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攀岩到速攀再到攀登雪山,然后又陷入攀登速度记录竞争。在后1/3家人们开始质疑用生命去冒险做这个的意义何在?在成为攀爬类网红并以此获利为生后,又要接受大众质疑,乌利的那些攀爬登顶记录没有任何图片,视频,海拔定位的证据怎么证明真登顶了,口说无凭……在被质疑最多28小时登顶安娜布尔玛峰几年后又去独自攀爬其他珠峰时跌落命丧黄泉,而他的竞争者丹尼阿诺仍在延续这个方式,尽管他们都声称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但质疑者说如果为了证明自己,独自去爬就好了,没必要疯狂刷新自己的社交网络……片中瑞士风光景色优美,雪山奇幻隽永。绝对是纪录片中的大片! |
|
从来没有什么超越自己,只是不想被任何人超越罢了。 |
|
山峰 pk 谈锋,因为山就在那 or 因为ta排名超前于我 |
|
Ueli走了这么多年了还要被拉出来蹭热度… 不是很厚道啊。在欧洲舒适速攀和喜马拉雅速攀真的没有可比性。 |
|
每次看得都心惊胆战,无法理解这项拿命挑战的运动,但是尊重他们追求极限的初衷意愿,佩服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然而也无奈于他们因为要赚钱想活自己与家人选择“铤而走险”,不论如何只希望他们每一次都能安全度过。 |
|
纪录片本身有点散,对乌利成就的怀疑也好,对竞速行为的质疑也好,都是点到为止。感觉就是想说乌利但素材不够多就塞点别的,但在雪山岩壁上极速攀爬本身,真的太帅了。至于说为了商业利益冒着生命危险竞速攀爬,我觉得真没什么,上班都会猝死……干什么都有风险,自己觉得如此度过一生的方式是值得的就好。 |
|
惊险的极限运动,两名瑞士人乌里·斯特克和丹尼尔·阿诺德互相竞争,不断缩短时长,攀登三座大雪山的壮举。 |
|
看完心情复杂。靠sponsor养家的运动员,必须不停地perform,拍博眼球的照片,有流量才行。可是运动员总有老去的一天。。想要单纯的追求sportsmanship vs 商业大佬pay自己想做的项目是个无解选择题。。不管怎样,Ueli和Dan无可置疑是alpinist中的佼佼者,媒体shut up。 |
|
自从看过《徒手攀岩》后,再看其他的关于攀岩登山的纪录片感觉都少了点刺激性,本片看完也是一样。本以为是一个双雄对决互相竞争刷新最快攀登的记录,没想到实际内容远没这么精彩,无非就是前人创造记录被后人打破,没太多的对决和竞争因素。一个后辈崇拜某人,超越某人,理解某人的故事。亚历克斯·霍诺德又一次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出镜了,话说他现在在各类影视作品里各种客串应该都比自己攀岩过得更舒服吧,对于极限运动员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很好很安全的改变了。 |
|
对速度更快、爬更高的山是每一个登山爱好者都有念头,少数人能实现,Ueli做到了。带不带绳索取决于对危险的预期,徒手攀登的人被刺激的阈值必比常人高,比如普通人站10楼恐高,他们需要站到100层楼。另外,爬坡比下山对高度的恐惧也要小很多。在攀爬的时候,关注的只有脚下这一步和下一步,别的无法多想,这种心无旁骛才是登山人最享受的,并非登顶多少座山峰。Ueli生死之于大山,此生无憾。 |
|
非常好的紀錄片 多角度多立場紀錄兩位極限獨攀者的挑戰時刻 曾參與破紀錄事件的媒體最後也在反思究竟報導極限運動的時候其實是在報導什麼? 受訪者選取很平衡 故事性不強 非常遵從兼聽則明的紀錄片道理 |
|
好像大家感受差不多:人很厉害,题材很吸引人,但片子拍得不好看 |
|
- |
|
纯纪录片。两星献给乌里.斯托克! |
|
留一记录于人,善哉。 |
|
谁能想到,六年之后,还能看到Ueli Steck的纪录片呢?关于Ueli Steck,除了这一部,还有那部最有名的《The Swiss Machine (2010)》,再加上ReelRock8中的《high tension》,三部纪录片,了解Ueli Steck的攀登人生。 |
|
If you keep pushing the edge, one day you will find the edge. |
|
我一点不喜欢速度登山,它太容易成为为了商业噱头的搏命竞赛。 |
|
也算是一段往事了,无论如何,这是个悲伤的结局。现在还有什么项目能离得开商业呢。 |
|
【7.0】It is not a competition,it is beyond human nature. |
|
极限运动,只有最强 |
|
