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好看的电影 但是是这个社会的需要的题材 |
|
#Cannes2023-39 老左派的视角,对工人阶级处境的同情与关怀,对其狭隘性和种族主义的批判,对难民问题的思考,对英国社会阶级问题的永恒关注,这些都是肯洛奇身上的迷人之处。对于他来说,拍片已经不是为了超越曾经的自己,而是让自己对社会保持敏锐与体察的方式。希望年薪6万英镑以上的家庭每年强制观看肯洛奇电影。 |
|
与其说是种族冲突,不如说是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进程中被抛下的牺牲者们把愤怒对准处境更糟的难民,但事实并不是后者抢了他们的面包。能直白地在电影里展示这一点,是比其他聚焦难民危机的作品更进步的地方。 |
|
善良但疲软 |
|
2.2/5 #苏州金鸡影展 先走的那些观众你们一定想象不到后面发生了什么,比《浪漫的断章》还要牛逼的映后奇葩人类大赏,包括但不限于,看完电影要分享自己的三个人生故事的观众,阴阳电影学博士嘉宾的观众,上台拿过嘉宾话筒面对观众滔滔不绝讲述“移民社会学”的观众,以及嘉宾抽奖摇号发现抽到的观众都不在的尴尬场面,现场一度失控,苏州大众影迷素质真的很难恭维,本场观影警察出警两次,为她点赞 |
|
肯·洛奇最擅长拍英国北部小镇的底层人士,而转向难民题材就力有不逮了,和另一位专拍现实主义题材的金棕榈得主达内兄弟何其相似。单独抽出来看,男主角和街坊、家庭的关系,以及心理抑郁都维持了过往的水准。而难民线就处理得黯然失色,过于简单与理想化,除了用视频引出霸凌难民学生的一幕能看出贴近时代的尝试外,其余的描写充满了传统上对难民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和种族融合要靠同桌吃饭和死亡为契机才能实现,怎么看都有一种天真与讽刺的味道。 |
|
非常肯洛奇题材,但也几乎是看过的最差的肯洛奇。人物和事件扁平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以全片毫无感染力。/给在地居民拍照,倒和《枯草》一样,但图片更没有感染力。/慈善、教堂、社区相关让我想到《贫穷的质感》那本小册子,对英国这方面感兴趣的推荐搭配观赏,很易读。/也希望刚入肯洛奇坑的朋友去看他的其他作品。/大部分的直接对峙使用了本地男vs移民女,更是非常偷懒。/27号第一场,IMAX。昨天首映排到了我前面十几个人,伤心,不然可以看下老导演。 |
|
还是有一些架空式的理想主义 |
|
肯·洛奇版的“希望的另一面”,老橡树这次是否能够黄丝带? |
|
老肯还是老肯啊,还是一直在用down to the earth的方式讲普通人的故事。以前的他是英国电影“新”浪潮的旗帜,如今的他却像是一个老派的异类,“一座不被世界推翻的山”,还在用60年代的方式在拍电影,一直没变。他不是不批判了,只是在这个话题里,他好像也无力批判了,他自己仿佛就和故事里的所有人一样,困在了让人无处遁形、不知如何是好、可又只能鼓起希望不停向前的现实里。 |
|
1.5 / 满口说着希望与相信,但这次肯洛奇要我们相信什么?是稀烂的人物对话还是偷懒的剪辑?甚至连一点构建人物关系的热情都看不到。拿到中小学作宣传放映都会觉得很勉强…… |
|
肯·洛奇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聚焦底层工人和外来难民间的关系,虽然略显温吞、单薄和理想化,但以良善渐次融化坚冰的人道追求依然值得赞许。资源枯竭经济停滞活力消逝的小镇,老橡树酒馆摇晃歪斜的招牌,尘封多年隐患满满的废弃房间,也映衬出资本-技术加速时代对个体的无情碾压和旧日时光的一去不复返。相聚一块共同吃喝确乎是屡试不爽的增进情感凝聚力量之途。梦想成为摄影师的难民女孩雅拉与历尽风霜屡屡失意却仍勉力行进的酒馆老板TJ这两个角色都刻画得挺立体。如天使般的小狗玛拉的降临与逝去让人不禁落泪。大教堂里关于希望的那段“主旨自白”稍有点生硬。收尾虽昂扬得仿若奇迹但依然保持一个无解的态势,或许也只能这样谢幕了吧?(7.0/10) |
|
简单又怎样,我觉得已经足够细腻 |
|
