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
|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
|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
|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
|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
|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
|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
|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
|
看的第一部科恩兄弟的作品是《老无所依》,当时彻底爱上了这部作品,从那以后也以为自己喜欢着科恩兄弟的作品和风格,直到现在回顾了一下,原来我喜欢也只有《老无所依》和《醉乡民谣》,仅此而已。这部的画面尚可。 |
|
黑色,诡异,与异乎寻常的冷静,还有出色到极致的黑白影像。 |
|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
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
|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
|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
|
科恩兄弟二十年前的片子,视听语言优秀。故事与加缪的「局外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位理发师的孤独遐想,人不该在虚掷感情的地方令自己深陷,意外接着意外,平静生活之下暗涌着荒诞的波涛,每个人都有罪,逃不脱命运的惩戒。娓娓道来的旁白充满了对虚无的思考。
改变人生人人皆可,可一招不慎,事与愿违,最后满盘皆输。 |
|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
|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
|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
|
意决远离俗世,终被世俗侵扰,滑向未可知的命运深渊。人物被镜头拉近又推远,相伴一生的人形同陌路,心动一瞬的人终成虚妄,无数不相干的事件形成正反方向的交叉与纽带,正如黑白光影叠化后留下的一抹灰。 |
|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
|
安静、内敛、沉稳。每一帧的黑白光影都美得跟诗歌一样,而且很多独白的台词真的就是诗歌。 |
|
确切地说是没看懂,有点不像科恩兄弟的风格了呢?还有斯佳丽·约翰逊这个小妮子哪里都看得见呢,这把居然成了个小萝莉~~ |
|
有的电影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很牛逼的电影! |
|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夫妻开车回家,科恩嫂喝醉了,比利·鲍伯把她抱上床后凝视了她一会儿,回忆起了结婚的始末。(后来,她告诉我她喜欢我的沉默寡言)斯嘉丽在床上边和大叔说话边抠脚太特么撩人了(很少女很洛丽塔)(让长了一张离婚脸的比利·鲍伯去演一个普通的理发师难以入戏啊,难道是为了黑白电影打光吗)科恩真是有飞碟情结啊。 |
|
力作啊,值得一看再看 |
|
冷眼旁观的生活缺席者,孤寂沉默而卑微平凡。当他触动了欲念的枢纽,却引发了环形的毁灭。他说后悔的就是做理发师,在人生的终点否决了人生,从玩世到弃世。【9↑】 |
|
生硬,对叙事依赖性过强。「存在主义」的力量来自于凝视,静默与无意义的循环往复中人与环境的“疏离感”,并很大程度上由场面调度带出,而不是单纯依靠旁白输出干巴巴的哲学文本。很明显,《局外人》文字形式的调度能力与读感都远比本片好上万倍,能察觉到科恩兄弟的类型片思维还不足以驾驭此类Camus式剧本。 |
|
人不理发,发不理人。是啊,自然生长的头发确实能令人在冥想它的神奇之时感到平静抑或迷失。幸或不幸的是,作为理发师的男主角并没有把头发直接埋进土里,而是押在了人的身上。为此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或选择付出与之相等的代价,最终我们看到在《缺席的人》留下的空白处坐着一个代替你的人,而这无疑是科恩兄弟所有讲述的寓言里最为简洁美妙的一则。影片的伟大之处在于这个核心人物的通感与透明。作为犯下罪行理应得到惩罚的人,他于这个“测不准真相”案件里的缺席与在场让这部后结构主义杰作真正有了现代性。众所周知,黑白并非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相生相克的整体。为此电影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告知读者一个如假包换的真相:在人试图掌控命运而不得的过程中埋伏着鱼目混珠的光头和混蛋,亦潜藏着暗箱操作的误差与精准。重点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这就是生活。 |
