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年的两伊战争,150万的伤亡与失踪人口。战后没有任何赔偿,也没有任何领土的改变。
战争从来都没有远离,今天学校搞Remembrance Day,听着台上说着不要忘记因战争而死去的人,觉得无比讽刺。今早上还有条热搜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加入了世界混战大套餐。。。。看看现今的世界哪天第三次世界大战开打了,也并不奇怪。。。。 |
|
3.5 |
|
完成度挺高。后半程还挺惊险的,但想着“毕竟还有小朋友看呢会有光环的”,于是结局果然蛮童话美好。其中还有几瞬回望旧日自由时光的残影。音乐也很好。他们害怕音乐,他们害怕电影。 |
|
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片,男主的壁咚和猥琐的男配实属恶心油腻 |
|
敘事緊湊畫面也很好看 狠狠淚目 |
|
沉重的历史故事,选用动画,却依然不减它的表现力——即使在《逃亡》《喀布尔的燕子》这些近来通过影展获得聚焦的作品,都采取相似设计。这里的“鲜色”——文化中的艳丽,市井生活中的生动,暴力中的血腥,让人印象深刻。复杂时局之下众人未知前路的命运,惊心动魄的逃亡之路;它用似乎很“轻”的形式和笔触,直面一个很“重”的话题。 |
|
晦涩。 |
|
+ |
|
不要战争。 |
|
再千疮百孔的地方,也有内心柔软的人。 |
|
截取了两伊战争其间伊拉克围困伊朗阿巴丹10个月中的一个片段。主角从一开始的驻留到最后的离开,已经是层层幸运堆叠起来的结果。比较印象深刻的是Omid在前线的场景马上切到梦见迷宫一样的兰芝船上远远看见参军的哥哥、在墓地既回去沐浴的场景、去照相馆出来瞥到一眼黄金年代的回忆。反复被轰炸的炼油厂、越来越破败的球门、越来越荒乱的鲨鱼池。最具提纲挈领意味的可能还是工程师的发言:为什么战争?都是因为一个谎言。谁的谎言?真主。| 音乐配合很好,尤其是管风琴很出挑。 |
|
73.berlinale#3
如幽灵般在城市游荡
解开的红色头巾
穿梭在废墟 |
|
今日与过去何曾相似。两伊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中东百年来几无太平之日。四十年前的阿巴丹与今日的加沙如此相似,在枪林弹雨下,平民死伤无数。少年上不了战场,无法保护别人,唯有逃离,才能寻得生存下去的可能。前半段比较散,后半段有主题后就好很多,剧情推进也比较顺利。在危城中,众人坐上那艘船逃离,摇摇欲坠,却有幸运之神眷顾。结尾确实浪漫了一点,但电影总得给人一些希望吧。没太多特点和新意的一部电影,类似动画片推荐《我在伊朗长大》《喀布尔的燕子》《逃亡》。 |
|
用色,画风蛮漂亮,散发着人性光辉。 |
|
一个人的电影,世界千疮百孔,我能看到能感受到,却无能为力,我很讨厌。 |
|
画风并没规避战争的残酷一面,两伊战争已是过去的历史,但铭记伤痛是应该的,故事处理过于单线条,支线不够饱满,7.0。 |
|
看完后只记得一直在炸来炸去 |
|
《警笛》足球少年接球照见轰炸机,头巾包扎伤口,一只叫谢尔利的斗鸡,石油带来血泊,冰淇淋冷冻室堆满尸体,为亡灵打鼓安魂,炮火中为神弹琴,邪恶之眼葬身大海,我们乘着一叶乡愁离开。 |
|
战争带给普通人的苦难伤痛,前半部太松散了快结局才紧张起来 |
|
其实前半段有些无趣,但是终究题材是摄人心魄的。战争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主动挑起(不等于第一个发动)战争的少数人类,到底在索求什么,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无法想象在战乱地区每天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明天的空虚迷茫和惴惴不可终日的感受。选择留在原地,远观整个城市的工程师说:最造孽的,是神。 |
|
战争中挣扎着的普通人。中东的情况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必然是符合大国强国们的利益的,背离着弱者的权利。本片出了变成动画以外,其实没有更高级的表达了,前作太多,后浪需要覆盖。 |
|
6.3 前半段过于散漫,后面才逐渐落脚在人民互相帮助,它真正的发展线应该是男孩和战争相互变化的过程,但动画的表现很难体现人物内心发展,至少这部是 |
|
一切都照旧 |
|
11.28 普天之下无新事。 |
|
苦难的老百姓,希望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
|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还是中东裔西方人对母国的父辈记忆文本,还是关于“逃亡”的神话。诸如“高贵的野蛮人”之类的元素也毫无意外地参与神话的创作中。我建议主创以后完全可以使用ai创作剧本。放眼世界影坛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伊朗的电影创作分为真人和动画两种媒介形式,本土的自然是“真人”实拍,而回不去故土的便转而使用动画,两种媒介自然也是两个伊朗的话语权之争,但应当注意到能登上国际舞台的伊朗影片,是经过本土和西方双重“通过”的。在2023年的加沙暴行后看此片,反手就是任性的一星啊。 |
