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晋周旋于主旋律与作者意识间的一次大手笔,编剧团队极其华丽,剧情上也能胜出大部分中国近代史作品。 |
|
看得人心里堵,看完当场拒绝了美国小哥的约会邀请。我朋友说我是不是太Drama了一点,这些历史的东西也能这么代入如此之深,但是只要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我说的是中华文明不是某D盲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完肯定会觉得非常难受。没有心情约会白人。而且我是个文化身份认同度非常强烈的人,因为我前未婚夫居然跟我因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里没有日本而跟我吵架(未婚夫典型的英国白男从小喜欢日漫以及KPOP。。。),我去你大爷的!再帅也立刻叫停婚约分手。这种原则性问题都不说我爱不爱国了,而是大部分白男看亚洲女性根本就没有看到个体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海外的华人或者留学生真的还是要有骨气一点。爱国是个假大空的概念,但是爱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我的原则。我不管别人如何选择,这是我的底线。 |
|
小时候看了两遍。有段经典对白至今还记得,直隶总督琦善看着西餐牛排长叹一声,说道:“茹毛饮血、生性好战。”谁知义律反唇相讥:“如果中国的大炮都像中国菜肴一样精美,哪还会有今日之败?” |
|
中国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投资了一个亿,然后才有了横店影视城。演何老爷的是郎雄。其实影片一般,不如谢导80年代的作品。监制是许鞍华。 |
|
面对屈辱的历史,每个人都是悲伤情的过客,林则徐和琦善都是配角,连道光皇帝都是,愧对先皇列祖的那泪流满面的长跪中,偌大的国度陷落了。 |
|
我关于童年电影的回忆,停留在厂里职工电影院橱窗里那张鸦片战争的海报。时隔接近20年后有一次路过早已不是家的家,那座职工电影院已经成了危房拉起警戒线,里面瓦砾成堆,我钻过警戒线进去看了看,橱窗玻璃都不在了,那幅鸦片战争的海报还在!全然已褪色模糊,我忆起20年前看电影的那个夜晚…… |
|
时值香港回归之际,为国献礼而拍的片子,谢晋作为大陆公认的一代名导,完成得中规中矩,基本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勾勒清晰,而又没有完全从主旋律的立场出发谈论问题,这点颇为难能可贵。鲍国安的林则徐刻画得不错,电影中的人物也基本能够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热血悲壮的结局也足以令人深刻反思 |
|
英女王给出的开战理由很唬人:虎门销烟事大,却无关商人财产或者国家尊严,而是此先例一开则自由贸易必亡!可我们把硝烟换成独立战争,当时英女王怎么不担心此先例一开,日不落全球殖民帝国也会被群起攻之土崩瓦解因此必须举全不列颠之力誓与美国人你死我活?不担心!因为十八世纪的别家特别是亚非拉诸国完全学不来美利坚。更何况你担心也没用。所以说,女王的这番说辞也无非就是又一个仗武欺人的堂皇借口罢了。鸦片战争的本质说穿了很简单而这个短语国人也一定很熟悉:落后就要挨打!其理反套本片大清这边照样通顺无比:林则徐不误判,琦善软倒底,蓉儿没拔刀,英国人就不会动了迫使衰败满清割地赔款的念头儿了吗?PS鸦片战争促成横店建立;演道光的苏民老师有个儿子叫濮存昕。 |
|
谢晋拍历史片真的宝刀未老,整部电影面面俱到,人物性格层次丰富,尤其是琦善与林则徐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之前虽有《万世流芳》《林则徐》两部电影,但人物尽是脸谱化,毫无人性。此片不仅拍出了家国天下,也拍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回天无力。当然,此片也在过分美化朝廷的内部团结,派系斗争并未呈现,如果增加一些派系间的争斗,会更加尽善尽美。清朝自傲两百年,不与世界沟通,这两百年间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后,船坚炮利,战无不胜,可惜泱泱天朝,无知至极。求和称为赐和,赔款称为赏银,天真地以为主动就能获得和平,可是拳头不硬,面子里子都留不住。谢晋此片,神威再现,致敬。 |
