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维最大的毛病,在于他身上那种自相矛盾的性格。用伊索寓言里的比喻来说,他就是那只蝙蝠,蝙蝠见兽装兽,见鸟装鸟。但艾维刚好是相反,跟知识分子在一起,他觉得自己跟着这群装腔作势的家伙绝不是一路人,跟普通人在一起他又开始鄙视这些人是文盲。蝙蝠其实就是哺乳动物,艾维其实也就是个知识分子。 |
|
我们都是成年人,即使分手了也可以冷静地帮你打包东西,反正都到这个年纪了,谁没分过几次手呢;但是讨厌坐飞机的我,不敢开车的我,还是甘愿飞三千英里再开车过来求你嫁给我。你不同意,没关系,我不难过,因为我是成年人。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方式让一个虚构的故事变成现实。 |
|
男欢女爱电影的珠穆朗玛峰,伍迪·艾伦此后所有作品感觉都只是它的衍生和变体。妙趣横生的台词,细碎的拍摄技巧,带着小知识分子的自嘲和清醒。中间那场心口不一的聊天戏实在太好笑了!(差点以为屏幕坏掉2333333) |
|
2024-11-16重看@江南分馆;典型的伍迪艾伦式话痨,将一个自大背后的龟毛男人演绎得活灵活现,他时刻质疑,常怀怨怼,在狂掉书袋的滔滔不绝中获取智性的快乐,而性爱逐渐演变为掩盖情感磨损的疲倦;貌似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男人对年轻女孩总有吸引力,而当女孩开始拥有自己圈子、独立人格和爱好追求,关系也告完结——因为男性失去对伴侣的掌控后将暴露出其单薄怯懦的本质。几乎所有男人都奢望拥有既知性达理又年轻漂亮的完美女人,却不知自己轻重,可能飞三千里去挽回旧爱就是他们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可悲的是,谁又不是呢,当人活到一定年纪,能付出这样的行动已然不易,这就是人生的悲哀。片尾颇有“我努力想忘记你,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你”之意。黛安基顿不愧是伍迪艾伦最佳银幕搭档。 |
|
爱死伍迪艾伦的神经质话唠了!①知识分子式的自嘲揶揄,对白轰炸,全程合不拢嘴;②幽默调侃下悲凉心酸尽显,首尾格言式冷笑话独白,令人咋舌;③多样的视觉花招:分屏,对摄影机演说,做爱时灵魂出体旁观,人物自由出入参与闪回场景,白雪公主动画戏仿;字幕透露真实想法...④费里尼,麦克卢汉。(9.5/10) |
|
"我绝不加入有像我这样会员的俱乐部"。其实片子不大应该叫这个名字。
直到现在,这部影片依然是学院奖历史上最反传统的获奖作品.这个对一次失败爱情的随心所欲的剖析之作,借鉴了从伯格曼到格劳乔·马克斯到麦克鲁汉到《白雪公主》等等。这种借鉴不仅仅在故事内容上,还包括形式上,比如角色对着摄象机 |
|
——真干净啊这儿(比佛利山)
——当然,因为他们从不乱扔垃圾,他们留着垃圾做电视剧呢。 |
|
安妮霍尔那一身行头酷毙了!!(第5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奖) |
|
现实中也有不少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豆瓣文青)也活成了这个样子,自己都烦自己,却期盼着别人来爱自己。殊不知只有傻姑娘才会爱你,可你又十分嫌弃傻姑娘,想要把她改造成聪明姑娘,可是聪明姑娘是不会爱你的 |
|
看不懂好在哪里 |
|
男人多情且长情,女人专情且绝情。这就是伍迪·艾伦,絮叨,神经质,深邃的洞察力以及刻骨的浪漫。他一边想要揭开爱情的面具,一边又怀抱着对美好情感的希冀。 |
|
我一直觉得拍这部电影真的很需要勇气,就像把自己剖开展现给大家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的思想与生活经历,你的爱情,得与失。可以说是可爱的。 |
|
有些人不说话你也觉得他在说话 更何况这是一个话唠 |
|
这姑娘笨拙的搭讪,笨拙的对他的喋喋不休表示回应,于是他爱上这个其实没那么聪明的姑娘,并试图把她变得和自己更合拍一些,然后他失败了,他失去了她。这么看起来,这其实是个普通又正常的爱情故事啊,虽然期间少不了老头的絮絮叨叨。 |
|
男:你星期五晚上有时间吗?
