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看的。男女主角在当时是中国男女演员中的翘楚。史钟麒是中芭的芭蕾舞演员,有那个年代的人少有的艺术气质。而冷眉长得很洋气,也不象那个时代的人。所以这个电影基本上第一次让我觉得,啊,还有这种样子的男人女人。 |
|
国产银幕破处之吻,举国轰动,朝野震惊。卫道之士痛心疾首,小青年们奔走相告。影院场场爆满,票房轻松破万。 |
|
- “你该睡觉了” - “不!我刚刚醒过来。”……冷眉,中国电影演员。从小喜爱文艺,能歌善舞……1979年她拍摄了电影《生活的颤音》,轰动全国。1980年和黄梅莹,刘文治共同主演的影片《苦恋》,此片当时因政治原因被禁演至今,1982年又主演了影片《金鹿儿》等影视剧。之后离开了银幕,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至今。至于男主角史钟麒,据作家陈燕妮在她书写的《遭遇美国》这本书中介绍:史钟麒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一直生活在纽约,没有再演戏,而是在一个韩国人开的制衣厂里担任技工。史钟麒向来手巧,早在上海的时候就曾经为上影厂的老演员高博做裤子非常成功。所以史钟麒在这家厂做打板工还做得挺好。不过仔细想想,一个自幼学芭蕾舞出身,又曾在中国银幕上熠熠闪光的俊美男星,跑到美国去做技工,也不知心里究竟是何感受? |
|
资料馆修复版. 在镜头语言上非常多的想法,完成度虽然欠缺,却是明显现代范十足:跳切、叠化、定格、失焦、变焦、分屏、彩色与黑白转换、摄影机对准街景与民众。这样看来,意识到了,新中国银幕第一吻倒也是水到渠成了。纪实意义很重要。不禁感慨,一代代人在不断塑造着时代,而时代的不同终将成为我们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四五有多么光荣,六四就有多么惨烈,它们共同搭建起的今天又有多么复杂。最喜欢冷眉望向钟麒的那一刹那,黑白变为彩色,她所幻想的与他的往后徐徐展开。She saw the signs of a lifetime. (冷眉告诉我要打五星!) |
|
4.5 被时代束缚和现代低估的一部片子,如今来看实在太有趣味和意味了。“哀乐之城”的爱情故事。注意几个空间的趣味和人物情感变化,珊珊第一次见长河回来,时间已过夜里12点,她救长河回家也已深夜两人走在空荡荡的北京城。我想在那个时候电影表现“夜生活”是少的。谁能想今天的北京。小西天出来一个大爷推着自行车问我“小伙子刚才那个片叫什么?”我:“生活的颤音“我又问句”你觉得怎么样?“大爷:”很好,很好,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那时候就那样。“我:”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大爷:”谢谢。“我:“谢谢” |
|
记得79年在中央民院看时,片头起时掌声雷动 |
|
这是一部音乐电影。所以如果你不投入的话,没有感情带入会比较难入戏。边看边想,难怪男女主角89年之后就出国了。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当时决然不会留下了。 |
|
聚焦文革后期周总理去世到四人帮倒台时段的伤痕电影,小资文艺女青年被革命分子演奏家吸引,进而甘冒风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投身到政治理想中去;“四五”运动中政治、爱情、阴谋以独具时代特色(局限)的方式扭结,情节大张大合,情绪大起大落,观感复杂,有尬点也有认同点;视听语言的先锋探索,悲苦回忆黑白片+自由如今彩色片,快速变焦镜头洪尚秀看了都害怕,分屏、叠化、定格、过曝等手法简直印象+诗意现实主义,不过机位打光上还有样板戏痕迹;昨今连看两部小提琴手的片子,真是巧合,东西方的影像、情感对比有意思,且女主都是主动一方,那一吻算得上惊世骇俗;主角男帅女靓夫妻相,人生导师舅舅的造型照鲁迅来的,妈妈边说你坐坐边开门送客真幽默;盛中国逝世纪念放映@资料馆,片中独奏是盛的版本,我也是听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长大的。 |
