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影响已超越了一部电影。但笑点与故事桥段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在我看来并不怎么出彩,因其影片拍摄于纳粹最为嚣张的年代可谓勇气可嘉。片中那段芭蕾舞蹈和那个由第五匈牙利舞曲伴奏一气呵成的理发片段也堪称经典。★★★☆ |
|
竟然有人觉得最后的演讲是败笔?
我觉得这是使影片的最妙的升华!
这演讲单独拿出来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
艺术需要唤醒麻木!特别是当下!
不能一见到艺术和政治挂钩就反感,艺术可以和政治挂钩,为政治服务。
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作品而不只是娱乐至死。 |
|
搞笑的动作语言是属于默片时代的,激情昂扬的反独裁演讲是属于有声电影的,因为《卓别林》传中关于本片的点滴描述激发了完整观影的冲动,能在纳粹独裁最猖狂的时候,在法西斯的施压下,拍出如此作品,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勇气和正义之心。——“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
|
“遗憾得很,我并不想当皇帝,那不是我干的行当。我既不想统治任何人,也不想征服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话,我倒挺想帮助所有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生活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彼此仇恨......”9 |
|
笑疯了。怪不得卓别林说只要能让他知道希特勒对这片儿的观感,无论让他付出啥代价他都愿意。 |
|
居然还有人给加上了默片的标签。。。 |
|
现在看仍然有意义 |
|
卓别林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心中一定是愤懑不已的,否则也不会做出富有煽动力和实效性的电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化身形象就像两个小丑,但这股愤怒却也对电影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力,没有了之前无声时代那么完美的平衡感,那几乎是卓别林本人内心告白式的收场来得过于急促了。 |
|
卓别林说:喜剧用远景,悲剧用近景。而卓别林的肢体语言远甚于面部表情。最后一反滑稽荒诞的基调,用一场严肃,大气的演讲收尾。出乎意料。 |
|
他是人类灵魂的翅膀。Fight For Liberty |
|
是「身分交換」最經典的一部電影,也是二戰期間最讓人難忘的電影。如果沒有那場演說,這部片的評價一定普通:就是用那場演說來收尾,前半段的笑話看起來才不僅僅是七十年後電視上仍很流行的政治模仿短劇而已! |
|
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跟丑化比比皆是。本片荣获第13届(1941)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 |
|
对独裁的痛恨在于对自由的渴望,独裁者的逻辑矛盾在于、明知道自己不能永远执政却硬要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觉中寻求永恒的帝国。这就是贪婪、野心和控制欲所提供的错觉,因为他们本身也是错觉。屁ass:这哪是卓别林扮演希特勒,这分明就是希特勒在扮演卓别林! |
|
两个士兵把元首认成了逃犯,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敲晕了他。
元首推行独裁和暴政,用灭绝人性的制度奴役人民,最终却死于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等于是他自己杀了自己,可能这就是因果循环吧。 |
|
太好看了!原来我和古人笑点这么想通,笑死了!配乐也太赞了,整个随着故事走的,画龙点睛!另外,愈发觉得喜剧演员身上的悲剧色彩很浓,比悲剧角色还浓。 |
|
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片。笑点一箩筐,看片时始终合不拢嘴。结尾演讲感染力十足,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卓别林分饰两角,将纯朴善良的犹太理发师和色厉内荏的元首演绎得活灵活现。本片虽没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那么令人笑中带泪,但却因喜剧与政治批判的完美结合而成为经典。(9.5/10) |
|
现在我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被数以百万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听到,被那些在暴政制度下苦苦煎熬的受难者和蒙冤入狱的无辜者听到。那些听到我的言辞的人们,不要绝望,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悲惨只不过是短暂的贪婪,只不过是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的痛苦而已。人们的憎恨将会过去,独裁者终将死去。 |
|