女:我…应该有…
男:噢,周五我不行,周六晚上呢? |
|
这个死话痨XD 多么卡通的人格。 结尾蒙太奇又多么伤感的浪漫。除去知识分子中型文青,难想象若被寻常塑料片养成废人后能够挨得住、能够消化得了这种速度:) |
|
黛安基顿唱歌可真难听。她聪明又漂亮,可是一个俱乐部一旦接纳我,我就不想成为它的会员了。虽然半夜三点给你电话很不好意思,可是浴室里有只蜘蛛,一想到想见见你,它就变得很可怕了。知识分子讲笑话,骨子里还是强烈的自恋气息,自恋过度有损智力,因此理虽对,气场却没那么感人啊。 |
|
没觉得怎么好。看见男主女主我就烦,我鼓励了自己好几次,才坚持看完。一定要说点好处,那就是这电影挺能提高人的战斗力指数的,看着看着我就想找人把伍迪艾伦打一顿(我自己力气不够大,所以只好找人了)。看在战斗力指数提升的份儿上,两星。 |
|
笑点太高 |
|
“我永远不会加入一个充满像我这样的人的俱乐部。”最喜欢这句,我们就是爱着自己又恨着自己,接纳自己又排斥自己,为自己得意又为自己羞耻。辛格街头随机采访,只有一对承认自己都很浅薄的情侣才能爱得白痴而顺利。不过,他们肯定也觉得辛格这种作妖才是白痴。这就是不同的世界呀。 |
|
四星往上,这还真是我看了几部伍迪艾伦之后感觉最好最愉快的一次了,集各种小清新和小聪明之大成啊。爱情嘛,兜兜转转,有时候就这样在一起了,有时候就那样分开了,永远说不清的,再啰嗦都说不清。戴安基顿的衣服真好看! |
|
要是身边有这么一个喋喋不休的话唠,真想一脚踹过去,大钉子扎脑门上,让他永远贴在墙上。 |
|
自传性/犹太情结/对生与死、爱与罪、性与欲、道德与责任的探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片段式结构/画外音、分屏、长镜头、中近景,心理外化,跳出情境,对着镜头喋喋不休 |
|
额……台词太多了反应不果来…… |
|
fucking brilliant! |
|
对白信息量太大,尤其是两个初次见面在安妮家聊天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嘴上装逼说的话,真是太形象了。。。#论一个装逼青年见到心动的姑娘该如何聊天# |
|
我感觉是伍迪.艾伦和一个现代的时尚博主在演电影!这是表扬! |
|
如果只是把这部片当做伤春悲秋的爱情和抖机灵话痨,那真是太屈尊伍迪艾伦的天才了。本片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第一也是最明显的,这是伍迪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伴侣关系的评论,十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那些日常很无聊,但如今才意识到,他竟能将一种内向者与外向者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种种不可化解的切肤之痛浓缩提炼了出来,并在嘲讽与反思中找到了一种非常中立的导演角度,何等本事。第二层理解,是伍迪作为纽约知识分子,对洛杉矶的文化精神面貌的一种对立姿态。第三,电影本身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元评论(像今敏《作品》一样),伍迪频频打破第四面墙,借不可靠叙述者向观众发出灵魂拷问。好作品值得每隔几年看一次,打五星是因为我个人对这种创作者意识流的独白情有独钟。 |
|
嘴上说着自己虚无,实际对爱有很多需求;说着自己消极厌世,钟情死亡,遇上真厌世的Annie弟弟立刻决定要回到地球;要观众的笑纯粹,女友的高潮纯粹,混了大麻和合成器,那还能是自己的“才华”与“聪慧”吗?那还怎么显出自己那小知识分子的精英感?这样的纯粹,是Annie眼里的不懂享受生活,整个求和根本就像撞车现场般灾难,惟有以一出戏给自己圆满。全片精彩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夸,实在太精彩了! |
|
用90分钟的时间去说190分钟的台词。倘若说《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献给法国的情书,那么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安妮·霍尔》便是导演写给自己祖国的说明书。好吧,我希望,你是我的安妮·霍尔,而我不仅仅是你的艾维·辛格。 |
|
话叨流。出神流。“当我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对恶毒的皇后一见倾心。” |
|
虽然也看了很多,客观说也真的还不错,但对你们奉若大神的伍迪一直无感。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个标准的文艺人。
就是那种想打炮,喜欢打炮,还要把打炮说的不像打炮的。
打炮前需要诗词歌赋撩骚,打炮后需要琴棋书画温存的人。
你们这帮文艺青年啊~~~就好这口~~~ |
|
承认吧,把这部片子视为神殿上明珠的男人们大部分都很无趣且令人生厌。 |
|
重看,完美,感觉很多爱情电影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 |
|