|
郁结南京阴沉气,血染风采天安门,且看英雄碑,山之上,有国殇” |
|
还原四五运动前后的社会氛围和其下的个体表现,特定历史气候下的反思和勇气。回忆部分黑白画面,现实及憧憬部分彩色呈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反抗压制、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40多年过去了,那些幽灵仍然阴魂不散、蠢蠢欲动 |
|
《生活的颤音》:西影厂第四代的初亮相,中影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终结了新中国电影的“无吻时代”。既是流行影像志(衣食住行),又是历史纪念簿(四五运动、文革结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技术欠奉,但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节奏。映后,小滕还透露老滕客串过一个镜头,嫌自己演太差。 |
|
在整体比较舞台化僵硬的表演风格里,有不少像郑父被打时人与影的对比、插入想象彩色段落、追思音乐会抓人一闪而过夸大畸变恐怖打人者面孔+定格、音乐厅群像面孔占满画面这样非常电影化的时刻。罕见的立于十年时期内直接展现WG“当下”气氛状态的电影,但选择的又是一个很特殊的时点和事件——可能也只能这样——最终并未形成根本上有深刻力度的反思。比庐山恋更早的银幕之吻;联系男女主演后来的人生走向,意味更深长。 |
|
三星半,算是重大题材了,高知、高阶位家庭的遭遇,拍得很精致,黑白彩色交织,分画面、叠加、溶解这些用得很娴熟。女主角长得有些像刘涛。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隐喻,类似莫比乌斯带,它就是通的。 |
|
tag:大陆,1979。今天看也算是一个大神片,大闪回结构(彼时还没发明出死于“不可抗力”的爱人/友人的伤痕电影叙事策略),用反特片-地下工作者片的类型模式,加上一个三角恋的爱情主线(早于《庐山恋》的“新时期银幕第一吻”),正面写“四五运动”(搭景+景片再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诗抄》+四月影会),调用《十里长街》影像,用音乐做斗争武器明显是参考了《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以及其中彩色段落表示“想象”的用法(略带点左岸派观念)也很像《奇》一片;家庭音乐会被破坏一段,简直苏联蒙太奇学派(默片拍法、广角、冲突、定格)。舅舅鲁迅造型;文革血债;盛中国代拉小提琴。可惜结尾音乐会段落完成得非常不好(其实反映出音乐构思上面还不完整)。 |
|
http://www.m1905.com/vod/86377.shtml;镜头语言简单粗暴;舅舅是个革命斗士就一定要塑造成鲁迅么?打人者就非要来个大仰拍打底光么?当然,绝对不可忽略那非常突兀陈旧的拉伸镜头!悲惨岁月是黑白的,自由年代是彩色的,这样色彩运用还是值得肯定的;竟然采用了分割画面&定格镜头,这个实为难得.. |
|
看得出创作者用足了心思,希望通过视听语言来强烈地烘托情感,也确实很饱满,前后段同样的影像通过配乐、叠化等手段使开篇结尾的情绪全然不同,丰富的机位变化渲染了一些大场面。颜值真高,音乐真好听,既有年代感符合中式审美,又很舒服有层次感,现在听起来也不过时。彩色影像部分能看到当时北京街景 |
|
昭和电映和旧上海电影厂的手法 相隔 40年和西影 的吴腾联系起来,80年代开始了 |
|
伤痕电影,四五运动,黑白回忆与彩色现实交叉、升格定格等探索手段,一场音乐会上的回忆,以心理活动为线索结构全片。最成功的尝试在音乐故事片的整体构思上,注重音乐旋律节奏与画面、与人物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内心独白,急推急拉,79年的鲜明特点。第一缕春风下的现代生活 |
|
2022过去了才知道这种勇气有多么惊天动地 |
|