|
短评被删后补记:林则徐和奇善只不过是棋子,清皇帝那一跪焉能辞其咎?7.7 |
|
【仙桃】2007年7月1日重温,感觉还不错,对琦善的刻画比较中性,对整个战争的立场也比较中性!虽然有很多不合史实的艺术加工……“你要死出个样儿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1NTg3OTcxMg== |
|
2023.6.11上影节:过去在上影节看过不少谢晋导演的片子,今年是谢导百年,这次的《鸦片战争》是峨影厂刚做的4K扫描版,非修复版,两个半钟,浓浓胶片菲林粗粝感。当年还是跟父亲一起看的,属于重温。电影以史为镜,对清军英军均有客观描述,不强销爱国和民族意识,而是温婉陈述,重现昔日虎门销烟及两军的博弈和苦战。文戏尤为精彩,也写大清腐败,不夸大林则徐,不贬低琦善,他们是一体两面。最动人莫过二人诀别时,终究是他们对世界变化了解太少。鲍国安的林则徐不如他的曹操好,更爱林连昆演的琦善,有很多丰富的表演细节,郎雄老师零星出场,一如既往的优秀。 |
|
背着包袱拍的电影果然没什么意思,即使是谢导,基本没有可看性,故事没有内核,战斗场面比十几年前的《高山下的花环》差很远,唯一的收获是原来浓烟滚滚的销烟不是火烧,而是石灰~
历史仅是知晓,没有详了解,仅就电影呈现看完最大的感觉惨败最主要倒不是科技,毕竟那时的飞机导弹没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只有虎门销烟确无备战,开战后毫无策略…问题最大的倒不是皇帝,而是一线的官员们… |
|
谢晋大师倒数第二部作品,华语电影第一部大片,投资过亿,台前幕后阵容堪称豪华,集结两岸三地的电影人。李行和许鞍华参与制片,郎雄和邵昕参与演出。而且这部电影也促成了横店影视城的兴起,可惜谢导年级已大,早已过了巅峰时期,个人水平远不如80年代时期。但是由于是历史题材,还是非常能调动情绪的,看的时候也很吸引人,而且鲍国安老师的演技非常加分。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最屈辱的一百年。要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像英国和日本这种强盗民族,强大就会去侵略。还好经过这15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国家现在强大了。勿忘国耻,吾辈自强。8分。 |
|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也会把鸦片销毁,而现在,不是鸦片的问题,也不是商人的财产,更不是英国的尊严,而是如果别国也学中国,避免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就不复存在,这才是必须出兵的理由。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一言蔽之。谢晋大师之作,比教科书深刻! |
|
#电影资料馆 第一部史诗级工业大片,集两岸三地演员于一处,共同完成这部相当于以史为鉴的作品,还赶上了庆祝香港回归的好日子。中英两国人共同置身于过去充满历史感的空间当中,稍有猎奇性。很少有导演能够把宁死不屈拍得这么动人,毕竟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牺牲品。谢晋没有忘记关注历史进程下的小人物或人物的心理空间,埋了条感情的暗线,甚至还把战败拍得如此充满人性的光辉。关天培的真情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贡献了影史上难得一见的好演技。大清和英国之间的比对很有深意,大清关注的是金钱,英国关注的是长远的利益,并且英国人能够抗议决定的实施,这跟他们重视个人权利有很大关系。最后一幕几个皇帝跪倒在地,用到了大俯拍颠倒镜头,谢晋的胆子太大了,真是震撼人心啊! |
|
套着主旋律的紧身衣,导演能发挥的地方真的很少,导致片子寡淡如水。但谢导还是尽可能地保持艺术态度,没有丑化英国人和满清官员,并也努力刻画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
|
