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辐射 Irradiés (2020)

    最近更新: 2024-06-16 8
    • 主演:Rebecca Marder (André Wilms) / 安德烈·维尔姆斯 (Rebecca Marder) / Bion (Bion)
    • 导演:潘礼德
    • 编剧:克里斯托夫·巴塔耶 / 潘礼德 / Agnès Sénémaud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柬埔寨 法国 
    • 年份:2020 
    • 更新:06.16
    • TAG:纪录片
    • 别名:恶之三联画(港),Irradiated
    • 片长/单集:88分钟
    • 豆瓣评分 6.4 (110票)
    • IMDB评分 5.5 (93票)
    • TMDB评分 7.00 (热度:1.8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柬埔寨/法国电影《辐射》的免费在线观看,《辐射》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4分,有110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在战争中幸存者的电影,潘礼德的新作《辐射》将关切投向整个人类灾难史,犹太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越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广岛核爆炸、福岛核泄漏等事件都成为了构成影片内容的素材之一。他还用影像装置艺术、融媒体艺术将影片的风格进行重构与升级,使得自己的创作超越了单一纪实的局限,并更具抽象色彩。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91.76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1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92.6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1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720 时长:93.22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1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854x1000 时长:91.8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9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92.97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1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720 时长:91.76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1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5-18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夸克盘 【法罗岛字幕组-114】辐射.Irradiated.2020.1080p.WEB-DL.中英双字.mkv 详情
      【法罗岛字幕组-114】辐射.Irradiated.2020.1080p.WEB-DL.中英双字.mkv

      其他

      【HD1080P人工法语中字】 详情
      【HD1080P人工法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这是一部关于在战争中幸存者的电影,潘礼德的新作《辐射》将关切投向整个人类灾难史,犹太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越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广岛核爆炸、福岛核泄漏等事件都成为了构成影片内容的素材之一。他还用影像装置艺术、融媒体艺术将影片的风格进行重构与升级,使得自己的创作超越了单一纪实的局限,并更具抽象色彩。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6.4 正片
      Jag Mandir: Das exzentrische Privattheater des Maharadscha von Udaipur
      1991
      纪录片
      德国

      乌代布尔王公的古怪私人院

      Jag Mandir: Das exzentrische Privattheater des Maharadscha von Udaip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印度表演文化的大盛会,有一个扮演人扮演猴子的挺恶心的
      • 赫尔佐格这次将目光对准印度王室,一个富丽堂皇的家族,一些不为人知的风俗习惯,很多奇奇怪怪的装束和表演,在外人看来不免哑然失笑、不可思议,但赫尔佐格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永远客观冷静、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用镜头向世人传达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坚定的立场、自得其乐的感怀、忠诚的信仰。
      • 完全被水上宫殿的华丽所折服,所有的舞蹈,杂耍,游行都带有敬畏之心。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 音乐真的不错,印度文化,舞蹈,化妆,还有最后的烟火。盛宴却带着一股恒河之水掺杂着咖喱味道的杂糅和凌乱
      • 史诗,神明,猛兽——舞者和他们的角色。影片中只有原始冲动的模仿与外化——舞蹈。简短的"引入"后,"语言"消隐,若存在,也仅仅存在于梵文吟唱之中,无异音律呓语,赫尔佐格"捕捉"(或者说形如叙事电影的"建构")了一个现代似有似无的神秘空间,而这个空间连同庆典本身是向死而生的
      • 赫尔佐格对于人类文明的又一探索,这次是在印度的藩王那里~。。
      • 德国人眼中的印度文化。
