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別於之前的越戰電影,一味地對軍隊歌功頌德,完美無缺的美國大兵打敗邪惡無能的小越共仔,脫離了現實情形,是經典的反戰電影。越戰美軍的黑暗面完全曝露,屠村、虐殺、強姦、侵奪、吸毒、自殘、畏戰、同袍間的互相傷害與猜忌等,跟落後國家的野蠻軍隊,一點也不像是一個自許為現代文明大國的正義之師 |
|
这片好就好在它足够的诚实和足够的深入,并不对战争某些行为遮遮掩掩,对普通士兵们的各种心态也展现得非常的真实 |
|
与《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片子相比,斯通对暴力的理解明显更为深刻,既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描述死亡,而在美国军人射杀越南平民时,更能体现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扭曲与失控,当面对着遍地厮杀时,谁又能区别谁是对或错?真正错误的是战争,只可惜战争如片子的氛围一样,既无开始,也无结束。 |
|
奥利佛·斯通代表作,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另外三大越战经典[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猎鹿人]相比,本片最大特色在于真实感,曾在上映后被许多越战老兵评为最接近越战实际情况的电影。战争扭曲了心灵,激发出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杀戮欲,在战场上,你不是无所适从就是被改造成杀人机器。(9.0/10) |
|
战争里都是巴恩斯 哪来的伊莱亚斯 |
|
美国人有多好战?美国两百多年建国史,其中只有十几年没有打仗,在二战后发动的十几场战争中,朝鲜、索马里、阿富汗、伊拉克都成了美军的伤心地,尤其是越南,深陷泥淖的20年付出了4000亿美金,6万美国大兵的生命!可以说越战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真的给打自闭了!电影中也充分展现了在越南热带丛林中的那种酷热、蚊虫等带来的痛苦折磨,不少美国参战老兵认为本片表现得比较真实,我倒是觉得一些爆炸特效略假,那会儿威廉达福才31岁,还是个精神小伙,惠特克也只有25岁。电影利用泰勒的视角观察伊莱亚斯和巴恩斯两个在战场上截然不同的性格来反思战争的荒谬性和人性的复杂及其阴暗面。可是更荒诞的是,好莱坞拍了那么多反映越战的电影,比如《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等,却仍沉迷于到处打仗,在140多个国家分布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
|
拜电影节所赐第三遍看,经典到无以复加。前两遍分别是DVD5和DVD9,第三遍终于献给了大荧幕。每次看都会纠结的一个问题,假如我是泰勒,面对垂死挣扎的巴恩中士,会不会扣动手中卡尔什尼科夫枪的扳机呢?这是一个让我无法假设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
|
1986年的幾項奧斯卡的最佳,還有imdb100多位的排名,不能不讓我不看看這部野战排,還行吧,戰爭場面也就那樣,主要是現在戰爭場面都見過了,畢竟是86年的片子,以前也看過關于越戰的,梅而.吉普森的,這部關于人性刻畫的不錯,看片的時候一直關注巴恩斯和伊莱亚斯,主要是前者殺了後者之後,順便說一句,後者是蜘蛛俠第一部裏面的大反派 ^_^ |
|
现在回想一切,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敌人就在我们心中,战争对我来说哦现在已经完结,但它永远会存留在我的心里,伊利亚和巴恩会继续作战,我有时会觉得我是那两个父亲的儿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呢有责任重建社会,教导别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我们用留下来的时间尝试找寻生命的意义 |
|
1.草丛里出现一只驯鹿。越南不可能有驯鹿,象征十分明显——幸福和心灵的平静。
2.不喜欢Oliver Stone在《天生杀人狂》里的黑白和彩色变换,但《野战排》中的一处色彩转换,相当不错。 |
|
不义之战,为谁而战?荒野丛生,战火连天。真相是何?活着就好。 |
|
很多人都觉得在越战片里这部有点非主流,但又说不出奇怪在哪里,实际上奥利弗斯通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绝对的小结构方式来阐述战争。整部电影没有英雄,没有主线故事,没有绝对的外在矛盾,导演吧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战争中人内心的挣扎和迷惑,这种在当时很非主流的做法却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
|
