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说得太对头了!这么说来,其实徐枫的<霸王别姬>害了凯歌,让他在自我和商业中间摇摆不定,到现在都走不出这个怪圈。不想拍的片子观众爱看,想拍的片子观 |
|
剪辑毁片,死就是换个地方好好活着,属于史铁生的轮回,此片可与《黄土地》《孩子王》并称陈凯歌“天望三部曲”。 |
|
人间不干净,所以神要封眼。延续了《黄土地》的生命主题与意象美学,一则宏大的社会寓言,用讲究造型仪式感的形式美包装,真相与谎言、神圣与世俗、先知与愚昧、信仰与磨难等二元碰撞出火花来。可阐释性丰富,都逃不过那浓浓的悲悯与苍凉。。 |
|
陈凯歌选的剧本一直都非常凸显他个人的浪漫主义审美和人文情怀。这一部《边走边唱》延续了《孩子王》的纯粹与执着。盲人琴师运用技艺抚平战斗和仇恨,而一旦远离冲突又席卷而来,仿佛是想平行对应盲人师傅死前嘱咐徒弟一定要弹断一千根弦一样的循环。在结尾,石头拿出了师傅放在琴中的信纸,放入了兰秀的画,意味着新的人生展开,一条不同的路不同于师傅的选择出现了。而师傅在得知自己一生都在一张白纸的指令下有所期盼时,他还是明白了自己的先师为何要他弹断一千根弦了吧,那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依旧说的是黄土地上某一类人的结局。片中歌曲的选择和琴声运用的多少,感觉有些冲突。 |
|
人生是一場無意義的過程,充滿了荒誕。我們都是瞎子,在現實中盲目地抱定某個理想色彩的幻夢,執著地去實現,結果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勞,生活充滿了無意義的喧囂與躁動,而終極指向則是死亡。从黃土地到孩子王再到這部,陳凱歌的電影都在關注與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帶有深沉的反思與人文關懷。 |
|
沉浸文化深渊不能自拔 |
|
还是命若琴弦的老题材,还是没有逃出陈氏电影的“酸”~ |
|
我喜欢,无论是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还是本片,那种苍凉感无与伦比 |
|
一片荒凉的土地,一座孤寂的寺庙,一把破旧的古琴,一颗执着的心灵,在谎言与现实之中找寻最真实的自我。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的侵蚀,偶尔的暧昧变成了偷情的结局,老师傅信任着前辈的承诺,却永远也见不到那向外的光明。现实有时就是如此残酷、如此无情,我们难以得到心爱的人,因为没有资格和权利,就如我们终究一生去找寻的那些事物,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生如戏,终究是大梦一场,直到清醒。背景音乐太过于沉闷,一度让人出戏,对于影片的叙事也没有任何的加成可言,故事情节太过于单调乏味,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几场怪异的戏份更加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除了人物间偶尔流露出的情感之外,影片本身没有丝毫的看点,一部缺少了内核的影片,注定得不到太好的评价。 |
|
你可以说,人间所有的欲望都是那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取出来的其实并不真正存在的药方,你可以说,任何欲望都只是虚设的目的,但果真是这样吗?老师傅的徒弟便是一个反例,他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尽管他也是瞎子,但他知道,他要的就在眼前,于是他不断伸手,他不必等待那第1000根琴弦断折。因为他知道,欲望就是欲望,无比真实,它不用虚设,而老师傅这样活一辈子,从没有正视过,追逐过,又真的算活过吗?但是,如果你又说,活着就是痛苦,我也不能反驳。其实像这样的自言自语啊,真够无聊的,到头来,我什么也不知道。生活诸多苦难,我好累。黄土满地,大风起兮,沙尘遮脸,突然间,我觉得我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照样是什么也看不见。同时,我感觉我失去了很多欲望,又或者说,我已经被沉重的欲望折断了。呵,原来我是那根断了的弦。 |
|
才知道《命若琴弦》拍过电影,故事是我很喜欢的作品,黄磊老师好年轻啊。 |
|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轻松的都市爱情片,没想到是一曲民间盲艺人的生命悲歌。诗一样的镜头语言,模棱两可的故事,似是而非的情节,角色们莫名其妙的行为,加上舒缓的节奏,跳跃的剪辑。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90年代文艺片了。本片改编自史铁生的一部小说,另一个名字叫《命若琴弦》,真是把文学性都拉满了。少年时期的黄磊老师奉献出了稚嫩但很有天赋的演技。其实仔细想想,黄磊老师并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电影代表作,能想得起来的也就《夜半歌声》了,演得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吧。然后这个也勉强算一部。黄磊老师聪明是聪明,但人生智慧似乎都放在做饭、教书和上综艺上面了。希望有生之年多演点儿电影吧。许晴演一个土气又秀气的山西妹子,直爽明快,说实话演得比黄磊老师好多了。全片处处可见陈凯歌的美术野心。这苍凉感,看完很久都抹不去啊。7分。 |
