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需要有一定南美史和殖民史知识背景才能看出滋味,我俩都没有所以看得比较无趣。比较公路片,主角团带着任务在智利大地上迁徙,影片分了几个章节,内核是权势阶级压迫,每个章节都体验了阶级食物链:英国人看不起苏格兰人、英美人屠杀印第安人、男人迫害女人、更有权势的男人qj底层男人........这一切血淋淋的事实最终变成政客嘴里轻飘飘的假大空台词。最后的镜头令人触动,政客向智利共谋合作,要求一位印第安妇女穿上精美的裙装拍宣传片,妇女换装后木然地坐着,毫无反应,政客一再要求她端起茶杯配合拍照,一再质问:“你是否愿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妇女冷静的眼神直视摄像头,最终电影结束。
影片内容我实在无感,最吸引我的镜头美学,结合公路片风光,画面色彩、布局非常棒。 |
|
#GRIFS23,7.2/10,或许可以说是智利版《花月杀手》?摄影很绝,基本都是大光圈+广角(永恒族+犬之力摄影画风),把风景、男人和马拍的都很好···。安第斯山脉不会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事,种族灭绝、文化灭绝和殖民暴力从古至今从未消失,只不过以一种看起来更文明更当代的方式在进行··· |
|
权力和政治的游戏变成疯狂的印第安人猎杀,小标题一层层揭开殖民者的权力结构。唯一拥有姓名的印第安人,是名女性,片尾的拒绝摆拍是她最后的抵抗,看得我眼泪打转。导演说他自己的家人几乎都因为军事独裁流亡在外,但他有意识地跳脱出受害者视角的叙事,从一层层殖民者的视角去拍,好可贵,真的太棒了。 |
|
你看见文明的颜色了吗?作为显学,似乎讲述了智利,或不仅智利,乃至新大陆上,各国白人发家史(好比美利坚)。但在仿若创世原初的广袤原野上,连环发生的野蛮侵犯中,文明人屠戮野蛮人,上级侵犯下属,体制施压个人,男害女,强吃弱,电影要讲的,莫不如说是——如何做一个人类的学问,以及开化的代价。这部电影,显然无法提供任何答案,而仅仅是在发问。结尾处,那许久的沉默,无声的责问与对证之重量,似乎比任何一处段落大标题,来得还要大。 |
|
23/11/2 金鸡影展 “你想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吗,请喝茶” |
|
关于暴力殖民史的书写与见证。以电影为眼回看这段殖民史,能在晴朗天空下开诚布公的只有与其他殖民者的友好竞技,暴力只存在迷雾中,而真正的屠杀甚至未能出现在银幕(历史)上。当见证者试图撕开真相时,得到的却是在媒介(报纸、摄影机)合谋下的另一种虚假纪录。属于英国人的历史书写中,没有印第安人,只有被驯化的混血儿。 |
|
NYFF61,风景和风貌拍的不错,但是主题还是比较典型的西部片。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基于南美历史的西部片:殖民者残杀原住民,男人rape女人,更凶残的男人rape男人,资本家政治家rape所有人……现在社会(2023年)不也还是这样吗? |
|
漫不经心的贪,漫不经心的拍,漫不经心的观 |
|
原住民的沉默,南美风景美到失真,Hush a Bye by Victor Jara, |
|
No.10035。#36th Tokyo IFF# 主竞赛,前获2023戛纳一种关注费比西奖。导演剪辑师出身,做了不少三大项目;本片是他长片首作,居然是杜笃之做的声音设计。片子非常之厉害,美服化道摄影都相当在线,续到西部片的历史脉络里都算得上是当代佳作了。更有意思的是影片结构所带出的、讨论智利历史上的暴力机制的自下而上的角度。 |
|
#金鸡影展03#在这个新生国家旗帜的光环下,不会有人能记得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更不会有人知道这片富饶的土地是被无数的鲜血灌溉而成,它只会成为政府公文上冷冰冰的文字,成为漫长历史中没人会去触碰的灰暗角落,只有那些埋藏了秘密的人们咽下所有的苦难与疼痛,把它们带进坟墓的最深处,唯有高耸的安第斯山脉和冰冷的大西洋海水知道这一切,再无其他。 |
|
会不会和《花月杀手》异曲同工? |
|
一个历史殖民视角下的“男人与马”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反倒是音乐和摄影,看到了一点西部片的感觉,至于故事层面反倒触动不大,迷雾中的杀戮,被摆拍的记录,没看到太多新的东西。 |
|
#2023金鸡影展#