      • Udaipur是世界上最适合蜜月的地方之一。我的相册里还有几张Udaipur的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794091444/
      • Cult炸裂!口味这么重的我都居然有点儿受不了了!而且这竟然是真的?!!我天我要抽过去了……还剩三分之一已经忍不住来评论了……
      • 荷索是大师
      • 感觉在赫尔佐格的纪录片里不能算佳作,音乐不错。
      • 印度木有达人秀~人家不稀罕~
      • Udaipur~古板的德国人通常不见得能接受印度种种,由此可见赫尔佐格对各类文化的兴趣与包容~
      • 基本上就是印度的春晚,但是好美。
      • “他们会花费数周来祈祷,从开始一直到结束都不间断。每一个上台的演员,先要亲吻脚下的大地,才能继续。表演不带半点虚荣,不带半点矫揉造作,不带半点心虚不安。抛去三生浮躁,心中自有莲花盛开。把自己献给欢愉,献给光,献给爱,献给完美的演出。” 可惜太多中国传统仪式、民间异人都消失殆尽了。
      • 约48分时的印度歌舞曼妙优美。以往不爱看印度人民蹦蹦跳跳,大约因为东方歌舞团移植和印度神剧里甜腻死人,看纪录片中民间艺人落落大方,不媚不贱,已掌握歌唱和舞蹈的要旨(旋律、音色、轻盈、和谐),深加礼敬,承认印度音乐已达一个很成熟复杂的层次,是一个值得认真注视的艺术文明。
      • 盛大的嘉年华,我这样就好文化奇观的人可太喜欢了。
      • 三星半。印度奥运会开幕式可以就按这么办
      • 混杂祈福、神话、奇观、狂欢……西方人觉得很奇特吗?乡下可不就这么玩嘛。各文化表面千差万别,人们有数不清的活法,回溯到源头,内在动力又都一致。
      • 堆砌东方奇观,水平不错,然则真是无趣的紧。
    • 豆瓣 5.4 IMDB 5.4 正片
      Everything Will Be OK
      2022
      动漫
      柬埔寨/法国

      一切安好

      Everything Will Be O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此大费周章地使用泥塑、木雕进行制作,三联画也晋级为六宫格,可肌理依旧是独断的政见输出,选取的素材更是毫无新意,充满着偏激。看似是技巧的进步,实则是水准不断倒退。
      • 一部纯粹的gallery cinema,散文和檄文的杂合体。语调平缓悠扬、内容诗意抽象的旁白传达的却是潘礼德无法掩盖的愤怒和悲痛。他呐喊,“银幕即是权力”“电影是个怪物,它只关于攫取权力”,于是他坚持“手办电影”的自反形式来控诉电影的背叛:失去了调度,蒙太奇和声音成了仅剩的叙事工具,凝固的历史真实因此只能任他拼贴和切割。Mega criticism太大,诉求太多,潘礼德已经不再相信影像了,所以他选择保持痛苦,自我折磨。
      • 同影厅有位大哥看得鼾声如雷。这下知道为啥人们不喜欢环保主义vegan了吧?
      • #72ndBerlinale 3.5《残缺影像》+《辐射》+…「声音设计」不错//杰出艺术贡献奖
      • **/100,潘禮德真的是世界良心。很明顯是呼應並且超越了《輻射》的,而且不管是在影像技術的使用,節奏的控制,用力的度數,形式的使用與並置和文本語言的組織上都上了一個台階。像是一部影像的權力批判宣言加上一種from nowhere視角的世界苦難與荒誕的辯證散文抒情詩,時刻與世界影像本身進行呼應關照,我覺得老潘應該用盡了渾身解數了,傾注了最大的真誠,在這種影像批判散文抒情詩上,他大約代表了最高水平。 果不其然,一些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又開始暴力地用語言肢解這樣的影像而不是多沉靜一會,感受一會,以顯出自己使用概念那拙劣不可按耐的優越?最後的部分是真的感受到了德勒茲,當“I'm naive”說出來時,還能如何呢?你能對著懺悔錄里的奧古斯丁盧梭說“凈是些堆砌和重複”?一些無聊透頂的傢伙。 先評不了
      • 更适合送去柏林双年展:三面大白墙,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让网红们拍拍照,让第三世界的艺术接着搞,还能让白大人们赎完罪回去继续安稳觉。Hmmm, très beau.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艺术贡献奖。潘礼德居然能又双叒叕照方抓药来一遍红色高棉+微缩景观+手办大会+影史经典选段+多屏装置散文电影也挺服的(加个口罩就当下了吗哈哈)……观感略好于《辐射》,还是有点小变化的,比如最近两三部里面的全球视点,这部里面(科幻式的)“动物农场”及电路板微缩景观的设计、艺术史(包含建筑史)的图像学分析,关注监控和数字集权,以及信息休克式的文本过载等等。这片子去个奇遇单元不香吗?虽然潘礼德也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目前散文电影的世界级水平(尤其是工艺,这部声音做得很不错),不过总自我重复没完没了也挺招人烦……
      • @ berlinale 野心大想制作成囊括人权环保革命等世界各种议题的epic film却变成epic failure
      • #Berlinale Competition#
      • 如果电影最开始的定义是移动的画面,我怀疑只有摄影机在移动算得上真正的电影吗? 我理解电影节有一些探索试听边界的选择,但这ppt都能整出来的东西除了刻奇到底探索在哪里了? 拍摄主体是放置在背景画前静止的,声音是持续运动且真实的,细想回去要做噩梦的程度就是说。完全不知道导演在干什么。#72nd Berlinale
      • #72ndBerlinaleWeltbetrieb 槽吐过了冷静回头想想觉得还是牛逼的,睡着的20分钟主要是赶场太累+信息量过载大脑直接当机,此刻甚至想再回头看一遍。
      • 通过营造恐怖感和血腥氛围,企图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否定和矫正别人对世界的认知,自以为高级的人类动物世界统治秩序的倒置,结果讲的还是vegan、反科技、反意识形态的老药渣,影片内核就是“只要我反对现状我就是正确的!”,我竟然在柏林电影节看了一部精神极端分子的宣传片#72届柏林电影节
      • 影像由残缺变丰盛,声景也分毫必现。以前“作者”低头摆弄泥偶,仍有爱的目光。现在一头扎进缩微世界,抬头不见天。唯有以另一世界目光观看此世界的影像时,令人怅然。
      • 2022-04-10 仍然乐见导演的这种尝试变化,依托于赤柬,又链接到当下,尽管是否能够严密契合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至少是在一种封闭段落复写之后又另起了一行。甚至于导演的微缩模型在这一部里得到了一种解释,自然不是什么隐喻电影,一切都是显现的,只不过它通过与低科技:裸露在外的线圈与芯片,牢靠地接洽,从而实现了最低成本的现场复原。难得看到导演补全了两种方向的箭头,不止是暴威、力权的指向者,也是它的发出者,链条更加明晰了。Living in earth is an odyssey.
