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thPYIFF# 很厉害的ASMR大电影,导演非常会拍。治疗失眠有奇效,属于那种一不小心眯着了再醒过来可能这个镜头还没结束的那种。中间还有公鸡打鸣叫醒服务,非常贴心。 |
|
路……邊……野……餐???? |
|
miff4 这辈子都不想再看文艺片了,在电影院坐了3个小时,陷入了无数次的沉思,包括了我为什么要看一只鸡打鸣十次之后与另一只鸡掐架了起来,我为什么要看男主完整地骑摩托骑过整个村庄和村路,我为什么要完整看完一个舌吻和一次撒野尿,无解,导演致力于把一个人干什么完整地拍出来,就好像时间不要钱,如果这样我也能拍电影,以致于最后希望男主淹死在小溪里,好快点结束这部日记式电影。整部片子最好的地方是简介,写得很玄乎。 |
|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那一代电影人已经逐渐离开我们时,能看到传承和延续(而不仅仅是模仿。 |
|
#MIFF# 慢電影俱樂部又添一員,在畢贛5年沒有新片的日子裡,國際影壇再度發掘了有潛力的新銳創作者。這片應該看大銀幕,看線上對影像魅力絕對有折損,希望下半年的平遙、香港亞洲或海南島會選這部片 |
|
不想再看三小时的亚洲乡镇男青年怅然所失了 |
|
又一个邦子邦孙。相比阿彼察邦而言,文本上多了关于基督教的讨论,但语法上毫无拓展,只是闲笔更多,叙事密度更低。视听语言很成熟,成熟到有点无聊。而且片长也太长了,剪掉一个小时我估计能打四星。 |
|
5.7/10 #NYFF61 当下新创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则是在数十年数位成熟的电影作者之后该如何寻找Slow Cinema的新方向,此片显然更类似于一种杂糅而并未呈现任何使人惊喜之处,当然能察觉到如阿彼察邦蔡明亮毕赣等人惯用的手法和设计,但导演显然也试图通过一种近似公路电影变体的手段来“偶遇”不同的元素去借由历史/战争/伤痕/信仰等元素构造一种“追寻”的惯性,可惜的是结果并不令人信服,而是沦为氛围的塑造,缺乏真正的质感和灵动,更鲜少目睹真正击中心灵的瞬间,或许也是因为语焉不详。有关动物的魔法/超自然性似乎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元素:正如他向侄子展示的扑克或手绢魔术,那些忽出现忽消失的金鱼,斗争或争宠的鸡,落满树如花朵般的白色蝴蝶。 |
|
很惭愧,暂时没找到比这位更好睡的东南亚导演,所有睡醒出去的人只记得啊,开头倒也还不错 |
|
无新意,有佳句,无佳章,似曾相识的堆砌,贫乏简陋的技法,二手电影集成,2倍观看还嫌累。 |
|
看这个片的感受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极为类似:在技术上它们都周到圆满,某种程度上本片还更胜一筹,很多诗意意向的部分做的轻盈抽离恰到好处。但这样的片问题是在建设了人物和摄像机之间的抽离状态后,它便没有太多的办法从远距离深入人物的内心。本片更多地靠一些苍白费力拔高情感涵义的对话苦苦支撑,非常笨拙。这时候回头看侯孝贤和蔡明亮才能感受到他们强大的情绪力量支撑起的人物人格,它不是刻意挤压和硬性煽动可以达到的效果,而是某种情绪和情感的天赋自觉。 |
|
镜头在林中路向牛群缓缓接近,牛好奇地注视镜头,同时感觉到了慌乱,然后马上剪到了打雷的雨夜。不到一分钟的戏,可以证明导演是个挺不错的作者。 |
|
在越南乡村的神秘景致中,展开了一场主角的回家之旅。这段旅程反映出人类灵魂的维度,他所忽视的信仰和他所憎恨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拍摄是戏剧性的,但强调情感,有许多描述宗教的场景反映了导演对灵性生活的理解。长镜头和时长拍到这份上,也有些诗意了。 |
