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狠狠说教到,锡兰已成为绝对理性的社会学导演,人物的眼睛中看不到深渊,只窥见围墙。《冬眠》《野梨树》初露端倪,《枯草》则更为彻底:阐述制度体系、环境构造与人物行为间的互为因果(消极的、虚无的),并最终指向社会道德水准与人类精神归宿。后段男女主漫长的争辩是摊开所有实验变量后的一次排演。还是怀念从前那些超验的神性时刻。 |
|
锡兰的水准之作,此次的男主角虽然也属于知识分子,但状态更贴近普通人,这是一个满是缺点的男性,一个热爱爹味教育、好妒自私、自以为是的小镇老师。他在掉落式的百无聊赖的工作里,可以说是“再一次”地凋落,最终以近乎渴求的方式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寻求尊严。这依旧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文学电影。
片中的两个女性好有力量,一个虽然是残障人士,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欲望关系和情感关系,一个是处在下位者的女学生,面对反反复复的逼迫也始终不曾服软。两人在影片的最后完完全全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地碾压了男主。锡兰的观点也呼之欲出。 |
|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
|
【C】近三个半小时的浅尝辄止。其实不差但是。。太痛苦了,《冬眠》本已经到达这种形态下的天花板,锡兰偏一条路走到黑走火入魔,终于拍成一个中年爹味小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拍的最好的一帧还给截出来做海报剧透了。。每次在影院看锡兰都想扇死自己。 |
|
锡兰近几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他们刚开始抱有某个明确的目标,随着剧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对自身命运逐渐失去控制。作为男性的锡兰,以充满审视的笔和摄影机为手术刀,将男主角剖开,其虚伪、自私的本性被一览无余。
锡兰的对话是文学的,后几场会话精彩绝伦。他的视觉则是油画的,设计了独特的透视光,很多场景精美得像点缀着宝石的织物,像博物馆里的古典绘画返回到现实。本片雪的场景让我想起勃鲁盖尔。
几幅静态和动态的肖像,增加了影像的超现实层次,是锡兰一如既往的技巧。男主角打破第四堵墙,既流露出锡兰沉郁底色里俏皮的部分,也说明在恒定的深厚技巧里,他仍留出成长、改变的空间。
过去曾有一个文学与电影热恋的时代,锡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大师。 |
|
從「默片」成為話癆片的錫蘭。一出以草野和雪原為牢籠的《禁閉》,他人是地獄,他人不是欲念的回響和救贖;永遠存在的「perspective」。節奏有些不穩,最後一段獨白解讀了自己,顯得很多餘。 |
|
HKAFF-04-戛纳主竞赛最佳女演员获奖片。影片用197分钟去呈现一个男人枯萎的过程,用结尾的话来说就是这片满是挫折的土地上,人活着活着就内心枯萎了。尽管是部大男主片,但没想到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却是顽强生长的女性,这也是戛纳授予最佳女演员的原因吧。男人们有太多的诱惑与光芒了,总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点挫折就完全崩溃了。最后致敬中文字幕译者,太强了! |
|
B. 锡兰对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又达到了新高。这一次,他用可能是他作品序列中最令人生厌的男主角,完成了对“爹味”的解析:道貌岸然、睚眦必报,愤世嫉俗却又沉醉于既得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剧作一面通过两位女性角色讽刺雄性“表演”在本质上的脆弱,一面又借助教师的设定和东部军事管理的背景,将有毒的权力关系指向系统性代代相传的顽疾: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锡兰用语言彻底代替了不可言说的epiphany,他的答案和雪一样冷,而他三个多小时的课件也是如此。2023.5.19 Lumière |
|
从《远方》里寄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小镇青年,到《枯草》中“流放”在安纳托利亚小镇里的知识分子,我相信锡兰已经在自己影像序列里,构造了一个和契诃夫的戏剧一样伟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一个个悲切的无能的挣扎的个体,而这确是属于锡兰自己的白银时代。 |