      • @Berlinale 一部作品想承载的内容太多了 取材完全在迎合西方凝视 纸黏土的巧思也难以弥补主题和剧情的薄弱 瑜不掩瑕
      • 潘礼德将柬埔寨历史中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延展到更宽广的范畴,在他一贯着迷的历史剧场内不仅仅声讨排演者的“恶”,也声讨“观者”的恶,固执地试图使用同一套艺术家直觉认知来解释一切当下问题,靠某种疯狂来填补他很少更新的知识体系。
      • C. 当一部电影一边高喊“电影只关乎权力”的口号,一边将自己解构到只剩一堆玩偶时,你确实也很难再用纯粹“电影”的角度去评价它。在这场大型的装置艺术里,所有议题(政治独裁、环境破坏、数字集权)都由旁白像划重点一样直给,再搭配档案影像的堆叠,完成一种所谓对“银幕霸权”的反制。但讽刺的是,这样粗暴的咆哮,难道不也正是另一种形式的propaganda吗?2022.2.13 Berlinale
      • #filmex 收手吧潘老师…
      • #Berlinale72# A highly provocative and aesthetically creative essay film that brings a perspective of anti-human centrism. 形式上非常非常「戈达尔」,泥塑人物很有创意,sound design与画面交织创造出令人压迫的观感。尤其是,动物与人类位置的互换并非原创,但本片让作为人类的观者在黑暗影院里直面人类之恶,并非简单同情被杀戮的动物,而能够在压迫而恐怖的氛围中进一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有没有希望? 也诚如各位豆友所言,议题选择过于臃肿,但它们的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加无法回避的问题。 “There are no modern times, believe me, only all forms of oppression.”
      • 近几年的潘礼德几乎是在以一种好莱坞拍续集的“复制+升级”思路拍片,如苦行僧般观看素材、制作木雕,无限的自我沉浸换来的只能是更多的麻木。当然,2020年代,电影本身就已经足够无力,尤其在当下正发生的、真实的战争面前,艺术确实什么也做不了,我们似乎也不能真的要求太多。
    • 豆瓣 6.8 IMDB 6.7 HD高清
      Present.Perfect.
      2019
      纪录片
      香港

      完美现在时

      Present.Perfec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边缘化人群为了寻求归属感当上主播,想出名却必须落实/强化自己的边缘位置,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loop本来可以组成一个很好的故事,但两个小时的片长导演都没能把这一点搞清楚。本片最让人不适之处——导演如是说——她让电影的观众也成为了直播的观众,这种简单粗暴的对等即默认了同样的猎奇/superiority心态,让我们也成为致使特殊群体边缘化的强权。exposure is violent and we’re forced into violence
      • 比蜻蜓之眼好太多,努力创造叙事还不如打开观看窗口本身
      • 4.5。片子其实和直播现象本身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关系,而是一幅精神和肢体弱者残缺的情感肖像画。导演聪明地用装置艺术式的实验手法借着直播画面完成了纪录过程。片子看到后半程,每一段画面都让我不断回想起托德·布朗宁1932年的《畸形人》。两个片子内核贴的很近,都是以扭曲爆裂又饱含个人情感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发出的卑微而绝望“吼叫”。我是真的有被其中每一个人物即将被周遭吞噬的复杂细腻的直觉情绪所打动。它同时对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和观念也做了一次达达主义拿来式的颠覆性挑战,在画面和声响几乎脱离控制的前提下,人物的情感表达和纯粹视听感反而更加具有强烈的冲击性,而创作者则在素材选择、架构设计、节奏把握和主旨掌控上都表现出了超强的直觉创造和判断能力,并渗透着一股中国导演少见的不动声色的内在强悍。
      • #48th IFFR# Tiger Competition+WP。金虎奖,对这部片的表彰特别符合鹿特丹电影节的一贯逻辑。影片完全由斗鱼、熊猫、虎牙等平台的直播视频作为“found footage”构成,上字幕的方法也是按弹幕来做的,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桌面纪录片”。导演应该是完全没有干预拍摄对象。影片或者可以说是“在这里看见(另一个)中国”,导演选择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畸零人”,尤其四位最主要的主播,他们“被看见”的需求和对自我的表达才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但是跟[蜻蜓之眼]等影片来比,这部片的导演构思和结构还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但比起[我的诗篇]之类高明多了。不过片尾那段蟑螂和蚂蚁的讲道理实在是太小学生作文了。另:好期待看桃姐或者@mlln 老师的评论!
