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法国人可以坐下来拍一部全程都只在对话的剧情片。很美,对话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
|
她是作家,也是无爱不欢的女人;他是同性恋,也是她的疯狂粉丝。相差33岁却发展出一段超越世俗眼光的爱情,酷儿与女权的天作之合。正因为情欲上的绝望,让他像爱文学一样的爱杜拉斯;而杜拉斯也从这份爱中汲取了养分,才以70岁高龄写出《情人》。电影用访谈对话体来呈现这个把身份标签撕得粉碎的故事其实蛮可惜的——因为就像是用理性的手术刀去解剖一场“到死都是爱情动物”的非理性浪漫。这个“不可能之爱”的蓝本其实更适合多兰。 |
|
哈哈,《坠楼》律师陷入进桑德拉丈夫的困境中了。 |
|
真实与虚构,爱与权力,自恋与自毁,一切都在对话中。男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脆弱感,如此强烈的情感在他的语气里是那么轻描淡写又无可奈何。在扬与杜拉斯见面前,杜丽斯作为一个虚构的想象被扬掌控。他自恋地爱着投射出的杜拉斯。而在现实中见面后,杜拉斯作为“真实”,暴力地打破了扬的虚构。“她用语言统治着我”,杜拉斯否认扬的性向,否认他的自我。而扬享受着被摧毁与死亡。当扬提及男人是他的镜像时,同性恋倾向被作为“自恋”的象征使用。而在异性浪漫倾向中,杜拉斯与扬互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扬借由杜拉斯的通道来完成自杀欲望,在爱的暴力下被完全统治、完全拥有、完全沦为客体。当然在电影层面还有更多的权力反转,比如扬作为叙述主体,掌控了一个虚构的“杜拉斯”。而记者(以及观众)作为他者,掌控着虚构的“扬与杜拉斯”。 |
|
Swann Arlaud演得太好了,一个半小时的对话(自白)靠他的台词和表情就能吸引人,完全不枯燥。 |
|
慢慢陷入一场对话中,无形的与幽灵的对话,忘记了时间,观感意外地与杜拉斯本人的电影吻合,克莱尔·西蒙其实可以拍得更简单。 |
|
Swann Arlaud魅力惊人… |
|
3.5;杜拉斯以语言为武器,控制着被掰直的同性男友的身体和精神,一如她在书写中以激情控制着死亡和情欲,这其中当然包含着某种隐秘的暴力,但暴力也滋养着施与受的双方——他们通过这种暴力确认爱的可能,确认存在,确认已作出的选择是最适合自己的;杜拉斯本人缺席“采访”现场,以过往影像补全访谈浮现的形象,这种空白其实也制造着另一种暴力。斯万·阿劳德简直魅力无穷,无一丝表演痕迹。 |
|
全程略沉闷,状态表演得挺好的,swann完全beta男专业户 |
|
2.5 记者-杜拉斯-Yann之间的投射也太直白了 |
|
他简直为这样怀揣不安脆弱易碎的角色而生 |
|
words rain on me。 喜欢作旧的配色,聊天,色情部分用水彩画代替,一个从未出现的杜拉斯(除了窗内一闪而过的影子),海边的电话亭,还有结尾很强节奏的音乐。非常有意思。男主演得太好了,很难感觉到是演的,他仿佛就是那个人,他是天才 |
|
男主很帅:一种清醒谨慎的帅,而不是油腻迷离的帅。 |
|
Swann Arlaud特别迷人,对杜拉斯的迷恋是失败的激情。杜拉斯能给扬的抚慰是对最平常的动物,暴力地要挖干净他的欲望,再拥抱脆弱的他,所以“男人”也可以是一种处境 |
|
3.6-3.7 |
|
看了Claire Simon的采访。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部文本出发的影片。基于真实的文本,由杨留下的访谈档案。导演提到她首先是被文本深深地打动了,杨的情感饱满度和表达能力,可能正因为他是男性,所以可以如此直接地分析在一段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中的感受和体验。如何使用文本呢?Claire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再现这场访谈,台词中直接使用原文本。纪录剧场中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但似乎电影中比较少见。 |
|
是纪录片的某种延展与包装。两位演员无需呈现更多的表演技巧,只需进入既定的情绪当中,重现1982年扬·安德列亚与记者对谈的画面与内容。影片始终缠绕着一股恹郁之感,像生活在雨季连绵望不见蓝天的南方湿漉小镇,在暗仄的阁楼中,无所事事。斯万·阿劳德很符合扬的阴翳与脆弱,只是平实的口述却也能呈现出人物性格的特质。在夜里久久不能入睡,脑中浮现对谈中扬所描述的场景,爱情、性、暴力、思慕、支撑,这些场景用水彩画的形式呈现,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凝结飞逝的年月时光。曾经外界流言不断的一段关系应当如何解读,或许亦只是平凡的情人,带着各自天生的棱角与后天的妥协摇摇晃晃地前行吧。 |