基于对声效的恰当把握,滋养出见微知著的情绪。打光对于人物伪善的刻画也是一绝的,藉由一个好听的理由,所谓“体面”的迫害力度不亚于直接恶狠狠的野蛮。关于强迫的同性性行为我理解为是导演对中间层级剥削者的“羞辱”和讽刺,剥削者的身份丧失,下换为被剥削者,加强权力的倾轧降临到曾经的剥削者身上的实感。末尾的拉近镜头——女性原住民被深深蹂躏的脸上拥有的倔强沉默的眼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
|
C/许多衔接处还是有些没必要的聒噪,但的确比《花月杀手》好看多了…… |
|
影片对于南美环境的细腻捕捉,成为了影像的坚实基调,杜笃之的音效设计更增添了十足张力。德州红脖、苏格兰士兵、原住民、殖民者、独裁者等的群像描绘,令殖民的可怖立体多面渗透于银幕内外。无论是视听语言的高度风格化,还是对于殖民问题的深入探讨,导演菲利普·加尔韦斯都交出了质素过硬的长片首作。 |
|
#TIFF2023 #Competition 前10分钟还以为是要睡全场的电影,没想到居然这么精彩。只要手中的权力比对方大,男人可以强奸女人,男人可以强奸男人,殖民者可以强奸原住民,原住民也可以强奸殖民者。巴塔哥尼亚的风景和配乐美炸。 |
|
金鸡影展05。女人被男人殖民,土著被白人殖民,穷人被富人殖民,一环套一环! |
|
讲究的一塌糊涂~ |
|
看完出来看到那张红色的概念海报,特别点题,文明建立在杀戮之上,讽刺。 |
|
必须吐槽上海电影节,《殖民者》有导演映后本来是意外之喜,结果主办方的主持和翻译简直烂得令人发指,别说国际高水准电影节了,一个大学生电影节都不会这样怠慢。主持人上来先替大家问了导演“您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观众提问只允许了两个,导演五句话的回答翻译只翻两句,甚至举着话筒说不出来要旁边的人解围。虽然它正经的关于电影的讨论不让说吧,它还特别能把事情娱乐化和低幼化,“导演真的特别可爱”“导演喜欢中国吃面的碗,大家有什么推荐买瓷器的地方”。太糊弄了,想骂人,但烂得又让人毫不意外。 |
|
【智利】一程充斥着各种意外与暴行的西部冒险,一段没有规则、埋葬着残酷事实的沉重过往;随着故事的进行,它逐渐揭开更多的东西,并愈发强调恶行随着时间推移依然带来的影响。镜头比故事本身或许还要具有力量,有的时候甚至盖过了叙述。 |
|
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无处不在的大全景和人物特写,光线滤镜都到位。殖民史中的压迫与被压迫,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结尾拒绝摆拍,构成对“被凝视”的无言反抗。远远好过北美的花月杀手。 |
|
充满历史文化符号,感受不到创作者的温度 |
|
7.7 >>花月杀手,近年电影节多国合作模式运作下的优秀产物, 顶级摄影与音效扶持下的边境血泪史,虚张声势的直观暴力不是核心,关键在于如何彻底推翻殖民者的话语权,归还原住民的声音。 |
|
26th SIFF@CMG。看完查了下这部电影当时的场刊评分,emmm…差不多吧……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倒是片子里一些白男stereotype笑到我了… |
|
在美与暴力的交织处振聋发聩的沉默。 |
|
影像风格极为强烈,试图再现历史殖民的情形。但这并非关键,作品更颇有趣味的是从肤色、种族、阶级、性别不同层面去表现制衡关系,一条阶级链条萦绕而生。后半段的杀戮,镜头没有对准遇难者,而是执行者,聚焦在他们面容上的丑恶。 |
|
凝视中沉重的质问。视听porn,音效杜笃之。 |
|
和其中片段一样,殖民就是强奸,还要强迫你认同。音乐太过了,有些部分好吵。土鳖第一次看影展长见识放映后鼓掌了。 23.11.11 |
|
个人感觉比去年创造之地好。人物身份很有代表性,每个章节都在往更高层级的权力推,最后权力倒转,形成荒诞的政治寓言。结尾相当讽刺。 |
|
【8】很不一样的殖民片,也叫《智利的殖民回忆》。牛仔,士兵,混血儿,原住民,碰撞出一个关于寻找,拓荒,屠杀,身份认同与政治迫害的故事。在长达近半小时《米克的近路》式的温柔拓荒与寻找之后,迎来一场迷雾中射杀。如同穿堂风,无声亦恐怖,将摄影与配乐共同交融,催情这场温柔的野蛮,文明的血腥的殖民屠杀。视角格局拔高,用正确且美化文明的政治需要,残忍且彻底抹杀掉智利土地上残酷,罪恶,血腥的野蛮殖民气息。完成一次迫害,一部殖民剥削片上升到政治片,野人进化成更文明的野蛮人。@深圳湾金鸡影展 |
|
有些许Jauja的狂热和迷失,但荒原上拾获之物最终仍然仍让位于精巧的剧本设计,遗憾。 |
|