从攀岩到速攀,再到不使用辅助氧气速攀雪山,这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冒险?不能否认,“瑞士机器”Ueli Steck和Dani Arnold的初心都来自于对极限运动的热爱,但当他们以此为生,并靠不断改进拍摄手段和不断打嘴仗为自己“非死不可”账号赚取流量的时候,双雄的速攀表演就已然变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商业噱头。赞助商、媒体、摄影师、粉丝们希望看到的,就是他们不加任何保护地在山脊上狂奔,用更加不可思议的速度爬上一座座更高更险的山峰。Ueli和Dani后来其实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窘境,他们只能不断地去刷新对方的速攀纪录,然后再静等着自己的纪录被再次打破……最终在2017年,40岁的Ueli在准备挑战珠峰-洛子峰连穿的适应性训练中不慎坠亡,永远地退出了这场没有赢家的搏命竞赛。 |
|
山在那里 |
|
焦点不甚明确。还是要看导演水平的 |
|
人很inspirational 音乐很带感 题材我个人超级感兴趣 内容发人深省 但整体电影节奏和预期/简介不太一样。不过还是蛮好的电影 rip ueli。
(ps of course alex honnold was interviewed.. |
|
把人与自然的对抗变成了人跟人之间的,这样的攀登没什么意思。 |
|
网络时代的争峰 |
|
都是钱闹的 心疼这俩哥们 挣钱不如国内扭屁股的网红轻松 |
|
无敌 |
|
关于攀登的纪录片已经看了不下五部,之前纪录的Marc-André也是死于半山!而这位Daniel Arnold最终选择“收手”,也是攀登者的一种人生哲学,当然他只是对最为在意的那座高峰的纪录留给Ueli。 |
|
本以为会描述具体的攀登细节,中路却转向了。终究是人与自然的搏斗变成人与人的较量。虽然确实更好看了些,但是还是感叹:人这一生追名逐利,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不蒸馒头争口气,你说这是可敬还是可怜? |
|
当速攀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商业赞助,那感觉是很悲哀。
这种让人脚软的自然环境真是吸引人啊! |
|
看Netflix 最近一些记录片总是有快进⏩的冲动,好题材,浪费了! |
|
极限运动不应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是一旦进入了这个level真的很难退出,不管是媒体的推波助澜,还是自己内心的总想着更进一步。但是更进一步,更快一点的结局是无疑的,死亡。退出真的很难。 |
|
我觉得挺好看,这本片子让我认识了ueli steck |
|
当登山不是爱好,而是职业,也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纯粹。 |
|
Dani是個渣渣 |
|
当你追求速度的时候,你就看不见危险了 |
|
看的时候全程被雪景吸引,就白雪皑皑的画面莫名的非常治愈,感觉整个人都立即平静了下来,我一直以来都对雪山很向往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氛围,这部纪录片我个人体感更多的是通过介绍已故的瑞士登山家Ueli Steck的登山事迹来宣传新晋的瑞士登山家Dani Arnold,很多内容都看得出来明显更偏向Dani Arnold,比如片中提到的Ueli Steck的几次登顶都没有拍摄照片佐证,然后对比Dani Arnold次次都带着摄像机,总之本片的侧重还是很直白的,但我认同片中Ueli Steck的登山伙伴的观点,他不需要通过照片证明自己,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登山生涯早就不言自明,他知道自己登顶了就行,重点在于他超越自己 |
|
双视角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看得不太舒服。这俩又不是什么亦敌亦友的关系,专注讲一个人不好吗? |
|
Find your Himalayas in life, it's fine if you don't summit, just climb it. |
|
都是伟大的攀岩者 |
|
速度真是惊人,但对这种比拼看得人心里一片黯然,不喜欢!片尾把艾格峰记录留给乌利,与自己和对手和解,和世界和解! |
|
无保护单人速攀。全片断断续续描写了两个攀岩家,并没有大段去拍摄他俩如何在攀岩中使用技巧,而是描述他们俩互相比拼的那一段历史,节奏中规中矩,与同类型片相比没有太多亮点。本以为是一个双雄对决,互相竞争刷新最快攀登记录的电影,没想到实际内容远没有那么精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从来没有什么超越自己,只是不想被任何人超越罢了”
“当一千年羊,不如一日当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