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Trieste IFF 2022→FEST 2022。7分。摄影很棒(移轴镜头,以及视点的用法),借用恐怖片类型来写战争时期在科索沃的塞族平民的恐惧。世代居住的家园遭到威胁时是走是留,受害者叙事+不可见的敌人,不过完全没预料到这个片里居然还有马桶里涌出一群蛇的恐怖片桥段…… |
|
#Cannes22 NO.2 |
|
1.蠢老头,就算儿子女婿还活着,你死了也等不到他们。2. 战争期间没有要事时,士兵周末也休假的习惯真好。 |
|
被恐怖标签骗了 |
|
#戛纳市场 很多电影会从平民角度讲战争,很少看到把平民异化刻画得如此令人痛心。本片准确说是从女孩的角度叙事,剧作、摄影、混音都非常棒。又一个像《阿依达,你往何处去?》一样轻微diss维和部队的,这里是美军和意大利军,后者没有出现,老百姓对其还算信任,前者就像混日子,与当地百姓语言无法沟通,关键句“这些人都疯了”也顺理成章由他们口说出。本片塞尔维亚出品,看来他们确实不喜欢美军。 |
|
恐惧来自未知。 |
|
女孩吹着喜欢的男孩改制的哨子在美丽静谧的森林中与小狗尽情奔跑是最美最痛心的一幕。结尾处吹着哨子是维和部队告诉她们可以引来救援,实际上毫无用处。屠杀发生后,走和留甚至没有任何指引,成了个人的选择。为什么不走呢?姥爷活下去已没有意义,女孩也在等待爸爸。而且,怎知走了的人就一定能够活下去。也许死在了离去的路上。未知的森林里的非自然力量对人类来讲确实是非自然的。女孩饱经沧桑。美丽的无法改变的哀伤和依然活着。 |
|
战争时期,平民的每一天都像是恐怖片,可惜拍得不够好。 |
|
2.5/將無處不在的死亡威脅與戰爭陰霾轉換為森林暗處的威脅恐懼,但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作為觀眾如果一開始能更好的了解背景知識在共情上也應該能有更深的體驗 |
|
敘事平淡也沒有恐怖鏡頭提神,勉強及格。小語種有給片子加分的成分 |
|
小女孩很可爱,还有配角的小男孩简直可爱及了 |
|
属于大闷片,不算烂片。抛开故事背景不提,看犟种老头与犟种外孙女如何弄死一窝子的,实乃修炼耐心性情的片子。 |
|
闷片,有点克苏鲁,怪物带有政治隐喻。 |
|
什么恐怖片。能不能让国内叫嚣梧桐的好战分子都来受受关于战争的再教育。你以为你们是那把枪,其实我们都是那头牛 |
|
从意大利驻军到美国驻军,来接娃上学的人,不管是小牛死了还是鸡被偷了,都是一句“我们会写报告”。每天上学,都是一场离别,今天A走了明天M也走了,老师还喊剩下的人写小作文。老父亲犟到不行,选择留下的这个最后雨夜,真是太漫长了。他自己的手榴弹炸死了奶牛,他设的捕兽夹伤了儿媳,他钉的木板困住了媳妇和孙女,老父亲还带着猎枪一路向前冲,冲的人不见。本来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选材,故事也可以拍的更共情,没想到看到老父亲的一系列举动,真是血压上升。 |
|
7。#MarchéduFilmOnline |
|
用恐怖片的手法拍战争,略有新意 |
|
干涩的视听 言之无物的象征手法 还要虐待动物 很糟糕 |
|
有几个相同景别的移轴镜头 令人印象深刻 但表现战争平民视角之“看不见的敌人”更好的手法是画外空间(黎巴嫩电影《一切胜利》 2019) |
|
战争,小女孩儿视角。极尽压抑。说不好的话不合适。好说又说不太出来。年年有,但如果从观赏性角度去制作,影人们想想呗。 |
|
压抑 绝望 痛苦 这就是战争给人留下的强烈感受吧 |
|
《暮色渐浓》小女孩视角下的战争阴影下的恐惧。鸟叫声的哨子,写给总统(写给爸爸)的信,故土难离的姥爷,未露面的敌人,最后装甲车里小女孩呆滞的眼神……
《再见仍是朋友》 |
|
任何个体处于大型劫难中都会受自己视野的偏狭所局限,也便看不到什么波澜壮阔的大全景,会挨饿、死于营养不良,或者身体被子弹击中、感知的闸门就此关闭,对这个世界所能捕捉到的也无非是一场又一场离别、密林深处的幽暗或者无限循环的噩梦。而小孩子的个体叙述则更简单,甚至不会觉得有多恐怖,只是按照大人的指令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历史翻过如此重要的“种族大清洗”的一页,而她不过是几个同学搬家了、发生一场大火但她获救了,以及写一封永远不会寄给总统或是在广播中朗读的信。《卢旺达饭店》中的胡图族与图西族、《沃伦》中的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记录了人类史上重要的几桩种族大屠杀,更不必提以《辛德勒名单》为代表的二战系列的全视角审视,个人认为,把重要的人道主义灾难处理得过于私人化、浪漫化,未必总能产生《安妮日记》的收效。 |
|
+6//。。。 |
|
科索沃战争,那自然少不了某国、某约,地球上相当恶心的烂玩意儿,呵呵 |
|
故弄玄虚 |
|
