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了可能会被骂不是这个群体不懂这个群体的生存难处之类的,但就是恋水啊就是个恋水癖啊有什么大不了的么?这有什么不正常值得角色们想那么多么?就是水啊!水啊! |
|
是看完后会重新思考“LGBTQ到底意味什么”的深刻之作。如果说前四类已是可见的、可被理解的,那么其他酷儿中更少数的族群,能否活在这个号称足够多元的社会中呢?所谓“水性恋”、“厌男异性恋”背后,究竟还有多少理解的隔阂、躲藏的痛苦、需要被正视的欲望?性之欲,亦是生存与生活之欲。能做出如此表达,已是日本当代电影中少见的了。岸善幸导演对人物情绪状态的把握,以及欲望投射的视听处理,拥有强大的张力,令人始终被牢牢牵引。但编剧侧稍显生硬,没找到多线叙事更好的融合方式。 |
|
? |
|
性冷淡的演员本色出演了性冷淡的剧情影片 |
|
No.10023。#36th Tokyo IFF# 主竞赛-世界首映,最佳导演+观众奖。很惊艳!本片根据《桐岛》原著作家的另一本小说改编(多线叙事汇合的玩法是这位作家的招牌么……),问了一下读过原著的朋友,基本上议题和结构上的优点,以及惊世骇俗的核心概念,和堪称年度名场面的高能段落都是从原著直接“电影化”过来的(好奇如果有简中版能留下多少了)。不过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也堪称佳作,在酷儿议题上走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少数人群立言,把TA们已经放弃与“正常人”沟通和取得理解的心灰意冷,与群体之间抱团取暖的渴望写得相当之深刻,并且已经推到了“理解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是两个物种,问题是如何存活下去”这么颇为极端的身份政治表述,既是充分日本式的社会问题,又是颇为决绝的宣言式的表述。 |
|
比较讨厌的主题先行型社会派邦画。视听脚本上缺乏新意,就拼谁聚焦的少数群体更niche来博出位。。非要搞得广大人民都放弃看邦画才开心?? |
|
欲望和挣扎哪个都没表现出来,中间还穿插女大学生一大段自言自语,我看的直接两眼一黑,再加上日本社会的passive aggressive的表达方式,真的很难受,途中很多次在脑中打出问号。(gakki美的) |
|
小众性癖是一个层面。但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是LGBTQ+里的“Q+”。对人类(不论何种性别性向的人)无法萌生爱意而导致的孤独感,让这部分人报团取暖有了完全的合理性。这和那种迷恋衣服湿漉漉的儿童的恋童癖有着本质不同。 |
|
评论区一篇批得很对,岸善幸就喜欢这种突破道德边界的题材,但这次他和电影文本的社会派认知实在很难说有企及到目前已有的讨论维度。尤其是关于恋童癖的问题,这片太明显了根本不是要讲恋物恋水而是这些借比较无关痛痒的讲恋童,然后扯了一堆人并让一个搞司法的硬化身为大他者打压所有人,只能为了讲最想讲的但却讲得头头轻,没有一处有力的地方,还整啥拟似家庭性癖小共同体,太轻巧了。 |
|
3-3.5 前面還行 但越往後越有一種⋯想往大了說但就不太說得通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原著就有一些漏洞 (新垣結衣好美喔) |
|
为什么多数人的“一样”是“正常”,而少数人的“不一样”就是“不正常”?这样世俗目光的定义本身就很奇怪吧。水是生命之源,也包容一切,迷恋水有何不对呢?沐浴在水龙头之雨里的佐佐木和桐生,相信是整部电影压抑氛围里两人最轻松愉快的时刻。当然尊重多样性,是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希望这个世界变成每个人都能找到理解自己的“同类”,都想明天继续活下去的世界就好了,让每个人都成为“普通”的一份子。PS.虽然是群像电影,还是太着重主角那对了,其他角色有种浮光掠影刻画潦草的感觉,如果拍成剧集说不定观感会更好。 |
|