|
世界没有美国会更好 |
|
载着山羊、圣母像和歌唱家的船只 被下令射程内开火 只好掉头驶向未知的远方。这段可以回味很久。战争除了带来痛苦以外只有虚无,人类何时长教训? |
|
73Berlinale08 叙事功力好强 燃起了了解伊朗与两伊战争的兴趣 有点想做一期节目 但是这个真怕讲不好 |
|
画风,情节,创意,都不够吸引我,只能说现在看这部电影具有丰富的现实映照层面的思考 |
|
两伊战争阿巴丹围困,神迹保佑逃出驶向大海。 |
|
苦难造就的真实 |
|
两伊战争的残酷反人道借由一个小男孩的青春抉择的窗口窥探。巡航的炮弹一直在电影中穿梭,几乎只有电影开头还能看到相对规整的城市,后面全是断壁残垣。老者试着剖析战争起因,从石油从土地到宗教对真主的质疑,不知中东宗教盛行的国家看到这部电影是什么想法。电影有两个很震惊的镜头,伊朗女性解开红色头巾为伤员止血,多么光辉洒脱的一幕呀。或许这是伊朗女导演独有的表达吧。而后军官在指挥向兰芝船上开火时候的犹豫不情愿,对比当年《战狼2》那偏向煽动民粹的开火一幕,这样的反战表达令人动容。看电影的时候几度泪目,尽管这还是一个非常童话的结局。 |
|
少年主线带动故事,微观视角见证的两伊战争伊始的炮火与历史;也是渐次自立的少年主导兰芝船/Noah's ark闯出一丝生机与希望。画面浓郁又爽利,主观表现性部分尤佳。7分。 |
|
尽管把残酷的战争图景放置可见的范畴,但悼念深处扔隐藏有浪漫和庆幸,创作者似乎旨在引导观者对不为人知的过去和何有很大几率重复资深的政治和战争事件保持乐观,然后传递主观主义我们可以自我救赎与把握希望的观念。至于高赞评论里的所未法国拍摄的伊朗人,我建议去了解下创作班底的背景再胡诌也不迟。 |
|
诺亚方舟 |
|
动画片丝毫不能弱化战争的恐怖半分
尤其是在Omid看到身边的战友肠子被炸出来的时候
在取雪糕的时候发现冷藏里堆满了尸体的时候
故事简单又深刻
侧面也描写了很多在战争中没有逃走的普通人的生活 依然在斗鸡等
发生爆炸的瞬间Omid用身体护住Pari的一幕很美
恐怖岁月中的点滴美好
结局太过浪漫主义
但整部下来插画风格的画面非常精彩
色调在中东的黄色灰色中又常有亮色提点
音乐和鼓声一起更是把我带回伊斯兰世界的回忆里 但今天波斯湾这岸的迪拜多哈和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期间的Abadan当然无法比较了
73Berlinale第一场 给满分 |
|
伊朗的动画片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剧本本来是要由真人完成的,可是,那些真人可能在伊朗的监狱里。 |
|
这是个好笑又悲伤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当世界陨落的时候,除了祈求和感谢上帝,我们还能做的只有互相帮助。结局有点过于乐观,但是不妨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和观感,反而有点画龙点睛跟笑中带泪的效果。很喜欢! |
|
用动画的方式讲一个战争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 |
|
确实是伊朗导演独有的那种笔触,少年在战火和日常之间的交叉人生,最终还是要带着希望远航,一些年代元素把握的比较准,色彩和视觉的使用也有些想法,但结局的浪漫化处理未免一厢情愿,此外结合当下以哈局势更有另一番感受 |
|
7,前面還挺不錯的後面就俗了,算是個歐洲動畫殼子下的中東故事 |
|
耳目一新的画风,简单的故事。 |
|
法国用伊朗人视角拍摄的两伊战争动画。除了浓烈的色彩和异国音乐以外,并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同身受。 |
|
世界和平🙏🏻!!!! |
|
4.5/5,hkaff20《无伊可靠》in 百老汇BC,两伊战争之平民出波斯湾记。伊朗的动画与音乐都很成熟,正如他们1979年之前的生活,伊朗男孩望见一队伊拉克士兵犹豫要不要开枪、伊朗指挥官发现载着包括自己的歌手偶像在内的平民轮船请示上级是否发炮,最后令两者化险为夷的都是男孩的鼓声,这才是siren号轮船的siren之声。 |
|
剧情简单,想玩点深度又不敢触碰两伊战争的实质(波斯伊斯兰愅命后美帝及西方利益严重受损,于是操纵萨达姆打击伊朗)。画风接受无能。 |
|
除了结局具备观感的冲击力之外 其余段落皆平淡无奇 |
|
对于战争来说最残酷的还是平民百姓,从男主的视角出发,看见了炮火与硝烟,看见了死亡与挣扎,love and peace |
|
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受苦的永远只有老百姓。片尾曲好好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