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
|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
|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
|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
|
TIFF23|
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
|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
|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不痛不痒的。
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原因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不痛不痒,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和“亲和感”。
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
|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
|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
|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
|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
|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
|
TIFF volunteer pre-screening:终于憋到全球首映这一天,其实8.30号就看到了。情节推动非常顺滑,是对commodifying marginalized voice的一部极其幽默的讽刺片,中间有一段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看电影笑得最大声的一次(真·笑cry),了解了一下导演Cord Jefferson原来当过善地和继承之战的编剧,确实执行得非常好。A possible Oscar contender! |
|
很精英式的讽刺电影 |
|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
|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
|
今年奥斯卡系里最喜欢的一部吧,真是举重若轻,嘲讽不断,这些嘲讽还都是不停的刺拳,没有重拳,但最后对方被打成筛子。它是嘲讽戏,但又有着美国传统的家庭温情戏码,互相加固,让鸡汤没那么浓,又让讽刺都落在实处。结尾玩得真不错,既故意大落俗套,又让俗套本身酝酿出升华,如果奥斯卡真颁了,就完成一个行为艺术大闭环。 |
|
有文学文本作为基础的电影就是不一样,哪怕仍然以轻松的幽默和讽刺化解了身份政治的复杂和种族问题的不堪面目,却不影响它成为一部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的作品。前天是王老师和同事一起去看,今天则是我带着胖闺女赶赴影院。女儿对其中的笑料竟然全部能了解来龙去脉。观影结束后她对我说:“妈妈,这里面的笑点再过二十年就没啥意义了。” |
|
有笑到。我黑所以我的作品就是黑人作品,而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种”黑。这和“女人应该那样”何其相似。明明应当是“我什么样女人就什么样。”上位者总是想把下位者套进自己喜欢的麻袋里并问伊们你喜欢气球结还是蝴蝶结。并且上位者需要虚伪,因为争夺定义权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要利用“道德”,再加上威逼和利诱,困惑你惩罚你诱惑你。而白人作为人类食物链目前的高位,自然玩得最花。我不是出于对黑人的同情而厌恶这白人霸权。或者说,黑人过得怎么样我并不清楚,不过我很确定女人就是世界的黑人。 |
|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
|
刻板你的刻板。 |
|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
|
《Fuck》投票还得看白男白女,压倒性胜利之后还要说一句多元化审美。 |
|
天呐剧本写得实在是太精妙了,表面上好像是在用一种刻板来讽刺另一种刻板,但是用的方式又是很轻巧的,不仅不会让人不适,反倒制造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段落。影片的视角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又并非高高在上的,甚至是以一种理中客的姿态去展现这种“何不食肉糜”,所以它呈现的方式越浮夸,反倒越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男主角两条线,在文学和身份困惑的主线之外,插入的“回乡偶书”家庭线同样精彩,把很多很浓的东西都淡淡的包住了。很喜欢片中时不时响起的不合时宜的乐器声,就像是这个男人内心的低喃,他的自言自语满腹牢骚,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跟自己的不和解。即便这样,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回到题眼,以fiction(小说/虚构)的文体来给出开放的释义,不同的观众内心必然有自己的选择,迎合与否又有何重要呢? |
|
故事角度很有趣,知识分子黑人看匪帮文学和我们看在国际上获奖的农村电影是一种性质。不是不承认这种现状的存在,而是总是害怕这种印象会扁平化我们的形象。这种害怕可以用电影中女作家反驳男主的话回应,“看上去你的问题是在那些白人,而不是我”。 |
|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
|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
|
看得笑嘻了,还是得魔法打败魔法。这片拿奥斯卡是不太可能,但是打脸那是一打一个准。 |
|
黑人版梁文道 |
|
其实这样一部议题齐全又比较刻板的、很容易让人一眼看穿到结尾的讽刺喜剧,最需要的就是一次高度自我意识的自反,所以结尾还让人觉得挺满足。创作者要走的就是一根很细的钢丝,一方面要扮蠢,一方面又不能蠢到扳不回来。 |
|
这电影在成功提名奥斯卡BP后完成了戏里戏外双层讽刺揶揄。精准刺痛美国出版行业和读者的“伪政治正确”观,人们自以为的尊重永远都是狭隘的带着偏见的主观臆断的刻板印象。影片这种重拳出击的自嘲感实在难得,无差别攻击所有阶级,面向有色人种自己“开战”。要是把男主婚恋线缩水,更多聚焦于黑人女作家的创作观那该有多好啊,可以更一步探讨艺术创作是出于作者自身书写还是迎合市场进行虚构创作。 |
|
四星半。改编得好,比原著更利落,融入了不少导演的亲身经历。触及到非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diversity、身份政治、非裔群体内部的阶层差异、严肃文学的消亡、虚构与真实、中年危机,这些都透过Monk的故事讲述。所以个体是复杂的,贴标签、无视自身的privilege和自以为是的尊重都很危险,人与人之间面临着许多共通的问题,去了解真实的人、建立实在的连接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片子的讽刺对象足够浅显了——制造足够“黑”的内容去迎合减轻“白”的罪恶,至于什么是真正的黑人心声,如何表达才最有益于改善这个群体的地位,作家本人从未想过,也无法想清楚吧。这部电影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
|
不得不说整个构思太过于完美了,讽刺了一切好莱坞和文化圈对于其他群体的过分解读,看似是对于这些少数族群的爱,但实则依旧是愧疚和偏见。投票白人黑人3:2,却又在说聆听黑人的声音,在感谢多元,真的荒谬又可笑。最后“无与伦比”的结局依旧是黑人死在白人警察的枪下。太精巧的剧本了。
但是前期还是有点慢,到了最后半个小时才一点点精彩起来。
不过我也不同意男主把所有少数族群经历的不平等一棒子打死,认为这些都是在讨好白人。毕竟很多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们总该记得那些事情。(我承认我也属于被讽刺的观众的人一部分,但是我好开心哈哈哈哈哈!
