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
|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
|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
|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
|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
|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
|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
|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
|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
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
|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 |
|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
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
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 |
|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
|
没背叛朋友的人才能心安理得活下去。 |
|
最后他怎么可能不开枪自杀?是他开启这段友谊,又在最关键时候背叛这段友谊啊…… |
|
“如果战争真的爆发,我们要互相残杀吗”。从剧本到卡司,几近一流,南北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很严肃也很克制,导演朴赞郁将大冲突凝聚到小团体中,穿插始终的却是友情,为影片加分的除了宋康昊等人的表演外,还有配乐,几个高潮处的音乐渲染简直神来之笔。最后定格的画面让人忍不住唏嘘 |
|
那些在键盘上兴奋地高叫着“留岛不留人”的人们永远没有机会理解此中的思考和情怀。 |
|
朴赞郁在“复仇三部曲”之前的成名作,以四位守卫共同警备区的兵士间的地下友谊及其自相残杀的酷烈结局来书写民族分裂与政治斗争之殇。隐秘的往事只由各个当事人及第三方调查员的回忆与推想来呈现,堪称罗生门式叙事的典范。彼时朴赞郁的视听风格还未炉火纯青,但不少惊艳的匹配转场和隐喻性场景(尤其是不归桥边戏谑性的互吐口水及两次合影)足以令人拍手称快。宋康昊的角色塑造十分有层次感,但李英爱的表演并不出彩,人物也比较扁平。整体剧作有些过于主题先行,可信度有些欠缺。(8.0/10) |
|
浅焦特别多,大环境在背景中漂浮溶化唯角色才有轮廓,看其他朴的作品时没注意这个,不知是风格如此还是本片专用?对话场景中,环摇似乎象征同志情谊(它亦密不透风),正反打则是对抗性的;同样用到弧的是爱与死,磁带的抛物线呼应两位角色自杀时镜头翻的跟头,口水与子弹、握手与掰手腕,桥梁既是纽带又是战场,全片都在场所、人性与意识形态的转化中进退。唯一败笔就是frame story结构,开头有个“侦探”与“凶手”身型交叉溶解,不知女主身世这条线是否本应与案件中人物命运平行,否则前者就是多此一举。最后那张合影的安排关键在于它是由一位不守规矩的美国游客捕捉而成,加上前面所有审问场景里都出现的DV和监控以及有一段资料片段,朝鲜半岛被冷战撕裂,至今留在历史的影像里。又,好想写一篇关于烟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的文章哈哈哈。 |
|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
|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
|
补遗,出乎意料的好看。四人关系的架构与叙事结构的搭建均非常精彩,拿捏得当。同一片土地上,同一个民族间的对峙,在茫茫苍穹下,如此荒诞,又如此悲凉,他们只想褪去政治色彩,以个体身份寻求边界线上的温暖,揣摩人性的温度,而政治永远是无情的。李秉宪的演技太棒了! |