虽然难民题材已多到满溢,但肯洛奇藉由「照片」这一核心意象,在结构上还是作出了努力——从开场的照片连拍引发冲突,是为序幕;继而尘封20年的矿难照片重见天日,回溯历史牵出心结,剧情开始展开;女主为小镇居民拍摄的生活场景,是高潮的标志(这段过于煽情了);直至象征父亲的相机放在父亲照片前,是为一个人一段经验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另一段经验的开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本土居民和外来难民刻板化的描摹,对阶级、战争等议题直白而浅层的涉及,人物之间松散而不可靠的联结,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解决冲突方式(幸好结尾没有给出更光明的处理)。 |
|
#Cannes 算不算肯洛奇最温情结局?走到海边的时候想到了很多事情,又看哭我。又看哭我。 |
|
"There's no shame in love. We understand loss." |
|
@ Broadway Cinematheque|不够好,很多地方表达直白得尴尬,但是四星因为我不希望肯·洛奇退休……小狗爆可爱,一出来就猜到会(),但是真的()的时候我还是崩溃了1s……而且这片开头……学生时代和同学组团去伦敦玩儿,飞机清晨落地放完行李马上开始游览,一下车大家都还没各自走散呢一个举着相机拍风景的女同学就被路人骂骂咧咧迎面泼了一杯咖啡。太相似了。 |
|
No.10048。#2023金鸡国际影展# 前获2023戛纳主竞赛人道精神奖特别表扬。9分。虽也不乏问题但是真心实意为肯大爷送上五星。实话说这部片今年戛纳给肯大爷三封金棕榈也是可以的。首先是社会议题的升级,加入难民议题的全球视角一下让此前肯大爷关注的英国工人阶级议题升级了不少,把排外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写得无比透彻准确,更以“公共空间”为核心概念(酒吧老板这个人物真是堪称“英国王利发”)串联起了工会-工人运动的历史,并为当下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看似无比乌托邦,实则甚至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此前影片中总是被诟病的“美化底层人”“不懂互联网”之类的问题。这就是当下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正视问题,并尝试以社会实践解决问题的电影(最好的地方之一也是结尾没有给出一个象征性的解决!) |
|
《2023金鸡电影展·北京展映|老橡树酒馆·2023】传说是肯·洛奇封镜之作。这一次,左翼老炮一以惯之的英国工人阶级议题升级,加入难民议题,并讨论了跨国兼跨代的工人阶级团结。故事设定在2016年英国脱欧元年,英国北部,被上世纪80年代煤矿关闭后持续衰退的历史巨轮甩出来的失业工人们只能蜷缩在男主破败的老橡树酒吧里喝酒解闷,而从天而降的叙利亚难民进驻小区则在他们之中激起排异反应。肯老仁厚的宅心既体现在他倡导了将两个遭受创伤的社群团结在一起的解决方案,也体现在这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在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有说教与卖惨之嫌,电影最后的童话式结尾,削弱了故事的力度。 |
|
看哭了,和《核磁共振》相似的主题,但肯老爷子拍出来是炽热的,本地人的抵触和愤怒也是如此热烈,不再坚持把底层集体拍得天使化。男女主角的痛苦令人感同身受。肯·洛奇的电影还是水准之上。 |
|
尽管桥段设计和布道式独白已经退化到近年的香港四字现实主义导演的水平了(结尾的过火让我想到了《流水落花》),但地方主义vs移民融入、老工业区的记忆延续、公共场所的社区功能和权力冲突这些切口还是很老辣。以及当我发现我能听懂里面难民说的每一句英语,而本地人的口音靠只学了几个月的荷兰语字幕才能理解一半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看这类片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立场。 |
|
這部真的比較勉強。。。 |
|
相比之前多了一点说教和不克制,少了一点残酷(只是相对自己),这可能是个人情感起伏的反映和情意的寄托——恐怕真是最后一部了。但功力依然不减,以照片为载体串联起本地过去矿难&全球当下难民这两个不同时空下的公共议题,再以拍照这一主客体需要配合完成的动作在理解/交流的鸿沟之上建起桥梁,照片成像/展出之时便是心墙拆除共情实现的一刻,最终相机/遗照并置完成照片的记忆/记录/缅怀功能与开头的组照以及矿上的老照片圆满闭合,让这个意象的表达完全释放。还是那个令人尊敬的肯洛奇。7/10 |