2023资料馆重温/ “地球气球舞”一段,证明了默片式呈现情境的高光时刻,出现在有声电影里能有多震撼。最后的演讲一段,则证明了电影艺术的勇气与社会责任,足以令听者落泪,感受影像中宣告与倾听的力量。影片对戈培尔的塑造甚过希特勒的出彩,是因为他作为纳粹文化宣传(尤其电影宣传)的真正「一号位」,是卓别林处于艺术家身份,所必须要对战的头号敌人。卓别林太过清楚纳粹控制民众精神背后的本质。 |
|
不觉得片尾的讲话有什么好,反而让片子单薄。回头看《城市之光》的结尾。老年的卓别林失去了自己,精神可嘉 |
|
9.5分,1940年正是希特勒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卓别林却敢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部讽刺希特勒的电影,这正是一个电影人的气节!卓别林以喜剧闻名,但实则以讽刺类电影为主。把政治讽刺电影当成喜剧看太荒谬了。
比《虎口脱险》强太多太多。 |
|
最后一段演讲肯定是败笔。正如怀尔德所言,“卓别林在默片时代从不哲学化,有声时代却是总不停地在哲学。他用声音表达思想就好像小孩试图为贝九添词!”……但只要不是台词直告,卓别林依然表现出了他的喜剧天赋,哪怕需要利用到声音。1、配合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刮胡子;2、三便士的歌剧,吞下之后叮当作响。此外,查理收钱都是空按钱箱实际装进自己口袋,舒尔兹逃亡救国居然还要随身携带高尔夫球杆,也都是针对特定族群和阶层的巧思妙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43804165/ |
|
喜从悲来,悲随喜去。称不上卓别林最好的喜剧,却或许是喜剧里最好的卓别林。 |
|
最后一段演讲争议最大,但仔细想想这是二战时期拍摄的电影。放在那个时代之下来看,这样的演讲是人们对正义和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吁以及唤醒,是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分子的讽刺以及对抗。人类通过视听艺术表达反战思想、对自由以及和平的追求,这放在现在,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说同样有划时代意义。 |
|
显然没抓到“有声”的要领,有声的意义并非人物开口讲话能被听到而已,关键在于台词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精彩呈现。这部初试啼声的作品,仍依赖于滑稽夸张的肢体和画面表现等默片形式,并且桥段陈旧,没什么新意。 |
|
[大独裁者]是一部政治电影的典范,它先用轻松的动作喜剧和辛辣的政治讽刺成功娱乐了大家,然后在最后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话语向观众布道,呼吁他们联合起来。卓别林将他的流浪汉角色一分为二,完美地证实了权力的实现需要通过话语。矮小的犹太理发师有多么哑剧式的滑稽,邪恶的亨克尔就知道怎么用鸟语来煽动仇恨。影片的结尾则悲观地佐证着:只有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才能说话。忽然理智过来了的统治者对着全人类发出联合起来的号召。你看女主角的表情,分明是听到了弥赛亚的到来。 |
|
勃拉姆斯理发那段真是绝了。进资料馆时在下雨,看完最后一段演讲出来以后雨停了太阳重又当头,这感觉,太难以形容了…… |
|
3.5;无畏的勇气和充沛的情感弥补了电影本身的不足,最后一段演讲的直白宣教放置今日依然有警醒意义,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的确不再需要所谓技巧。喜剧桥段明显带有默片时代遗留的痕迹,运用到有声片笑果一般。黑暗与光明的一体两面,对应人性的沉沦与复苏。 |
|
7.5
抛开政治现实不谈 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这部电影的人文主义情怀可谓满分
最后的演讲想必让所有人都有一个为自由而奋斗的理由 |
|
1940年的电影啊,看完后看到这个年份,更加无语凝噎,结合它的历史意义,除了“伟大”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真正的用戏谑和诙谐温柔地包裹最深最重的苦难。硝烟与绝望的风雨中,这电影像天上的太阳,那么坚定地传达着乐观,播撒着希望。 |
|
谁能想到2022年的时候看能这么fitting。卓设计的tramp形象其实一直有种人道主义的闪光。这片子可能就是让人知道坞里满级satire能到什么水平吧。如此轻又如此重的主题,还居然真的很好笑!玩地球那段太绝了。还要提一嘴的是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就已经能想到用音效设计做段子,很厉害了。配合广播节奏和音量来玩身体喜剧真的很喜欢,也隐隐对上了了贯穿全片的-language as weapon的theme。barber在前期基本没有对话,到结尾的爆发才会那么有力。除了inspirational speech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让Hannah抬头看天那段,因为她说power can't touch that。云朵太阳月亮还有星星,just look up and you'll see,浪漫到想掉泪。 |
|
即使最后一段演讲不错,但比起默片来也逊色太多了。过于依靠语言,串联剧情,喧嚣地,太多太密的台词,身体动作表现的魅力大幅减少。//元首在房间旋转地球跳舞那段也不错,喜剧片一般也都带有歌舞,如同周星驰在上海滩赌圣跳的叉烧包之歌,对我来说,卓别林是喜剧(后继者是周星驰),而巴斯特基顿则更趋向于动作片类型了(后继者是成龙) |
|