|
陈凯歌的"表现主义"?不喜欢两点:老瞎子的说书似乎是迎合国际口味,改成流行男声唱法,丢了传统韵味;剪辑突兀,在虚与实之间乱了节奏。喜欢两点:刘仲元的表演以及陈对原著故事新的挖掘和表现。 |
|
沉重深厚的意象和诗性的语言压倒了电影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陈凯歌更像是一个不流于俗且孤芳自赏的文人。 |
|
一次诗意的影像尝试,一则精致的寓言小品,像是在高原烈日的直射下浅埋于黄土之中的一枚残缺的瓷片,沧桑并着静谧。影片脱胎于史铁生的散文,还是能看出导演在影像转化上的卓越想象力的。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具备再拍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了,无论对于陈凯歌还是对于市场需求都是如此。 |
|
肯定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就是想看的那个?是又怎么着?不是又怎么着?怕不是?!那也想看!能看见山啊,河啊,能让太阳照花了眼,打个响喷嚏,能看见魂灵似的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们,吃个大枣,脆脆的,能带着颜色吃,像从头活一遍一样。值!……"
|
|
当年陈导也有这么一部“无极”的片,简直是一团浆糊,也有放风筝的情节。似姜子牙的老头颇具无厘头的幽默精神及犬儒色彩,也是通俗音乐始祖,唱“我们要唱歌,唱歌”,还唱歌“我们是个人”化解了村民的宏大械斗。黄磊发型似春姑,女主角简直就是个道具。乱伦之女跟爷孙倆都睡。黄河边壶口瀑布喝酒爽。 |
|
画质不太好,影响电影质量,喜欢史铁生原著。 |
|
整体格调和视听风格的把控很好,然而叙事上偏于务虚,带有神秘主义倾向,都是云里雾里的意向,想表达的思想太过隐晦,非常个人化。选角上值得一夸,黄磊和许晴在当时真似金童玉女。
截止1991年,陈凯歌是唯一两次入围戛纳金棕榈提名的少壮派华人导演(此前只有李翰祥在60年代三次获提名),从而被选中执导《霸王别姬》,诗意的表达结合历史的厚重,都是时代的选择。 |
|
这部电影属于那种我喜欢的类型,但略微沉闷了。因为晦涩,所以解读空间很大,往小了解读是个人的人生观,往大了解读是民族文化的特性。Anyway,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好少,拍出来注定亏本,不能上也没市场。 |
|
“那也想看 能看见山 河 能让太阳照花了眼 打个响喷嚏 能看见魂灵似的 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 吃个大枣 脆脆的 能带着颜色吃 像从头活一遍一样 值 可还有什么呢 就这些了 没别的了 盼的 可比这多多了” |
|
刘仲元演出了实在的沧桑,瞎眼弹琴,歌声悲苦,为了弹断那千根弦,耗尽一生,等来的不是一朝看见,而是一片空白,这便是戏,如戏的人生,总爱开着玩笑挖苦的人生,为何偏偏瞎的是他们,影片的取景洽和故事的深沉,瞿小松的曲陈凯歌的词,配合无间。 |
|
改编自《命若琴弦》陈氏悲凉的雄壮,这片黄土地孕育了太多的故事。。 |
|
对我来说,这是部比较沉闷的电影。 |
|
小说式的电影,对于场面的讲究大于对于情节的讲究,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这样的电影往往要先接受它的命题,许多场戏我觉得都拍得复杂,因为会对人物有一个烘托或者反衬,这种技法如今越来越少,现在流行直给,也因此这个电影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它也没有现在常讲的价值观的东西,只是一种精神或者一种思考,但掩盖不住内容的薄弱。 |
|
这片子还真是个奇葩,够先锋,够后现代。片名叫《边走边唱》,果然就是演一会儿,唱一会儿。黄磊和许晴嫩得流油。 |
|
第八期 中国电影风情画·西北风 |
|
看了一半发现是《命若琴弦》的故事,故事本身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但陈凯歌的拍法还是不太能理解。黄磊那时候真是嫩啊。 |
|
单调乏味的故事情节让人昏昏欲睡,几场象征意味极足的戏份看起来也形同舞台剧,陈凯歌早期的作品更加侧重于作品的艺术性,并试图去探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病症之结何在。一生都在听信师父教诲的盲琴师神神,在临终之时弹断一千根弦后依然没有重见光明,愤怒之下向代代相传的传统发出质疑,砸碎师傅的墓碑。石头和兰秀的爱情在整个思想保守的旧中国乡下社会无法得到实现,而神神也在临终前传授徒弟遗命之时,将要弹断的琴弦数目由1000根转到1200根,仍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屈从 |
|
原来命若琴弦拍过电影。。还是陈凯歌拍的。。 原来我还看过。。原来我早忘了。。 |
|
老头和黄磊演的都很好,是一部厚重的关乎人生的电影。 |
|
改编自命若琴弦,陈凯歌早期电影风格。注重心理描写,实验性的叙事风格,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及影像。自黄土地、孩子王以来一贯的,甚至是过度的用表现主义美学来营造令人震撼的奇观画面,乍一看好像挺神秘的,但枯燥的堆砌终归不能承载任何意义。 |
