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也给不了5星的理由,人物符号化剧情太弱了... |
|
#siff23#重看。大友克洋的风格远盖过手冢治虫和林太郎,站在100年前的角度看未来的致敬和怀旧。但故事没写好,现在看果然观感降低,只有高潮部分毁灭的浪漫,完全靠氛围撑起了从小到大对这片的钟情,这大概是没什么道理可讲。只能说国内要是选个电影院看这片,上海大光明绝对是首选,开场爵士一响起,整个古典装潢的大光明仿佛把你带回了100年前。 |
|
最後浪漫的爵士伴隨著城市的毀滅和機器人的完全墜入就這樣一個夢結束了 |
|
电影中保留着的原作痕迹很少,大友克洋的毁灭主义基本占据了主导。高度发展的城市中人与机器人共生,伴随着迷醉的爵士乐,一把火燃起“毁灭”的号角。如《阿基拉》中的东京相仿,摩天大厦成为了一个象征:人类与机器人的未来、科技与工业的宿命,这一切似乎只能由毁灭来终结——欲获重生,必先毁灭。 |
|
7.5,不太喜欢那个3D背景,技术太粗糙。最好的是配乐,大友克洋的编剧尚可,最烂的是导演,直接降低了本应是经典的本片的水准 |
|
未来感十足的建筑/废墟背景之下,人物的造型却偏向可爱系,感觉有点不搭;故事虽有点沉闷,但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强大的细节展示,更是让人应接不暇,二维动画与三维技术的融合做得很棒;大友克洋对机器人的迷恋跟宫崎骏对飞行器的迷恋有一拼;特殊黑屏转场的使用有特色的同时也觉得有点怪;…… |
|
看完后觉得大部分高分都是打给大友克洋和手冢SAMA的,但这部片子真的感动到你们吗????阿童木LOOK的男女主在戏里完全废柴,长得像鸟一样的BOSS莫名其妙的要让一个机器人来统治宇宙达到毁灭全世界机器人的目的(这个BOSS什么逻辑。。)各党派的立场在片子里也显得很混乱。。。唯一亮点是菲菲机器人 |
|
一二幕的叙述策略/节奏崩坏到让影片如同一具美丽的尸体,解剖后五脏俱全,甚至能隐约感知到漂浮在半空中的灵魂,唯独不见生命力;第三幕的重回正轨像是一剂肾上腺素,至少短暂创造了值得被铭记的时刻。或者更准确的说,前一个多小时如同一部番剧的意识流混剪,而第三幕则是完整放了这部番剧的最后一集,只不过并没有真正以TV形式发行的番剧作为基底,也就难掩其改编策略的失效 |
|
场景一流。 |
|
手冢的原版没看过,单论影版的话,在大都会内部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背景下,却把重点硬放在什么巴别塔天谴神罚上,莫名其妙。人物方面男女主角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疯B的瑞德公爵父子稍好些,被玩死的起义领袖和当权总统最正常。 |
|
蛮多创意,有想象力,执行力不够。剪辑稀碎,讲故事的节奏很别扭,有的戏份感觉有点张力了却又一下子过去了,配音也不够给力(男主配音真是有气无力)。洛克真是从头惨到尾,悲情男二,惨得我都忍不住在评论里提一嘴。最后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算是一大亮点。还是可以宽松地给出四星。毕竟这样的片现在越来越少了。 |
|
从AI诞生以来,艺术待之态度从自由主义者面对蓄奴制的怜悯与代言,逐渐转变成如今的忧虑与恐惧,一如主流社会对待「非我族类」的矛盾——当对方处于弱势而无组织时的道德感爆棚,到强弱开始逆转后的矛盾与反动;从艺术角度上,本片这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电影。 |
|
一个关于政变、超级机器的符号化故事。人物和故事确实符号化浓墨重彩,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呆呆的。20年二刷,音乐放到今天也不俗气,混合了jazz和电子的悲情氛围,插曲是美好的 I Can't Stop Loving You-Ray Charles。期待着有像《银翼杀手》这样功力的翻拍。2019.2.6二刷 8/10 |
|
#日本动画大师展IGC百丽宫 日本科幻动画真超前,配乐优雅至极,好喜欢,想二刷。 |
|
制作华丽,其他就真是没啥了,从头到尾仅几秒钟不是陈词滥调.... |
|
异化的人类与人化的机器,将原作的矛盾从统治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恐惧。缱倦的爵士正是这个失常的世界的靡靡之音。「名字」是为人存在过的证明,最后一段接近满分,有些许企及到之后《瓦力》的境界。 |
|
我与机器人的阶级对立,暧昧的情感,毁灭的幻象,最后的结局还是挺感动而且阿丽塔似乎也有借鉴,就是中间实在太闷,爵士乐和画风都很华丽。百老汇回顾展。 |
|
反乌托邦设定用来人与机器人谈恋爱,怎么看都显得浪费了。大友克洋和手冢治虫没能实现1+1>2的效果,反而爸爸再爱我一次的故事走向让人发噱。“大都会”真是概念金矿,大家都抢着来翻拍... |
|