鸦片战争的那段历史,国内看似重视,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这部影片也是。记得这部影片是高考结束后看的,当时电影票多了,在门口要送给别人,那个人还不敢要。 |
|
电影中的气氛窝囊至极,片尾那在列祖列宗怒目下哭泣的道光,何尝不是我们这背负泱泱五千年文明却又不得不被漫天大雨淋醒的国人们的化身。可是怪谁呢?似乎需要找一个人来怪罪,是琦善?是道光?是何家?是形象猥琐的颠地和义律?抑或就是林则徐本人?或许历史上,林则徐从未有机会给琦善理一理披风,电影虽然对琦善也极尽贬损,但是在这一刻,是给了那个时代一个和解——正如琦善说:“大清国的灾星到了!”这落后的大清国是一定要亡的啊! |
|
No.10123。谢晋拍史诗也是政治情节剧底子,政治方面中英双方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层次捋得比较清楚,清廷这边就不说了,英国那边利益方面的拆解倒真是有趣(尤其女王的戏份,啧啧)。今天看的时候居然还能被调动起些许民族主义情绪,不得不佩服谢晋功力还真是到位。本片说到底还是电视剧了一些,彼时清宫剧虽然还没有日后这么泛滥但也基本成型了(《雍正王朝》也是基本同时代嘛),美服化道及剧作和表演上也并没有高出同类太多。产业意义上本片还是相当之大,第一部“大片”(自筹经费)并两岸三地较深入地合作,另外副产品则是影响至今的横店影视城。 |
|
四星半
想不到,我们还有过这样的史诗;想不到,我们现在还在拍《长津湖》;想不到以前的烈女就是打死不和洋人睡 |
|
谢晋导演自筹资金商业化运作投拍的历史大片。关于鸦片战争其实不好拍,本身是一段民族屈辱史,如何选取情节安排决定了思想层次。本片彻底倒向失败和反思,林则徐失败了、琦善议和失败了、关天培打仗失败了,商行的老板自救失败了,歌妓刺杀失败了,最后道光皇帝看着列祖列宗而哭泣,看完结尾让人特别憋屈。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同样涉及面临外国侵略,树立个体英雄的胜利,反衬封建王朝的腐朽,观众为英雄喝彩的同时感受到无法逆转的大时局。
本片相当于是1959年《林则徐》的翻拍,老版的结尾是拍到三元里抗英斗争,展现人民群众自发反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序幕。
以外国电影做对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背景同样是遭遇失败,但电影表现的是海陆空各条战线,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抗敌,立意也在号召人民上,而不只是表现失败。 |
|
平铺直叙的剧情非常正视历史。当下千篇一律打鸡血的红色电影让人会有排斥心理,应该学习谢晋这样老一辈导演,正式历史,认真考察,认真还原,让年轻观众勿忘国耻,牢记使命。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心思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除去内核思想,电影的镜头美学也值得称赞,考究的台词,还原那段历史。最后武将与仆人忠肝义胆大义凛然,叫人动容。我也留下耻辱又爱国的泪水,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愿国人能独立清醒并辩证思考各种问题。 |
|
三刷。这部电影印象特别深刻,1997年,谢晋导演的巨制《鸦片战争》上映,彼时,我是一名高中生,懵懵懂懂的年华,却有着深切的记忆,学校包场集体观看。那一年,伟人逝世,那一年,香港回归。大清朝的衰败,道光帝的昏聩,林则徐的无奈,关天培的悲壮,堂下群臣的纷争,以及导演特别点出的侍妓,虽卑微尚有国家意识,还有英国人的精明强干、蛮横无理,历史的一瞬往往总是以特别的方式印刻在人们的脸上,而今天,我们再谈及往事,看待列强,愤懑慨叹之余,更多的已是从容。 |
|
原来香港是这么丢掉的。整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无奈呵... -- 2008-12-28 |
|
重点明确,情感明确
清朝重臣不如一个歌女
补了一遍145分钟版本,林则徐对西方看法的变化戏份挺重要
缺点是战争场面不合实际,可能实际情况不适合拍出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总共伤亡523人(阵亡69人) |
|