|
歌言志 自说自话 和黄土地一个德行 |
|
总还是觉得有点太过舞台化 |
|
陈凯歌依然不变的是隐喻性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有关于盲人对世界的信念与执着。说是盲,却也不盲。神神师傅给他留下了希望,这个希望是一道光,让他好好活了一辈子,没有杂思,没有贪欲,活得纯粹而执着,纵然最后一张白纸,显得这一生不免愚笨。石头是神神的反面,他没有师傅留给他的信念,他充满着怀疑、焦虑,对命运的哀怨与不能成为常人的痛苦,最终他把那张白纸丢了,他将永远痛苦下去。显然,石头是流俗的。身而为人,许多人都有原罪,可是自我救赎的方子或许就是那一张白纸。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人要比庸众更高级,他要有信仰。那张白纸是信仰,石头没有,因此,他只是个俗人,成为不了神神。满纸辛酸泪,陈凯歌导演不过是讲了希望二字。就如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最美的,虽然有时候它是个谎言,可人类的文明不就是谎言缔造吗? |
|
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如琴弦》,以寓言的方式透过独特的视觉世界和意蕴深厚的自然景观突现两个顽强的生命。影片具有的悲悯气息和寓言式的故事,表现出陈凯歌的对社会和过去的深沉反思,也是对一个过去的世界的关注。 |
|
改编,合拍,不伦不类的酸楚味陈凯歌作品。 |
|
诗意与装逼之间是那么远却又是那么近,本片是陈凯歌给我们开的玩笑。只能说除了装神弄鬼之外,那些小曲儿很不错。 |
|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就想,陈凯歌心心念念要化蝶啊,幸而后来拍出了程蝶衣……也是有点捏一把汗。 |
|
《命若琴弦》这个故事我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过,还有点印象。但影视化后留下的亮点似乎不多,叙事匮乏,曲段听起来也没意思,除了原生态的黄磊和许晴还能看看。(我一直以为这两位差着辈儿呢,没想到还演过情侣。) |
|
民俗叠加人生寓言,从边缘人来讲边缘情。本来是个宿命论的故事,被阐述的神神叨叨,民众也成为没有血肉的符号,一会尊崇老琴师,一会将小徒弟打的半死,说到底,民众就是愚蠢,只认牌子,还是那种偶像崇拜,最后民众让石头做太师椅,就知道了石头的下场,活菩萨,死僵尸。陈凯歌的心肠狠啊。 |
|
这应该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了吧 而且是一天之内看过五次。。 当然,是为了写作业 5555 |
|
看到第一个场景,我就觉得陈凯歌后来拍《无极》决不是偶然的,有一种宿命在里面。 |
|
片中人物真是惜字如金啊~本来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偏偏憋着不说,是在演哑剧么?尤其是跟盲人交流,也要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能看得见?我不清楚这种地区和民风是否真实存在,不过弹弹琴就能止戈熄战的桥段,确实太过匪夷所思。 |
|
中国五千年的性压抑是一场宗教式的献祭仪式,这在陈凯歌《边走边唱》的佛音里是内于自身思想的精神支柱。色即是空,开眼改命似乎是如箭在弦的当务之急。然而这对盲人父子就像被封住眼睛的仙人一样对于脚下的一块块石头(历史抉择的关口)全都了如指掌,痴人说梦式的表演居然被众人抬爱成了至高无上的神。史铁生顾影自怜的《命若琴弦》于此变成作者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证据。 |
|
不难看不原著本身是一部很难具象化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情节,如果没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大的资金投入,是很难较好的展现在影视平台的!
所以陈凯歌有些自不量力了……整部影片尤其在核心的音乐方面过于失败……整体看似粗犷其实更偏向粗糙…… |
|
过于先锋的作品,陈导过于追求文学象征的意向,这部电影包含了传统习俗的瓦解,情欲的试探,探寻人民精神的来源等。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部难看的电影。 |
|
太原始太苦逼,人生苦难的回味太过糟糕。。。 |
|
这个故事本身就不适合以电影的方式表现,鉴于此,这部电影差强人意。 |
|
拿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真爱的向往做了个类比,在爱情故事里常问的值得吗也放在此处。人的高级欲望(第三级需求及以上)一旦满足,没有保质期、没有无理由退货,反而有可能在失去目标之后感到迷茫。
镜子是虚像,兰秀成了镜中人,暗示下文镜花水月一场空。
风筝飞到天上是为了自由,不是为了当神。托物言志,交代石头会一直弹下去,但不会走师傅的老路。
好几个角色行为表演痕迹、念白话剧腔,出戏。譬如太端方标准的普通话,与背景设定难以融为一体。
因表演瑕疵、镜头太规矩,未能表现出野性、生命力的震撼感。
神神(老琴师)
石头(盲徒)
兰秀(撒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