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千部标注,2019-1-6重看。没有奇迹没有童话,最终屈服于庸常生活,就这样走出彼此生命,水波不兴暗涌心底;单方面的叙述充满主观的忧伤,黑白光景更添沉闷周遭的无奈。
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对自己的谎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证明一切并非虚幻是证明,被镌刻进生命记忆。跌跌撞撞的雨夜,映照着无穷的后悔与无边的羞耻。从远景般的茶店环境描写入手,切切嘈嘈的周围里沉寂着他们的焦灼,非常古典手法的开场。
火车站位于他们各自家庭的中间,两端俱不着边,终成空梦一场;这个架空式的环境是他们抵达浪漫与自由梦境的乌托邦通道,火车承载了相当重要的情感寄寓功能。 |
|
即便无法认同这种感情,在结尾疾驰的火车声中仍然会为主角遗憾,这可能就是导演的功力吧。总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相见恨晚,而在于这位人妻又寂寞了。婚姻难免平淡安静,异地和旅途又是最好的滋生浪漫的温床。由于都是女主的第一人称叙述,很难了解那个男人到底有多看重这段感情。女主很有文青潜质。 |
|
生命里的星期四,泪眼中的一粒沙。 |
|
@BFI Southbank 重看,70周年重映修复版。这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如此珍爱这部电影,它展现出一种流散在时间中的 “Britishness” 汹涌的情感均蕴含在这场温柔至令人无法抵挡的心碎之中。“原谅什么?”“一切,原谅我最初与你相遇,原谅我为你拭去眼中沙粒,原谅我爱你,原谅我为你带来如此痛楚。” 20190106重看。 |
|
这个女人有过一次难以抑制的出轨,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有着一个好丈夫。 |
|
“5:30醒来看到9/10,然后继续睡过去……给2星只是因为,非常不认同导演把一段激情严重为爱。这样用过即弃的短暂,像片中不断呼啸而过的快车,像美丽而廉价的碎玻璃。” |
|
火车喷出的白色烟雾划过整个画面,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空间都有所延伸,女主角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一个极其细腻的婚外恋故事,车窗上叠印的关于两人浪漫生活的想象也颇有意思。火车、电影,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普通人也有了浪漫的可能。 |
|
如果出轨不算爱,还有神马好悲哀 |
|
#英伦大师展#1.相见恨晚就是: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日日思君不见君,差点就乱搞;2.电影告诉我们,看电影不要聊天,不然再相爱都不会在一起;3.电影还告诉我们,该开房就开房,不要借别人的房间。 |
|
中产阶级真是闲的啊.... |
|
1.又一段经典的婚外恋,中年男女的婚姻危机;2.片尾女主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太赞了;3.不是自己的总是美好的,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
|
【B】虽说这个故事真的是够琼瑶,但拍的还可以……只是所有浪漫情愫刚要迸发便会被女主喋喋不休的心理独白打断,这种文学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挺大胆,但真的破坏观感,也有可能是女主角声音太难听的缘故。 |
|
情节简单得很,却充满趣味,整个电影自始至终散发出忧郁优雅的气质。貌似出轨的戏,导演却从一开始都没打算往伦理上说事儿,加上电影以女主角向自己丈夫“忏悔”的口吻倒叙出整个爱情过程,更加显示出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乎情止乎礼。 |
|
'Before Brief Encounter, characters never thought in British cinema, they simply acted.' |
|
大卫·里恩第4作,首届戛纳最高奖。1.一粒煤砂,一列火车,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2.首尾回环,忏悔画外音倒叙,愧疚自责与难抑激情间的挣扎刻画得细腻鲜活。3.外化心理:闪回临转场前的音画错位,告别后奔向火车时的倾斜构图,尾声重回现实后背景由黑暗渐次转亮。4.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9.0/10) |
|
闪回就够你们学的 |
|
