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对于我这个不了解任何Bob Marley生平的人来说还挺好看的,尤其和《波西米亚狂想曲》相比,仅有的几次演唱会段落只是零零展示,不当成奇观甚至电影高潮去朝圣膜拜,包括对于Bob Marley的生平选择也是一样,不刻意选择生涯起点为电影起点、死亡为电影结局。电影重点应该还是放在了后殖民的语境上:放弃追寻虚无缥缈的白人父亲,穿过雾气中的草地,熊熊燃烧的大地之上,终于明白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孩子。和电影里的Bob Marley一样,我也控制不住地在回想那一声枪响,it seems to mean more than I thought. |
|
Rita说I’m a wife and a soldier,继《婚姻故事》《坠楼死亡的剖析》之后,又看到了一段极具爆发力的夫妻争吵。电影比较流水账剪得也很碎,雷鬼音乐真是让人快乐的音乐。 |
|
因为歌实在好听,我原谅我自己听不懂这牙买加英英了。当作超长mv看不错,故事没很深也尽量撇去了乱世的残酷。制作人竟然是布拉德皮特…? |
|
不断的插叙没有补足情绪,反而打乱节奏,我觉得问题的本质在于插叙的内容跟角色当下的戏剧性转变关联性不大。音乐的引入也不够精彩,此类音乐人的传记片往往可以让歌曲成为一场戏中角色转变的预示或冲突解决的办法,但此片中这两种技法都运用得不够成熟,就比如Three Little Bird这首歌用得就有点廉价,只为了烘托激昂的氛围。最大的问题也许是第三幕高潮的情绪释放不够彻底——演唱会居然不唱歌。这既没能营造出导演想要的干净利落而余韵悠长的结尾,又没能进行一次属于乐迷的音乐狂欢,属实可惜。 |
|
音乐好听的 |
|
[AMC]歌好听。摄影,Robert Elswit,我要收藏这位cinematographer(或者调色师)!但故事太,闷,了。真实故事改编,但这一定不是上帝最新颖的故事,中途快要睡着了。影片除了妻子这个角色塑造得还不错,其他人,甚至包括主角,都好无聊啊。既然是音乐片,歌能不能多一点,比如最后一场演唱会,怎么可以不至少示意性质地放首歌就结束了? |
|
兴许是想复制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功吧,把鲍勃马利的和平音乐会作为串联全片的事件,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故事了。 |
|
杜比厅看的整个人低音都在抖,好听的,讲的乱糟糟的但是好听的 |
|
比起很多音乐人传记片事无巨细地讲述一生的每个阶段,遭遇与成就;或许因为Bob本人的生命较短,也或许标题已经突出“一份爱”。最终他聚焦的是在面对自己家乡时政冲突,所永远表现的爱、无畏以及笃信音乐的力量。当然不如《火箭人》《波西米亚狂想曲》那般热闹,但是对比《与爱共舞》又要“尽职尽责”地多;Kingsley Ben-Adir演得不错,也尽可能交出了很多不错的演绎,如果在节奏上做得不那么死板就更好了。 |
|
正片没有trailer好看系列 |
|
去过trench town和gong record,更在各第三世界国家听到人们哼唱every little thing gonne be alright,可见这位被评为“全球第二帅黑人”的魅力。在这些年大面积上映的音乐传记片中,这部做到了既要又要还要,即既聚焦了从1976年被刺未遂到1981年去世前最辉煌的艺术人生,又不断闪回了童年时光,还通过一直挂在嘴边的拉斯塔法利传播着黑基督信仰,叙事和音乐的平衡也做得比火箭人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出色。 |
|
叙事稀烂 |
|
看着张扬,听着荒凉-02/17/24 at AMC Empire 25 |
|
☕️🤌🏾 |
|
精神远比电影本身重要。虽电影拍的不很优秀但鲍勃马利给世人传达精神表达的很到位。那种不惧危险关爱世人自由之心的雷鬼精神在电影漫不经心杂乱叙述和男主及其配角们表演中表现的琳琳极致。 不能和其他优秀音乐传记片相比,只要你喜欢雷鬼乐那就要看这片 |
|
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 |
|
作為傳記片算這樣的,吐槽馬利的扮演者,你說他是Peter tosh我該信,還有演唱中跳大神的動作太假了,馬利真的不是這樣的。片尾的現實馬利片段好評❤️ |
|
我从90年代中喜欢Bob Marley,他的歌一直喜欢到如今。看了这个电影,我才意识到,那些我是不是默默哼唱的歌,原来为什么会喜欢。90年我非常喜欢Exodus这个电影音乐,那时我把它作为那个时代去国离乡的人的心曲。看电影才知道,原来Bob也是那么喜欢这首歌,他最著名的唱片名竟然也出自这首音乐。 |
|
摄影ok |
|
我的青春啊 |
|
不如给我放一场bobmarley的现场 |
|
可能因为牙买加英语听不懂感觉片子本身有点俗 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it must make it |
|
主人公的一生从头到尾都充满波澜,充满戏剧,能拍得平淡无奇也是本事[thumbs up] |
|
