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年度惊喜之作,非常神奇的展开,“走到哪算哪”的叙事质感,很chill的一部电影。进场前以为是银行职员抢银行的类型片,结果大多数时间都在山林旅行,或是轮流和同个人谈恋爱,时常处在不可预知的奇妙状态,各种冷幽默接踵而至。65万美金是典型的麦高芬,它换取了莫兰的“人可以不上班”式“监狱自由”&罗曼的“人可以不努力升职”式“躺平自由”——由此发问“朝九晚五的艰难生活下什么是自由/人生存在的意义”。主题倒是很合今年的流行语“生活是旷野也是旷工”。片中关于自然场景的呈现及内在精神的段落,很难让人相信发生在当下(从《影像之书》、口罩等元素能推断出是2019后),某些时刻仿佛穿越回到上世纪,类似百年前的高山电影或《日出》那种思考城乡/工作与人性关系的电影,探讨生活不同的可能性。 |
|
4.4/5 #苏州金鸡影展 这次仍然很难写短评,因为两个女的在观影过程中打起来了 |
|
5+ 一部真正的新电影,在议题、叙事、形式上都有着完全的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电影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合而为一。从一个放之四海皆“狗屁工作”的行业/一种成熟的类型片起步,如何突破滚筒洗衣机般体制性的离/向心力,需要一股巨大的力量。抢银行坐牢只是臆想的缩减方案,但现实告诉你秩序仍存,既然打工就像坐监狱,监狱自然也有同样的老板和职场剥削。而当叙事真正信马脱缰,人们反而随之被甩到了自然中,也即是在这可以真正发现花的惊喜。反期待进行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这个框定的跳脱,正是启动于将秩序的标的物悬置在巨石之下,自由的风景才向你敞开。在一个痛苦的打工的夜晚,回想来贷款五颗星,作为今年的十星电影。 |
|
《关于我抢了个银行但我也没想好到底我想拿这钱干什么》
——应该拿这钱做这个住在山里的女主,自由自在,吃穿不愁,偶尔钓钓来山里玩迷路的男人 |
|
啊,看影片、海报、时长,甚至前面犯罪的节奏感,还有这个出品国家,都以为是轻松幽默的犯罪片...结果看到2/3变成三角爱情戏码后,实在撑不住睡了。 |
|
看苏州金鸡奖影展遇到打人疯子,踢了我椅背整整3小时……今天看《罪犯们》一部讲男人中年危机的阿根廷电影,整部电影神经兮兮,幻想着自由、性和钱。而影院里一个疯子锻炼了3小时的脚,我的座位变身按摩椅。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女人是影院的“老熟人”,几年没出现了,结果今晚重出江湖。北方口音,沙哑喉咙,年龄50左右?灰白头发,直发,鸭舌帽,明显烟酒臭味,甚至闻到脚臭。
她和同伴迟到,随着带着的包一路撞了一排好几个人的头,坐下还嘀嘀咕咕哈气啊声不断。我坐直了大概就一分钟,就拍了我肩膀让我低一点,说了没几句,她直接打了我头。后来我靠着椅背,她骂我sb说看个电影还要站军姿,我才160+,我电影有3小时,她踢了三小时,每一分钟都在,我和身边两位都时不时得离开椅背看,直到场灯亮。从片尾曲开始,她骂了无数次小声的sb |
|
#siff#三位主角之名相同字母打乱重组(moran/roman/norma),是三人“首尾相连”的圆环联结状,通过唱片的传递将上下两部分的叙事联结(大量细节亦有对应),也将城市和乡野的地理空间联结——且两个男主对应的交通工具是摩托和马,一个朝向城市,一个朝向山里,呼应两个空间的叙事,而无论在哪个物质空间,“自由”都是幻影,这个以类型故事开头引发的叙事音律逐渐减弱,愈到后面则愈发流淌得如涓涓细流——是的,整部电影是一条自然生长的河流,文本延伸得无边无际,视点覆盖着视点,故事推动着故事,一个被迫生长的秘密内部又生成微型的一千零一夜式奇谭,尽显拉美文学独有的迷人气质,现实的湍流最终改变走向,进入天人合一般的神秘升华,在诗歌的吟诵和风吹的声音中时间悄然流逝,蝉鸣始终在背景音中强化着时段的划分。 |
|
