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EIFF2014# |
|
本片令人耳目一新,还是值得一看的 |
|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
|
结构工整,气氛肃穆,中世纪修行殉道的主题搬到现代社会后产生强烈的讽刺感;长镜的逼仄是对演员的严峻考验,一场一景,虽是固定机位,每个场景内部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情绪爆发;以耶稣之名暗指少女心路及生命历程;最后一个运动镜头赞。 |
|
戏仿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虽然略有形式上的刻意,但剧作功力很强,很严谨的叙事,肃穆中见荒谬。处理得最赞的地方当属弟弟开口的那一瞬,突然意识到导演的立场并不是讽刺,而是悲悯,一个人的上帝是另一个人的魔鬼,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难以逾越的痛苦,而宗教、信仰、爱好…又有哪一样不是尘世的巴别塔 |
|
强烈地批判性 |
|
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 |
|
太极端的文化了,接受不了 |
|
这类题材好新颖 |
|
题材新颖,很好看 |
|
对原教旨主义的反思。 |
|
面对这样的镜头 演员功力了得 |
|
镜头固定化,场景平面化,用静止和界限对抗演员表演,张力简直冲破天际,极大颠覆戏剧电影形式。导演态度与其说暧昧不明不如说充满疑问,在科学和宗教不断崩塌重建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价值。最后一个镜头并不矫情,而是天问。 |
|
[苦路]的种种努力表明它在试图成为一部当代圣经寓言,但这个故事最终显得肤浅奇幻毫无出路;它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的尴尬地位,但影片里充满了人为斧凿的复杂性和刻意做大的痕迹。片子里一切的伪诗意性来自于整体结构和形式,仿佛这个搬来的壳才最重要,整个创作过程围着它转圈而最终为之所束缚。 |
|
平静而深刻 |
|
1、故事偏一根筋和想当然。2、后两幕多此一举,非要凑十四行,最好是在十二幕之前插补两行。3、固定长镜能不能更极致?三次移动对全片的工整严谨还是构成了破坏,少动两次为好。4、结尾的大摇臂可能最容易产生分歧,个人觉得不好。 |
|
苦难与磨砺 |
|
这个所谓的宗教好极端,好可怕。 |
|
好压抑好极端的感觉不喜欢 |
|
我不禁的在想导演是怎么看待耶稣受难的,反正他对少女玛利亚这十四站讽刺的态度非常鲜明。很完美很严谨的文艺电影,你可以把它列为自己的年度十佳,不会有什么争议,长镜头的形式感十足,每一段内部的叙事目的又非常高效明确,每个段落之间的叙事又推进的紧凑相扣,再次拷问信仰的主题。★★★★ |
|
太压抑 |
|
剧作很见功力,依然是憋屈压抑的悲苦路线,但是导演就不怎么样了。十四幕几乎全是固定长镜头的戏剧形式颇为噱头,最后一个镜头显得做作矫情。故事本身也是老生常谈,同题材中塞德尔的《天堂:信仰》显然好多了。 |
|
值得一看:宗教如何鼓励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如不宽容、反理性、狭隘),各种题材讲得不少;这部电影表现的是宗教对纯洁美丽的心灵的影响-如果对编导的意图还有任何疑问,那么再看一遍第十三段在殡仪馆的场面就明白了。 |
|
想把她妈和教区神父揍一顿 |
|
8.4 宗教原教旨主义对信徒的误导与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造成的悲剧,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影片使用耶稣受难的故事章节来组织结构,让影片的主旨更加明确,即对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批判与嘲讽,同时固定机位长镜头设计也一直让其中的人物困在景框之中,由此产生了具有强烈的压抑感的戏剧张力。 |
|
把基督教整的跟邪教组织似的 我对宗教极端狂热分子 除了他们智商低下之外 没别的看法 只有无法独立的人格 才会分裂曲解宗教的含义 |