|
片名早先被译作“我是你独有的欲望”,又或者可从法语直译为“我只想要你”,如今的“我想聊聊杜拉斯”无疑添了些窥奇的意味(所以我如此被吸引而来),好在都对应了影片中Yann作为绝对讲述主体——同时作为其与杜拉斯关系中的权力下位者的设定。讲述/对话是需要缘由才得以不断展开的运动,期间充当这一叙事动因的便是由Yann所体悟到的人与人之间爱的秘辛,这种爱已然将性/别等坚固之物解构而后重构。我想或许只有法国电影和女导演的操刀才能让人于长时间的静观和摇镜间触碰到那无法掩匿的细腻与温柔。(看完想下一个专注的就是杜拉斯了) |
|
3.5,有点像以前看的《罪人》,画面处于次要,主要的还是语言所产生的想象空间。正因如此,随着后面谈话的深入,一个两性情欲的漩涡在意识中逐渐形成,让人既恐惧又目不转睛,只是对我的效果可能稍微晚了一些(因为我家人在我旁边看抖音短剧,耽误了🙂) |
|
法文“杜拉斯回顾展”,切入点是访谈,不在场的杜拉斯才是真正主角,单从影片呈现的内容看,大概率是杜拉斯在PUA自己的小情人呢(但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外人也无权干涉),杜拉斯一生情人无数,最特别的当属这位扬·安德烈亚了,他陪伴了她16年直到杜拉斯去世(把遗产都留给了他)……片子难免带有猎奇眼光,个人代入的是女记者的视角,难以想象她听到这些话时三观的颠覆程度(掰直弯男还有性瘾OMG),但爱就是这么不可理喻,无所谓性取向or世俗眼光,尤其是对杜拉斯这种放荡不羁的传奇女性,越出格越真我,跨过一切界线只为自己而活。PS,演杜拉斯双性恋男友的在《坠落的审判》演过律师,斯万·阿劳德亦阴亦阳的气质让他未来的戏路无限宽广。 |
|
I’m all you desire |
|
2024siff 观影体验比下午的长离别好了很多,作为一个对杜拉斯不感冒的人在杨的描述里感受到了杜拉斯的魅力,本来是冲着arlaud脸选的电影意外的很对胃口 |
|
给我们Swann多加一颗星星🥰同性与异性,统治与服从,激情与矛盾,爱情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
|
好牛逼。。。种草了好多家具 |
|
去故事化的电影,文学性大于实验性。扬讲述与杜拉斯的忘年恋,讨论了什么是爱,“近乎死亡,消弭死亡恐惧的”纯粹的爱。并且将扬的性向和爱的体验分离,所以性和爱的二元性抑或合一性?在爱情关系里面主客体的关系,在享誉全球的女作家手中,如同文字一样被主导、操控、解构与重塑。就这样被一次次摧毁自我的扬,又一次次的臣服(他不喜欢这个词)于杜拉斯的裙下。女记者的幻想,用墨迹表现也是意识流也恰如其分。 |
|
clairesimon的負擔小,所以拍起來很自由。看到很多靈光和細膩。改編和重塑交纏,分不出彼此。表演和指導都化去,只是那些字句 ( je voudrais bien parler de duras....c'est la je ne suis pas à la hauteur.....)情感在一字一句間鋪陳,最後嘎然而止,深入一段主人公從沒想過會現世的歷史。很難得的電影,實在大愛。PS:豆瓣上的假短評越來越多了。這不是一部紀錄片。 |
|
7.0。紀錄片導演創作劇情片的絕佳思路。 |
|
一场1982年的长达90分钟的访谈记录,竟然让人有耐心看下去,不得不说是因为要素过多:追星、艹粉、不伦、PUA、直女捋直弯男、家暴、老人痴呆……后半部分一直围绕着同性的纠结展开,如果那个时候有直男微双这词怕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呢。 |
|
3.5
漫长的对话,文本式电影。
原型故事已奇情之至,按常规路数拍必吸睛无数,但影片弃大道择曲径通幽,以事后烟的平实叙事,引入间离与他者(记者)——
①主体变成叙述者Yann (客体恢复成主体)聊的虽然是杜拉斯,但叙述的是“我”,主题是关系。杜拉斯的引力过大,必须间离++方能有“我”的一方空间
②Yann本是男同性恋者,在这段激情关系中处于权力下位,成为了真正的客体——话语权剥夺,被审视、被塑造,被支配,在女性处境(“女性是处境,而非性别”)
③得以游刃有余地探讨幽微话题:激情性爱中的男女,恋爱权力关系中的男女(反转),异性恋与自恋,同性恋与自恋,扮演…话语与权力,爱与死…
PS:Swann的演员功力窥斑见豹,细腻的语言及肢体节奏稳妥地驾驭住了大段台词(内在易碎气质亦加分)。 |
|
Siff 看完电影在全家门口等车,路过两个女孩说,最讨厌这种文本化的电影了! |
|
充满个性也有着不同效用的另类传记式致敬,开场之后展开的对谈、偶尔的吞云吐雾以及被温暖包裹着的玻璃房,它让人坐定可以去倾听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些真相,那些个人化的叙述,在追问与思索之间来回游弋…这样的设置与过程让人舒服,对各种影像资料的穿插使用作为间接的打断抑或一种互文的安排来进行调剂。我想聊聊都拉斯,我想(更)读透都拉斯。 |