|
一部善良的电影,仅此而已了。 |
|
这一部真没法吹 |
|
难民题材于我没什么共鸣,男主像个善良的布道者,难民就是各种没钱各种可怜。叙事有些散淡,看着容易走神,不像上一部快递小哥简单直白地感人。老导演很少有能不断迸发出创作新意的,当然人是人,不是神,谁都会有老的一天,能一辈子保持水准已经不易。 |
|
现在当我们看到“一部肯·洛奇电影”的时候,就知道会是一部带着悲悯之心的电影,他近来几部电影都给人这种无比温暖的感觉。我觉得,这部新片要比之前拿金棕榈大奖的那部更好,他不止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呈现一个英国小镇的现状,面对当下欧洲难民的问题,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点到了难民问题的核心,还在情节上也回避了故事落入俗套的可能性。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有不少金句让人想暂停电影把它们抄录下来。 |
|
[Cannes 2023]我知道肯·洛奇是个好人,但……这么生硬的solidarité宣传片可能适合在政府机构放。 |
|
拍摄矛盾的相机会被砸碎,寻找希望的尸体会被掩埋,世界的冲突已经挂不起一块字牌,人们退居到最后的地盘依然冲突不断。轻轻拧一下水管就可以让所有过去回忆报废,轻轻的一声犬吠也可以拯救一个入海濒死之人。我们从不责怪上面,因为脚踩下面太容易。希望是痛苦的,但里屋的厨房还是能团结起一个世界。 |
|
3.5 作为肯大爷的谢幕之作,影片饱含了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期待;评分不高(6.8/2510)可能大家觉得部分剧情失真,让我们把它理解成导演对国人的期望吧;作品还有很多看点:1)身为UK导演, 敢于反映英联邦的排外心理,是勇敢的;2)反映zf力量在落寞矿业小镇的缺失,依靠宗教信仰下个别人之间互助和自救,辐射人群有限的现状;3)借酒吧老板批评了易在身处困境弱势群体中出现的“弱者思维”:困境带来的不满不(敢)look up(不争取),不团结自救,而是将不满发泄到比他们更弱的群体,这种思维全世界类似群体都有,它往往导致更坏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4)借英语很好的叙利亚女孩道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流利的英语,她成为本族群体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桥梁,平时多学习一些技能,不知在未来某个契机可能帮到我们自己 |
|
5.4 在这样一个题材下坚持任用非职业演员是它最有道德的地方,除此之外总是显得过分白人凝视下的温情,只有个别片段敢于触及难民纠纷的尖锐所在;结尾很难不让人翻白眼,how come? |
|
79/100 年近鲐背,却仍在影片中积极回应当代议题,以现代视角切入,肯·洛奇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导演。男主角内心的挣扎,或许也是导演心声的体现:他左了一辈子,但到晚年,却眼睁睁看着这个世界向右转,自己却无能为力。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在豆瓣却已经不受待见,再次说明所谓“迷影”圈似乎也已经向更保守、更脱离现实、更孤高的方向发展了。 |
|
个人立场过于明显,影片立意与故事主旨却只是老生常谈。单薄的人物,扁平的故事,兀突的转折。意图明确,却并非落到实际的内容里,有一种端着架子摆立场的俯视之感,无法真正令人共情。 |
|
完全不认同这个豆瓣评分。时至今日,没有多少人会像肯·洛奇这样表现现实了。人们所不满的现实,被细化分解为性别政治、身份认同、种族歧视、代际冲突,仿佛更具体了,却让人们在具体而琐屑的对立与撕扯中涣散了本可团结一致的反抗,忘却阶级问题才是上述种种的本象与实质。所以我们需要肯·洛奇,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结尾那理想化的团结固然是一种简单化处理,但却有别于大多数精明而油滑的当代电影(往往深谙知识中产所喜爱的话题尺度与叙事调性),它直接、纯粹,泛着古老的人道主义光芒,因而别具力量。 |
|