无尽羊栅栏无用即死亡,边境线测绘道德开化即职权调教,晨曦屠戮向天鸣枪侵害难以回避,旧殖民地叛徒就地正法,优雅钢琴合唱同样能合理化人体收割,不愿在镜头前表演文明是为最后尊严……感觉太像《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这一挂的科马克·麦卡锡小说改编了,除了最后一章,沦为传说而不见其影的红猪,过于直接的言语控诉有点公仔画出肠 |
|
原住民的血泪史。下雨天不应该看这么沉重的电影。 |
|
看过殖民地电影,这是集政治残酷美学一体,拍的最好的一部,那种阴冷的人性的恶从开篇延续到结束,真觉得人类的文明都是不值得被铭记的 |
|
摄影颇有壮美感,那个深夜的本土精灵是南美奇幻必打卡角色。古典的杀戮原理获得高效率的枪炮,就会迎来现代的司法打击。尊重人权的伏尔泰最后清算了开辟基业的堂吉诃德,可以说是某程度的卸磨杀驴,但国家共同体的稳定和国际视野的和平共处,又不得不这么做。 |
|
上影节,糟糕的活动现场 |
|
金鸡23 以为会睡着但被牢牢抓住。对南美历史一窍不通有碍理解,但是权力结构下文明的建构是靠杀戮我看懂了。风景和男人和马拍得真好看!声音设计和音乐好喜欢,鼓点真实好绝。 |
|
智利版本的莱昂内和莫里康内(定音打鼓、勾弦低音)关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原著和“羊毛沾染了血,就一文不值”;对美国是殖民地“叛徒”和英格兰苏格兰的刻板腐国印象 |
|
勉强两分。看睡着了。皮相像马利克,骨架有扬索的味道。籍由一名苏格兰军人,受智利白人大农场主的要求,携牛仔和白印混血助手,自西向东开辟道路和断裂感明显的事件后续,展示了拉美殖民过程中的一些碎片化的现象。本片主题实际并不局限于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其中寻路小队与阿根廷勘察队的角力、苏格兰军官对军人的性侵,都指向拉美之外的、这个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不同族群之间的竞争和压迫。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剧情、没有人物,所有登场角色都是一个身份——用来演示编导就主题的表达和认知,本片和同年的《利益区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都是为电影节特制的电影,编导选取一个宏大主题,或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寻找个新角度新点子,电影只有一个粗糙干瘪的框架,每年都有大量这类流窜各电影节的艺术投机者 |
|
声音设计很好,但剧本没能在蛮荒凶暴和讽刺控诉之间达成良好平衡,前半段好看却臃肿,后面全靠对话推动草草收场。唯一的女性角色变成工具人。 |
|
摄影,非常突出的好。结尾前这整段也是:旧殖民者用美妙的音乐、故意布设的牧师(与前面呼应)迎接权力更迭的傲慢步伐;小房间里,他道出「带血的羊」不值钱的真相;在同一片安第斯山脉俯瞰下的土地,我们看到了不平衡的四角关系,和试图让戴帽子的羊喝下血的荒唐。但很可惜,在前半主体剧作上并没有出现我预期的,这处于食物链上不同位置三人在路上会出现如同斗兽棋般相织、缠绕的情节和冲突,由于前半部缺乏冲突,导致影片节奏失衡,仅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却有很严重的拖沓感。混血印第安痛苦、软弱、不敢反抗,墨西哥(/美国南部人?)更是完全纸片,基本属于直给的刻板写法。上校片段稍好,通过性场景唤回了一些注意力。综上,3.5 |
|
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摄影,将行进中的南美风景拍的如油画般壮美和多彩。但随着殖民者权力的不断上行,摄影机拍摄的空间被不断压缩,颜色逐渐趋同,独特性也在慢慢丧失,以至于到最后变成了单调滤镜的国家宣传片。这时再回想起政治家为印第安人拍摄的那一幕,才知道摄影机的控制权在那时就已被彻底夺去,不过这也让印第安女人凝视所产生的能量变得更加强烈了 |
|
当观众试图在人物的脸庞上找到完整的一簇光,却发现大多数时候这些面容都明暗参半,并且这两面从未在任何时刻代表希望:明的是凶恶的怒火,暗的是苍白的死亡。 |
|
「你想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吗」 |
|
3.5 |
|
6/15@丁香 见面会场。4- 失语的印第安(女) |
|
siff26 意外获得一场映后,充分感受到了主办方的钩式 |
|
比Eureka好,真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