      • 贾樟柯在直播小武偷东西, 小武在直播妓女唱歌。 王兵在直播方绣英咽气, 方绣英在直播自己吃鱼。 排骨在厚街直播卖碟, 张博士在直播等电话, 耿彦波在看历百程直播算命, 龙哥在看贾樟柯的直播, 铁西区工人在看直播厉害了我的国, 毛坦厂在直播三和人才市场找工作, 圆明园的艺术家在直播北京的风很大, 广州站前派出所在看云南三姊妹直播煮饭, 蔡国强在直播天梯燃烧, 秉爱在直播移民塔升空, 幼儿园在直播请为我投票, 大家都在看无名者直播挖地洞, 蜻蜓之眼在直播有一种静叫庄严, 公共场所在直播一条狗的状况, 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 活着一分钟,直播六十秒
      • 给个两星半吧,奇观不是问题,中国的魔幻现实就是社会存在。影片的意义在于对这些直播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剪辑(问题是也有些冗长),从而make a point。但是新媒体时代导演也太好当了吧,如果不采访这些主播,其实也很难看到更多层次的东西,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我觉得还是有些偷懒了。
      • 3.5。猎奇感还是稍微重了点,但是这种全民自发的直播形式无疑给纪录片带来了一些新思路
      • 素材全是直播画面,因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每个人物都有对镜言说的主体性/表演性,剪辑也尽量保持了大段落的完整性。但仅仅是介于《蜻蜓之眼》和《杀马特我爱你》之间、猎奇与日常之间,不至于像前者那样剥削被拍摄对象,也不如后者赋予边缘群体足够的尊重与关照。抹除色彩似乎是为了降低视觉刺激,两个小时看下来,对整个行业生态或个体处境并无真正的深入,金老虎的褒奖实在名过其实。
      • 通过直播者的“独白”来体现越链接越寂寞的现代普通人的生活。不同意一些评论中对导演“猎奇”的批评,相反,我从导演的剪辑中看到了这些人对自己与这世界关系的理解和阐释,比起常规纪录片的访谈反而更为民主一些。此外,黑白色的选用是在提醒观众,you are seeing through my lens, I am mediating the information for you. 在我看来是一种更为ethical的姿态。
      • 3.5。第一印象是觉得太长了,看得有点疲倦,但过了段时间回过头来再咀嚼一下觉得仍然是很有温度的作品。观看心理变化的过程现在想想也很奇妙,刚开始是猎奇,然后是同情,接下来是稍许的厌烦(当然是对重复的形式和过长的时间)。章节式的排布还是觉得没有必要,但也确实能让人喘一口气。虽然技巧上很钝拙,但导演很会摘取素材,有很独到的眼光。
      • 直播真的能够帮助电影把截取和言说的能力交回给这些“不被看见的人”吗?这是怎样一种看见?最后一部分调头回来讲几个主播的故事是否过于退让和懒惰了呢?似乎缺乏了对于媒介、对象社会位置的思考,如果能够深化成backland式的结构可能比较好,譬如生产工具-生产者-生产的行为与坍塌。
      • 角度和素材收集太出彩,足以忽略部分段落重复和不考虑观感的设计(相比之下,去年同类型的《虚你人生》立意不足)。“社会摇舞王”朝着屏幕真假参半批评着人们审丑的心理,晋江的女工带着孩子麻木地重复日常工序,还有曾经残疾却用另一种姿态坚持活下去的人们,全场屡屡被逗笑,但却在好几幕感到一种很无奈的心酸。屏幕的两端,观看的与被观看的,不再只是相对而视的猎奇和索求;而是化身为每个平凡中国人的缩影,在这刻努力找到继续下去的方式。
      • 蜻蜓之眼?辣鸡…
      • 3.5分,普通国人的直播,不晓得到底是多少人在看,更多的是自说自话。看完以后,也想自己做做直播了。其实,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 前半部分似乎是个全知的观察者,后面收窄到几个人物。并未充分暴露观察者的态度转变,有些奇怪。对转黑白以使影片更有一致性的做法表示怀疑。
      • 给老外看的奇观拼贴。不如我自己刷抖音有意思
      • 很意外滴并没有什么insight…(对鹿特丹有些失去信心了
      • 題材看來當下,也紀錄片一個業己不存在的風潮,中國特色的觀賞大潮,但出奇地保守的做法,前三幕看來沒有的干預是不是必要?緩慢沉長的時間經驗因為沒有互動過程變得無聊無趣,假約直播本身就是一種介入的話,坐在電影院的我們要如何回應,這是不是合適作處理的場所?電影院與當下變化快速的影像流動是不是走相反方向了,當直播的即時和互動轉化只餘下紀錄的,變成黑白是出於對影像統一感的考量?選取的幾位主角無法消去獵奇感,應該說直播本來就是一種獵奇行為,更不要說,因為主導性都在被攝對像時所把握,平行式剪接作為一種對照是不是相對應的策略,鏡頭指向自身,場面調度落在臉孔身體,沒有空間,影像只有一單信息,而且每個人都有那麼多故事可說嗎?又為何人會觀看一位從不認識的普通人?收尾的故事實在太沒有必要太說教了吧。