人生总的来说分为可怕的和可悲的,很幸运你是属于可悲的那种。 |
|
小老头太能BB了,他每次张口我都特别怕,不晓得他到底要BB多久。 |
|
我喜欢伍迪艾伦的表演,也很喜欢Alvy的话痨属性,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讨厌这个角色的地方,一个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圈地自容的势利分子和可怜虫:不喜欢没有灵魂的肉体,也不喜欢肉体有自我的灵魂;虽然满腹经纶,但是也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弥补现实的失意,对这个角色,有多讨厌就有多喜欢;Annie最后还是回到了纽约,在曼哈顿带男伴去看《悲伤和怜悯》,少了很多在LA时候的散发的灵动飘逸;最后鸡和鸡蛋的笑话大概就是说,理性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生活中需要些不理性的东西来告诉自己是理性的,洞察爱情的人都十分清楚我们仍需要荒诞疯狂的爱情来证明我们已经洞察了爱情(9.0/10.0) |
|
3.5。1.后快播时代第一部在不被露骨的片名误导并知道伍迪·艾伦导演的前提下看的伍迪·艾伦电影。2. 迷影情节很提神。3.老人家通篇上下黑了那么多人儿,还能做到不让人反感,真是怪不容易的。4.非理性加反传统,严重怀疑剧本忘写。5. 适中随性,过分浪漫。 |
|
重看伍迪·艾伦的代表作,感觉比第一次好了许多:跳跃活络的剪辑,偶尔脱线打破第四面墙的直面观众,许多有趣的技巧台词和桥段;这个絮絮叨叨的犹太人自有他的睿智之处,至于戴安·基顿,她根本不是在表演,而活脱化身是安妮本人,那种溶于影片的随性和那身中性十足的装扮,即便放在今天依旧迷人。 |
|
伍迪老头真是话痨王啊! |
|
难以置信我一直拖到今天才看了这部,是我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Woody Allen了,果然出道即巅峰(呃)后来的那些话唠知识分子爱情片,都不如这部sophisticated,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青恋爱,笨拙中有狡黠,丧气里有期盼,既脆弱又热烈,融化在日常中,又有一些超越日常的质地,WA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调动了大量的私人经验,看过他那么多行活儿,才知道他掏心掏肺原来是这个样子。 |
|
We‘re always trying to get things to come out perfect in art, because it's real difficult in life. 话痨轰炸之下的俗世爱情模样。 |
|
t336f9a2cb |
|
一个聒噪的男人 |
|
"I would never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ould have someone like me for a member." 这样的前提,可能就是爱情之所以irrational的原因(至少是之一)吧。你自恋又自卑,看不上真心喜欢你的人。人家若不真心喜欢你,你可能反而能看清what a terrific person he/she is。但是无论整个过程多么absurd,it could be rewarding。技术好彪悍,笑点好可爱。新年快乐!祝大家真诚相爱,体面分手,无论是聚是散,都能acknowledge对方的好。 |
|
鼓足勇气看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片子;观他现实感情,可能他就好这口养成系的微畸形的恋情关系;中年中产左白“培养”配得上自己文化水平的女人,等她有了自我意识和思想又恐惧她逃离手心;整部片子弥漫着他庞大又尖酸的自我意识,ego-centric pessimism;给四星是因为客观上叙事方式确实有趣:打破第四面墙和超现实主义的回忆片段都算得上很可爱,像是把他自己剥开给观众瞧,当然还有“安妮”演员两次sensational的演唱 |
|
之前看的时候几乎什么也没记住,重看却觉得异常可爱。可能是因为在纽约生活了几年的缘故吧。把小知识分子那种故作谦虚的智力优越感,喜欢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劲儿劲儿的样子,生活中的让人心醉细节和小幽默,纽约左派的挑剔和不痛快全絮叨出来了。我生活中应该很烦和这种人相处,因为我自己已经够矫情了。 |
|
金句不断,Woody Allen的脱口秀很容易看腻,但放在爱情的场景里,就突然有了辛酸的似曾相识,我们都那么爱自己,以至于那么爱别人。PS超爱这部电影的转场。 |
|
令人心酸的爱情小品,或许是伍迪艾伦的巅峰之作,多种表现手法实验性极强,例如分屏以及致敬伯格曼的时空叠加,当然,最为经典的仍旧莫过于打破银幕限制的“间离”。通过妙语连珠地黑色幽默半自传形式展现了一个外向孤独症患者的爱情,更是不乏他永恒的主题:对于“大制片厂制度”的戏讽 |
|
喋喋不休blahblahbl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