|
15.1.20 四星半。罪恶并不源于谁,它是一直在被推卸的。善意的念想和不能更单纯的梦,只有在苦难的缝隙里发作。头发还在长,灰色的人还在游荡,生之意义,死后才清楚。无论是意象上、隐喻上或符号上,都太多面了,而我更愿意只把本片视为一种情绪,就是这样茫然无望,就是这样索然彷徨。 |
|
松顿的酷也是脉酷,为马不编剧了 |
|
“黑色电影”。被分到无关紧要的角色,以为至少能按部就班下去,世界上演的却甚至不是手上的剧本;每一次天真又静默的期盼,有一天都将是对自己最彻底的嘲讽。 |
|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
|
昏昏欲睡。结尾还行。男主角死瞪的大眼珠子与女主角的苦瓜脸。斯嘉丽KJ。哈哈 |
|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
|
存在主义的探讨,Billy Bob塑造了一个绝佳的“局外人”。全片基调沉缓、哀而不伤,一如引用的贝多芬的音乐。元素众多、文本复杂(干洗、测不准原理、UFO、致敬洛丽塔),但组织精妙,几处押韵:发型一览、头发生长到死亡、刮腿毛。太多妙笔:“...几周后她提出结婚”,撞车后的梦/闪回、(表现主义的)在牢房栏杆影子里穿梭的律师、UFO降临监狱、最后纯白色的电椅室。长于刻画人物以及他们的对话,机敏睿智。节奏感极佳的幽默感。 |
|
科恩兄弟无疑在《缺》中模仿了40年代的黑色电影,却赋予一种加缪式的后现代存在主义命题,那个极端理性地生活着被法律妖魔化的ED未尝不十分接近默尔索?黑白与轮廓感极强的逆光营造出了一个没有生气的阴暗世界,结尾电刑室构图精简至极,极为残酷,又不乏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特质 |
|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
|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
|
没有人可以无代价地离开。本片一切都太厉害。完全失控,生死由命。毫无多余,似于本格推理,几成定局越使人受怕。剧本太棒了,人物的细节臻于完美,表演克制恰到好处。我只是不算特别理解彩色转向黑白,尽管如此布光仍细致妥当,风格极强。Joel主导,成色和主题真的很不一样。 |
|
看完以后真让人郁闷,还有在监狱中的那个UFO,这人活成这样也够2的了! |
|
That's pretty odd, isn't it? |
|
黑白的画面 淡定的旁白 贝多芬的伴奏 一个血迷宫式的故事被主角娓娓道来 其实太多的语言都无法描述这部片 意外的是科恩兄弟竟然能拍出这种风格 |
|
黑白色的片子就是天然的残忍。20190212二刷,旁白过多,又没有比利怀尔德的功底,明明有些地方可以心照不宣,非要说出来,片长虽然不到两小时,反而显得冗长。比起之前的血迷宫和巴顿芬克退步了。 |
|
重看。如此的虚无迷惘,聚散离合都凉薄空洞,都是伸手握不住的流沙。ed crane,有谁会记得他?一个被命运遗弃的木偶,上帝甚至连一声冷笑都懒得给。 |
|
一个抽烟很有味道的男人,一个缓缓流淌却深触内心的故事。科恩兄弟的这部电影真是精彩,故事结构、光影的精致、故事内容的思考深度…都值得仔细多多品位。缺席的人,似主人公所说自己就是个谁都看不到的影子,贝多芬的曲子有无力和逃避的意味,而小人物的挣扎到最后也确实因死刑消失。当然,片名、不在 |
|
血迷宫,双重赔偿,film noir! |
|
被镇住了。加缪之魂附体 主角视角冷静抽离。令人惊叹的布光与构图 观感宛如欣赏精美异常的动态摄影作品集 光影如此曼妙。全片气质游离而几处冲突处理却饱含力度 一气呵成炫得漂亮 同时不得不被松顿极具穿透力的眼神打动。贯穿始末无关痛痒的钢琴曲配乐也是亮点。 |
|
用美国黑色的小说的文本不断喋喋不休的讲述自己经历的理发师,成为了一连串事件中经历过的人,在此之中不断将法庭讽刺作一个舞台,理发师在法庭上荒谬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圣洁还是罪恶,都与他无关;似乎他就是个平凡的人,平凡到毫无存在感以至于缺席的人,这就是一种悲怆,舒缓的慢板,第二乐章 |
|
很棒,很老派,很深沉。非常之闷骚的影片,科恩兄弟才是美国电影的诠释者!爱极了那种沉稳的
机位、体现内心活动的光影,斯嘉丽也是让人欲望十足。有些地方看不懂,很想和人讨论此片 |
|
冷静大师... |
|
就因为科恩,就因为黑白,就因为主角抽烟抽的帅,脸有型轮廓清晰,你们就打五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