      • 所有人都讲中国原创能力缺失 所有产业都是抄西方国家 我不知道直播产业是不是真正的中国原创 是四亿多平凡的中国人面对生活的唯一解药 他们创造出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中国 这个纪录片比之前那个“欲望共和国”要好一些 20190330@LincolnCenter
      • 怒打五星!
    • 豆瓣 8.4 IMDB 7.4 HD中字
      Talking About Trees
      2019
      纪录片
      法国

      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

      Talking About Tre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所以我们和苏丹人民有区别吗?没有。好的👌
      • “这是什么样的年代,当谈论树几乎构成犯罪?因为它隐藏着无数可怕的沉默。”拍的何止是苏丹?又何止是没有电影的电影院?
      • 他们要我们提供材料以便核查;我们不能不放了,不然他们会问,你们为什么不放了;我们也不能等着,那样我们就要一直租着场地,他们会问你哪来的钱,境外势力吗?
      • 2019SIFF。谈论树是被禁止的,因为它被隐喻为「受压迫者的沉默」,电影放映是被禁止的,因为在电影院里会聚集太多不安因素。苏丹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吗?
      • 平凡而高贵,真正的英雄。大概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停下脚步,因此失败就并不是失败,而是不灭的荣光。毕竟我们作为个体都是微不足道颗粒而已,燃烧成火焰让人看见才能被赋予意义。
      • 原来是今年金熊最佳纪录片。非干涉模式 关于电影的复兴 影迷看真的是很感动 几个非洲知识分子老头每到深夜就在天台闲聊开玩笑 稀疏平常地谈着过去政治的迫害 曾经痛苦再大但想起电影初心不改 “爱森斯坦是你同学呢 但我要提醒你那家伙49年就去世了” 我想如果知识和电影教会了人什么 那就是永不磨灭的理想主义和无比包容淡然的胸襟。确实 如政府所言 电影藏着秘密 Be it film or anything else. 它无所不能。(昆汀请给苏丹老爷爷们一点援助 以及爷爷们Django的d不发音哦)
      • 带着迷影属性的那种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头太棒了,一言不合就演上一段,是几个老电影人的日常。在一个连在电影院放电影都是政治犯罪的国家,因为政府禁止拍片,他们的一生就这么被耽误了,现实很艰难,但片子的气质反而很轻松,能怎么办呢,只能像这样偷偷地拍着,一不小心还能拿个金熊奖,老家伙们太可爱了。有时候会想,身为影迷老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有很多人想像他们一样吧。生活再南,还是要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都得以壮大。” “我们是最乐观的人,因为我们的痛苦经历过最绝望的洗礼。” 当权者懦弱,才会想到让国度变成文化沙漠来统治人民,但即使这样,总有一些人不放弃的栽种绿植。
      • 电影带给我们不老的理想不灭的希望 即使在文化的荒漠 依然闪耀着光芒 即使这光芒再微弱 也一直在 等到属于我的生日蛋糕上插着三根蜡烛 每根蜡烛代表二十二又三分之一岁的时候 愿我仍旧热爱电影 热爱生活
      • 加一星共情分,我还偷偷掉了两滴眼泪,纪录对象的情怀威力不输《拯救布林顿》。说到“境外组织”的时候观众都笑了,极权的话术复杂又单一,太监和太监的性生活都是相似的,我国状况离苏丹也不过一步之遥。其实对苏丹影史、苏丹影人、苏丹社会环境和审查体系的哪一部分呈现得都不算完整深入,但几位老人的执着和乐观实在动人。另一个角度,他们选择的影片是《被解救的姜戈》,加上足球少年们对英语类型片的兴趣,即便不谈本国政治因素,也足够说明边缘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资本市场的夹缝中是多么弱小(或在这个案例中,根本不存在了)。几个月前苏丹又发生了军事政变,执政三十年的巴希尔走了,那电影回来了吗?文化可真惨,扼杀只需朝夕,重生则无比漫长,从苏丹人走进影院到苏丹人看到苏丹电影又要多久呢?