|
C+/ 有些时刻总以为会滑向过于严肃或圆整的情境,但总是能通过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或是画外元素的浮现让叙述重新打开口子。与此同时,梦境的口子却变得愈发隐微,甚至成为摄影机展露自身在场的契机。于是梦境或想象成为沉默者凝视、言说乃至制作的时刻。可惜整体仍不太均匀,有些段落的调度和剧作结合得并不那么奏效以至于难掩贫乏。 |
|
“鸡鸣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跟着电影,回了一次家。从普世大众的世界杯直播与大保健现场,抽身而出,奔赴处理死亡。携侄子归乡,吸入早已稀薄的记忆瘴气,云上日子,雾中风景,幻梦墓园。越南也有海拔,以至灵魂亦有高度差。唤醒沉睡观众的媒鸡,总来那套话术的老阿婆,翩跹的金色蝴蝶化蛹结茧,是谁跋山涉水,经过漫漶泥泞,只为投入那清浅溪涧的溘然长梦。而一个长镜头,一趟乡野骑行,水牛群与小铜鼓,一位老者,在模糊的天色中,化为清晰的面孔,讲完他的一生——夫复何求。 |
|
跟很多新导演一样,前半段的调度在构思和执行上更严谨,后面有些地方就凭感觉拍了。作为慢电影这种风格,导演做的很棒,用大量生活细节和低密度的叙事节奏把电影变得很慢,在一个个长镜头里带着远离故土的人重回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
|
充分感受画面和影像的魅力,有很多旷日持久的超级长镜头,故事性偏弱,是种不明觉厉的“好看”…… |
|
此生无法与东南亚导演和解。极度考验观众耐心的作品,声效的堆叠仿佛催眠asmr。我观影体验:什么混剪空镜头大全( |
|
nmd,睡成弱智了 |
|
视听收拾得非常得体,舒展有度,只是文本简单了点。 |
|
今年的《野兽》之于西方电影如同《金色茧房》之于东方电影。气候与地貌,乡愁与迁徙,童真与衰老,同一镜头中的空间切割、视线流转与声光变换将人物的形象定格、碾碎、重建。怀着无法推却的目的追寻,又终将被种种不可预见引向它处,的确是亚细亚土地命运的缩影啊。 |
|
6/10。无感,并不看好这位戛纳培养的新人导演。金摄影机奖实至名归,越南腹地的景色有摄魄之美,太适合骑着摩托车拍雾中潜行的长镜头了。但这部电影的长镜头远没有《路边野餐》里的惊艳,加上旋转镜头都更像新人导演的炫技。在成体系的东南亚电影中拍出自己的风格,靠杂糅是远远不够的。(适合拿first最佳影片) |
|
平遥2023最后一部。影片三分之一处的那个惊人长镜头结束之后,再次回到青年导演沉迷梦境、回忆、返乡叙事,以及不知节制的老路,把前段积攒的好感消耗殆尽。 |
|
4+,第一个镜头从球场转向大排档,暗涌的环境音,一度以为会拍超验,但随后的走势都指向迪亚兹与毕赣,混杂了前者的时间延拓与后者的空间潜行。局部情境有一些刻奇,也显得斧凿感强,但却仍然可以说是惊喜之作,人物情绪在时间流转下溶解于环境中,隽永的呈现。 |
|
开场长镜是其短片《意外不可收拾》的具象演绎,细究镜头在凝视中的悄然运动是一种考量时间如何缓缓逝去的方式;特别喜爱的几处:1、拜访刘先生,视线从窗外的空镜逐渐推进,挤压进窗口,停驻在两人脸部,横摇过去,置换成暖色光的空间,关于战争的叙述从遥远的伤痛收束到现时碰触肉身的温暖;2、废墟中的约会,镜头拥有了自主性,登堂入室,如入无人之境,在极简场景中获得极为灵活的动向;3、小路上主观镜头推进,突现的牛群,生灵的气息;4、目睹破茧成蝶的出窍时分,又是平移+环绕的闭合,梦境和现实的接壤,他走进历史深处,在云山雾罩中接受肉与灵的短暂分离。
不可否认会想到他们——拉夫·迪亚兹、老塔(水草、废墟)、毕赣(骑摩托那段实在太像了)、阿彼察邦(结尾想起《记忆》,以及回乡寻访溯源的整体思路)。 |
|
导演人还挺好的,派公鸡叫观众起床 |
|