6/10。大卫里恩是热爱火车的导演之一,开场劳拉和医生在火车站分别,这段场景拉开了她对整段关系的回忆,结尾火车鸣笛声不断拉长,当摄影机倾斜到劳拉快要晕倒时,她迅速跑向站台,画面左上角冲出一辆火车紧接头发凌乱的劳拉处于画面右斜角,表意性的音响和摄影揭示了差点突破理智防线的痛苦心理。自我克制不逾越的劳拉成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医生卑下地请求和劳拉幽会的荒唐行为、讲解劳工患病的可怕,形成了两种阶级文化的对照、冲撞,在餐馆和剧院蹩脚地拉大提琴的女人也成为中产阶级医生嘲弄的对象。注意劳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一个带气压的时钟,时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重叠,譬如劳拉坐在沙发向丈夫述说外遇的经历,左上角回忆出现,右下角的劳拉依然存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以及火车窗上劳拉眼前浮现两人周游世界的想象,象征难以从回忆中自拔。 |
|
她说她像一个浪漫的小傻子。 |
|
故事很简单,主线条分明。看不太出男主角的真情实感,倒感觉他像个骗色的伪君子。结尾女主角内心挣扎的那段戏挺好。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每地都会发生吧,在厌倦了单调的婚姻生活后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让人狂热着迷~~如果真的离婚在一起了,激情代替了责任,也不会保证不像徐志摩和陆小曼一样最终悲剧收场 |
|
可能尚未到达中年,感受不到那种陷于平淡生活的无力感。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亮点不多,结构单一,情节可猜,镜头也显得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结尾处女主角从座位冲出门看着火车驶过的一段的镜头,将那段压抑的感情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
|
随一句“谢谢你回到我身边”如梦初醒,也终于得以明晰何来如此忘我的沉迷。看似开宗了离经叛道的颂扬,其实却对主流价值观有着难得的温和。伦理不曾被真正探讨,而更像一个住在主角内心的角色,于她一呼一吸间波动着情与礼的权衡与起止,见证一场错生于不纯的纯爱如何随缘生息。于我,似未来的过去。 |
|
时间和潮水是不会等人的。谢谢你回到我身边。 |
|
相遇,相知,相爱,分离。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四。 |
|
8.5;在漫天風沙裏望著你遠去我竟悲傷得不能自己 |
|
现在看来是有点平常和过时了,自述旁白一度觉得像那个聒噪的女人般吵扰,但看到后来还是生出哀叹和感动。收尾妙笔不少:将最后几分钟共处强行打断,令本就是brief encounter的这段情感桃源显得更加短暂珍贵;以倾斜构图展现开头隐藏的离开茶室的真相,原以为是最后一眼送别实为寻死的闪念令人唏嘘;丈夫一句「你神游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感谢你回到我身边」,回味绵绵。开往相遇与相聚之处的火车,终究还是开往了相反的方向。| https://cinephilia.net/58275/ |
|
里恩很克制,表现女主情绪激动的桥段只是让镜头稍稍歪过来一点而已,所以影片也很克制,就像拉二那种暗流涌动的感觉。英式的有修养的语言听上去总是令人崇敬,就像天生为戏剧所发明的情感载体。通过填字游戏和唱机上留下的唱片来介绍夫妻二人的不同兴趣令我最为欢喜,妙笔生花。 |
|
循规蹈矩的婚外恋,中产男女的偷情真是庸常到爆炸啊!最恨的生活就是重复,结果连偷情都变成每周四的一再重复,我...我无法共情! |
|
帮她从眼睛里赶走沙子,如释负重,小小的隐喻;沉默的女主角自言自语起来也会如此滔滔不绝,她的儿子好像小伯格曼;有种症候叫相见恨晚(SSMLS),可不得需要一位医生;原来那时候影院二楼的票价更贵嚯 |
|
小而亲密,巧妙抓住了战后英国的时代精神,聚焦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当时的道德风尚。两位主角太棒了,西莉亚·约翰逊表现出了如此克制的情感,为她心碎。特瑞沃·霍华德在欲望和责任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真实和可信。 |
|
英伦大师展*大光明。贯穿全程的主观旁白和拉二配乐,前者诉诸文学性的意识表达,后者为回忆注入了一种炽烈、辉煌的色彩,影像更多是提供背景性的注脚,特别是火车站小店的众生相,将女主刺激与犹疑的心理,投射到喧哗、又暗含启示的现实(一切意外都被放大,都是自己的错),在坠入爱河后,镜像也更多出现,车窗的幻想场景叠化在飞逝的景物上,赋予幻想以黑白片奇观的深度。当最后倾斜构图重述开场,立刻让人想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影片高度的文本化,也就有了一种对经典的指涉,还是很喜欢的。PS,第一镜里查票员说的逃票梗,就是《深闺疑云》的第一场戏,算是这次影展小小的呼应。 |
|
这种题材我看起来注定昏昏欲睡,不过,大卫里恩的手艺还是颇讲究。再者,受不了英国人的矫情调调 |
|
OSC-D5 第一届戛纳获奖作品 |
|
David Lean最好的作品之一。感情细腻,画面流畅,表演精湛。DVD version at home. |
|
也是一部文学电影,密度还挺合适的,不需要每一处都切中要害,甜蜜和苦涩的眩晕中无意识的呢喃;在一些时刻里变成了理想化的另一个人;人物状态的变化想到惠勒的《Dodsworth 》 |