看到进度条一大半了,才恍然这是一部披着反战片外衣的恐怖片!而看到了最后,明白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是披着恐怖类型片外衣的反战片。片中的“恶魔”自始自终从未显露真容(只有片末字幕说明是阿族武装),和恐怖片类型一样,无论是取经景别、构图还是移轴镜头等运用,都在限制观众的视线,让画框外空间充满恐怖,而且毫不意外地男主(姥爷)起到“作死惹魔”的作用,皆为恐怖片类型之套路。只是视野这么狭窄,外人观众就很难共情,相信不少人一定把前半段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
|
我以为是克苏鲁!它们一样的带给人,恐惧,压抑,死亡… |
|
闺女斜侧颜好美,鼻型太完美。爷爷最擅长的整天都在干的就是不停用木条封窗户以抵挡大灰狼的进攻。大灰狼不断突破防御,必需持续封才行,这也是爷爷的主要任务。美国大兵像喜剧演员。了解了一下历史: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结果之一是南斯拉夫,之后南斯拉夫解体得到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等国,而科索沃则是南斯拉夫南部一小块因为民族不同而闹独立。黑山的黑来自negro |
|
wow这部真是捡到宝了,纯熟的类型视听、密室的光线运转,就算单以惊悚效果来看都不落俗套,遑论并未露面的怪物-儿童信笺中的战争显像。装甲车压过通往学堂的径深,那模糊的窗棂便是孩子观看枪火的唯一途径,去找回天真而暴烈的经验,它仍旧藏匿于树梢 |
|
我又差一点以为是小岛惊魂类的是我俗了 |
|
无论多有意义都好,看着就真的无聊和难堪,采取这么平庸的剧本和拍摄想表达真实感的同时,又采用大量技巧使得戏剧感十足,相当矛盾。要表达的东西是有,但是对于人的偏执浓墨重彩的渲染,使观感难堪的同时,其他更重要的表达显得薄弱到贫瘠。 |
|
看不下去 |
|
科索沃地区近两年形势的动荡成为了塞尔维亚电影关注的焦点。这一揉杂了历史种族地域和政治多重原因的是非之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成为了悲惨命运的投影。电影很沉很闷很暗色系,恐怖的是看不见的“敌人”,更恐惧的是离开与留下的心理争斗。建起了防御的自家藩篱,却最终成了束缚自己活下去的命运锁。牛死了,狗死了,人活着跟死去又有什么区别? |
|
说实话如果不是恐怖标签我应该不会点开这部电影,也不可能看得这么认真,不过我不能否认它的质量之高,让我在临近末尾的时候真的感觉到,那个不存在电影里的怪物掐住了我的喉咙。恐怖的是历史,不是电影。 |
|
剧情片。想看恐怖的请绕道。 |
|
国际上对科索沃塞族被虐似乎忽视了。 |
|
在当下再去拍2004年科索沃估计还是为指摘俄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这剧作实在不行,家里剩下的外公,妈妈,小女孩都被描绘成一根筋的人设,而且还都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最后一夜展示三个人各自刻意作死的过程,最后让母女俩在火灾中生存下来,既没被热空气烤熟呼吸道而亡,也没被产生的浓烟呛死完全是编剧自己生造的奇迹。 |
|
好残酷的影片,结尾处留有一点希望,但科索沃战争现在却毫无希望!这个顽固的老头太悲剧了,在战争中丧失了理智,丧失了活的意志,害人害己,彻头彻尾的悲剧 |
|
影像还是有力量的,封闭而逼仄的氛围感营造的很好,但以小女主为主线展开的情节有用力过猛的感觉,过于靠前的主题表达也消减了很多角色本身的厚度,以及温柔的结局处理也显现出了全片的一种不够彻底性 |
|
想看恐怖片,没想到看了如此沉重的一部电影,对于当地的人民来说,每天的生活也算是恐怖片了吧 |
|
战争阴影 |
|
世界的参差 最后才知道恐惧的不是野兽是人 |
|
本片最“恐怖”得地方在于,正常人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生存,不疯已经是奇迹了。关于留守还是撤离,我觉得可以引用教员的一段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
|
不明白为什么不搬出来,活着才有希望。 |
|
与多数科索沃战争的影片不同,本片是站在塞尔维亚人的立场,疑似受到克罗地亚人对农户的破坏…… |
|
不喜欢,很闷的片。在有选择的时候不选择走,干啥呢,什么情怀?战乱时期小老百姓要守什么家园,保命要紧啊。 |
|
看不到任何敌人,却每天生活在战争里,这段历史以前看过一个影片,杀戮好残暴,本片没有直接,而是从小女孩视角生活的颠沛流离,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
|
战乱中的孩子 |
|
挂签的你自己看看,哪里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