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记了三年终于得以一见此片!经历中年危机的男演员回乡找回自我和动力的故事其实在日影里并不新鲜。但叙事上的多层结构为影像上提供了更大空间,胶片+三宅标志性的特写运用+decade全员的倾情演出制造情动。杰出之作! |
|
真的厉害,三宅唱能把这样一个其实有些刻意的设定拍得如此自然流畅,这就是他天才的地方吧。《鸟儿》也是这样。有些奇幻的叙事被呈现得自然、舒适、轻盈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有景别之间切换的关系,表演的呈现,剪辑的顺滑,音乐的编排,但应该还有某种更物理性的东西,我现在还说不好。有几个突然拉成远景的镜头非常厉害。不过,之所以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个主题带来的共鸣吧。ある時にある選択をしたから、その結果が今のおまえだろ?選択と結果、その積み重ねとしての今だろ。此刻的自己,是过去每一次选择的结果堆叠而成的物。 |
|
知性和感性平衡得恰到好处的野心之作。28岁完成,26岁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院线首作,惊讶。 |
|
三宅唱导演作品中难度最大的一部,确实需要聚精会神地观看品味。映后当导演提到日本3.11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痕,才让人猛然醒悟到影片鬼魅混沌的设计意图,以及男主角如西西弗斯神话般不断周而复始中凝结的人生况味。28岁的三宅唱,真心了不起。CFA回顾展2023.6.30 |
|
还真的……挺难进入的 |
|
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男子回乡,他的思绪和潮湿错落的水草、排排林立的房屋一样,时而有序,时而漫游。越是接近“无意义感”,人就越接近释放。他似乎无法解决这种苦闷与漫无目的行走,而在这样感性与理性的拉扯游走中,他也渐渐接近身心的平衡,仿佛得到奇妙的治愈。此刻一切的果似乎都有因可寻,感到一边在被命运支配,一边又在回味着人生的种种因果,他很自然地把这些道出。景别的使用太妙了。 |
|
第一段车内跳切,恍惚觉得四个人在两辆车内,互不干扰;唯一用两位演员饰演同一角色的不同时代,诠释了角色的特殊性;男主婚礼上不符合场合的着装,增加梦境的不合理性,都很巧妙。
看完映后就觉得中国人真的擅长做阅读理解,日本人真的热爱谈论人生啊。
影片中宣布新郎新娘入场,前排小情侣突然牵手,有点儿可爱。@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很喜欢,形式如同梦游,是那种不需要从头到尾紧跟剧情,允许你走神的电影,甚至说,它的目的就是给你提供一条走神通道。众多记忆的画面不停掠过眼前,毕业到进入社会的那中间几年则被抽空了,使我不自觉问出电影的那句台词,“你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吗?”是的,我记不清楚了,过往做的选择,多数是在不经间完成的,我甚至不知道当时的我是在做一个选择,但又正如台词所说,“现在的你正是某个时候你所做的选择而导致的结果,由选择和结果堆积起来的,正是如今。”这么不清楚,更令我想回到过去。一个人想回到过去是有原因的,但一个人想回到过去又是不可能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见自己,已经察觉我是梦中的人。这些道理多么简洁清晰,然而要走完一个自己写下的句子实在太不容易,要真正接受这些事实,我想我还需要更多日子。 |
|
#电影资料馆 完全看不懂,但是放映结束后总感觉刚才接收到了些许人生的落魄与无奈,就像很多事情说不清,人总得学会面对许多荒唐,于是舍不得给低分。延续着『やくたたず』的黑白,开头滑滑板的镜头用了许多黑幕分割,摄影机宛如人眼一睁一闭,为后半段的梦境做准备。三宅唱自己也说受到了戈达尔的影响,希望像他一样打破常规,成为特立独行的导演。车内的跳切毫无疑问来自于《筋疲力尽》,过去与现在的种种非线性剪辑,以及“车钥匙”一段行为与结果穿插的表达手法等,其中所营造的朦胧感更引导观众去关注个人的生命体验。还有几处十分诗意的拍摄方式。配以稍加欢快的背景音乐,观众跟随着主角,一起望向车窗中的日本街头。婚礼之外,他在车里看到窗外的她,于是灯火灭尽,空留她的轮廓于黑暗之中,像一个歌舞剧演员耗尽年华,落寞退场。 |