|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
|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
|
视听语言教科书,集技巧之大成,镜头有灵性:特写紧逼,对准五官,放大道具,渲染个体悲欢;俯瞰全景,构图工整,揭示人如蝼蚁,命若草芥;动时摇移,静则叠化,望远镜、摄像机、录像带、百叶窗加深层次。信任和怀疑纠缠,残酷与浪漫并行,幕落定格,黑白合影,层峦叠嶂,荡气回肠。 |
|
8/8.5 人类历史上有多少悲剧是拜政治所赐 人心本都一样 为什么说同样的语言换一身制服为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或自己都不懂的口号而自相残杀 这是何其愚昧 何其令人无奈的荒谬现实啊;30年前的那段象征西方分裂的墙已经倒下 而东方那条线的两边的火药味却日益浓烈 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
|
虽然明知道不可能,但我还是希望这种事情真的发生。 |
|
朝韩边境某事件内幕——政治和战争背后的人性闪光 |
|
南朝鲜的思想和胸怀啊 |
|
南北战争一直是韩国人心中的一个症结,在朴赞郁这里也不例外,所谓的共同警备区实则是一座丧失血脉牵系的废堡。命题这么大,叙述切入点却极小,时间轴顺序十分像解剖手术,遇尸,剖体,作结,误诊,命中症结。这场政意明了寒冷彻骨的解剖,最惊艳的远不是技巧性的展示,而是最后那一秒回暖的定帧。 |
|
与其说我们需要真相,不如说,我们需要自己相信的那个真相。在残酷枪击案的背后其实是一段段让人无奈又温暖的故事,雪地里交换烟抽,芦苇丛中拆除地雷,深夜里穿越界限抛弃立场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然而在立场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般的梦幻泡影。与其这样,何不如做陌生人。 |
|
野兽再温顺也有兽性,军人再手软也有杀意。
当友情被蒙上一层政治阴影时,只能酿成悲剧…… |
|
对一个敌人的信任,有时候来的更纯粹。 |
|
压箱底的韩片,令人震惊,万没想到是三八线上的圣诞快乐。朴赞郁的民族主义精神真非常的感人,毫不隐晦的政治倾向与抨击,都让这片充斥着愤怒与怨气,电影从来不否认其作为政治手段的作用,若真有那么一天,这片在朝鲜半岛的地位一定是不容否认的 |
|
海内亲兄弟,
比邻若天涯,
无奈在歧路,
兄弟共喋血
|
|
连看了两遍……神作无疑。我一直觉得,如果韩朝合好了,他们能统治地球。 |
|
有许多相当有力量的、极富深意的场景,结尾的照片又恰是一切的源起,令人唏嘘;更喜欢的是南成植在哨所闭眼享受对面所反射的光芒;但结构编排略松散,插叙段落可以再切碎重组。 |
|
扭曲的政治未能扭曲人性 |
|
影片改编自朴尚渊的小说《DMZ》,讲述了四个南北韩士兵在板门店附近的共同警备区发生的一起枪击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友谊故事,展现了南北韩士兵之间的人性和情感。电影的结局是悲剧的,四个士兵的友谊被国家的利益和体制所摧毁,他们的命运也被牺牲和遗忘,两名韩国军人当中一人自杀,一人自杀未遂却重伤,两人以死来保护服役期间秘密和朝鲜军人发展出来的友谊。影片既有人性的探讨,又有政治的讽刺,同是一个民族,本来相互玩耍都很融洽,却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得不拔枪相向,何必呢。2007年,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武铉在访问朝鲜时将该影片DVD赠送金正日。 |
|
一个民族,因为别人的利益,分成两个国家,长达几十年;一段友情,在不该有的地方发芽,看似牢不可破发联盟终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种在他们心里的种子终究让他们射出了那颗该死的子弹。一张一次次都没能拍下的合照,最后以最想不到的方式呈现,让人唏嘘。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电影,不管政治,我只想紧紧握住同胞的手。 |
|