虽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梦,但依然做的很好。 |
|
街角一场严重的事故孩子却毫发未损,乡间一场时空的幻梦我却几近沉沦。做按摩的技师助人返俗,做寿衣的老者渡人往生。手掌不是鸟儿的巢穴,泥土才是。魔法不是金鱼的归宿,鱼缸才是。摩托车在泥泞里穿过越战结了痂的疤,寻找弃了家的兄,在雨后见万千白蝶结下金茧,在溪泉旁边陪伴复得追回的时间婴儿。 |
|
–
罗森鲍姆能选点别的吗 |
|
在梦境和回忆中寻找信仰和灵魂,作为一部处女作有不少神来之笔,但整体性稍显欠缺 |
|
No.10006。7th PYIFF-卧虎最佳影片,前入围2023戛纳双周并获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本届平遥真正的王者神片,有着足以碾压所有其他影片的魔幻视听构思。数了一下全片一共68个镜头,其中八成搁到本届任意一部影片里都是华彩段级别的强大视听设计和呈现,充满了各种精心调度的复杂长镜头,其中尤其以第25个镜头为最(去给寿衣师傅送钱并听他讲故事那个镜头),简直是惊掉下巴的超级长镜头(据说排练了3周!!),此外还有颇多走位飘忽,360°接180°环移再接摇+移乃至加上变焦之类的奇幻调度。如果毕赣构思中的《路边野餐》能按照(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标准实现,大概是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状态;导演应该也是颇受毕赣(以及邦哥)的影响,虽然时空观念上毕赣更胜一筹,但完整性和完成度上范天安还是要更好。#年度十佳# |
|
前作短片的延伸,不仅是对越南这种潮湿氤氲空间的延伸,还有继续延续的自然主义和加强的神秘主义。但不知是时长拉长还是其它原因,延伸之上的构建并不是流畅的 |
|
影像风格上的确很像阿彼察邦,相比颇具铺排的前半段,个人更喜欢镜头逐渐生动的后半段,没那么雕琢则更能配合文本上的清浅,散文诗一样的回乡之旅包含了宗教生死历史过往,企图心是有,表达的支撑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则力有不逮。首部长片来讲,已经很厉害了。 |
|
缓慢且氤氲的归乡与寻亲 atmos的声音效果有亮点 干净的画面及调色也会为大屏助力(助眠) |
|
7.0。美學依舊沿襲塑造東南亞潮濕、泥濘的氣候特徵,以個體心境切入在地的神秘主義探訪和作為根源的族群傷痛。場景設計存在模仿帶來的刻意感,但能夠較好實現單一鏡頭內部的時間變化,並給予觀者較多沈浸的空間。以Faith為核心暗埋的文本則稍顯幼稚,看到結尾反而略失望。 |
|
阿彼察邦的狼狗时光,毕赣的空间潜行,一个似曾相识的梦,不是下雨,就是洗车,越南无法在光与暗中彷徨,每个人都在精心编织的金色茧房里 |
|
摄影教科书。运用大自然的馈赠,把素人演员置于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声音元素和画面形成叙事,听公鸡打鸣,按摩摩挲,黄昏降雨。长镜头不是呆板的固定镜头,跟随人物后身,穿过房屋窗棂障碍,摄影机成为一名尾随者。110天小团队拍摄,导演自己收音,越南乡村地貌和人物融合浑然天成,超现实画面塑造曼妙时空。 |
|
结尾处,Thien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似乎在沉思,仿佛被流水潺潺的智慧所吸引,为他揭示了长久以来难以捉摸的问题的答案。 |
|