至于最后又成功入选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不管得不得奖这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
|
挺喜歡的。別人看來的不咸不淡予我而言倒覺得挺輕盈,不憤怒也不灑狗血,小小諷刺小小溫情,足夠輕鬆舒適的一齣小品。 |
|
7/10。
故事的角度挺有意思的(没读过 Yellowface 但感觉角度也许比较类似),故事开篇的 protagonist 在最后却变成了 antagonist 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 unreliable narration。以为这部电影会是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结果却有很多琐碎的家长里短,是我的预期管理又没有做到位了。就算如此,中段在一群评审坐在一起讨论得奖作品、白人评审完全没有听黑人评审的意见而选了黑人的作品、一边还说着“我们应该去倾听黑人的声音”这里的讽刺达到了绝对的高潮。同志男弟弟和 Tyler Perry 那一段梗完全可以和 A Strange Loop 联动,我已经在心里唱着“AIDS is god’s punishment”了。 |
|
在类型性上掌握的比较好,也知道轻重缓急,但最后采用戏中戏的叙事策略则充分说明了编剧太想让讽刺效果攀至顶峰,有点急功近利了。杰弗里怀特在表演那种身不由己的迟滞感,很有趣。黑人男配的奥提想必又是占了角色的便宜。 |
|
非常好,对当代文学界的进步主义文艺那些平庸、迎合以及刻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个主题就太好了,尽情嘲笑了那些拒绝生活在真实中,拒绝描述无意义不正确但很真实的生活,却一味追求正确的宏大进步意义的当代文艺及读者们。遗憾的是主题虽好但挖掘还嫌浅了一点,如果把一半篇幅放在评奖那里,增加一些激烈的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观念上的冲突,电影会加倍的精彩。 |
|
相比于文学虚构和喜剧讽刺,家庭戏才是片子的重点。对“迎合的、刻板的、赎罪券式的”黑人文学深恶痛绝的主角,却“对父亲的出轨毫无察觉、对保姆的喜好一无所知、对弟弟的人生充满定势”,他对文字的敏感并没有应用在生活中,他所追求的真实是体面的真实。/原著居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太超前了。 |
|
这特么才叫优雅喜剧,这特么才叫创死所有人的讽刺,堪称2023美影的奇迹之一,一边吃种族饭,一边狂扇自己嘴巴,畅快淋漓地展现过度ZZZQ背后的虚伪和专属于白左的傲慢,期待奥斯卡颁给它,一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
|
又损又好笑,最后十分钟封神了,看得很过瘾。刻板印象的政治正确成为了时代病,用另外一副精英主义的面具消费着种族主义的现实不幸。缺一个奥斯卡在影片外为故事画上圆满的结局(滑稽)。 |
|
“一种悲伤的喜剧,像三条腿的狗,像人死在了马桶上。” |
|
对政治正确主流话语的一种嘲弄和解构,属于那种十分羡慕但我们不能拍的讽刺喜剧,鼓励来一个《中国导演》,大概剧情都有了:白左导演粉红化,再创战狼神话,最终荣升大雅。 |
|
7.0/10 分。2024.07.18,初看,蓝光。这小说,这电影,这结局,很美国。。。用政治正确调戏政治正确。 |
|
获得今年奥斯卡奖5项提名的影片,《美国小说》题材新颖,从作家写作角度展开对社会劣习的抨击。黑人题材,在美国占了“政治正确”的好处,制作规整,可以一看。 |
|
对现今establishment profiting from "Black" entertainment竭尽讽刺,就是结尾反而有些泄气,只能搞了个戏中戏出来。 |
|
所谓政治正确,所谓迎合大众口味,这样的作品是否真的就是好作品。李一舟曾经在《非你莫属》说过,你不能为了达到挣钱或者抢用户的目的,而人为的降低用户的品位,这句话依然适用。电影不断地在讽刺非裔人种在社会舆论和生存环境的不公,和为了迎合白人的趣味所做的刻板表现。 |
|
没想到还真挺有意思的,包括最后的多种处理——但问题好像也出在这里,到了最后一种的时候,还以为后面还会有更好玩儿的才会结束的。 |
|
男主角真的是从头喝到尾,连跟人吵架都一定要先喝完杯中酒再拂袖而去,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生困境也都很“白人”。两条线的对照制造出好多笑料。讽刺之余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当一个人所处的群体属于弱势或少数,但自身却有诸多特权或者已经非常成功的时候,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 |
|
Netflix movie 讽刺了一圈但是什么也没有讲...抬走吧 而我比较关心就是男主哥装模作样写的跟最开始的女作家真情实感写的这俩刻板印象到底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