      • 【上海电影节展映】题材独特的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电影人,试图在这个已经自独裁者上台以来20多年没有人拍电影、放映电影的国度,租下废弃电影院给大众放映一部电影。然而自始至终困难重重。相信任何组织过电影放映活动的朋友都能感同身受。看到“电影放映审批困难”“总统压倒性高票连任”桥段忍不住发出苦笑。在迷影、聊天与幽默中讽刺当局。八声道立体声清真寺喇叭亮了
      • 3.5/5 标题出自布莱希特《致后代》的一句“啊,这是怎样的年代! / 这时与树交谈几乎是一种罪行, / 因为它也是对不义的沉默!”(原文是Ein Gespräch über Bäume,即一次关于树的对话)树映射对于那么多恐惧的缄默不语,电影院里“藏着的秘密”,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 要让民间在喀土穆完成一次公众放映,难度堪比我们曾经的民间组织影展。几个带着过去来自德国、苏联电影学习荣光的老爷子,在日常的组织工作和深夜聊天中,带出了短暂而短命的苏丹电影史。没在前法属殖民地体系内,也就保障不了他们持续制作民族电影,甚至艳羡着隔壁更穷的毛里塔尼亚。在电力都成问题的首都,复兴电影也就成了奢谈。最终他们期待展示给观众的姜戈倒是被解放了,而租下的“革命影院”却在没希望的手续报批和六座清真寺的宣礼声中,没有了未来。幸好,那位“苏归”找回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毕业作品,在笑谈“爱森斯坦的同学”苦中作乐里,继续过着庸常晚年,继续谈论着布莱希特的树。
      • 3.5。“我们更聪明,但他们更强大。”去年和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外语纪录片,不止《美国工厂》。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得以壮大”/“他得到的选票比总选票数还多”/死去的英雄是因为遭遇叛徒。某种意义上太过熟悉了,几乎是兔死狐悲的切肤感。SIFF能上映这样一部纪录片真是厉害了。@UA梅陇镇
      • 中国电影人和苏丹电影人在这点上倒是可以惺惺相惜了。“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暗示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布莱希特
      • 可算明白为啥妖灵妖老师盛情推荐本片了,因为感同身受啊!几个苏丹电影小组老成员铁了心要在社区影院放映被解放的姜戈,历经种种困难、重重复杂各部门审批流程,最终还失败了的故事,外表是笃悠悠的、幽默风趣的迷影片,内里其实是不动声色掷地有声的政讽片,片名取得好有匠心看过片就知道个中典故,居然真的出现了爱森斯坦的同学【大雾】的毕业作品,结尾很妙又有趣又酸楚,机智呼应了姜戈,以及“我们都是乐观的人,都经历过绝望挣扎的洗礼”呜呜感动
      • 不徐不疾的速度,相当坚韧而温柔。
      • 四个垂垂暮年的老电影人,身处苏丹这样的极权国家,即便整个体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不允许他们拍摄制作电影,即便放映电影已被当局视为扰乱政治安全、制造人群集会的祸端,但四位老伙伴依旧想给身边的人们开一家电影院放一放电影,以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导演的拍法非常以小见大,尘封已久的胶片盒是强权政治对电影艺术粗暴干涉的惨淡注脚,年轻人们对电影的单一认知是艺术教育的长期缺位,老伙伴们互导互演的过戏瘾则是对自由创作时期的悲情怀念,而当银幕上放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时,远处传来的却是清真寺真主至大的祷告声。整部纪录片犹如一曲哀歌,在低沉地吟诵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尽管真正爱电影的人最终还是求而不得,但他们的笃定精神却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 老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可爱,保有希冀,有所坚持,非常动人。他们为未来成片的树林播种,也是刮过树叶发出簌簌声响的风。看完一姑娘和同伴感叹“毕竟我们还有电影院”,心一酸。
    • 豆瓣 7.9 IMDB 8.2 HD中字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
      2020
      剧情片
      日本/瑞典/美国/英国