#苏州金鸡影展 电影挺好,有种独属于拉美的魅力。然而观影体验很难评,边上坐了个抽象姐,因为前排女生挡视线生吵到快打起来,然后脚放在前椅背上踢了三小时😅制止她说话玩手机也没反应,独一份的影展sb事体验。 |
|
史上最low key抢银行,在a、m、n、o、r五个字母排列组合的连接中思考生活的意义,真是太有趣了 |
|
6.2/10 #filmlinc 俨然受到潘佩罗小组的影响,对该段旅程的二段式分割怎能不让人忆起《迷雾中的她》,而可惜之处便是本作并未能展现潘佩罗式的灵动轻盈且不失文献或地形上的想象。本片试图借由更传统意义上的类型式剧本和设计去重新定义禁锢的尺度,时间的价值,及两者与空间的共构,但并未能更好的将犯罪/悬疑的类型重塑或拆解,而是服从于既成的类型惯性直至第二段的开始,而后半部分又似乎呈现过量的架空性,较为单调地通过被影像风格所刻意压制的情感去在温柔的自反中广告式地宣传城市-自然,工作-非工作-自工作,似乎落入了高度刻奇的对于田园牧歌的想象,而并非重想象,人物对于地形的利用仍然高度局限,似乎更有魅力的部分来自于银行内的群像侧写,而更失望则是文本性的丧失,使得影片缺乏足够的重量与厚度或复杂性,驻足于空想之中。 |
|
花了三小时看中产老白男yy逃离社畜生活、叶公好龙式地追求田园牧歌,还有“托妻献子”,只恨电影院没法快进。人物的对照、“电影”元素的插入看似出彩,也只不过是生硬的炫技而已(炫得还不怎么样…… |
|
看的时候旁边人打架 看完后耳机掉了 跑回去找找不到 坐在金鸡湖边上发愣 一点评价的心情都没有了 只想哭 |
|
+,花活好多的电影。在一个镜像并行的叙事结构内的每半个镜像释放出两种风格,稍紧迫处,是慢倍速复古的法式犯罪片;更多的松散部分,大力减缓叙事力度,自然中的人物被抽象。可以看做是潘佩罗手笔的新·迷影片,综合性很强而整体观却极度分化的作品。 |
|
确实是本届观影迄今最猝不及防的惊喜。潘佩罗的电影模式,横向朝着偶然性随意延展,纵向又被巧合中的必然缠绕交错,且无论被何种厄运和负担裹挟,电影都始终乘在天真与轻盈的马背上。没有密谋式的命题,也没有昭然若揭的电影噱头,《罪犯们》只是孩子般纯粹地实现我们的梦。 |
|
5个角色的名字由5个字母打乱重组,未尝不可理解为,这是人类的五个切面,Moran-冒险,Roman-守序,Norma-自由,剩下两位忘记了名字,但代表着低欲望的高质量的友好的自由意志,很喜欢他们在水边嬉戏的下午,让我想起第七封印中人们在草坪分享牛奶和草莓。但回到影片中的现实,如果换作是我,也会在25年在银行服刑和3年半在监狱服刑中果断地选择后者,即便最终得到的比预想的要少要艰难也没关系,反正自由和诗歌会治愈我。 |
|
挺有意思的开端,展开却及其无趣、毫无意义,并自作聪明。 |
|
前两个小时尚有乐趣,直到男主的信件开始疲软。自恋式法味好重,强行插入电影剧组情节的片段太尴尬了……还有女角色工具人到莫名其妙。大量可浓缩的片段,有几处转场还不错。 |
|
#BIFF28#中间眯了一会,醒来换了一个男主。 |
|
#2023金鸡影展03# 3小时-3年-25年-55年,选择不同的道路,时间的流速也不尽相同。日复一日地准点上班下班对于人们短暂的生命而言才更像是一种犯罪。 |
|
#2023金鸡影展#
“自由在哪里”的摇滚之音涌上来的时候都想给五星了!这才是苟且、远方和诗。犯罪片的另辟蹊径之法,清澈的大自然、曼妙的邂逅之旅、文字的诗意都给之镀上了无与伦比的美丽光辉。犯罪仅是幌子,大幅弱化了这方面的叙事,舒展为逃离庸常,致敬自由的文化核心。与其说爱情捉弄了两个男人,不如说一旦从压抑的生活中开始抬头,就会被扑面而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女人身上洒脱不羁的随性、一尘不染的笑容“侵入”的威力是巨大的,当然咯,这样的女人肯定不会在一个男人身上永远留恋啦,她属于自由。
(“电影早已经死了”“也许还没死透吧”这些小私货可太能使人人会心一笑了! |
|
看不来,难以欣赏。坐牢的三小时💤 |
|