|
3.5;向回忆反复索取出路的过程,实则是某种自我说服的变奏,在主观化的选项中,人生是否会因为重新选择而变得更好——在极为漂亮的时空转换中,视线与视线重合,肉身与肉身分离,踏进同一条河流回放昨日,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今日的我们,正是每一个昔日的自我累积,因和果早已呈现得清清楚楚。 |
|
正如女主角给男主角放自己女儿的家庭录像,这部电影就是男主角的私人影像,三宅唱的《死者田园祭》。这种私人影像所释放的随机性在于,影像一定会关注到那些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身影,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必定会与他者置于同一画面时空中。然而回放前,令我们错愕的是,男主角在过去时空中关注到的那些幽灵,真的是随机被关注到的他者吗?正因为这些幽灵不具备他者的属性,所以这种虚假的随机永远都被充满刻意的设计所打断(三宅唱的《咒怨》便是如法炮制来制造恐怖的)——女主角离开电视面前,其家庭录像回放后,出现的便是盯着男主角与观众的女主角的脸,这种老套的后设是必要的,是自反的,那正是电影本身在强调自身虚假性的、一瞬间的真实,因此电影其实早就在回放后就已经结束,中间突然出现的白幕便是电影宣告自身结束的标志。 |
|
@小西天。1.《无用的人》在拍无边的冬,《回放》则是场仲夏之梦。四十度的北京, 正适合我们在高温的昏沉中各自回放人生。《1999》里的少年,又奔跑进回忆的操场,踩滑板短暂滑出疲惫的生活,匍匐在人生中程的侧弯。三宅唱的前几部电影,人物都处在跌宕运动之中,最后却总难免跑成徒劳的闭环。2. 三宅唱说电影的主题是人生是不是自己选择的。各种反常规的景别运用,就像回放时对偶然的不断凝视和对选择的重新评估。3.比起过于新浪潮学徒的跳切,车内那段我更喜欢对反打聆听者的故意遮蔽带来的微妙的不安感,像梦里与你在一起的人,总看不清脸。4.分明是最简单的电影啊。映后三宅唱带的水由三得利换成了东方树叶。 |
|
三宅唱最佳,感谢NanSLi的翻译。剪辑的顺滑使得时空的转换异常流畅,这种打破空间叙事局限的手法在《你的鸟儿会唱歌》里也得以延续。喜欢这种漫无目的的散漫,随性和自由,从回忆里反复抽离到从日常里反复跳脱让情绪不断地来回撕扯。有些地方挺像后新浪潮时代的菲利普加瑞尔,虽然只看过两部三宅唱,但对他的喜欢已经不亚于滨口龙介了,滨口擅长用致密的文本去制造张力,但三宅唱胜在渲染情绪的呼吸感。 |
|
【3】不太喜欢,以自溺的姿态闯入滞重的记忆迷宫,段落的变奏也只有疲累感。早期三宅唱居然是玩“结构”的,还是喜欢之后自由的他。 |
|
#2023三宅唱电影展「听见都市的节奏」#回放的概念,回忆,行为,青春经历,剪辑技巧等等。在情节点不断call back的时候变得灵动起来。 |
|
制造幻觉的天才。不只是风景,更借城市地貌的变换引出迂回的人物关系,三三两两如积木般组合嵌套。三人相遇,并行拍照,坐在湖边闲聊;突然的沉默,鸟鸣声填满空白,一人默默离开;意外的抚摸,一人起身,一人跟随。当Playback如约而来,相似的情境重演,却生成几乎背离的情感。借用一切可以反射的物件(玻璃门窗、汽车后视镜、街头广角镜),微微晃动的跳切,以及中景切远景的不真实感,人物陷入陌生与熟悉的薛定谔状态之中,感受晕眩,再被重新激活。 |
|
全片黑白,淡得像一杯喝过也不会记得喝过的白开水,但是记得喝的时候看到的画面。#南方录像厅 |
|
被唱哥圈粉。喜欢映后他说的,你以为你的选择很关键,但有很多时候不是的,人生有太多偶然性,有些问题无法解释。沙丹怎么回事,一直说片子很“难”,这评语和片子气质完全不搭嘎好吗!我反而觉得刻意感有点重,可以再天然一点。相比还是更喜欢无路用的人。 |
|