谢晋百年诞辰纪念展,迎接香港回归的巨大文艺工程,汇集两岸三地电影人,华语史诗大片的探索,但文戏仍然比大场面战争戏精彩许多,影片本身饱含谢晋作品里一贯对历史的反思,可贵的是不说教、不贩卖爱国主义,对道光皇帝、文官集团、林则徐、琦善以及英国各方势力的演绎尤为精彩。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屈辱史,但也戳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曲折漫长的探索,不破不立,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战争或许是抵达近代化的一剂猛药。 |
|
中国人喜欢把复杂的技术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比如主战就是民族英雄,主和或主降就是汉奸和卖国贼。但是实际上,林则徐可能过于傲慢,手段过于强硬,对英国存在误解和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因此是误国之人也未可知。 |
|
我们不是来求和,是来赐和~ |
|
以许鞍华标记想看,以国产战争片标签补遗。少年记忆追忆。网上仅找到106分钟版本。宏大又细腻,国家格局与个人荣辱,一部历史图卷上的色彩,非常完整非常有层次感。 |
|
时间很久了,只记得自己看过,对丢炸弹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
|
153分钟版。香港回归献礼片,“我们中国人让了你们一百年”,开场和片尾字幕,明白无误的自陈摄制的政治意图,但本片又并非全然的政治宣讲。抛开剧情和历史文本上的一些出入,电影的戏剧跟美学构建都很圆熟,这是谢晋身上海派电影文化的精炼内核,放到现在也不落伍,横向比较亦不吃亏。几乎每个主要角色的故事都有头有尾,几乎每个场景都有细节的设计,像道光硝烟后祭祖,给一个年幼贝子们嬉笑的镜头烘托轻松气氛;邓廷桢盲书亮相到见不到林则徐的自嘲。林则徐的主线饱满,从道光给药方斩老师祭旗,到焚烧行贿记录团结地方官(开长会逼退吸大烟官员),最后与琦善路线之争(当然他身上有些政委气息,包括关天培),是个有城府跟信念的形象。琦善和义律等人也有各自性格并非脸谱。配乐和摄影气势充沛,包括外国演员在内的整体演技没有纰漏,大局观清晰 |
|
拍的比较有深度,是同类型中优秀的的作品。也许那段屈辱的历史大家不愿意看,不敢看,或者不屑于看,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带着90年代的烙印,既有主旋律的调调,也有作者意识思考在里面,片中角色不像教科书写的,非黑即白,也是一种突破,历史真实是复杂的,历史人物更加复杂,不能以今时今日揣度当时当日之处境,谢晋导演既有展现中西方的落后先进的强烈对比,又有客观中立的立场,吸收了一些历史研究的成果,很有90年代知识分子的强烈家国情感和理想主义,可能既不搞笑也不娱乐的缘故,很多人不喜欢看吧,个人评价8.5分,值得二刷三刷。 |
|
不知道说什么 最近正好在做十九世纪早期嘉道年间的各种文化文学问题 尤其以英帝国的接触最为显著(沙俄也不赖) 无论是其带来活字印刷传教还是其依赖鸦片烟通商 再加上夏秋以来某村不断飘动的米字旗和花旗 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龚自珍,在那个初次与西方真正交手(明对葡萄牙基本上是全胜战绩)的历史时刻 各方的态度和抉择 从被英国人收买的官员到流氓鸦片贩子从想尽办法抹黑辉格党的托利党众到坚定硝烟的大清臣众从以武力维持本国贸易与经济的首相到显然自居甚高以施舍礼让为气度而浑然不知在新国际秩序面前直落下风的道光皇帝。参考最近的一些研究其实这场战争胜负远没有那么确定 就好像半个世纪后的甲午 问题还是出在情报和理念这片子也强调了英国人对中国情报的掌握迅速、翔实,其中郭士立的情报最为重要,这点美国学得很好 |
|
鸦片战争是我们中国最黑暗最耻辱的历史之一,每每回顾,内心压抑痛苦。我从来就不相信什么西方欧美文明绅士之类的鬼话,糊人的。政治腐败,科技落后,挨打。影片最后提到,鸦片战争157年之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我们国家不容易啊……02:24:36,mp4,1.89GB |
|
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是我对南京条约的第一印象……那时看还蛮震撼的~有时间可以考虑回顾一遍 |