|
意义在多重媒介文本的拼凑中模糊了话语的界线,杜拉斯作为讲述行为的驱动而非讲述的对象,私密化的语言构建出爱欲与权力的空间,折射的是亲密关系中已支离破碎的主体。 |
|
法国人对于关系和爱的感知和解读真的遥遥领先了,但是从影院里大多数人的坐立难安来看,也许大部分人并不需要这样复杂的关系,但这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
|
有关杜拉斯的内容反而退居次席,演绎,纪实,遥相呼应,相互补充,又相互猜疑推论,对话录音中的文字在作为文献资料和表演台词的多重身份下同样变得不可参透,而结尾的旁白成为点睛之笔,一切虚构或真实的影像材料都将在时间的咒语下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某种历史依据和考证,所有的拍摄行为一定程度上抵达的都是作为纪录片的终点,克莱尔·西蒙将一种先前早已存在却似乎未曾如此直白甚至浅白的朦胧形式以一种虔诚的使命感突显出来,它的所有并不服务于真相的确定性,它只服务于无限逼近真实的视与听,而这似乎又是杜拉斯创作观的一个相似的侧面。 |
|
拍得很省钱。三星全给史料意义。不要让自己被另一个灵魂吞噬,已经成为我的终生功课 |
|
卧槽,杜拉斯在这段关系里强壮的像个男人!你该怎么走路你该喷什么香水 你该怎么取悦我 你是为我而生的,你不是个男人 你是我杜拉斯的禁nao 绝对权威 绝对存在,杜拉斯塑造了这个人,所以智识和生存优势上的压制,男人女关系的定位完全可以对调! |
|
Swann Arlaud太适合演这样一个游魂了。杜拉斯想去捡,我也想去捡。可是我PUA的能量不足,他是不是会逃走!呜呜呜…他一定会因为太轻盈而飘走… |
|
你不需要一种自由,不自由让你幸福 |
|
女作家杜拉斯和她的恋人,以恋人的角度说出杜拉斯对他的改变,男同性恋和女性,支配与被支配,扭曲,疯狂,略带病态的爱,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全部是在室内的对话,但是完全不无聊,对话被情绪和人物关系填满,被杜拉斯塑造改变支配的男人,扭曲的爱与恨,斯万·阿劳德很适合这种带有脆弱气质的男性。评分:8.0/10。 |
|
2024.6.18.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对扬来说,杜拉斯是情人、是母亲、是导师、是暴君。因为同一位男演员,倒是可以和坠落的审判做个对照——性别是虚幻的,权力关系才真实。 |
|
既坠落的审判之后,第二个让我羞愧的片。“她的话语把我完全浇透,我被她完全裹挟”。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不对等的权利结构,要克制语言暴力对身边人造成的伤害。
malady |
|
引人入胜的一段关于爱的知性采访,让人想到“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在谈论什么”的那种渴望深度了解自我感觉时的情境。
|
|
男主角演得真好,文本极佳,光是叙述就很迷人 |
|
因为其曼妙的语言和浪漫的表达而沉醉于这部电影,就像主角因为一个人的文字而迷恋上一个人。 |
|
由真实音频视觉化呈现的独角戏,第一次采访讲自己如何追星成功,第二次采访开始吐槽伴侣生活。男的就是矫情,明明已经作为杜拉斯最后的男友永垂不朽了,还说自己不存在。 |
|
我没有穿某件衬衫的权利,却在树丛里与某个男人鬼混。她拥有将我毁灭重造的能力,却在用阴性跟我对话。杜拉斯仿佛才八岁而我已经八十岁垂垂老矣,人生是从何时开始转向,第一次阅读她的文字,第一次拿到她的地址,第一次与她的性爱?爱情又是何时开始转向,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两盘不会被取回的磁带。 |
|
根据早期采访录音配画面 |
|
我 野猪吃不了细糠的代表 我只想说 这和我与闺蜜怒打一个半小时电话痛骂前男友有什么区别 |
|
一些遥远的记忆碎片在暗中闪烁。 我别无选择,只想要她。 |
|
解锁的第一部杜拉斯相关作品——非常有趣,是复刻还原了一场口述史采访,并插入了真实的纪录片影像资料和插画。非常喜欢关于性和暴力那几处配的钢笔水彩画,女记者床上思考的环境,简直是特别灵的一场“春梦”。《坠落的审判》就关注到这位男演员,好适合这种细腻温柔敏感纤细的角色。在这场叙述中呈现出来的权力关系、性别视角也非常值得细品。(影院环境还是非常不一样啊!以及羡慕宽敞的居住、工作环境嘤嘤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