挺好,还有clash和coxsone两处闲笔。另外网上有人上传了加了注释的中文字幕,算是挺不错的观看伴侣。 |
|
没那么差,先看《Marley》(2012) 然后enjoy。 |
|
这碎片的电影 还不如直接来场演唱会 |
|
被怀念就是还活着 |
|
视角切入的不错,可惜已濒临忘却。 |
|
well so normal |
|
也太差了我很少有电影看得不耐烦。首先就这口音我真的从头到尾怀疑他们讲的是英语吗。然后叙事很差,本来口音就听不懂,他东拍一点西拍一点根本没有一个主线,一会是daddy issue一会是爱与和平一会又和妻子吵架(由于我对黑色人种实在太脸盲,我甚至没搞懂那个是不是妻子)。最后演员演得太讨厌了,上座率这么高我想Bob应该还是挺多粉丝的,但就这演员一副臭脸样和爱与和平到底有什么关系啊!总结就是不如给我放个演唱会现场。在Hackney的Rio cinema看的,是个很老的厅,好多年轻亚逼。 |
|
稍微有点失望,作为和平反战反压迫这种全人类都能产生情感联结的主题却剪得让人无法共情,寡淡得有点过分了。中间欧洲巡演的部分模仿波西米亚狂想曲导致出奇的好看,最后几分钟真人影像画面秒杀全片。不过看完影片还是很被感动,感动我的不是故事,而是音乐本身,受感动的是音乐中传递出“用爱与心联结我们的命运”这样独属于bob marley的磅礴能量。 |
|
太烂了 流水账 amc |
|
音乐和Bob Marley超5星,只说电影,最多2星 |
|
流水账。我以为自己在看音乐传记片,看到后面发现是宗教宣传片。 |
|
Reggae@Kingston, and The Clash-Punk@London, back to the wailing wailers@Trench Town, what’s the beginning? When you are ready. |
|
很平淡的一部电影,牙买加口音英语是真听不懂,只能看演员的眼色理解剧情。演唱会上演员抓头跳舞的表演,如果是BM本人的现场,我觉得会很酷很有感染力,但演员表演总让我觉得他在演,有点尬…还有一开始那群演员在牙买加跑步,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好像他们在演变形记。虽然皮肤是黑色的,但不知道为啥感觉很白。室内排练场面很典。拍演唱会的镜头很流行,感觉和其他音乐传记片的表达方法千篇一律。(意味着他们的音乐走向主流?)小孩从着火的庄稼中跑出来那段意向表达有点没看懂,只能意会了。喜欢电影里BM的妻子,不动如山的沉着女性。吵架和洗头的戏都还蛮扎实的,还有和自己小孩子一起玩音乐。很多正能量的东西。还有牙买加人民他们的脏辫真的都好好看啊。(朋友说BM从牙买加去英国以后爆火,是不是其实shooter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
|
当背景音看的 |
|
🇬🇧线下观影。还算喜欢,挺精美的可以说,男女主演选挺好。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本身比较熟这段故事所以觉得叙事流畅。但结局竟然落在了对白男父亲的寻父归根情结上我是真没想到的…真就装都不装了啊hhh |
|
好听的歌放进乱七八糟的电影。 |
|
雷鬼科普是有了。但作为传记有点流于表面了。这么重要的人物,随处可见可以深入的地方。 |
|
无疑,鲍勃·马利是一位伟大的歌手,他的音乐包含了抗争、不屈、自由等宏大主题,引领备受压迫的民族和追求心灵救赎的广大人群向前跨出一步,属于他的歌以他的命运、信仰为养料,滋养着众生。 |
|
演员是真帅,电影是真难看,其实对剧情本来就没有期待,抱着听歌的想法来看,但是唱一半想起自己是部电影,赶紧插进一段无聊剧情,还不如完整放完一首歌。 |
|
有一些可惜,本应该展现更多鲍勃马利的精神面貌,结果套用太多音乐传记的套路:出生贫穷、政治迫害、逃亡生活、妻离子散、回归本土、谢幕演出。冲着雷鬼之父抽大烟创作音乐去看。引用里面台词总结“不要光模仿美国灵魂乐” |
|
比波西米亚甚至RocketMan 差远了。我宁愿随便找个live看 |
|
“这首歌是我用一辈子写的”关于自由,关于救赎。
2018年去牙买加时专门赶去他的故居,在纪念馆路遇到的讲解员是铁粉,从装扮到举止都在致敬。 |
|
当听歌了。 |
|
看得我全程问号,这是什么还不如社区活动中心的出品?!整个叙事充满了编剧的自我感动(写出“信使变信息”美死你了😅),无逻辑无主线无高潮无深度无批判,所有角色(如果算角色的话)都面目模糊,BM更是变成一位单纯到傻逼的弥赛亚… 靠爱BM是写不好剧本的,侬晓得伐?音乐的出现并不帮助叙事,镜头处理就是最大流的商业拍法,真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呗😅…歌是真好,可歌是BM的,我干嘛不直接听BM的歌看BM的纪录片呢?P.S.牙买加口音是真听不明白,片中那位伦敦唱片商问出全体观众的心声,“你再说一遍行不?”🙂 |
|
挺好听的 |
|
有点子失望,关于Bob Marley 的故事性不强,fake Jamaican English |
|
不work 叙事过于公式化 主演过于帅气 自认为他生命中最牛逼的部分居然被一笔带过了……到底谁能锐评一下这部电影 真的意难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