说实话,很讨厌人类角色全员男性的设定。人类(男)创造了一个如“维纳斯”一般完美的机器女孩,懵懂中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历经世事她终于知道了自己是谁,她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是毁灭颠覆既有的整个世界秩序,可以说这样的世界显然是由男人建立的等级社会。可是不巧她身边出现了一个贵族男人和一个普通男人,贵族男人害怕她的能力,普通男人教给她爱和道德;贵族男人为维护父权统治企图猎杀她,普通男人以保护者之名义诱惑她,使她收起野心习得道德安于第二性的位置。她的能力被遮掩在她天使般的外表下,但世界终究在男人野心纷争中失去控制,曾经她是“维纳斯” 而今灾难面前她是红颜祸水也是被遗弃者,破碎的她散落世界每个角落,不曾停止追问自己是谁。贵族父权倒下,普通男人永存。女性主义视角下这是一个赤裸的男性叙事,我忍不住想到珍妮 |
|
我居然已经忘了结局了= =+里头有机器人wall-e的最早雏形 |
|
不是很爱呀,tima 还说kenichi是奥刀桑呢。额, 大楼也很弱,还说要毁灭世界还是给rock一个手指头给灭了的。 |
|
情感是智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由产物,这可能是碳基文明天然的瓶颈(or天赋),且很可能这是根植于我们语言算法的结果:智慧和情感,或许没有这两个词语本身的发音和释义相隔得那么远。想要一个人工智能足够聪明,又不想让其具有情感,这该是不可能的:冷酷无情,不也是情感属性的一种么 |
|
英国奥组委播放宣传短片之后,受到了癫痫症组织的抗议,说病人们看了色彩跳跃的画面而发生痉挛。这部片子也该打上18岁以下和羊角风患者谢绝的字样,色块的变幻头晕目眩,吃不消。举枪时候的残酷,完全不是动画片该有的基调。结尾时悬臂拯救的老桥断,有那么点小煽情,最终还是摔下去死了。上帝保佑人 |
|
场景这么精致感觉我根本不关心剧情是什么,为了看清整个画面我才不要管中间的人在干嘛;手冢治虫的消防腿人设真心接受不能;配乐简直超神;其实小时候好像也看过但是画面太大也看不懂剧情应该也没看下去,如果是当时看肯定会被女主纯真和超能力的光环深深打动,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一直迷恋反派。 |
|
#日本动画展 Tima起初懵懂甚至挺有人性(是不是因为与人进行了机器学习)、后来坐上王位(整合入system(=连入互联网?))才变得纯机器人的设定很有意思。场景美。在feifei帮助下,健一也套上机器头那段很像woody allen的sleeper。 |
|
残酷的末世、生存资格被压缩到极限的阶层、偏激无情的刽子手、无用且无辜的被利用的人群,这一切的着力点最终落到了那个在贫民区自在欢笑的闪闪发光却非人的女孩,钢铁一般的都会和喘息空间,因为她和少年的相遇变得浪漫又有一丝希望。最后的毁灭,是女孩的绝望换来人类的新生,还是她所能计算出的“最佳方案”。“我是谁?”是一个利欲熏心者最后的人性,还是他深不见底的欲望孵化的泥潭?是救赎的天使,还是极恶的炸弹? |
|
02年在家做动画作业时,一边对抗漏雨的屋顶,一边观看的此片,不知手冢治虫看到此片会给予什么样的评价!~ |
|
7/10。用场景设计烘托人物性情,公爵出场时厚重大门打开、身影缓慢逼近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白色西装透露出野心的红色翻领,壁橱的大鱼、云端高楼象征不可推翻的权力,注意rock在养父面前摘掉挡住眼睛/心灵窗口的墨镜;天使形象的马蒂不知其统治世界的邪恶使命,这层悲剧诠释的温吞无力使经典沦为平庸。 @2016-05-07 02:51:34 |
|
剧情前期铺垫太过冗长,直到最后才开始爆发,最后Tina的黑化太难受了,就很突然,多可爱的机器人呀,男主拯救世界的方式就是把Tina拔出来,也很莫名其妙,就这……画风维持“阿童木”系列的样式,好像每个人都穿了粗靴子,在场景上毫无疑问,是一流的,展现了后现代末世的虚无与荒诞。 |
|
对于大工业时代的机械感再现的比较到位,基本上是体现了原片的精髓,可问题是,经典的变身场景呢,影响无数科幻影视的造型的机器人跑哪去了,也许应该把这部片子单独来看 |
|
被挑衅利用的人机种族冲突与极权上台,电话拨号联网时代最终兵器彼女阿基拉化,父之罪天马博士铁臂阿童木雏形……最大遗憾是弱化了二几年那部原版真人电影的阶级矛盾,不太开心 |
|
有人控鬼父,鬼父控女儿,女儿说我是个什么玩意,鬼父说你TM就是我的也是世界的爱;小正太以为纯情能够拯救萝莉和世界,结果世界还是靠情敌的自杀袭击给救了。日本人的意淫通病,总是眼高手低一根筋,自以为是偏要行。 |
|
十年前被最后毁灭那段震撼过,觉得蒂玛美的出奇,但其实我从来没有看过全片。十年后补完了,觉得和看阿基拉一样失望。作画和配乐依然是超越时代的优秀,内核还是阴谋和毁灭,挺符合日本民族特性,又有生存焦虑又狂妄自大,电影也是又癫狂又压抑。本来以为会多展现一些蒂玛的想法和这个世界的矛盾,结果演的还是各方对抗那点事儿,蒂玛只是个符号而已,把洛克的戏份减减都好啊,略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