      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犹豫了一下,还是三星。不值得我五点起床一路折腾,但这种电影如同薛定谔的喵,你不看怎么知道。它吧,可以归纳成“带背景音和人声的动态图像小说”,甚至小说都不到程度,散文吧。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固定机位的定格画面,这小村子里里外外能固定摄像机的点大概都拍了吧😅 但单纯定格远比不上《24帧》,而用定格镜头拼成一个故事这个手法虽新,但只能用一次,不可复制啊。内容本身很普通的日系乡村生活。比起这片,我觉得我充满仪式感地跨城赶路为了一部电影在影院坐九个多小时这个行为,更加有艺术感呢。
      • 最好,用妳認為最舒服的方法經歷這8小時吧,例如,電影不如在懶洋洋的下午,或者,由凌晨放映到早上的場次,在一間可以讓你伸展身體的戲院裡,穿上最鬆身的衣服,隨便換上任何姿勢,伸出腿靠在前面的座位,電影隨意讓你進進出出,帶著枕頭和床單進場是不錯的選擇,甚至是,與妳的愛人一起抱著去看,電影有讓妳感到百無聊賴的時候,可以看看對方。放鬆心情,集中精神,什麼都不要想,讓周圍的世界漸漸消失,散慢地投入,不用期待任何起伏的情節,在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下,看著兩家人過日子,只關注黑夜中劃過的燈光,流水與雪景的變幻,讓妳感到迷惑的人物關係,聽鐘聲烏聲響起時的細節,那些概括性的生活境如蠶繭般在妳眼前,在睡睡醒醒之間,在那個時候,時間似乎永不休止,接觸著真正有機的影像,與角色同步生活,那才是稱得稱得上《日子》這名號的電
      • 真的是看了很久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从家庭影像的框架出发,回归到最原初的、一个普通人的劳作和艰辛,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任何戏剧性时刻,就是时日而已:种地、吃饭、聊天、照看亲人,而这种影像实际上又真的是太罕见了。每个章节开头用俳句和长时间的黑屏+环境音来提示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彼时彼地的真实氛围。至少三次明显指涉《东京物语》(夫妻到京都寺庙的构图、直接提到看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葬礼),各种鬼魂在田间地头游荡。影片看似持续时间很长,其实无处不充满巧思。镜头关心最普通的事物的取向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摄影机不停地寻找景物,似乎总想找到什么可以作为影片终结的画面,但最后它好像放弃了,定格在一片极其普通的草丛上。这个决定真的让人很安慰,因为这部电影本身,不也就要求着这样看似平凡的结束吗?
      • 恕我毫不客气地睡了醒醒了睡看完的此片。场内不少人是带着頸枕來的~我覺得和此片搭配得剛剛好。鼾聲四起~睡倒一片,花320塊錢和9個小時坐在這裡看這個片子本身就是一場行為藝術~
      • 我冻感冒了
      •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才会真的感受到,人生不过就是眼一闭一睁的瞬间(这是我在电影院睡的最香的一次)
      • 感觉《劳作与日子》是更合适的译名,且更适合做成五屏的影像,在美术馆中呈现,观众可进可出、游离地窥探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影片探讨了与《人生果实》相似的主题:夫妻相伴、衰老与死亡,uncut version.好几章都以黑夜开头,京都乡村的蝉鸣蛙叫、间或雨声。妻子的一天通常从田地劳作开始,然后会友聊天、生病旅行…这松散的情节线其实可以剪到两小时,polish一下对话台词,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日式小清新家庭片。为什么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大概看到第二章时理解了导演的用意,那些平淡的黑夜、无聊的静默、重复的风景与漫长的路,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啊!Totally uncut,我们无法越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无聊与无趣。于是,今日份天问:如果我们的一生是一部两小时的标准时长电影,那么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有多少是废片呢?