政治音是多么毁电影,影像表现十分了得。 |
|
故事结构实在很抱歉。
原谅我受不了跟跳拉丁似的那种变焦,还有爱移不移的移动镜头,以及居然有点话剧腔的台词,哪怕他开的是风气之先。
——也原谅他们十年没片子可看可参考。
之外,我们希望我们只悼念亲人,不悼念伟人。 |
|
里面的小提琴曲叫“一月的哀思”,听起来像极了波隆贝斯库的曲子。还有接吻镜头,在国产电影里第一次看到。就这点印象。 |
|
极其大胆,一部在特定时间出现,又不可再现的片子。 |
|
社会学意义超出美学意义。 |
|
进场时已经晚了些许,抬头看片头的画面听着背景那嘤嘤的琴声恍惚间竟有一种昭和年代日本电影的错觉,但是一入黑白光影,家庭室内戏对白一出来,忽然又觉得是民国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调子,隔了三十余年藕断丝连的承传到了八十年代前夜。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真好看阿。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么? |
|
中国银幕初吻 |
|
放映的时候结尾乱入,这不妨碍什么。镜头语言稚拙,突兀的横移和大幅度剧烈推拉镜头,给人感觉像是电影刚发明,一个孩子拿着在手里的镜头和镜头语言胡乱地涂鸦。中间不分较稳定,临近结尾婉转抒情的小提琴协奏曲伴随着叠印的画面,仿佛是看到了先锋电影的影子,影像化的音乐。至于内容,周总理的灵车 悼念的人民群像 抒情的大特写 饱含爱戴与悲情的诗歌 时隔四十余年依旧让我这个年轻的后来者热泪盈眶。五星给影片带个我们的历史感 |
|
时不时会勾到十七年与样板戏。1.大量摄影-胶片特技:遮罩、分屏、棱镜;2.无数个对女主角脸部的特写(大推焦);3.彩色与黑白时期分野;4.人物塑造中风格化的角度与打光;5.全片棚内风格+片头“纪录风光”;6.家庭血亲与伟人像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厚首次表现1976年「四五运动」是其历史性意义。但视听语言放到今日真是难以忍受:急推急拉的快速变焦、用到滥的大特写、还有开篇交代背景的镜头太杂乱无章了。PS:今晚顺便见到了滕文骥的儿子滕华涛。 |
|
滕文骥、吴天明导演,西安厂拍摄,但故事背景全部在北京。用现在的眼光看,片子的剧情,表演,剪辑,化妆,摄影都不太行。但很可贵的是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城市风貌。天安门、长安街、午门、西单电报大楼、老二环路的立交桥、民族文化宫、外交部街里的协和医院小洋楼(就差拍那时的地铁1、2号线地铁了),那时的街上人真少。街道真干净。片子的背景是76年的天安门四五事件,很有影像资料价值。 |
|
“这是建国以来大陆故事片的第一次接吻”。女主角的家庭条件也太好了。为什么演员一定要外表那么华丽,和老百姓的反差太大了。在这片子里面看到了已经过时的拉近镜头的摄影方法。 |
|
资料馆吴天明影展,不过本片应该主要是滕文骥作品,用的协奏曲结构。看得很贴身,历史是个可笑的循环。 |
|
比起电影更像文学作品。片头片尾的复调镜头,升华影片故事,生命中颤动的音符终将随时光岁月归于生活。音乐贯穿始终,爱情故事也为“颤音”推波助澜。潜台词令人记忆深刻。虽然镜头语言被用到滥、影片多有赘述,但充满特殊时代的革新精神,反抗时代桎梏的勇气,确实令人鼓舞感动。精神高于艺术。 |
|
1976年,是新中国发生重要变革的一年。新中国缔造者的相继逝世,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等重大事件,是所有那个时代的经历者所难忘的。正是源于此,本届上海电影节,我重温这部反映天安门事件的老影片《生活的颤音》。
四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十里长街送总理”、天安门祭奠总理的花圈和诗作以及演讲等场景,依然令人唏嘘,令人感动,也唤起自己中学时代的一幕幕回忆:校门口,几位有美术专长的同学出的墙报,画的周总理的画像,写的悼念周总理的大幅标语,降半旗致哀时发生的同学去摘工宣队师傅帽子的事情……往事并不如烟啊!历史值得铭记!