“你不是说电影死了吗?”“还没死透。”一部放弃去想这是部什么,剧情讲的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观影乐趣就会越来越足的片。配乐转场神出鬼没奇奇怪怪,感觉在听一场即兴演奏。选歌对味,幽默感也奇特,俩男主老让我想起《昨日欢愉》。事先什么功课都没做盲选还挺喜欢的一部。就是字幕有些地方比如把“无法抗拒impossible to resist”翻成无法忍受,让我有点无法忍受(不过经过他人提醒中译是符合西语原意的,那就是英字不准确了,我不懂西语……错怪中译了)金鸡2023@深圳湾万象 |
|
浪费观众的时间。如果在中国,就不用想那么快出狱了。 |
|
选择在监狱剥着橘子带着希望熬过三年半,还是选择在银行转移钞票毫无希望熬过二十年。选择跟新鲜的女人一无所有回归乡野,还是选择跟眼前的女人毫无激情度过余生。选择骑白马寻找不一样的石头,还是选择休假十五天去沙滩看地铁里同样的脸。忘不了幼时孩子玩的游戏,就让它们成为虚无人生里的诸多谜团。 |
|
No.10045。#2023金鸡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前入围2023戛纳一种关注单元。9分。潘佩罗小组亲友又一神作!“潘佩罗味”就是看十分钟就能认出,然后剩下接近三个小时就完全处在无法预料故事走向的持续惊喜之中。影片看似是一个双男主的多重镜像结构(Moran和Roman)但其实在科尔多瓦山村的那个电影小组的三个人名字也是这五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这不由地让人觉得可能整部片子只有一个人……这种美妙的结构也体现在高度设计的视听语言(比如此前从未见过的分割画面玩法,以及非常有意思的叠化,以及非常评论性的配乐)和剧作段落的精密对仗上,这种片子越琢磨越有味道!!当然电影小组是略略有点多余了。 #2023年度佳作候选# |
|
用一个非常类型甚至有些套路的开头引出了意外的展开,文字游戏般的人物名字和关系、遍布巧合和随机的故事线,包括我非常喜欢的那段“园艺讲义”,都延续了拉美文学和影像对荒诞、宿命和超现实的探索,跟潘佩罗小组关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流动这个议题也不谋而合(累了… 想喊一百遍这部不是潘佩罗只是像!!!),甚至可以算是《钱》在另一时空的再演绎,非常有趣。布列松的未来在阿根廷!真的建议这些把握了他老精髓的电影人成立拜布教,我火速加入,布门! |
|
自由流淌的灵动诗意。像那个只知开头的游戏,「从前有一个法国人和两个波兰人」,之后怎么玩尽可发挥想象,不为规则限制,电影也是在一个看似犯罪类型片的开头后便无拘无束、无法预测地展开了,正如城市接龙,可以去到任何地方。他们跳舞、嬉水、读诗、拍电影,在角色名字上玩M、O、R、A、N的排列组合游戏,比起如同监狱一般机械的银行职员生活(开场一度以为是在监狱上班),逃脱了社会/工作的规训,可不就是逍遥法外的「罪犯们」。两个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去到一样的风景、和同一个女人恋爱,牢里牢外好似平行时空里同一个人;分屏的使用好极了。
监狱里读诗时上摇至高墙外的镜头;出狱后策马寻人而无关钱的结尾。「记得藏好大盐湖的梦」9/10.|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51008/ |
|
HIIFF#5 真的有必要拍三小时那么长吗?前半段犯罪惊悚后半段就山野自由爱情片了…3年半牢狱VS15年打工人,要是你的话你选什么? |
|
类型如小说封面,微调即改变入口的形状,翻动内里,则是强度一致的辩证关系。景物先于人物铺展,情境立即变得轻盈;人从景色中抽离,一切又归于荒凉。余生/此刻、梦幻/朴素、浪漫/务实并置,多组人物关系处于易动的漩涡,施魅与祛魅的仪式同时上演。反常的故事结构亦实践着“辩证”,抛出不容置疑的设定,指引人物的行动,又被偶然的事件破坏,直至一切目标、计划、方法通通无用。而恰在这样的无用中,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意义。 |
|