常见科幻电影重复时空的设定与以叙事形式展现人生小径分岔的完美结合,过往两类之中斩钉截铁的快速转折被描绘成了极奇妙的感知体验,是带有都曾经历过的坐车思路出走或浸入梦境时的发散呈现,是人生困顿时刻渴望回转时间的思路一闪,配乐好似催眠曲、招魂乐,当正处于困惑之时,已然回到了过去、返回了现在。而暧昧性的保留了时间差别的疑问,不仅没有成为漏洞,反而成为带着经历过后的再次重来,以及纳闷对方为何重复的想法去面对生活,好脱离失意状态,再次审视与回望人生,并获得处理机会。内容编辑为了∞形的排列,期间中点是晕倒路边的时刻,左边是从晕倒到晕倒的结束式衔接,右边则是醒来到工作,真实逻辑与影像排布上与晕倒紧密相连的部分,是开始式组接,三宅唱将中年危机的暂居泥潭化作了可视的幻梦结构模型,在“回放”人生后是出新的开始。 |
|
梦中相机捕捉到的瞬间在现实的景框中成像,这似乎可以简单概括此片的魔力。回放的断裂处生出动人的况味。|三宅唱:第一次和职业演员合作,我开始思考演员的人生,他们在一部戏里死去又活过来,不断重复表演,于是重复成为这部电影的关键词。电影里在上演重复的事;母亲的形象与妻子的形象重复;开拍前三个月发生了311大地震,滑板时断裂的道路是在灾区取景拍摄的,自然灾害是反复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事,与电影中的死生关系表达也有关——人生很多时候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没有理由的、不能理解的事,所以在剪辑时也会存在这样的模糊混沌意识,所以看不明白也是可以的,梦境或是现实,只要当作电影来看就好。回到家乡时会感觉这不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我的经历与电影的连结。9/10 |
|
梦中梦中梦、无明显穿越界限的AB段“回放”结构,轻盈梦幻。跟随村上淳迷人而随性的表演,沉溺回角色往昔的记忆,感受选择的不可知。恍惚间也令人回想起《郊区的鸟》。 |
|
不打分了。特能理解年纪轻轻的电影人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片子看上去更复杂更显高级… 其实没什么难懂的地方,手法也并无高明之处,倒是看出了导演自鸣得意的心态。2023.6.30号@资料馆 |
|
导演映后说:“四十岁的演员演十多岁的自己,有点幻想,无法隐藏,造成喜剧感。”两个自己在故乡的窄路上擦肩而过,在滑板上、墓碑前、朋友的玩笑之间渐渐晃神… |
|
#2023.105#资料馆#
前一个小时完全半睡半醒过来的,睡的很饱但很苦恼,想把看不懂归因于梦境逃离,但沙丹说他看了三遍睡着了五次,也依旧没有完全看懂,可以说这是三宅唱最难懂的一部,不得不说我可真会选;因为电影本身是非线性结构,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剧情,主角一直在现实与回忆中游荡,他可能也不介意我的突然造访吧,所以也是很不错的一场观影体验,醒来切入,困了打盹儿。
当然,我也没有跟着主角游荡,那是他的回放,我应该去我的回放,那些记忆尤深,会一直与现实生活交织让你恍惚迷离,永恒与一日。正如导演所言,人生很多时候的选择,受那些不可抗拒的、没有答案的事件因素所影响,很多时候你都记不清到底是为什么,最后结果就成了这样,导演想要表达的,回忆与现实,选择和结果的互相解构,便成为我们自己的影片。 |
|
昆德拉言“生命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将纸揉成一团”本来就是一个带着几分后悔的动作,但电影却不能重启什么,所以它被揉折的部分还留着遗憾的情绪,沿着它隆起的纸脉,能看见分向各处的时间,在一个个生命的时刻:意识流转、写入、涂改,一丝丝投射、遗憾、懊悔、想象、希冀…最后却又不是为了制造出什么隆重的意义,因为它本就是一张无谓潦草的草稿纸。 |
|