|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
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
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
|
顾影自怜的错乱和意淫,je te jure c’est rien de rien,de pire en pire |
|
我知道他在干嘛,但我不喜欢。/以及,我不认为导演在讽刺这样一个人物,大家都太善良了。他在呈现,而这种呈现必然是有共鸣的,至少我不会花如此长时间,在我特别讨厌的角色上。/悟到支教背后的幽微人性,为什么那么多支教搞学生。在现代社会里不受市场欢迎的男性寻求降维打击,农村小学生、残疾人。最后还要诅咒人家小学生?EXCUSE ME???相比之下,托马斯曼、纳博科夫,简直可以说是高贵!!/我想一定有人喜欢这片子,就像有人喜欢《地下室手记》、喜欢《罪与罚》/拍摄手法上,我在所有固定镜头的对话场景都近乎睡过去。镜头可以忍,如果对话和表演足够有趣,关键,都没有。even导演想炫认知的男女主角做爱前的辩论,都好无聊!/最佳女主也很水。connection:伍迪艾伦。(北影节) |
|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
|
YOU'RE TEARING ME APART, SEVIM! |
|
这不就是我们男的吗无赖幼稚欺软怕硬怪大环境和兄弟喝酒谈异性又急切想获得异性认可有一套吹弹可破的人生哲学一说教就露馅还要提高声量手舞足蹈时刻挽尊一团枯草(锡兰也爹 |
|
二封金棕榈吧。 |
|
好长好枯燥,我对抑郁不得志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女主和小女孩还不错。大部分以对话形式展开,太沉郁了。 |
|
TIFF 23 day9 第20部 太喜欢锡兰了,这次还是超级多对话,超级多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拍出这种对话,聊出那些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问题该多好。枯草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人的状态。土耳其的边界村庄里只有两季,冬天和夏天。冬天是绝望,春夏是希望。猥琐老师像是在映射国家问题的根源,来自知识分子的荒诞和自欺欺人。两个女性角色是电影中主动性极强的人物,反衬男人社会的混日子。中间的动态照片和出走摄影棚,算是意外惊喜了。锡兰已经是土耳其大师了,想怎么拍,怎么有! |
|
一半集《狩猎》,一半集“燃冬”。 |
|
感觉导演的野心不只是讲一个、两个或者几个故事,而是描绘这个村庄里的整个世界、洞察这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心…风景很好,镜头很流畅,故事也挺细腻。我感觉最有意义的还是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面对贫穷落后的当地现实如何生存并在其中找乐子找意义这点,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学校里同事间的关系、村里的各种旁人这些。毕竟男知识分子这些小心思小纠结小权力欲并不新鲜,女性在他们面前的显得坚韧而独立、让他们陷入困惑这也不是新鲜的题材(困惑到上床前需要走出拍摄现场走进洗手间,也是很好笑,但就还,挺真切的……),感觉旁白太多,特别是结尾那里的试图升华,没必要。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雪夜里村里老人和年轻人在库尔德人的斗争上的争执那段对话,这才是真·斗争啊,知识分子真的没用…… |
|
一个电影超过仨小时,导演必须给我个理由才行。而不是现在这样,以一个半小时对生活的伪装模仿发满肚子牢骚打发时间,后面的辩论再有机锋,都难掩一种写脱稿的强作镇定。 |
|
嗨,不丑恶不自私,确实不能叫人,人就是这么面目可憎,每一个都是。无法否认的是锡兰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有深度,但这走入的也是一个绝境,他想表达的复杂性似乎必须得这个体量才够发展出来,而这个体量的结果就是作为电影确实不太必要了,写个小说排个舞台剧也挺好的。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可以触及到更多人,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又能怎样呢,哈哈 |
|
海报女孩戏份比预想少太多,你也知道把男主摆那行不通吗,自以为高明的摄影大展画面也真的看笑了。 |
|