      • Melting.明晰的对《东京物语》事件的援引。也许并不存在后期的黑场,几次从暗场中显形的光点都证实了所谓暗场即是摄影机未捕捉到任何光线的时刻,于是便带出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格式:恒定的曝光参数。人眼不再成为光线照度的指标,天光决定了整部电影,昼夜与季节。基于此,更加大胆地猜想在同一组镜头里,选用了一致的景深,从而有了一个恒定的观看位置,因此,相比构图,焦距成为取景的绝对参照。尽管视觉因此受限,听觉却广泛地被打开了,固定取景的静物由此复活。
      •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 #BJIFF2020#我们用整整一天的时间走入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看见的是琐碎镜头。镜头很空,空到回顾这长长的八小时好像什么都没能抓住,且这些个空镜头完全谈不上美,又亦或生活本就是琐碎无谓的集合?这些空镜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早已丧失了孩童的好奇心而对眼前的一切漠然,即使是当我们被禁锢在影院的座椅上时,也无法安抚住那颗浮躁的心而去欣赏这种琐碎。我们已习惯了用精致的两小时去结构冗长的一生,却淡忘了生活本身——生活本就是鸡毛蒜皮啊。导演用这整整八个小时讲出了一道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这种方式可以说得上巧妙,但却难以让人达成认同。影片在后半段逐渐表现出叙事的欲望,但导演实在缺失用镜头叙事的能力,只能浮于旁白。一部本是依托于写实主义的影片,最终沦为了形式主义。
      •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 创作者们深谙日本美学(物哀,幽玄,侘寂),泛黄的墙纸、出烟的茶壶、清澈的山涧、屋后的虫鸣,每一个精挑细选的镜头都透露出恬静与安逸。村里的人们聊着家长里短、生离死别的话题,让人觉得这里的人生是那么长又是这样短暂。声音的处理异常精彩,特别是每一部分开头那数分钟的黑屏时间的音响,让人好似置身于大自然中,身心变得舒畅,重新注意到了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不再关注的寂静之声。
      • 片名取自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同名著作,该著作谴责贵族的骄横,歌颂辛勤劳作的农民,风格清新质朴。柏林电影节最后一天单独留出来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一直当纪录片看,为导演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捕捉和田园风格的再现赞叹,也为他坚持这么长时间跟踪一户普通人家的毅力佩服,想必素材一定很多,最后剪成8个小时也很勇敢。今日听说是虚构的,一时惊呆,原来这不但是一部将现代日本乡间与古希腊诗词相结合,互相阐释的巨著,还是一部不露痕迹的伪纪录片。怪不得能拿奖,高手!4星升到5星。
      • 中间影院的座椅像火车硬座,时睡时醒的状态像火车上的一场长途旅行,醒来四季变化,梦中溪水长流。更神奇的是,人的一生真的睁眼闭眼间结束了,忽然醒来,一群人正在为男主人天堂之路送行。真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大家有人带着颈枕,有人裹着薄被,有人会流泪,有人会睡着,320块钱,9个小时,一个表演出来的"纪录片",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突然想到散场时两个观众聊天,一个说冻死我了,一个说热死我了,两人相视大笑,“看来你应该带个暖手宝,我应该带点冰。”
      • 记录一下在影院看八个多小时电影的体验,对我来说就是瞌睡与观看,感觉像是买了个钟点房。
      • 声效和气氛好,除了自然的部分和说当下教育的部分,抛去我睡着两次无法评价的部分,生活部分不是很喜欢。散淡没问题,太过散淡很难不是问题。
      • 有些尴尬的是那个属于日本的灵魂性的东西从镜头中流走了。它并不是通过泛泛的空镜和人物叙述的交替就能完成的呈现任务,反而因为缺少点睛之笔而总感觉镜头游离在切入点之外不得进入的要领。最终这还是和某种感性内在体验的缺失和外来者反体验的淤积无可避免地相关。时不时地取消剪辑和拉长影片的物理时间其实也于事无补。
      • 如果说有些电影像诗,那《工作与时日》本身就是一首诗。影片不论从叙事结构,到情节节奏,全部以诗歌的手法呈现。偶尔穿插其间的人物念白,是押;对每个空镜头的拼接与时间把控,是韵;章与章、节与节、段与段、镜头与镜头间的呼应,则是律。加之构图精巧的影像,清冷阴郁的色调,疏离零碎的叙事,描绘出一首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幽静诗篇。浑然天成,而又别具一格。它打破了诗与电影的壁垒,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做了自然且优美的影像化呈现。与其说是看了一部8个小时电影,倒不如说是读了一首宁静悠远的田园长诗。
      • 树木在十年里生长,稻米在数月内成熟,万物自有其时限;香鱼去上游吃水藻,父亲在泥土下盼儿归,万物自有其流向;梦里的茄子花煮沸就能退烧,门上的玻璃窗豁口就能飞燕,万物自有其通路。计较分数的孩子很焦虑,记录琐事的女人很幸福,既然老去都很悲哀,结婚便是注定。注定死后,依然听得到尘世之音。
      • 不争气地睡了四个小时 神游了三个小时 只有一个小时在看飞进屋的鸟和切了角的门、葬礼的仪式和此后餐桌上的嬉笑。最有趣的部分是 意识模糊到做了很多梦 而自己根本分不清哪些碎片是电影的场景哪些是梦,甚至每次缓过神来 双眼对焦的艰难过程还没能完成就再次失去意识... 整整一周纽约的空气都无比潮湿 让这电影有了沉浸式氧吧体验 想要在口罩后大口吸入太阳升起前湿漉漉的墨绿色。也回想起了在村里度过的一些童年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