“在这儿维持和平的方法,就是掩饰真相。” 表现韩国南北紧张局势最好的影片,在新世纪之初诞生的这部影片,是对不堪回首之事的铭记,也是对人性关系最直言不讳的表露;向前一步是绿色的军装,向后一步是黑色的制服,一步之隔的分界线上,历尽过多少血雨腥风的洗礼,严肃体制下的军队,举着枪相互恐吓,却依然为彼此点上香烟,在吞云吐雾中享受片刻的安宁;一个国家的分裂,两处‘地区’的矛盾,三方对峙的局面,四人单纯的友谊,前一秒是欢声笑语的挚友,下一秒是针锋相对的敌人,在政治理念压迫下的地区没有跨越界线的友谊,只有无处不在的恶意与枪火声;最后的照片让人记忆犹新,仿佛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了这一刻,而看不见的背后,是无法预料的残忍现实。 |
|
这两天连着看完了「特工」跟「共同警备区」,更加为某些国产片感到羞耻。
南韩人回看那段历史,希望谨记和纪念的,是“敌人”的人性,是“敌人”的勇敢,是共同的愿望,是委曲求全的曲线救国,是过去残酷岁月里的一丁点微光,用作给未来世界的一点祝愿。
反观咱们这某些讲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片子,那是真嫌火还不够大,情绪还不够强,同仇敌忾的氛围还没烘到位。
讲宏观叙事多容易啊,搞民族情怀多自然啊。但要从意识形态的夹缝里,看出对方也是个“人”,可太难太稀罕了。
人也不是不能从狭隘里走出来。
只是对有的人来说,不走出来的获利更大罢了。
然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绝大部分决意保持狭隘的人,自己也并没有获利。反而是要自我牺牲着,来供奉着那份狭隘。
看文化产品,觉得我们不配。
看现实新闻,觉得我们不配那也是活该。 |
|
1.硝烟中的友谊之花;2.结构超赞,开头就设下了陷阱,随后的各执一词,被层层剥开的秘密,冷漠对峙下隐藏着温热的情谊;3.宋康昊饰演的中士果断的迅速又冷静的做出了最准确的处理;4.最后定格的画面,不失精彩。 |
|
个人评分8.6/10【A】
第一部朴赞郁。剪辑调度和叙事把控当然是高水准,所以兄弟情深和影像表达才会如此打动人心。因为情感一直被影像不断凝聚,芦苇丛的摆动便是证明,打破隔阂的开始,也是人物思想表现最大化的高光时刻。 但单纯的友谊却总是被ZZ所控制,巧克力的那段戏不知“叫醒”了多少观众,警戒线上两个“对立”的人互吐口水又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思/沉默。 直到最后的枪战戏和全彩转向黑白的合照,观众才终于明白,蒙太奇运用,罗生门叙事,还是略显累赘的第三方介入(不必要的戏份总是打断观影情绪),都是在强调人性的软弱和无力改变的现实。 他们没有选择,没有后悔药,而观众的情绪也在那张全彩转向黑白的合照彻底爆发,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
|
有些场景处理真是赞啊。片子入口极小,切面又极大,好看。兄弟情意没得说了,希望全世界的人们能放下成见,真正的和平相处(这是不可能的 |
|
看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我激动了,很巧妙很有意思。但是这个片子硬伤不少啊,李英爱这个角色在里面总觉得安排的不大妥当,还有那四个人一起潇洒的时候太假了一点,其他人都哪去了。故事虽然太理想化,但不可否认朴赞郁在这部片子里显露了他的才华。 |
|
朴赞郁的片子全看完了宋康昊俨然成为我心中最酷的韩国演员 |
|
好剧本。即便知道它是个隐喻,是创作出的作品,不是真实的事件,也会为之触动。战争背后实在太非人了。 |
|
5-
剧作上没有采取讨巧的方式。一个涉及到国际政治格局,涉案者与和他们紧密相关的破案者共三方,证据不合,信息差极其丰富的故事,居然放弃了悬疑化的处理,采用了一种感情饱满却又镇定地平视各个人物的方式,含蓄地流露出充满希望的悲哀与克制的民族情绪。这个方式包含了大量的仅聚焦于人物的镜头和平滑地排布人物表现的调度。两次合照,第一次抹去
领导在镜头中的存在,第二次面向镜头宣布自己是本部影片的主要角色,但在现实中只是JS茫茫众人组成的部队中的四名士兵,虚构的故事在宏大历史叙事的背后总会一再发生。
两个重大的转折在吴敬必和Sophie的人物前史中已经得到完美铺垫。Sophie的行为铺垫是用一大段对白戏阐明,是由于除铺垫之外升华主题的任务;而吴敬必的处变不惊,则在他眼部的伤疤与臂章写的明明白白(最妙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