以fetch为噱头宣传但核心很克制且美术十分洁净 夏月在漫过床沿的水中自慰然后片名慢慢浮出那一幕拍得太美了 两人模仿异性恋做爱然后笑着说“普通人得做这个还过得挺辛苦的”看得我泪流满面 非常非常喜欢电影对性少数的政治身份认同的解读——不幸生活在地球的外星人 可以适用于一切边缘群体——就像夏月在最后一幕想对佳道说的“我不会消失的” 外星人与外星人之间的羁绊是一种远超异性恋的性欲与繁殖欲的稳固联结 “存在”和“认同”才是真正的爱的定义 |
|
HKAFF#3 买的时候没留意是日语原声英语字幕,看得脑壳疼。议题有话题度有探讨空间,但拍得真的太无聊了,情节,调度,演技都挺没意思的,唯一笑点可能就是两位恋水癖的主角在家尝试体验各种体位的情节吧。但问题就在于恋水癖你也没拍出所谓的“癖”啊。少数族群的挣扎和误解,以及在日本这一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困境和对于道德与犯罪的边界的摩擦到底拍了点啥?多样性的矛盾和碰撞完全没有体现就在那开始小清新了,还不如放开点拍得惊世骇俗一点。 |
|
在小众欲望里,故事选择了最没有冒犯性的“水性恋”,在普通人看来,这种性癖好小众且匪夷所思到像是开玩笑。当故事借着这个设定展开,讲性少数群体如何在正常取向者的世界里生活,讲这种找不到同类的孤独,想被社会理解是很难的,但这些无法被理解的事情,正如女主角最后那句“我是不会消失的”。看完电影,想读一下原著小说。 |
|
群像远没有《听说桐岛要退部》那么好,大学生那段看得人脚趾扣地,稻垣吾郎疏离家庭的心理动机没有深入挖掘,也就gakki那条线让观众感受到了性少数者的孤独,导演制造压抑的功力倒是一直在线。结尾恋水癖以恋童癖罪名被扣,点明了边缘人被误解的无奈。 |
|
想說的太多了字數不夠。我想這部電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救贖了。 |
|
聚焦比LGBTQ更少数的群体,在不被俗世眼光所理解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躲避与孤独,光是这个故事被拍出来就已经太了不起了!影片不是没有问题,群像刻画有些许失衡,人物的欲望和痛苦也都刻画得不够深,但短评区那些“恋水癖有什么大不了的”“靠少数群体话题来博出位”“借比较无关痛痒的讲恋童”的言论真是傲慢到恶臭。 |
|
好一本现代精神图鉴。 |
|
12/11/2023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3.5。雖然主題係講另類癖好,但感覺導演主要係想講邊緣人既孤獨、渴望被社會接納 //冇乜需要加入太多人物去營造各種社會邊緣既少數族群,寧願cut大學生比返多d篇幅去講稻垣吾郎一家 // ending被戀童癖牽涉,硬係覺得有種為左戲劇爆發點而刻意加入既設計感 // 少見gakki 9成時間都係一副厭世樣 |
|
《邪恶不存在》、《波纹》、《渴水》加这部,一年里日本出了四部讨论人与水关系的电影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都是核废水事件后对人与水关系的反思;另一方面人类的现代性异化终于到了需要审视最基本生存条件的水、空气、阳光这些方面了。本片也是从水出发的一次话题延宕,以恋水癖划开各种“新”与“旧”之间割裂的当下,“新”可以是生长在网络直播的Z世代、细化的小众癖好、性少数人群、青少年抑郁;“旧”可以是保守的社会大环境文化、以冷暴力维持秩序的父权,用一个终于找到彼此的纯爱故事包装了现实中“把孩子和脏水一块倒掉”的一刀切式应对,最后落点在恋童癖是一步险棋,但也足见导演没有背离细化小众人群的初衷。不过影片在分线叙事效率与收束环节还是不足,将人物关系硬扯到一起的还是两次“车祸”,片中也有好几段为了表达而悬置逻辑的处理。 |
|
正常欲望,细节不错,电影很一般。视角很猎奇,内容很普世,观点很肤浅,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 |
|
性少数是什么时尚单品吗,什么垃圾都来蹭一脚。 |
|
这真的是那种如果不快进真不知道怎么看下去的片子… |
|