与其说是一场寻找信仰的漫游,倒不如说是对越南黑暗时代的一次回首:拨开一段段被遮蔽的历史,整理一团团被切开的血管,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已然伤痕累累,积重难返。整体观感如阿彼、似明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slow movie。倒不觉得导演有在刻意模仿毕赣,如有神似处,也大概来自毕赣学习的源头。还可与本片相类比的,许是安哲。既然有各种珠玉尤其是《记忆》在前,早已不觉新鲜,甚至进入slow movie的观看倦怠期。何况,即便作为意义大于内容的勇敢之作,内容还是比较单薄,影像流动性也显得不足,有种沉滞的灵动感,换言之,匠。当然,是匠气,也是匠心。有几个镜头设计逻辑和《逍遥·游》一致,看拍摄及上映时间应该纯属巧合,但无意间看到了两位导演的处理,还挺有意思。这类电影似乎不太适合在平遥观看,还得是睡饱后的资料馆。 |
|
确实太杂糅和缝合了,相比毕赣,感觉表达上比较像升级版的杨恒。比较好的一些部分除了电影前辈,也有点法国新小说混海外越南文学的感觉。但不像是很有潜力的样子,虽然拍得可能比不少大师早年作品更漂亮,但生命力和探索空间似乎不足。 |
|
好睡又好看。胤祥老师数了一下全片68个长镜头,敬请期待播客《赶场 Way to Cinemas》详聊。#PYIFF 07 |
|
前半段太刻意了,尤其那个长镜头,摩托车速度失真。后半段渐入佳境,结尾漂亮。 |
|
第2232部,现在不只华语年轻导演,就连东南亚导演都毕赣了,故事讲得套路不说,一个个都炫技得很,还一个个得认为自己是老塔在世。就连这种经典水草特写,堂而皇之得就那么抄了。这么一想毕赣还是有东西的,起码有那幕布上的火车。谁都能看的出来导演就想通过空间(缝隙和孔洞)和焦点搞点影像上的花枝招展和孔雀开屏,让某些影评人拿‘诗意’这种烂词评点评点赏析赏析,却发现这种多余的誊写,背后就是痛失所爱的无聊主题,让与导演同名的哥们在ktv孤独得乱嚎,‘上帝为什么对我如此残忍?’。 |
|
越南风情一览,有着明显的阿彼察邦和毕赣的影子,也许还有别的,这长镜头一开始觉得挺有想法的,就似乎想用一些手法来突破某些标签,但怎么好像反而标签越叠越多,关键是始终没搞明白到底想说点啥,于是就墨迹了,说好听了是慢电影,说难听了治疗失眠,我个人觉得某些桥段略浪费心情,尤其后半段,神神叨叨磨磨唧唧,不是很喜欢。 |
|
视觉上水准极高的处女作。镜头似乎总与观看对象隔着一层(帘幕、玻璃、屏风、窗口),一如现实与回忆、或者现实与梦境在电影里几乎融汇成同一个时刻。形而上的找寻「信」或现实中的找哥哥,配合公路片的形式(常见)及一段段奇遇(神的暗示?),但那段雾中高速路上一团团光球迎面而来拍得实在太魔幻了。结尾也很棒,溪流(时间)里的天安像奥菲莉亚。 |
|
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巧思的视听在后段越来越找不到坚实的内核作附着,以致很难像《路边野餐》结尾一般形成一种整体的回扣,让整部电影的运动完成一个注脚。但仍然在很多段落中都非常受用,学到很多,调用摄影机本身的特性实现某种特效,随着镜头推近,摄影机自动感光增强,原本处在暗处的人物显影,极弱的夜光钟表指针现形,不正是另一种电影中反复把玩的魔术吗。 |
|
塔尔可夫斯基和阿彼察邦是养活了多少“导演”啊~~~
这个为毛会是金摄影机呢? |
|
“野梨树”式回乡青年的记忆追索。(6.14siff 第一场,银幕重看,黄浦剧场的银幕之暗之灰令人发指,细节处一团黑,完全看不清,甚至没有电脑上的观感好。这么吃摄影吃画面的电影放在这老旧银幕上展映,不知怎么想的?! |
|
台译名以及新加坡华语名都选了雾中潜行,是老塔的那个调调了但是与潜行者还相去甚远,风物上更接近路边野餐但是时空的掌控亦不如后者,大量迟滞、钝化、缓缓挪动的长镜头。一段剪视频的画面已经揭底,电影是剪辑的魔术,记忆也是剪辑的魔术,对过去的回看总跳不出自我幻想的剪接。 |
|
梦幻雨林里的乌呐乌呐,什么新生代长镜头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