A / 故事的构造像是一种起伏的地貌,时而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坠入有着无尽深度的峡谷中,时而又从深渊或密林里骤然浮出地表。“主使者不是已经锁定了吗?”“你是人类吗?”然而故事的主使者永远不会被固定,我们也永远不知道爱与信仰所流向的对象到底是否是一种科幻的虚构。然而哪怕只是车窗外的幽灵,哪怕只是漂浮的连缀的文字与词语,也足以陪伴我们穿过密不透风的时间不是吗? |
|
真正自由的叙事。虽漫不经心却非杂乱无章。人物忠于行动元、忠于“探寻”的叙述主轴。完全没有叙事上的巧计和花活,只是将叙事的魔法藏于无形之中,使其自然的流转。与标准的同义类型程序毫不沾边,但无疑做到了最通俗的表述。 |
|
美妙的时态电影。足以抹除当下焦虑的创作,对犯罪喜剧类型的依赖紧绷在第一段结束后便烟消云散,转而变得无比柔软松弛,并开始自由释放其不停流转的浪漫魅力,动作也不再依靠戏剧的推力,而是祈愿于反英雄的诗句陈述中,它并不专注于二者的对立中,仅是放弃了对旷野答案的痴迷。我们纠缠于生活的泥沼中,受困于新自由主义的日常常态,仅是提起不再工作就足以掀起一阵波澜壮阔,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本质的无尽探索,带来更多虚无沉醉的假象。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法定义真实,便开始正当投身虚假的制造中,成为欲望的守门人。它呈现出了典型迷影片的特征,通过各种虚假的类型元素包裹出一个真实迷魅的现实困境,它叙述的闭环正是安抚了投身虚假受困现实的我们,即没有什么事物会真正结束,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真正逃离,去继续走入荒野吧。——HKIFF48 |
|
以为三个小时是在坐牢,结果意外的觉得好妙。这个剧情太吸引我了,拉美人的节奏随意又天真。虽然好几次感到莫名其妙而发笑和无语,但真的好喜欢。就好像我对大部分事物的态度一样,虽然一直在吐槽但其实是很喜欢的。【豆瓣短评给我笑疯了太抽象了 |
|
很难不想到《迷雾中的她》,都在下半部开始逃脱类型片的想象力束缚,展露出难以捉摸的迷人变奏。唱片像城市接龙游戏一样在人物间轮转,姓名也只是五个字母的随机排列组合,《圣经》不过是部科幻小说,田园牧歌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幻梦一场?随着65万美金的麦高芬被偷偷置换,“自由”的母题在镜像关系的对照下逐渐延伸出超乎二元的复杂答案。喜欢音效设计的小细节,部分段落稍显冗长,但后坐力惊人。(保险公司调查员的演员还是《迷雾中的她》女主,潘佩罗小组的神奇联动)#SIFF2024#第10场 |
|
应该选进主竞赛的电影再+1 |
|
“梦想者”与“钱”,为什么不呢?在这里存在一种维持生活,或者说维持梦想的方式,也就是不断让语气在松弛与危险之间摇曳,发动我们对世界元素展开重新组合——在五个字母之间,在纸币与树木之间,从布列松到潘佩罗——当然不只是单纯的迷影,而是询问电影是否能和自然站在一起,而前人们的启发则永远是:要从拍摄美好的物质开始,并不断想象远方。 |
|
两部分各有各的趣味,第一部分更加犯罪惊悚,第二部分则多了些浪漫与文艺。其实最核心的话题还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
这届HIIFF目前看到最好的一部。讲自由,首先形式就很自由,文本信马由缰,几乎像是把几个文本攒到一起,但又能被一股自然流淌的生活气息所贯穿。
看到最后,会明白,这些看似随意拼接的文本模块,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它最终讲述的是人如何逃逸于社会系统之外,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一系统就包括家庭(婚姻),工作(银行),国家机器(监狱)…
但,钱是否还必须呢?它是否是那个永难逃逸的隐性系统呢?
