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莫斯科又一次坐在35mm的座椅上,门外是大波等待看斯科塞斯的新一代俄罗斯影迷,厅内的康查洛夫斯基用正方黑白画幅仍缓慢讲述着二战故事。正如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想我应该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电影。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一句话,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
|
对二战题材通常都会高看一眼。“伪二战口述史”,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及震撼的结尾。ps:觉得军官帅的请举手。金狮相? |
|
一个小人,一个“超人”,一个女人。恶可以随心所欲一泻千里,善往往需要一点儿冲动,特别是大善,一念之间还来不及决定,神便助攻了。 |
|
完成度很高,只是对我来说太通俗了。不太喜欢这种死人讲述的模式,不过会很对中国观众的口味吧。「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这个地狱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至于人们不能接受我们的天堂,只是因为它太完美。」
男主纯净甜美笑容背后的法西斯幸福感让人毛骨悚然。 |
|
中间犯困了,还好结尾有力,有种“何以为人”的重击。影片用一种尘世之外、远离战争的冷静口吻去讲述看不见的二战和屠杀灭绝,纹丝不动的固定镜头和方正古典的黑白构图,算是老导演的行活。加入16mm胶片之类的手法,则像是故意掺加的玩味调剂。 |
|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
|
心软的警察父亲、救过犹太孩子的俄国女人、热爱俄国和契诃夫的德国军官,三个善良的亡魂。边展现集中营生活,边穿插三人对镜头自述,最后上帝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然后一道光,结尾震了下。战争对nobleman的泯灭:“我从牲口变回人、女人,甚至开始想口红和皮肤,一切只因重新有了食物和睡眠而已 |
|
摄影想起[修女艾达],集中营想起[索尔之子][女旅客]等等,某些地方想起各种法国电影;打破第四堵墙的叙事蛮有趣,俄法德三个阵营则简直是索科洛夫[德军占领卢浮宫]的有趣重述——不过更没劲,尤其是最后落到无论如何都政治正确的犹太人儿童身上(特么的简直是南京南京呵呵),sigh,不够新也不够狠 |
|
日常之恶遭遇蚁穴私刑,尼采的超人遭遇雾中幽灵;死人的鞋子,契诃夫的未婚妻;动物到人类到法的门前,天堂8mm审问。不错 |
|
片头字幕说明资方是:俄国文化部、德国文化部、欧洲犹太人基金,于是内容果然就是三方的宣传材料。但在不相关的人中找到联系,这个还挺好。就是二战片请不要再拍了,看疲了。 |
|
6/19@世纪友谊 年初SPB俄字弃。克制、公允的康查洛夫斯基,观者审视罪与罚直述:小人物与物质 / 精神没落贵族。集中营里德国天堂讨论。大义(the great cause)去正义性,布尔什维克与纳粹之共性。黑白悲悯底调,嘲讽片头至终:不可能的恋情与不可能的大同世界。黎明前音墙,契诃夫《泥潭》。#SIFF20 |
|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堂:热爱契诃夫的文学青年,最终在自己信奉的纳粹精神里找到了天堂,当然他自杀了;帮助犹太人儿童的苏联贵族,在帮助还有爱的人在等待的人中找到了天堂,当然她进毒气室了;为纳粹工作的法国警察,他的天堂是满足了自己的凡人之欲,当然他死之前和老婆ML了。 |
|
见地狱见天堂,一念之差。不期而遇契诃夫 |
|
年度十佳之选,老导演很厉害,一个德国军官爱上一个死亡集中营里的女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完全是想象之外的讲述方式,最后让人看到了人性神圣的光,审判戏份上编剧的台词写的非常漂亮,仿佛看到康查洛夫斯基里戛纳的最佳导演奖也不远了。 |
|
金狮奖,我第一个说。 |
|
#HKIFF# 其实更喜欢《邮差的白夜》那种气氛。《天堂》更加注重结构。上帝采访式审判的安排有助于揭示心理但也有点人工。4:3黑白影像漂亮。但抵抗运动是个被拍烂的题材,什么故事都觉得被讲过了。所以论故事或许还不及Ozon《弗兰茨》。 |
|
畫框內的畫框與被切割的人身肖像,下一站天國的偽記錄採訪,16mm的影像刻意造舊感。核心人物動機的描繪稍嫌無力 |
|
算兩星半,是因為沒看大銀幕的關係嗎? |
|
整体不错,摄影非常精致,所选取的人物的传记和视角也很独特。像是一部小说,当然这既是赞扬也是批评,思辨性足够强的同时也侵蚀了视听语言叙事的空间。转场太生硬,剧情过于直白明示。腾讯视频版的字幕有小问题。 |
|
打破第四堵墙的直面叙述,回应主题的身在“天堂”,固定机位与黑白摄影赋予的古典韵味,但都缺乏某种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除了并无新意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角色动机的不足造成的,过于平面与说教,三人的联结也显得比较设计感。 |
|
补标@zumzeig 题材被拍烂了,无论什么手法都很难再从熟悉的故事中带出多少惊天动地的情绪,只剩下过度设计之感。于是工整讲究的镜头,极具美感的黑白摄影,交替在堕落的战争地狱与极简的自白画面之间的叙事,都全无直击心底的力量,反而充满了虚伪的抒情。 |
|
没什么新意的二战故事,但越是这样的故事越能感受到导演强大的掌镜能力。无论画面、结构还是剪辑都很素净,和上一部“邮差的白夜”绝不相同但毫不逊色。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在屠宰场也能看到人性的微光。 |
|
超级爱。天堂的审判是这样的真没想到,最后升入天堂的圣光让人让人泪流满面。康查洛夫斯基塑造人物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人、种族、爱情三者相互交织,人类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又是以天堂(上帝)视角俯瞰众生,很有力量。女人说男人是高等民族的时候是我见到的最杰出的电影瞬间。 |