xs,女朋友说是土耳其燃冬。很像蒙吉阴郁的东欧,片里也直接用相机慢镜头表现寒冷风光与人像。马上要调离的教师,不喜欢小镇,也看不起注定跟父辈一样碌碌无为的学生,伪善的关心学生与背刺室友撩拨女主。示好女学生不成破防太真实,与《afire》连看,直男切面两部曲。浓缩到一个半小时可能给5星吧,实在太长了。#1021HKAFF圆方 |
|
这男主也太恶心了吧,小女孩诬告他确实不对,但他把人家的情书藏起来不还给人家是几个意思啊到底,小女孩最后都释怀了主动来找他示好,他又有的没的说一堆,说他伤心难过,怀疑人生啥啥的,大哥啊,你踏马当老师的人就不能好好去看看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嘛,小女生写满私房话的情书被你扣着不还人家当然生气要报复你了,还让人家反思,最该反思的是你自己,什么人啊,以及得知小女孩诬告自己后给人穿小鞋,鼓动全班同学孤立她,这已经属于校园霸凌了好吗。在跛脚女主那也是,前面自己和朋友说的好好的,自己要调职异地,又觉得女主人不错,就想把女主介绍给朋友,结果一看两人走的近了些,又吃醋,找机会接近女生,把人睡了还得意洋洋的去朋友那补刀,啥人品啊,呸呸呸!!! |
|
人对事物的厌弃与本性中的邪恶,永远不可能仅靠臆想就聚合出某种具体形象。男主角Samet身上各种稀松平常的小毛病,却分身出万恶集大成者的一种模样。他就像一面镜子,丈量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痕迹。锡兰用与过往相当不同的手法描摹着人丑陋的骨相,不到最后一刻你都很难猜测他的真实创作动机。男主角德尼兹·塞利洛格卢堪称微表情大师。 |
|
3.5;确信锡兰是找到了他自洽的方式,以漫长的台词机锋来书写契诃夫式鸽灰色小镇(希望的渺茫虚无和心灵的沉重倦怠始终是主轴),以不留情面的批驳去审视犬儒的自我修养,以论文格式去完成小心翼翼的说教(偏形而上的凝练提取式对谈其实是暴露困惑或虚伪的窗口),更是以私心偏爱的摄影和写作方式帮助困顿萎靡的知识分子(再次)达成出走的母题;对着枯草直抒胸臆真是处理得简单直接甚或任性,点题升华的收束远不如过程片段衔接呈现的松散和留白。
摄影依旧很美,雪仗/雪景想起勃鲁盖尔《雪中猎人》和老塔《镜子》和《飞向太空》;夹带的系列照片是独属锡兰的阴天光线,每张脸上都写满女主寻找的“意义”。 |
|
3.5。可能锡兰再无意于重现《小亚细亚往事》的高度提纯,而是塞满大量对白与细节,从时间上抻长电影的内容。两个半小时的时候,男主竟然走出片场去了趟洗手间?? |
|
冰天雪地(残酷的小世界)里,渴望离开的美术老师与同屋及残障女孩上演「冬日祖与占」,大量对话讨论现实处境及更广阔的议题,也渐渐剖析知识分子的傲慢和自私。唯一的新颖(迷惑)场景是推开一扇门,穿过疑似片场(?!)去洗手间里吃了一颗药,这个段落来得相当突兀? |
|
目前所看过锡兰的最差作品。锡兰近年的三部作品(从创作转型到定型)都过分沉迷于以对白为主导,用绝对扎实服众的文本厚度作为支撑的创作逻辑(体现出对文学性的执着),由对话推进情节进度而非人物的行动,用唇枪舌战的台词信息量去赋予意义,而非场面调度,锡兰标志性的视听技艺就此一步步沦为了这种“交流模式”的辅助工具。迄今为止锡兰最为全面、最为平衡的至高杰作仍是《小亚细亚往事》,而那却成为了一个永久的分水岭。现阶段的锡兰就他的文本层面而言已达上限,现在急需的是寻求一个新的转变。 |
|
是电影的,也是文学的。关于人,关于土地,关于家国历史。《枯草》里的锡兰依然是大师气象。 |
|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Nuri Bilge Ceylan的作品,说实话我很喜欢他早期的作品,因为我也是一个从乡村和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我觉得如果我是土耳其人,我肯定会出生在安纳托利亚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崇拜AKP的保守父母。通过他的眼睛,即使在今天,我仍然认为安纳托利亚是土耳其最美丽的地方。但我理解,当我坐在乌法或迪亚巴克尔的花园里的那些时刻;我喜欢它,是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再被高山锁住了。 这部最新作品有太多男性说教的成分,我不太喜欢。但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人依旧在拍大山,河流,四季还有村庄就足够了。 |
|
在油腻的车轱辘话和偶有的清新短句之间摇摆。有关知识分子的惺惺作态,我真的一部都不想再多看。 |
|
【7】意图错误的电影。本以为是《狩猎》,结果是更加极端的《冬眠》。本片语境是闭塞的,但锡兰却偏偏要用四场长镜头对话针锋相对,来刻画男人的意识过剩又无法解决当下困境。过载的文本根本堵不住一部被锡兰自我封锁的电影。枯草是Samet,枯萎的是男人,是锡兰擅长的失败知识分子自信与自恋的描绘与摧残。本片不差,但对锡兰来说,只是一次更得心顺手的《冬眠》Plus。言多必失,怀念话少的锡兰了,害怕他变成洪常秀。 |
|
2023戛纳电影节/ 个人觉得开幕以来最好的片子,希望捧金棕榈。 |
|