主人公们的“性癖”应该是少数群体里的少数群体了。但故事内核还是对孤独者的救赎,这种孤独是精神上的也是肉体上的。 映后挨拶主持人问到gakki 他们伪装结婚的感受,但无论是Gakki还是磯村勇斗都不认为这是伪装,反倒有种顺其自然,不以性为前提,共同生活也是可以构成partner的共感。佐藤寛太和東野絢香那段自我剖白的戏真的不错,看到他krump跳那么好,我就猜到应该是民工系的,果不其然。(介绍waacking 和krump的时候,本这街观众不停点头。fes上那段的编舞也很不错) |
|
我不会消失 |
|
已经有这种视角了,落脚点还是要救赎,到最后还是要和人产生羁绊…… 呃 好土😅 |
|
想问导演你是性少数吗,如果是,你愿意你的表达肤浅到让人只留下“原来这种奇葩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呢”这种印象吗;如果不是,你跨越相对于“恋水癖”一类较为多数的性少数不谈而企图将话题飘向更宽泛更广阔的维度,这样轻浮而鲜有现实意义的表达是为了展现你那智性的人文关怀吗? |
|
说恋水癖有什么大不了的真是太傲慢了,你就是“普通”那一边的人啊 |
|
观影前对于“Gakki大尺度演技突破”和“性少数群体的关注”的期待都没有得到满足。性欲不可耻,但是整场下来通篇都是世俗说教,反而变得可耻。邦画的台词愈发脱离实际,性欲是正欲没有错,但看完我只觉得所有的欲都是多余。 |
|
HKAFF20@PE 选题我是认可的,但是拍得很普,除了某几句台词以外没啥亮点,也没啥升华,是一部比较鸡肋的电影。/中间那段伪激情戏的也特别像为了迎合观众的低层次需求而拍出来的,比较刻意。 |
|
gakki的孕妇同事说话太让人讨厌了,现实中就很多这种自以为是,想要怜悯他人,认为自己生活很值得羡慕的人。恋水癖倾向于一个精神上的满足。我还是挺高兴这种类型的电影越来越多,让“非正常”的我也有了一点安慰,希望不被社会的目光打倒。但结尾出现了恋童癖,把我给看懵了。仿佛本来文艺剧情片突变法治片。 |
|
特别典型的日本不痛不痒系社会片,好像想要触及一些敏感话题,但看到最后其实屁都没说,而且还特别前后矛盾,最终还是要把人规训到社会和大众中去。桐生佐佐木两个因为性癖异常而倍感孤僻的人找到彼此后感觉有所归处,但为什么要让他们表述成“和你在一起我好像就被大众所接受了回归了社会”。太可怕了这种观点,简直摧毁了这部电影的根基。与此同时又让人感叹真不愧是日本人这种思路也太日本了,感觉他俩下一秒就要穿上黑西装赶早高峰通勤了。 |
|
确实略显平淡,且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少数群体诚然需要得到理解。但是也不用过分夸大,不理解的偏要人理解未必不是一种强迫。父亲被塑造得很单调不立体。其实我觉得他可以不理解,每个人坚持自己的坚持就好。 |
|
继几十年一遇的旷世杰作《啊!荒野》之后,岸善幸监督再次为边缘人立传,作为少数群体群像电影,几乎能比肩《天使在美国》的高度。剧本太难拍了,应该会是一般编导因为人物传记极其不可信、立不住拍不出来而淘汰的稿子,就这样被岸监督拍活了。岸监督影片的角色需要演员有异于大众的样貌体态,明星出演他的电影需要极大改变才能看上去可信。上次菅田将晖自带颓气能跟故事完美融合,这次新垣结衣突破邻家玉女形象,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少数人,那副耷拉的双眼皮不知道是化的什么妆?看似变化不大实则从里到外的超脱。普普通通场景里一段独白即可直击人心,观众从现实经验里找不到参照物的角色,能被岸监督拍出喷薄而出令人敬畏而同情的软弱、怨恨与绝望。几乎所有场景视听节奏都值得反复观摩品味。岩代太郎再次跟岸监督珠联璧合,音乐氛围拉满。 |
|
在这个“正常”的世界里,找到和我一样“不可能”的人产生联结与共鸣,大概就能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
|