|
一个德国军官爱上一个死亡集中营里的女人. |
|
战争与天堂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情境。康查洛夫斯基将其并列成《战争天堂》无非是想让观者通过虚构的 “审判” 视角观察主人公从生前到死后心理焦点的转变,然而导演却将摄影机架错了位置。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终我们在精致考究的摄影里分别看见了灵与肉、轻与重以及一种事后诸葛的姿态,却找不到黑与白之间过渡流转的灰阶。因为那里才是人间炼狱最残酷的地方。 |
|
“超人说”在上,纳粹的狂热能把人烧出建造地狱以候天堂的妄念。文学拯救不了世道,就连契科夫的前任未婚妻也被扯入毒气室。Olga说仇恨能随意滋生,善意却需被推上一把。只是她有一念之差的善良,却在狂喜中失去心智,远离的,何止意大利那个贵族式的愉快夏天。口述部分有些涣散乏味。@资料馆 |
|
俄德合拍,从两国贵族的第一人称点到纳粹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以往纳粹题材相比有不少新意。集中营的崩溃和它本身一样触目惊心 |
|
幻想打造完美的天堂,就先在人间建造地狱。不想被活人埋进土里,就先把自己埋进土里。蚂蚁封了蚁穴是为了过冬,营地日杀万人只为了清洗。挣扎的肉身让地面颤抖,游荡的灵魂令树林起雾。有人想念托斯卡纳的脚踝,有人惦念扭打一起的男孩。邪恶自然生成,善念需要有人从后面推一把,是那来自地狱的爱情。 |
|
腾讯视频125分钟,比豆瓣130少了5分钟。 |
|
【2019年8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战争之尘」】
“契科夫的未婚妻被送进了毒气室”
由内而外的解构历史,后现代手法用的挺巧。但结尾处理真的是,为了点题而点题,戏剧目的的闭环略显刻意。
(片尾曲的调性很煞风景) |
|
我自己也對納粹深惡痛絕,但那種納粹下地獄猶太人上天堂的宗教觀,實在是有點狹窄... |
|
要细腻,要柔软,却没有细节,只是铺排,只是营造,只是匆忙。像一个满水的浴缸,里面是一个刚死去的女人裸体,一瞬间从门缝观望到这具肉体,美则美矣,却不再说话,不再有气色。同理,导演只是利用惊惧和美态,让电影里的她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刻意场景里的摆设。此时,我们只可远观,切勿走近。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电影的美态,我无法反驳。 |
|
部分戏有大师气质,老康的强项依然是剧本,后面德国军官那一条线写的真的太漂亮了,但整体太生硬,可惜了。 |
|
竟然没提名奥外 |
|
#2017BJIFF 2# 长途赶场真的太累了,错过开头且中间睡着……导致观感极差。需重看 |
|
影19286:有智慧的人在苟活时也会崩溃。神性力量推行有了奉献和爱! |
|
以前有德意志天堂,后来有苏维埃天堂,现在有中国梦天堂。为什么人们相信天主教的天堂,却不相信××主义的天堂。罗马教皇:因为我们的天堂从来没让别人见到过 |
|
7/10。仿佛《故园风雨后》和《白丝带》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杂糅,救小孩的题材还是《科扎克医生》更胜一筹。顺便没想到那个军官真不是腐眼看人基。HKIFF @The Grand Cinema |
|
超级喜欢!侨居巴黎的俄罗斯“公主”、研究斯拉夫学热爱契诃夫加入党卫军的德国贵族,曾在意大利度假时相遇又在集中营重逢。这剧情特别“我”了!所谓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救赎失败,美到令人绝望!配乐用了大量的勃拉姆斯和施特劳斯还有拉赫!简直是按照我的嗜好来拍的! |
|
好看到都没感觉到地震…… |
|
当之无愧的威尼斯银狮,真正的反思意识和大师手笔。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已臻化境,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切。三个魂灵的天堂自白:或闪耀人性之光,或坚守法西斯信仰。契诃夫的未婚妻被送进了毒气室,这个世界还有何色彩可言。正如女主所言,作恶顺理成章,行善却需要努力。绝望背后隐藏希望,奇迹由此发生 |
|
伪纪录片手法,极限之下人性不同的样子。当事人和上帝的对话。片名翻译成《天堂》就好 |
|
SIFF20看的唯一一部新片。因为剧照的摄影风格勾起观影欲。升入天堂的审讯自白确实完成了一个较为饱满的叙事脉络。 |
|
除了镜头,没啥特别好说的~相比以色列那部鸡血大屠杀片,这部大概就是不动声色的虚情假意吧。。。 |
|
« Je pense que la première touche de moi-même dans un de mes films est arrivée dans Le Bonheur d'Assia, puis je suis redevenu maniériste dans toutes les directions possibles et c'est seulement avec Les Nuits blanches du facteur et Paradis que je me suis trouvé. C'est pourquoi je dis que ma carrière a réellement commencé il y a quatre ans. » |
|
伪纪录片 |
|
康查洛夫斯基连续两部作品夺得威尼斯银狮最佳导演奖。资料馆。 |
|
联系到苏联的反犹传统与同样是建设人间天国的热望,这部电影的反思显得未必那么特立独行,但在当今语境又恰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奸、旧俄和德意志贵族、纳粹中的效率至上、洁身自好者,契诃夫的崇拜者,在古典式的画面中这个故事复杂难言,但至少这是一个叙事的尝试与勇敢的回顾,回顾那种我们其实也曾熟知的关于完美世界的理想。 |
|
:-( |
|
尼采把善归因为奴隶的道德,但是从邪恶里生长的善良那又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超人也要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