|
kill the chicken to terrify the mokey~哈哈 |
|
以前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没啥印象了 |
|
97年6月上映,可见本片的“政治任务”了。不过电影很多历史细节还原得不错,对林、琦善也并非完全的脸谱化诠释。尤其是在伪历史片大行其道的今天,看到许多甚至远赴伦敦实拍的镜头,很赞叹。 |
|
7/10,应和九七的主旋律,相当于今年的《志愿军》体量(谢晋,张艺谋,贾樟柯,陈凯歌...天朝导演共享着同一种类似于“宫廷艺术家”的命运),内外双视角的大国叙事话语(可以对比一下HK本地的文本,想到《妖猫传》映后,问陈凯歌:你知不知道徐克在《通天帝国》里就复现了大唐想象?陈:HK弹丸之地,谈什么大国想象?),在主旋律框架下,气魄力度不凡,阿Q精神的历史渊源:关羽狂傲,自诩天下无敌,只身单骑往樊城骂战而中毒箭,但世人不计较关羽的狂傲鲁莽,却称颂其刮骨疗毒之豪迈,此风起,遂有后来阿Q遍地
林则徐是有“大悲”底色的悲剧人物,用尽人事,天弃我也。仅能窥见天命的个人有限性,没有错,是战场变了
P.S.石狮子🦁的眼睛红了
P.S.天朝摊子大,就会自带一些局限性,大难临头的时候,向一群人呼救是没用的 |
|
本片開宗明義是為了配合九七香港迴歸中國而拍的,出人意料的是謝晉這部大製作沒有那麽濃厚的意識形態,雖不乏肉麻的愛國口號,強加的兒女私情亦尷尬生硬。但作為一部歷史大作卻格局完整,謝晉的場面調度和駕馭能力皆有大將風范,許多大場面都拍出氣魄和意境,細節考究處亦比比皆是。只是歷史觀依舊停留在民族主義的狹隘和僵化中,在“大中國主義”的思維下,還是把香港當成一個人煙稀少的荒島去看待,對“鴉片戰爭”這一頁近代歷史的反思有點膚淺。 |
|
鸡血与狗血并存,多年之后印象最深的居然还是关刀劈洋鬼子的戏。不过许鞍华和倪震居然是此片的编剧,虽说肤浅却不难看,非常适合我小升初时代的心智水平。97之际推出此片用意则不问可知。 |
|
虎头蛇尾,没拍全鸦片战争,名为 虎门销烟 正确无误,老戏骨们的确演的都太厉害了,拍的也好。 |
|
很早看的,印象中这片子的OST很不错~谁有收藏么? |
|
井底之蛙啊,那句比喻真是经典又心酸。彼时的中国就是精美的瓷器,外表华美高傲不可一世,可轻轻一碰就碎了。家有珍宝却无力阻止外贼的抢掠,悲愤而无力。 |
|
史诗大片,可惜票房惨败,导致了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成本电影 |
|
太久了,当年觉得相当不错,现在看不知会怎样? |
|
为其中几个记忆犹新的细节加一星:林则徐关于筷子和刀叉的两段话(连吃饭都用铁器),如果中国人把做菜的精力放在修炮台上今天来求和的是我们不是你们。英国议会里敲碎的花瓶(?)。 |
|
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呢,本来想给四星,多给一星拉拉分数。这部电影除了侧重点有些值得商榷,即儿女情长的戏份有些多余以及战争场面和清政府内部的博弈戏份描写的有点少,其他没有什么缺点,瑕不掩瑜。无论从选角到重点场面的编排都做的挺好的,把清朝盲目自大以及腐朽的政治生态都还原了出来,一些镜头语言运用的也非常出色,能让观众感受到“天朝”的崩溃。本片对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内部的博弈,英国高层对发动战争的看法也做了很详尽的刻画,这一点是比较可贵的。鲍老师演的也很扎实,人物形象立的很好。 |
|
哎,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在网站上一卡一卡地看?还有植入的色情广告,与电影里的鸦片放在一起,真是令人伤心。
林则徐能做的,是标准的士大夫,为国为民为天下,但也只能活在中国的旧历史里面了。
道光最后跪拜列祖列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奈何到了自己这里就成了亡国君主呢?换成我,也要哭着跪下去……帝制太落后了,必须改朝换代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定海和广州的守卫官兵,“大清官兵,只死不降”。那时中国人尚有“天” 撑在心头,后来就随着国家崩溃一起丢失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