一部让沙丹看了三遍睡了五次的电影。他说是导演最难懂的片,“啃下来这部其他就基本没问题啦!”问题是,懂不懂就那样呗~人家导演都说了,“感受”最重要!时空、梦境、人的意识、人物关系、同样场景的重复却又细节不同,确实看着乱。但就像你看娄烨放弃聚焦一样,不再纠结到底逻辑线是什么后,就释然了——爱啥啥!演员好多熟脸。为什么又拍黑白呢?这次不能再赞美用黑白拍雪景的奇想了吧!映后四五人提问中山大树翻译得似乎更吃力了。想提问得主视觉海报沙丹是不是斜视从来不叫我!vow说昨天俩提问的也送了。今天映后可算没提前关空调!挪到前排之后发现旁边竟是春春,惊喜!“听见都市的节奏”2023三宅唱电影展开幕场。内嵌字幕。资料馆1号厅,售罄但14排留座放映前18点多又线上淘票票放了。小F在2号厅看《恶魔》后一直等我散场。 |
|
回放Playback,片名直接点明影片形式:先展现男主某一天返乡参加婚礼的经历,穿插回忆中学时的回忆,然后再“重放”一遍,大部分重复而有微妙差异的再来一次。
存在多重嵌套解释的可能:1)两次经历的分割点是从床上醒来,可以用梦境幻想和现实经历来分别看待。2)男主的工作是演员,片尾结束画面是停在说中文的导演脸上,或许电影表现的是男主演的戏,戏中戏的导演在“重放”中选择不同的电影剪辑版本。3)重放时比第一遍少了同行上路的西装男子,增加了妻子的出现,用片中角色解释为不同的选择叠加导致不同的结果,即当下流行的平行宇宙概念。 |
|
当回忆一再被提起,我终于在晴朗的午后穿越到了鸟儿唱歌的那一天 |
|
今年年度前三,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playback。记忆犹如老式磁带,在每次回放时产生的划痕让其发生细微的改变。看完《你的鸟儿会唱歌》之后对其复刻新浪潮的评价还是有点简单了,三宅唱无疑野心和能力都是更大的,别忘了这部是26岁完成的作品。另外有些短评说这部像洪常秀,但其实这部完成的时候,洪导还没有拍《这时对那时错》《玉熙的电影》这种在结构上下文章的电影。 |
|
假如人类不曾发现时间是线性的:也是在漫长的车旅和街景易换之间完成的一趟时空旅行,回放探寻的则是记忆生成的根源,是选择赋予了介入/不介入的能动性,而新的记忆亦将洗刷遗忘的迷失。倒是觉得胜过洪类似的“结构杂耍”,本片段落内部与其接口处美妙的超现实感让人着迷//230630重看有泪 |
|
回到最初,找回自己。只是黑白影像对于当下时空的营造,是怎样的作用?既然前后是有对比有变化的,那么色调上的一致性让黑白成为不是唯一可取的。 |
|
预知性的梦,与重现的现实,过去的每一个选择累积才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想躺在草地里就这样死去,但最后还是爬起来重新面对了生活。 |
|
這有什麼看不懂的 and 這有什麼可問的 這主持人提問的水平真的讓我汗顏 |
|
回放《回放》三星半@小西天三宅唱回顾展。买票时甚至都忘了自己还看过这部片子,再看除了发现男主肩头有两个和衬衫图案一样的飞鸟小纹身,没有发现任何新的经验,的确是一部很简单的作品。再看村上淳竟有点像梁朝伟。|尽管“如今是由过往的选择和结果堆砌起来的”立意出发点有些俗套,但故事并未讲俗,还是有不少惊喜。黑白色调本不利于时空转换,竟带来意外的流畅,首尾两段互文的车内对话跳切有趣。喜欢能感受到角色在呼吸的电影。视角和景别不断切换,现实与记忆的交错、抽离、回放、溢出,并不刻意制造紧张逼仄来戏弄观众,自然轻柔。远藤再一次从医院抽完血忍不住期待一只手过来拍拍肩的转头,十分戳中。那差点在火中燃烧殆尽的滑板,曾将他带向死亡的滑板,终将变成滑板小队从他身旁驶过,和男主共同感受到了治愈。 |
|
以中年男人的视角回望,茫然无意义的青春却成为展开人生的关键点。孩子与大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吗?大都是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大叔吧。一遍遍倒进草丛,人生总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如睡大觉。 |
|
如此迷人,不用看懂,就沉浸在这种醉,这种微醺的梦中就刚刚好。 |
|
结构上有点像洪尚秀,有些旁跳和预叙镜头提神醒脑,但和叙事并不关联。看了一阵子发现竟然没有意识到是黑白,白衬衫和胡子太自然了吧。纳豆炒饭会好吃吗? |
|