父子兵。以前看过和着类似的,但不是野战排,也看过现代启示录,野战排还是好看的,发现奥利弗斯通还是我挺喜欢的一个导演,战争三部曲还是喜欢的,要把天和地也找出来看看。以前找野战排是为了看德普,其实他是浮云,要的是神马。 |
|
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好!2013.12.13 |
|
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 |
|
【B】作为个战争电影,这片子的气质……太癫狂了。 |
|
说起《野战排》会很容易联想到《现代启示录》,不仅仅因为二者的主演查理·辛与马丁·辛的父子关系带来了一丝传承的意味,更是因为两部影片所传达的内核的一些共性。相比起《现代启示录》中以寻找库尔茨为目的推动,《野战排》的战役的开展与结束都是没有总体规划的,后者似乎有意在用这些没有任何目的的战役告诉我们战争的无意义。《现代启示录》以威拉德上校的所见所闻展示了战争的荒谬与无意义,而《野战排》则以泰勒这个大学辍学生的改变告诉我们参加战争只为在战争中存活。毕竟《野战排》中只有无休止的雨,打不尽的蚂蚁与水蛭,以及爬满了蛇的丛林。 |
|
当年的查理·辛真算名门之后,大众情人,要是不自毁前程,完全可以走汤姆·克鲁斯的路线,现在算什么啊。 |
|
同样是反思越战,《现代启示录》像莫言的文字,柔中带刚;《野战排》就像余华,赤裸冰凉。这部反“美国精神”的可以说画面赶得上《大兵瑞恩》,思想性也不亚于《细细的红线》。当一个个壮士倒下时,你感受不到悲伤与愤怒,只有无奈。 |
|
8.4分,奥斯卡最佳影片。对于X战,我国闭口只字不提,美国拍出了深刻反思错误的电影。虽然拍出来不一定会有好的影响,可能美国只是在装样子,但总要敢于面对吧,偷偷摸摸的岂是大国风度?忽视X战,对于牺牲在战场的军人是极大的不尊重,至少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无论对错,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吧。 |
|
和预想中的奥利弗·斯通不太一样,感觉这部在越战四杰中算相对温和了,虽然最后一段的复仇戏很灰色,但整体看,还是很容易被大众接纳。当男主击毙背叛队友的队友,已意味着被战争炼狱同化,无从安置的恩怨,杀戮的理由种种,死己死彼,仇恨与狂怒逐步失控演变成目标性缺失的常态 |
|
I think now, looking back, we did not fight the enemy, we fought ourselves, and the enemy was in us. |
|
扎红头巾的泰勒颇有兰博的霸气,而当年的查理•辛演技非凡绝不是现在只靠情景喜剧吃饭的演员,没能跻身一线影星实在可惜,这决不是一部简单的战争片,下人物之间的钩心斗角、人性抉择、善恶两立在全面败退的战场上一览无余 |
|
战争时最能让我们看到人性,也许在某次战争中标榜的是为人类的自由,可背后却是自己所幻想的法西斯主义,无论一战,二战还是我们自己国共内战之后都是这样。 |
|
8.5,战争电影的放大作用实在太强了,看完震撼深深烙印在了心里,我要去看《现代启示录》再自虐一下 |
|
敌方人影幢幢,“我们对抗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贫与富,黑与白,下级与上级,炮火一视同仁。高材生上前线,再分不清是非善恶。全片弥漫着疲惫与绝望,内外纷争不断,失败已成定局。 |
|
觉得奥利弗斯通很概念,但这部水准还不错,第一次看的时候耳朵被震得半小时没好。 |
|
斯通代表作,有力,有引人深思。音乐好好听~ |
|
在军队、在战争中,无人性可言。同情、怜悯都要在战争中,训练中统统丢掉。 |
|
“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自有人类文明开始,战争这事就从未停过。8.1 |
|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里必须制造敌人,以此来发动与他人的对抗。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丑恶。泰勒、伊莱亚斯、巴恩斯这三人有三场重要对手戏,第一次,巴恩斯对微笑打的伊莱亚斯下手;第二次,巴恩斯看到泰勒;第二天清晨泰勒击毙巴恩斯 |
|
纯主观视角,难熬的不是身处人间地狱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在人间地狱熬。威廉达福的角色差不多就是“大家喜欢的学长”这样,出场介绍是“这家伙来了越南三年以为自己是他妈的耶稣基督了”【斯通预言帝 |
|
#丝绸之路电影节#奥利佛斯通来西安,真人个头好高。见面会上他说了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句话,在美国,没有人崇拜导演,大家崇拜的是好的剧本和写出这样剧本的编剧,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便不会有一个好的电影。 |
|