十多年前,锡兰用伟大的《小亚细亚往事》一一展示出了土耳其的病症。十多年后,锡兰用这部电影在对土耳其女性说十多前的病症没好,又多了些怪异的病症,要不,女性就离开这里吧,这里的男性是既善变,又丑陋,配不上你们。(男主那个演员选的真好) |
|
有些人看到屁股觉得是服气xswl |
|
戛纳首映,第一次看锡兰的作品,有趣的人物关系和对话,导演自己打趣3.5h太长,但我真的乐在其中。悲观主义的结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不要将希望与救赎寄托在他者,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总是不可避免要以他者为参照,一次次希冀在别人眼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最后只剩下已是枯草的自我 |
|
锡兰说自己有俄罗斯的灵魂,在《枯草》里简直就是塑造了一个当代零余人奥涅金,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之一种,真实、饱满、扎实地立足于小亚细亚半岛,但也完全可以脱离特定政治环境,视为广泛描摹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几场闲谈/论辩与主人公日常的言行穿插,很有微妙互文,所以并不显说教。是挣扎着要逃离,拼命要反抗,还是消极地不合作,即便是被囊括在某个更大阵营的内部,这当然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锡兰在诗意的镜头中,并不留情地直指Samet式的诡辩、利己并无出路;而我们赖以获得希望的,恰恰是这样一部坦诚自剖的作品。 |
|
#76戛纳主竞赛# 锡兰的片子就非常非常不适合在戛纳日程中看,全程如此密集的对话不到半小时就会因为大脑快速运转超负荷产生昏厥感,然后又无数次强忍着挣扎醒来,又无数次因为错过的对话而感到愧疚,只能静待院线上映二刷 |
|
锡兰这次对话足够多了,基本是从一场对话到下一场对话。室外冰天雪地,室内各种话题、见解、偏见、废话层出不穷,不过几乎没什么惊喜。最惊喜的是男女主角在家里约会的那场戏,男主直接走出戏外,穿过整个片场走进卫生间,有一点意思。 |
|
时而像《狩猎》,时而像《闪灵》,时而像《祖与占》,时而像《曼哈顿》,时而像《假面》,时而像《天云山传奇》或者《牧马人》。 |
|
锡兰整个虚无主义上头了,言尽人言可畏,大量欺骗性(?)的镜头剪辑,他甚至故意让我们出戏,去不相信(这竟然和海因斯不谋而合)这一切。又双叒叕成功塑造了一个虚伪懦弱好为人师的知识分子形象,只是他垮塌得比以往更快更为彻底,他在新的世界里确实没有位置了,他为数不多的谎言都被女性角色直接当场识破。憋了狠久搞出来的餐桌对谈确实厉害,但后面整一个自毁,为了自比枯草啥都不要了是吧。 |
|
任何还在为《怪物》里急功近利的虚构写作做周旋的人都应感到羞愧,因为真正能够将个体从人言可畏中解脱出来的从来都不是身居高位时的自恃清白(男性知识分子潜意识里的自负虚伪),而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承担起社会责任时的坦诚(用相机记录下民众鲜活的肖像)。与其要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备受冷落和阻塞的人生低谷,不如放低姿态打破身份的壁垒去建立理解的桥梁。一个半小时往后的正片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气象,在高密度台词输出的同时,经由与两位不同世代的女性产生的交集,得以系统性的辩证存在主义之于个体处世的矛盾与复杂,她淡化了种族、地域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道出了的热爱生活之仪式感的本质。而眼前这片暮霭沉沉的雪地也终在来年消融后,覆盖在其下的枯草升起了希望之春。 |
|
谈话的密度太大,指向的精神世界过小。具体的事件后撤,被激发的内容前置,但被激发出来的东西似乎又有点模糊不清或者说老生常谈。 |
|
你没有把学生的情书撕掉而是选择偷看,你没有传话给室友而是自己赴约,你的谎言总是一眼被看穿。她一身骄傲却因为雪太大只能折返回去,她一脸聪明还是把性爱当成权力的测试,她的断肢总是无法被忽视。这个地方只有两个季节,跟草木一起枯萎的还有男人的阳痿,美丽的东西将至,总被困在我们自缚的网里。 |
|
为什么不直接写一篇论文呢?或者直接搞个直播访谈? |
|
最美的镜头变得毫无意义 全都展现在预告里 靠对话来支撑的叙事在三个半小时的时长里让人生厌 所谓对男性的自我剖析 自大 自私 反倒让这些男性观众产生了共鸣而非反思 真可悲 |
|
如某高赞所言,3个多小时让人充满厌男情绪,男主虚伪、自私、鸡贼且善于自洽和自我感动,最后的抒情自白听得让人作呕。 |
|
天地白茫茫一片,画面很美。男主看得我不舒服,他欺骗小女孩在先,又怪小女孩不与他解释。两个很倔的人。男主眼神太有攻击性了,越往后看越觉得他自大。认为是周围的环境阻碍发展,但其实到哪里去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