B-. 还是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在一个自身已经挣扎着生存的社群,如何保持对他人的善意?虽然银幕展示的是底层最丑陋的恶意,但通过描绘底层压迫的食物链,肯洛奇还是将矛头引向了始终缺位的更上层。只是相比以往,这次的战斗性完全被淹没在了充满排比句的“演讲稿”里,结尾世界大同的游行更显得像是美好的想象。2023.5.26 Bazin |
|
2.5 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太疲软了,大部分剧情我都想问“为什么”和“然后呢”,最后结尾更是回想起来除了迷惑还是迷惑 |
|
怎么说呢,移民和宗教已经快拍烂了。但这片子在如今白左盛行的年代,还算真实,不做作。 |
|
仍然很肯洛奇,底层互助的同时,也有他们底层的狭隘与困境。 |
|
唯一一部今年戛纳看哭的电影,主要还是被导演的人文关怀、剖析和坚持关注社会症结的态度打动。(所谓温情的结尾我认为代表了导演对于未来的美好盼望而并非一种判断或结论;彩蛋- 好多肯洛奇曾经的演员来客串呀) |
|
金鸡苏艺,观影氛围指数三颗星,官方用心程度两颗星,座椅舒适度两颗星,出警次数2次,出警效率100% |
|
#SIFF2024# 这片让我想起读书会之前讨论的《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弱者将不满发泄在更弱者身上,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才是关键。但回到个体,工人的向下与难民的向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社区是个好路子,将失去作为团结的引子,足见导演的温情。我总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 |
|
有点一般了,目的性很强,恍恍惚惚之间以为是部任务片……勉强故事讲得细腻流畅,但就是不动人。 |
|
肯洛奇一向focus英国本土下层阶级问题,在欧洲当下,难民是个迈步过去的坎儿,但这次能够明显感受到导演从内而外的力不从心,不光是创作方面,更是对于当下英国内部经济下行导致底层民众生活趋于艰难、极右和民粹疯狂抬头的整体大环境的无解,甚至在难民与当地人冲突的背后是主人公一点一点失去他的生活,这种坍塌要去怨谁?怨上面?怨愚蠢与恐惧的恶意?最后只留下一片茫然的空洞和强颜欢笑的无力,这个时代其实已经不属于左派了。(其实我想说这本子的中后半段是写了些啥) |
|
英国红脖子在歧视难民的过程中被难民感动良心发现。 |
|
好长的自我感动(yy ,人物刻板得跟从新闻照片抠下来一样,什么圣母难民和英国球迷,台词仿佛在开新闻发布会,最后还真的给整了个叙利亚锦旗,很合适(白眼),战争和移民很严肃,但抱歉实在无法尊重这部浅薄的电影,希望不是嘴炮与和解,肯洛奇至少看看去年的RMN学一下 |
|
世界加速四分五裂的当下,有的人还在努力握住彼此的手释放温暖,而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要被侵占。但如果这艘大船本来就已经在下沉了的话,又有哪个地方会是一直安全的呢?这一部少了点愤怒跟控诉,多了点柔和与温情,对肯·洛奇而言肯定不是最好的发挥,但也很难去苛责什么了。老导演这辈子基本上就拍了一类片子,就是自己的良心,还要啥自行车。 |
|
3.5//肯洛奇有种魔力 明明是展现普通的生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但 竟然能够在这种虚拟又写实的日常的叙述中让作为观众的我彻底安静下来关注他的镜头的关注 可能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他的视角所以在熟悉的氛围中比较放松//对难民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当下局面的思考 或许对于这个年纪的导演来说有些事情已经属于能够轻拿轻放的范畴了 或许有凝视有思考便已经是一种努力了 |
|
金鸡影展02。有点像《骄傲》,工人与难民,两个底层群体的互帮互助。 |
|
这个世界需要慈与善。这是晚年肯·洛奇极为温情的呼唤了。 |
|
这片就像人越大越了解到所有事物都是多面的,温情可能是带着粗糙的,“因为带着希望,所以痛苦”,但是活着又无法不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