主角最后骑马隐没于荒野,不知是彻底地逃了,还是宿命般地回来了。 |
|
8.1 比预期简要很多的电影,前半段被一股guilty conscience抓着走向事先定好的路程,然后终于偶尔迈向了河流、交叉的小溪和荒漠与电影院,只是那些交叉与拐弯还不够自在。 |
|
叠化与音桥,两重生活的并置。很难得在这样一部本该慌张的电影中看到如此多的松弛时刻,几乎从电影中跳脱了出来,轻盈地进入了另一种曼妙的平静生活,犹如视线被迂回折返,从电影中离开,进入电影摄制组,又进入影院观看,“电影”在影片中的位置也反复更迭。摆脱工作真就一种现代症候了。 |
|
金鸡影展-01。宁做流浪四方的逃犯,也不当朝九晚五的奴隶~ |
|
彻底放手让叙事带着你走,不论是类型元素,还是人物关系,或是无聊对话,甚至是人物的动作状态,一切都恰到好处。叙事电影创作的未来在阿根廷! (又见劳拉 演的角色名字依旧还叫劳拉 |
|
很舒服,三个多小时结尾有点意犹未尽。想要逃离的自由在电影里被实现了。#moma |
|
中年男人的梦,自由,美女,钱 |
|
当梦想家把缰绳攥在手里的时候,就变成了冒险家。Morán把花式点钞的技巧用于“表演”、在Norma面前展示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沉积的双酚A在他体内自行消解,纸钞变成了某种玩具/魔术道具,可以轻易地被用后即弃。这亦是从梦想到冒险的转变时刻,从对另一种僵直(田园牧歌)的向往到无目的漫游的转变——在撤退的路上,转而向新生的未知前进 |
|
类型片的谜底是“时间就是金钱”,非类型片的谜底是“时间就是时间”。绝伦的化用,即使是最烂俗的银行失窃情节也在之后没有调用任何社会、宗教议题试图横向增加叙事密度,也没有滑入戏谑或残酷的影调纵向解构或者构建。选择的不确定性指引着双位一体走向山峰,回到纯粹的时空刻度,去偶遇去呼吸去越界。或者说是梦想家的两次出走,在发现远方后,艰难而忐忑地徘徊,最终决定上路。 |
|
四星半。潘佩罗小组的风格鲜明:与马里亚诺·利纳斯喜欢用大段旁白不同,罗德里戈·莫雷诺的文学性在于精巧的结构(以及关键信息的延宕)和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奇怪的声音、习惯、乃至角色名字游戏,Román和Ramón,Morna和Norma)。包括劳拉·帕雷德斯在内的众多小组成员出演。 |
|
迷人又遗憾的观影体验。前半部的类型片框架反倒使得『叙述』成了电影的重点(用一种完全反希区柯克/布列松的笔触讲述一个希区柯克/布列松式的故事),对框架的每一次溢出甚至回归都能让人切身体验到自由的愉悦。相反到了后半部分越是接近自由这个命题,电影就显得越刻板,强行植入的二男爱一女设定和电影人自我指涉更是完全毁掉前两小时的自然随性味道。但不得不说迷人的前两小时是那类能够让人感叹“电影还没死透”的高光时刻。(片头字幕里出现了INCAA的名字,也就是这几天被米莱政府大砍预算的阿根廷官方电影机构) |
|
类型片的开头,但是展开的结果却完全不同。看的潘佩罗小组的第二部电影,都是极为有趣,但好像看完感觉电影的剧情又什么都没讲,但又毫无空虚感,很神奇 |
|
#2023金鸡影展# 对固式生活的反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片名有一定误导性,电影的重点其实并非犯罪,而是以此引发的生活变革。三年监狱还是二十五年银行,或许意想不到的选择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