看到涩川清彦和河井青叶,有时魂穿滨口龙介的电影,又都是早期的电影风格,影像上透露着并不圆滑的颗粒感,多少有些属于场外信息的“激情”。这部电影的形式就好像《夏洛特烦恼》,但他做出了中年男性的真诚示范,时间利用得很巧妙,将真实做成一种回放,增添了它的暧昧性,三宅唱在此间捕捉了人的思虑,和其它的片段组合产生了朴素的作用,他想即我想,情绪联结起来。“三人行”的戏份还是拍得很厉害,和《鸟儿》一样有一种大方的愉悦,不同于滨口龙介的情感是内在的螺旋,三宅唱的电影里的情感永远的橘子汽水式的翻涌,一层一层沁人心脾。黑白有时看起来十分粗糙,但要将这个故事说得成立,兴许是最好的选择。 |
|
梦里神游空余恨,遍插茱萸少一人。 |
|
后重看了很多遍)凭借原本的黑白肌理中还原着属于如初的世界,予日常/予自我。胶片里浮动的噪点竟成为视线范围的「曖昧なもの」。有趣的是在三宅唱的特写里并不是一味的挤出令人不安的窒息感,更多的是中距离的捕获:人物在介入画面时自然反应...)剔除过多正反打的反馈。 |
|
2013.02.26@planet plus one |
|
觉得比鸟儿唱歌更有意思呢! |
|
近期看过最喜欢的日本电影,导演在资料馆和大家很认真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受新浪潮影响的痕迹很明显,讨论的问题是生活的重复性,与西西弗相关,与演员拥有的不再是一次性的人生有关,与日本地震后日本人的生活里反复的破裂与重建有关,外景的意外变化,拍摄的瑕疵都被保留在了这部既浪漫又沮丧的片子里了,真让人喜欢。 |
|
或许算是过去一年来最惊艳的电影,甚至比《偶然与奇迹》更棒。首先,如同评论所说,三宅唱对景别的运用实属秒到毫颠(浓缩于影片开始前2min)。如果说滨口的远景是一种运动及时间的延宕;那三宅的远景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抽离,为下一次特写做预备。对,如果要让我说这部电影最棒之处,即是它通过利用胶片独有的光影及不同景别的来回转换(当然也有适时的bgm),营造了一束不断推进的情绪;记忆中场景的闪现更多服务于情绪。可以说,《回放》是当代日本的《八部半》;小清新的闪回,随意的镜头转换,时时刻刻显露男主情绪及记忆的流动。而最后的滑板小分队也真是太像《卡比利亚之夜》了,男主倒下,站起,再次倒下,最终惬意地躺在下陷公路旁的草地;此时谁不为他感到幸福呢?就如同我们看到擦干眼泪的卡比利亚一般……. |
|
动人的天才之作。貌似滨口龙介说过三宅唱是日本的凯莉·莱卡特(?),多么精准的类比 |
|
录音棚中给自己的画面配上异族语言,开始即结束,带着成年的烙印,回到梦的过去,我是你是他是她,一些不在的人,一些忘记的话,家庭影像的意义与内容无关,江户时期与勃起无关,这一次活着跨过了311震后的地面裂缝,男人找的老婆总和母亲一样……像捕梦网一般的故事,看完后理解了为何三宅唱会被拉去拍Netflix的剧版《咒怨》 |
|
今日一直是昨日的残影。 |
|
8.0。看似工整搭積木的影片結構卻巧妙地模糊了單向且線性的時間特質,讓略顯頹廢的主角進入了一段真實與夢境、過去與未來並置的異度空間。 |
|
我依稀记得我们经历过同一场二氧化碳中毒,而你又坚持声称见证过我倔强的捐弃,那么,当你找不到右手上的烧伤,当我想不起事故的经过,你说她在合照里想要靠近的人是谁呢?
我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生来就不属于某个地方,所以把过去丢掷到焚烧炉里一了百了,等离去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却惊觉羸弱:仿佛无论以怎样的姿态疯也似的逃离故地,都免不了在异乡落入西西弗斯式的生活怪圈重复上演着庸碌的失败。每当皲裂的大地灾后重生,婚礼进行时涅槃的歌里记忆纷涌,难辨真假、也不分你我…我们就停止不详的回忆,倒向路边的野草,就如同倒向冰面上的帐篷和一去不返的青春,芜杂中安睡,半梦半醒间瞥见妻子和母亲的侧脸重叠,线条勾勒出一朵玫瑰花蕾。 |
|
视听与文本结构对于线性时间的解构,是不是也表达了导演对于人生的理解:个体生活就是现实位于梦幻边缘的无限的循环往复,宏观叙事中以因果律呈现的“弧光”是虚构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