遗憾的是,观影者不多,且均为我等年龄的人。 |
|
黑白彩色对比在那时很流行吗,快速变焦很流行嘛,分屏叙事很创新嘛,定格很带劲嘛 |
|
很小的时候看的,当时就觉得跟当时的其他说文革片有不同,女主更接近生活,更美丽,不那么革命的样子。 |
|
快速变焦实在用得太多,而且是同一场景 |
|
不知为什么,我真想把心里的苦闷都告诉你——在听过《生活的颤音》之后,谁还能说中国电影没有新浪潮!?时代交替之际,以滕文骥吴天明为支柱核心的「西影厂」推出了一大批「姗姗来迟」的新电影。这个新显然不是技术上的新,而是精神面貌上的新。事实上,本片在叙事上恰恰是拙劣而粗糙的。作者深知自己技艺上的不足,因此将作品归为「音乐剧」门下,而弦外之音正是恋人们的暗号。尽管十年浩劫已趋于平静,但文革遗毒仍在体制内制造着隐痛,这部作品受到彼时强烈而难以抑制的左翼思潮影响,真挚、简洁而又极富诗意的台词铿锵有力,既有思悼之哀,亦有重生之喜。本片强调文艺志士的联动共振,瞧瞧那一朵朵纯洁的小白花,在《早春二月》的紫禁城里,仿佛真有一种永不凋谢的倔强。谢谢你,这么直率地跟我讲心里话——再见,你该睡觉了——不!我刚刚醒过来。 |
|
那个时代的电影,主旋律的好明显。各种不适应。不过还好,文艺气息浓郁。思想进步。有几处场景不错。周围的大叔大妈们,我真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请原谅我犯困打哈欠。 |
|
#资料馆留影#那一吻在如今已太过平常,但不难想像对那时人们的巨大冲击。那些疯狂的年月远去了,那时的愤慨与冤屈似乎消失了,但又有什么遗失了什么又留到了现在,想想让人惶惑。以史为鉴,才能更好明白如今我们所处的位置。另:盛中国的小提琴太感人。 |
|
豆瓣牛逼,把我短评都抹了。“这两天别上那不能说的广场去!有消息!会有大动作!” 冷眉这种款的女演员,现在几乎绝迹了吧。后四五,前四代。 |
|
w |
|
宏迪代餐,这个拍摄风格还挺唯美的,北京高干文 |
|
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颜色的运用,都可圈可点,回忆是黑白色的,现代是彩色的。当时应该是引领潮流之作。主题音乐非常好听,现在看来全是大腕,滕文骥吴天明盛中国,两位主演引领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美,吻戏拍的很美好。故事简单却有力量。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阻挡的。最黑暗之后就会代之以光明。这一点上赞一下首尾的呼应。让人更加感慨了。 |
|
半部好戏。前半部的展开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到中段开始变得乏力,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大高潮推起来(还以为能看见四人帮倒台)。此外演员们一字一顿地念台词真是相当出戏。 |
|
7,还是蛮有探索意识的,强调纪实性和声画的叙事与抒情功能,特别是几段小提琴配乐,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盛中国的演奏)。大量使用一些17年电影极少出现的技巧,比如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变化、闪回结构再带另一层闪回、纪实影像与非真实表演的融合、分屏、定格、叠化,基本上是把二战后那些最先锋的欧洲艺术电影的技巧(新浪潮加新现实主义加印象派)有意识地和中国传统影戏相融合,虽然略有滥用之嫌。(比如邵氏招牌式快速急拉急推变焦)对四五运动的回应则是WG后这波伤痕电影中对现实指涉最明晰的一部,里面很多情景再现都有原型和原事件可依,反应了创作者“留住历史”的强烈意愿。只是并不是每一次历史转折的节点都有机会和可能被记录下来的。 |
|
西影厂竟出品过如此大胆、疯狂、政治色彩浓郁的电影。无论是内容所指还是视听呈现,于当前语境看仍十足惊艳。尤其是多次不同分屏的运用,双屏的双视角呈现,多屏的不同画幅、构图、视点、视线、主体的多维表达,更是将情感烘托出全新高度,分屏的运用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大胆的风格尝试。影片在黑白、叠画、特写和镜内快速变焦中,将那个不能说的时期,将善良单纯的知识分子,将恐怖惊悚包围的社会,描绘的直接有力。错误的事情不该纠正,离别的悲痛不能缅怀,音乐的抒情也禁止成为力量。 |
|
特定的题材非常稀有。但表现手法还是陈旧的样板戏,脸谱化的黑白对立,有板有眼的舞台腔和架式。服装明显是穿越了,高领毛衣是改开以后才流行的,即使是高知家庭,家里有冰箱也简直不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以后第一个吻戏,从此就一发不可收了 |
|
七十年代, 一灯如豆 |
|
四五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