|
影片内容恰如片名。从头到尾贯彻了拉二,拉二几乎成为影片的第三主角。但细察其配乐用法,绝非浮表的“伤感滥情”,而是相当粗暴,几近生硬,刻意令音乐成为日常生活的“扰乱和侵入者”,“音乐角色”从最初的“诱惑者”,逐渐迷乱,异化为后半部分的“侵入者”,几乎导向安娜卡列宁娜式的结局。 |
|
Laura:"Nothing last really. Neither happiness nor despair. Not even life lasts very long." Fred:"Thank you for coming back to me." David Lean驾轻就熟的文学改编,大量心理活动配细腻表演(oh Bette Davis Eyes),流畅隽永,旧时摇曳红杏经典款。最后倾斜又归正的特写。romance vs delirium 拉二来和。 |
|
无论晚期的史诗亦或这部早期的小格调,里恩的片子总是重情感张力。简单一个中年短暂出轨的故事,因为细节的成功刻画而极为鲜活,这正是英国电影的优势。女主的表演据我目测是40年代节奏把握最好的,真实而感人!结尾的倾斜镜头神来之笔! |
|
看了《相见恨早》之后,忍不住搜了一下有没有《相见恨晚》~~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想得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一切人皆因你而来,一切事都因你而起。想来一切皆有定数罢…… |
|
假如很长时间才只能见你一次,每次约会都要看电影,看那些古旧的黑白的浪漫的老片,我思念快要发疯又温柔优雅小心试探,你深情款款眼眸深邃用爱拥护,就醉倒在这样的气氛中吧
离别安奈不住飞奔出门将你挽留,此刻迎面而来一阵呼啸的风 |
|
一段平庸的婚外情,弄得事事儿的,比起费里尼处理同题材的跳脱和好玩,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英国人还真是无趣啊! |
|
【3.3】怅然若失后的对坐的出轨故事始终意味着丈夫的缺席,而大量的旁白又好像宣告着画面可以缺席。最后在一段不知是否自白之后缺席的丈夫用表达爱意占据身边席位的那一刻的收尾很有趣。 |
|
8.2 两个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让对方内心激情澎湃火花四溅的人,但是他们都被家庭牵绊。相见恨晚,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为某个人留有一块秘密空间,或许你们兴趣相投彼此欣赏相互仰慕甚至爱着对方,但是你们却永远不可能在一起,只能带着这份遗憾继续现在的生活。 |
|
9.5/10。①已婚女主和一个已婚医生的婚外情,最后两人都决定不背叛他们的另一半,满怀遗憾地结束了恋情。②优雅气质的营造:电影不管是镜头运动、人物表演、服化道、女主旁白的口吻、配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优雅。③女主火车上看向窗外那段的三重曝光很妙:玻璃上女主的脸表现了这是内心活动;各种幻想的与医生的二人生活片段之间插入窗外飞过的景物是对《公民凯恩》中凯恩与第一任妻子感情逐渐破裂的积累蒙太奇的化用。④作为女主与医生各自家庭的交汇点,火车站见证了他们情感最激烈的时刻,它的浓烟、轰隆声、驶入驶出渲染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浪漫与忧伤。⑤结尾女主奔向火车时整段的倾斜构图与影片前面克制的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这一段充满了激烈的情绪。 |
|
「床上彷彿突然多了一個人」,妙句。世界在妳跨出改變的那一步前逐漸傾斜,妙境。 |
|
大卫里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英国小镇,从男女主角到他们的家人乃至那些不多追问的友人,尽是善意与理解,好到令人心碎。与之相比,后世同类型影片大都相形见绌 |
|
老片子所特有的美感。光线配乐细节表演都非常好,还有一条用来对比的副线也设置得很巧妙,这种如今已经被说滥了的已婚男女屈从于现实的无望之恋,大卫·里恩却在若干年前就做得如此细腻。 |
|
影片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了劳拉的婚外情,星期四、餐馆、车站、火车,重复的约见,重复的别离,缘起眼中砂,缘落风中烟。劳拉与亚力克,不经意的深深吸引,却各为内疚,挣扎踱步,平淡的生活需要偶尔邂逅的点缀,梦寐之后的深藏心底! |
|
这部电影让第一人称叙述成了一种公认的电影类型。首尾同一场景两个视点的演绎十分精彩。摇曳的光影,倾斜的摄影,映出内心的不平静。情人就像眼中的那一粒沙,又痛又痒,不得不将其拭去。 |
|
大卫·里恩擅长拍史诗巨片,没想到拍这种爱情小品也是很拿手。视听语言非常出色,黑白光影的运用极为纯熟,对于出轨的故事驾驭也是非常细腻流畅,即使有主角大量的意识流内心挣扎,也让人沉迷于这一违背传统价值观的故事。最后,谢谢你回到我身边 |
|
@英伦大师展 在这个动辄铺大量弦乐来煽情的时代,能回看到这部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撑起来的《相见恨晚》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