野战排中的伊莱亚斯和巴恩斯两个人就代表了对待战争的两个看法,前者在枪林弹雨中更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而后者却早已麻木不仁视生命如草芥。影片不像中国的抗日神剧一样没有温度,也不像五花八门的动作片那样看完令人热血沸腾,观众在本片感受到的只是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生命的无常及脆弱 |
|
战争就该是这个样子。暴漏出的兽性会增加存活的几率。残忍 冷酷 无情。敌人之间,战友之间都是如此。没有理想,只为活着。试图美化战争的电影是邪恶的。- 《现代启示录》更好看一些。 |
|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首部,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让斯通第一次拿下最佳导演小金人。斯通的战争经历也使得影片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实际情况。查理·辛和他老爸一人演了一部经典越战片,约翰尼·德普和福里斯特·惠特克此时还都是初出茅庐,斯通自己也打了个酱油。 |
|
08.5.11见到了四个熟人,威廉达福,早安越南里的黑人大兵,今天我见到了两次,绝望主妇里的paul在这里还要年轻些,最后,我们的主角,我看过他的一部什么恶搞的美军电影,好像说有点像top gun,还有在friends里他跟phebe出现了一集。美国大兵穿上军服很好看,身材也都很好。至于历史。 |
|
你也只能在战后批判战争,有话语权的全。。。。。现实和向往,政治和真实。。。。。区别在于我去你妈了个逼!!!!!!!! |
|
即使再恐怖的恶魔也会厌恶战争;即使再正确的决定在战争面前也会脆弱不堪。引用电影里的一句话:we did not fight the enemy,we fought ourselves,and the enemy was in us.赤裸裸的人性是最恐怖的,而战争又将其暴露的淋漓尽致。 |
|
电影文戏居多,丝毫没有战争片所带来的快感,并且不会将所有的故事融为一体,感觉上不像是美国片,倒像是记录风格的欧洲电影。说是战争片,但对战争并不是着力描写,重点放在了描绘人物上,虽说并不是直逼内心,也是栩栩如生的 |
|
看了兩遍。我已經忘了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的時候為什麼不喜歡它了……We are the sons of two fathers. 難得的沒有將越共妖魔化的美國電影,其實越戰只變成了背景,真正的戰爭在人的心底。 |
|
很多评论说这是最真实的战争电影。这些评论很荒谬,事关生死的战争又不是爱情,它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的经历,未曾经历又何谈真实,所谓的真实不过是符合我们这些人的臆想罢了。电影本身很好,比如水蛭的那个细节与整体色调。 |
|
这是真正的战争,这是真正的地狱,这里可以成就英雄,也可以诞生疯子。奥利佛斯通还算带有点人性在评论战争了,如果是库布里克,那就只有恶的存在了。 |
|
8分。敌人不是别人,而是眼前的战友…Barnes,Elias,Chris的三人关系已经非常清晰了,以Chris杀死Barnes为整个事件的终点,达成一个美军内部的动作闭合,却又非要让主角查理辛用台词说出全部的主题和表达实在是扣分项啊。这和《现代启示录》一个毛病,而且科波拉那片是让查理辛他老爹马丁辛大段大段的说,生怕观众看不懂,看来还是为了照顾审美落后且没什么观影经验的普通小白观众啊,可是这种妥协必须减分,不然影片成色会更佳。 |
|
"I think now, looking back… we did not fight the enemy, we fought ourselves, and the enemy was in us. The war is over for me now, but it will always be there the rest of my days…" |
|
拍摄的难度挺高,场面还算紧张刺激。最后那些坑边的死人故意摆放的痕迹太重了,看到的时候笑了。中国是拍不出这样的战争片的,首先你得自我怀疑。 |
|
8。主演是现代启示录里sheen的儿子,我说都10来年了还这么年轻,本以为是他弟弟。看过的越战片中交火场面最多的一部 |
|
伊利亚被自己人干掉,那张跪倒双手朝天的海报,记忆犹新,呵,越战,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主题,人性,罪恶,暴力.. |
|
8.0/10 分。初看,重制版蓝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普普通通吧。放在当时1986年来说,还是可以的。。约翰尼·德普演的是谁?完全没印象。。。1987年有一部《全金属外壳》,也是越战的。最疯狂的应该是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同类型还有1978年的《猎鹿人》。 |
|
我是很喜欢战争片的,但在印象中,我看得大多数越战片没有二战片拍的好。oliver stone的这部拿过奥斯卡,据说是越战拍的最好的,我觉得名过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