正经起来的卓别林一时不好接受,无论是喜剧还是正剧,卓别林从来没丧失对世界不公的戏谑和批判,对爱与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可能正是因为大历史背景下的严肃题材,片中梗的密度和搞笑程度也变得差强人意。总归来说,对历史有自己的态度,还站出来勇敢的批判,这本就是人性闪耀的大师。 |
|
片尾卓别林的呼喊犹然在耳,然而这个世界依旧一成不变,还是那么糟。 |
|
一人分饰两角,卓别林演技当然没的说,世界第一流。然而太多碎片化的剪辑和毫无意义的双线叙事,严重损害了本片的节奏感。理发师的部分还是相当有趣的,不论情节安排、动作设计、就着音乐节奏理发、雅客先生院内院外的调度、房顶逃窜的戏码,都可圈可点。但全片政治意味太浓,严重削弱了艺术性。讽刺希特勒的内容过于多了,诸如办公、会客、签署命令、会见外宾,简直是为了黑而黑,为了丑化而丑化,把希特勒塑造成一个滑稽暴躁又神经质的蠢货,实在是没必要。双线交汇于最后一场演讲,可谓激情澎湃,看得出都是卓别林本人的心声。须知本片上映于1940年,彼时美国还未参战。卓别林是顶了多大的压力才在这个时候向全世界抒发胸中的一腔愤怒啊!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办公室玩气球那场戏,地球仪上的中国地图是中华民国海棠叶,非常完整,值得点赞。7分。 |
|
卓别林的电影永远都不会过时 |
|
气球舞蹈和最后演讲,理想主义;观感一般,中间插的一些默片式笑料虽说是为了增强讽刺效果,但是看起来不太协调。 |
|
(8/10)大师之作。每隔几年看一遍会有不同的感受。 |
|
7.31 "我们考虑的太多,感知的太少"。纵是放至当下,听尽这一番话仍有戚戚之感。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所指,我惊诧的是这片子上映在希特勒还健在的年代,而且他看过。 |
|
「BJIFF」今年北影节的第一部。别管什么犹太人、雅利安人,登了台都是众人簇拥,山呼万岁。铁拳来之前你甚至觉得冲锋队员也挺不错,结果挨了铁拳才意识到不对,可为时已晚。只有自由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自由从来不是免费的。很遗憾,以上内容,我们时而清楚,时而糊涂。 |
|
卓别林,电影大师有木有?!反讽、冷幽默、戏谑、批判,有木有?!潘长江在模仿,有木有?1 |
|
從默片轉型到有聲片,Charles Chaplin的適應能力算比較強,延續一貫的尖刻諷刺,保持個人喜劇風格,兩條敘事線表面上各自推進,實質上卻緊密交織彼此影響。唯一的遺憾在表演上,Charles Chaplin的表情和動作都很到位,但是台詞功力差了些,最後一場演講尤其明顯,感染力欠缺。 |
|
卓别林是独一无二的天才。因“失忆”不断陷入同一动作漩涡,上下颠倒,又恐怖又滑稽。Hynkel太会说,以致谵妄,理发师,我们的默片大师,则正在学习说话。 |
|
比起艺术性,我觉得这部片更强的是社会意义,因为就电影本身来讲,我觉得不如他默片时代几部好看。但卓别林敢在纳粹统治正盛的时期拍这么一部电影,太勇敢了。虽然片中没有真的出现希特勒,但这一模一样的造型和只差几个字母的名字,已经是指着希特勒的脸在骂。最后一段演讲说话的人不是片中的希特勒,也不是模仿希特勒的犹太人,而是卓别林自己。虽然一下子跳出,但我想这正是卓别林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他直白且无畏地呼吁人们追求自由与民主,批判独裁专治,展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太伟大了。 |
|
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片就将声乐运用得恰到好处。有声电影会更加关注于台词,本片的台词量随着时长的增长以及剧情的更宏大而较之以往增多不少,台词的深度以片尾演讲为主也向着追求人道主义的憧憬缓缓前进。音乐的使用上,最具特点的便是元首舞蹈把玩“地球”、片尾演讲结束后续的两个片段采取了相同的配乐,而且元首种族主义的和理发师人道主义的演讲结束后民众的反应也是别无二致地高亢。并非光明、黑暗是一体两面,而是群体具备这种能够被不论何种性质的言论煽动的本质;想起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一切情绪都包含生理的唤醒,而究竟为种族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的情感则依靠于唤醒的环境;由此,并不需要对常被煽动的群体有所谴责,他们固然会轻易走进深渊,但也容易重构希望,这只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加需要《大独裁者》这样的影片。 |
|
忍着大雨和腰痛来资料馆把这部看了,神奇的是结尾犹太理发师说出:“海伦,抬起头看看天,阴霾即将过去,阳光将会照耀”之后走出影院,发现天晴了,阳光普照。 |
|
相对于理发师的信手拈来,所饰希特勒一角实在精彩绝伦,将其心目中独裁者的内心的自敏感、强迫症、神经质,表达的淋漓尽致。 |
|
结尾太迅速了~ 去掉一颗星 better get stoned then watch |
|
貌似大家都觉得结局的演说精彩,我却觉得太刻意说教,犹如政宣片。此外,卓别林的演技极杰出,但他的电影现在看起来似乎都免不了结构松散、结尾无力之病。 |
|
4.5分。卓别林的有声电影,表现力依然很赞,在舞曲伴奏下的理发可谓经典之极。而在主题上,极尽讽刺之能事,最后一段演讲颇为动人,但不得不提的是,片子始终被意识形态凌驾在艺术之上,过于直白的主题偏于说教,两条线索结合得也谈不上完美,还好卓别林的表演异常出色,硬生生地将影片拉高了一个层次 |
|
片子倍受赞誉的原因恐怕与时代脱离不了关系,单就其本身而言戏剧张力很强,但不如卓别林另一部《摩登时代》来的振聋发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