相较于去年的《渴水》,那部更能令我感受到欲望层面的表达,这部更多的是关于欲望持有的观点,其中恋水癖和恋童癖在剧作上进行了一定的勾连,如果是我,我在动笔之前会犹豫,结果正是我所担心的,为了戏剧作用(将两条线收束在一起),反而对社会问题忽略了思考。矶村勇斗这里的表演比《月》还要好,不用力反而可以体现一个人沉沦在欲望里挣扎无力。稻垣吾郎的角色不够客观,但他起得作用又太大,我认为这个人物本身持有一种相对明显的态度去看待各种事物(恋水癖、家庭问题),因为如此,他作为内部的一股力量推动情节发展时,显得并不自然,甚至不如《第二十条》雷佳音家庭与事业线的写法。另外,我也不喜欢导演的视听呈现,感觉不那么拥抱或者接纳“欲望”,以及过于依赖上价值的部分。 |
|
会有好的结果的吧 uu |
|
呃,这个节奏实在是要命,反正我是4倍速觉得才正常,一点都不影响理解剧情。本子是好的,但是这个拍法不敢苟同,居然出现两次演员念剪报的戏,现在哪个导演敢这么拍?大量无意义的长镜头,换个人来剪,一定是个一小时内就讲完的短片。
艺术要高于生活,我宁可4倍速超越平淡,把时间留给值得欣赏的风景~ |
|
光看评论都觉得挺讽刺的 |
|
复杂的情感,新絙结衣好棒 |
|
abnormal与devil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差。本片不知站在何方立场,期冀人们接纳少数群体,异样癖好。所以说同时案发的恋童癖竟变得有情可原?苦命人自怜的相互救赎混进了脏东西,这不是多样性表达而是扮演受害者耍无赖。 |
|
你们都是来看我老婆“模拟性爱”的吧~在日本住的话确实需要一台N-BOX,非常实用。广义的LGBTQ题材,i人实录,批判常人社会让他们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欲望。怎么说呢,就挺…… |
|
我不理解。 |
|
台本抠抠书,剩下啥也没了。 |
|
压抑克制的刻画了在日本压抑社会下的压抑着的性少数群体 |
|
将多数人隐去姓名之前,水作为被幻想对象便从男子漫出的水杯和女子的性幻想中得以成立,此时水作为被注视主体成为了能够被欣赏和把玩的物件,是一种平等的兴奋,而他人消失了,与之对应的是尝试进行的性行为。电影仍以水为载体去呈现欲望本身的行为仿佛在以一种蔑视的口吻向所谓的主流发出质问,同时当这类少数辐射到更多社会群体中时,被分割的主流因为缺少互相维系和扶持的理由而显得孱弱——只是当电影试图把这种沉默向外扩散的时候,又只是在粗略的以偏概全,真正的对话在电影中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
|
预告片即精华 拍不了群像您可以只focus一个人物也好啊。。。。。。。。。。。坐如针毡两小时 至于某女士以转型之作宣传 想说少数派群体不是您的工具 |
|
好平淡的欲望,表达都在台词里。只是看看美女。用局外人目光审视异性恋性交方式蛮好笑的 |
|
【7】港台翻译所着重的(非)才是本片片名正确的出路和解法。非常厉害地穿起了好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件,拍出了那种隐忍的,没有欲望,却都是正常欲望的东西。恋物癖,恋童癖,乃至新世代的潮流议题,在电影中以一种绝对的,接近性无能的方式去诠释那种极致丧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努力伪装地太不正常了,乃至电影拍出,刻画出了日本都市最真实的欲望,都变成了(非)正常欲望。抽空的自我。 |
|
看似毫無關連的多角群像,隨著劇情的推演逐漸透過特殊「癖好」串連在一起,將邊緣的個體透過尋得同溫層,產生理解與共情。結衣與磯村勇斗的線是最舒適、最暖心的理解線,有特殊癖好的邊緣人享受著孤寂卻也承受著孤寂,別人成雙成對會忌妒,但如果能找到癖好相同的另一半,孤寂也可以隨之拋棄。檢察官與妻小的家庭線便是編導對多元性與理解的反面辯證,因為拒絕理解而逐步與家庭產生隔閡,最後鬧上離婚。收尾畫龍點睛,門打開又關上,只剩檢察官一人在裡頭,既是對理解的拒之門外也是走向孤寂的過程。岸善幸改編這部原作做到了理解與共情的細膩刻畫,但其中摻雜著戀童癖勢必會有爭議(這點QA就有觀眾提出),總之撇除這點爭議仍舊喜歡這部作品,在高壓的日本社會下對少數邊緣群體的互相取暖仍舊有動人之處,磯村勇斗能壓在結衣身上前世是燒了什麼好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