|
天主教还是比女德班要仁慈,精神冷暴力比肉体裹脚来得文明。十四段的苦路,一步步的杀生成仁,母亲也有过青春年华却不让女儿过得自在,邪性在于松懈的管教与偶尔的慈爱。最后挖掘机覆盖下来的泥土结束了静默,但又好像留下了沉思。 |
|
幕(章)剧(回)电影的极佳范本。形式感强烈,简洁且丰沛。固定长镜头可谓一石三鸟,既为剧作增添了的张力,也为叙事营造了浓烈的剧场氛围,同时还拓展了表演的层次和维度。三次移镜的用意也颇为考究。他之魔鬼我之上帝,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皆适合与《破浪》对比观看。 |
|
3.5.虽则形式大于内容,能够带来思考就算有所收获吧。 |
|
极端的信仰 |
|
3.5星。不同的苦路。相同的病入膏肓。 |
|
过犹不及。三星半 |
|
用如此大胆的剧作方式映射耶稣受难记,显得充满了悲情的传奇色彩,可显然更多人观后感不会是传奇,而是对宗教问题的探讨。影片只是玛丽亚处于对弟弟的爱而自我献祭救赎的过程,并没有盲目的粗暴传教嫌疑,这点来说并不具批判性,也是不知导演让弟弟开口说话的设计用心 |
|
这宗教跟邪教一样 |
|
没有一个暴力镜头,没有一句脏话,没有一点色情少儿不宜等等等等,但是十四站每一站都令人窒息,每一分钟都让人坐如针毡。能坚持把这部电影看完,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隐忍。——这部电影只讲了一件事,吃人。 |
|
固定镜头最重要的是张力,导演功力还是不够。创意很好,但同时也限制了剧本的发挥。同题材显然不及杜蒙的《哈德维希》。 |
|
极简。 |
|
故事本身也是老生常谈,除了形式,剧作几乎没什么太大的优点,更重要的是没共鸣...感觉女主太作,就像友邻说的:“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 |
|
赴难之路十四站,
教会礼派皆祸害,
开口满嘴荒唐言,
自毁倾向死得好 |
|
尽管创作者以严格的「圣人之路」来展现现代「圣徒」违和的存在感与生存困境,但是真正的意义却是对于「宗教」与世俗矛盾的多重解读与不可调和,在千年之前的宗教战争如今看来也颇有延续的土壤,而去除「宗教」本身,其代言人与维护者面目可憎,无辜者成为牺牲更是其主导悲剧的根源。 |
|
恒定而起伏,克制而丰沛。力荐四十二次。 |
|
勉强及格。虔信并粗野以致略狂热的母亲,听信天主教的鬼话被操出了一堆崽子,是悲剧。女儿体弱也虔诚,其根源是自毁倾向,死得好,空出了一个人类生存名额。形式强烈,十四幕十四个长镜头,摄影机只移动了三次,如果知道十四站的典故会更有趣味,第十二个镜头要表现幼儿说话最难完成,不知重拍了几次。 |
|
看海报就觉得不一般 |
|
修女蒙难路,十四个章节,清心寡欲的长镜头,结局可笑又唏嘘,较佳反讽。 |
|
聒噪、说教、喋喋不休,像一场没有情感投入的生硬的14幕舞台剧。 |
|
拍的很好,下次不要拍了 |
|
平庸的虐待狂陈词滥调,到告解室那一幕已经快看不下去了,极端形式感不是懒惰的理由。 |
|
十四个副标题节照应耶稣之死的十四个章节,固定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静止镜头,借着类似圣经的构架,看似冷静沉着,实则声声泣血地批判了吃人的极端宗教主义。让人诧异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仰,都会不自觉提到“献身”的概念,你可以选择去相信,可以选择心灵的慰籍,但是不要忘了,宗教这种东西,永远都是一部分人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永远都是。 |
|
竟然是一部政治电影,一场新教徒对极端天主教徒的讨伐,耶稣受难的14个章节用14个长镜头表现,记录一个受家庭压迫而盲目坚持信仰的少女被献祭的过程,突出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其实到最后已经不是主动献祭,而是迫切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愿望 |
|
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