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什么时候能把一个简单的主题拍得动人而不做作? |
|
看了两次,断续看完,明明是自己关注的题材,不知道为什么看不进去。 |
|
鼻酸了。一定要去好多地方遇到好多人好多事,这样即使老年痴呆了也会想起好多人好多事。7.7 |
|
拍的很好,但略微对不起旬报冠军的头衔,尤其还力压了《编舟记》。因蓝本依自四格漫画,某些笑料便过于忠实原著,叙事上也不够连贯,反倒真不如漫画抓人。岩松了气场偏弱,老太太表演大赞,老亮则神似作者老爹本尊,另外要单独赞一下抢戏狂魔竹中直人,是你活跃了全片的中盘。 |
|
年过半百的儿子照顾阿兹海默症母亲的烦恼,带出母亲儿时与年轻时的种种艰辛回忆。算是典型日式温情片套路。可惜的是,片中只是靠不停闪回来强制煽情,生硬直白地把当代与过去画面贴合在一起。在亲情方面和战后一代人的命运上,都没有做到深度挖掘。两星半 |
|
能很好的表现人一生的电影都值得敬佩,不过啊,还是没有编舟好看呢。虽然越来越喜欢加濑亮了。 |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
以为只是阿茨海默题材,没想到还用插叙串起了老太的一生,生活细节琐碎但不凌乱,笑泪参半,拿捏得很好,歌很好听!赤木春惠的演绎实在是太真实了,共鸣强烈~~老太太们的一生也太苦了,但无论如何,依然要说女人最爱的是丈夫,不论这是现实、规训还是讽刺,希望不再有女人逆来顺受地过日子~~ |
|
这算公路电影不? |
|
2014/6/17(二)00:00在高雄威秀影城看的 |
|
日本《电影旬报》2013年日本十佳电影第一位。 |
|
你会鼻酸,你会流泪,你会看到情感的全心全意。 |
|
长崎原子弹治愈之路 13年旬报十佳之首 日本民众电影 |
|
“他很混蛋吧”“你一定很恨他”“爱死了” |
|
竹中直人太抢戏,老太太演的真好,桥上那段和岁月的童话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宣称的那么感动。 |
|
非常温情,从头到尾都是温情,而且里面每个人都是这么温柔的不像话,虽然很美好,可是觉得有点太过于温情而显得不够生活。根本就是理想中的亲情啊,老戏骨们都演得太好。 |
|
难受,看完太难过了。每次看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题材,总会将自身和现实生活投射其中,忧心当父母老去之时如何处之。PS:加濑亮演得一手好爹。竹中直人演得一手抢戏【那个角色好有交响情人梦里Franz的感觉 |
|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拍得很好 |
|
去年的旬报十佳一部比一部无聊。这部片子对于观众很挑,属于日本战后那些人看了或许会有点儿感触,但对于我来说,这部温情戏就过于平庸了。 |
|
稍稍刻意 很像台湾那部讲老年痴呆的纪录片 |
|
很写实,很喜欢松本若菜在剧中那样的女孩! |
|
有些早就铭记于心的让自己欢笑让自己难过的事,就算变得糊里糊涂也不会遗忘。(片尾曲一青窈的《霞道》蛮好听的。) |
|
剧本挺见功力,不得不送去养老院一事勾勒出奶奶的一生,喜剧tag只适合前半程,后半程无数被戳中的泪点,午夜梦回突然起来给少年时代的小伙伴写信,长崎灯会桥上幽灵相遇,无数仿佛是继承了木下惠介的催泪瓦斯,偏偏更虐心的是,回首来看,奶奶的一生比起其他更苦难的人,她还不算最惨,这个人生啊其实对谁都一样,又短暂又漫长的几十年岁月,要经历多少时代的重压,一个普通的人,即便只是活下去,已是莫大的勇气 | 本来都没买这部的还好临阵又看了幸好幸好 |
|
老年人最不能忘的还是旧时的玩伴、失去的亲人。 |
|
看不进去… |
|
BV1yW4y1k74u |
|
前半段像一部高畑勋动画片,然后就变得越来越保守,不论是方法还是立场上。有浪漫化病症的嫌疑,但好在闪回倒叙的质量很高,承担的叙事/议题任务也重,所以问题并不严重。 |
|
如果放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看这片子,感觉肯定会不同,即使那是二十几年后的事情。但仅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故事其实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回忆太杂倒显得乱了。 |
|
1. 老糊涂了也不一定就不好啊。2.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长崎的核弹,嫁人时家里贫困,老公酗酒,老来儿孙孝顺。这是小洋葱母亲的人生经历,个人轨迹无法摆脱大的历史趋势和事件,我们都是在限定条件下活出一点小小的个人风格。3. 谁知道还有多少年清醒呢?4.加濑亮真瘦,不过演的非常出众。 |
|
岩松了算不算日本演技派中的霸主了 |
|
温水打牌。 |
|
终于有一天,等我们两鬓斑白、有了老年痴呆症,甚至记不住最重要的人。仅存的只有那些苦涩又美好的回忆……!ps:又一部让人看了感动的泪目的治愈系电影,为什么10部日影有9部都能把人看哭!日本人把家庭与亲人的那些琐碎与微妙的情感剖析的太深入了,不愧是全世界最擅长拍家庭片的民族。 |
|
无论如何都叫人提不起来兴趣的家庭剧 |
|
还是日本一贯最擅长的亲情治愈电影。男主是个老二次元漫画家,我觉得画得挺有趣,如果他卖漫画的话我会买的。上了年纪的他要伺候老年痴呆的老母亲,还要关心年轻的儿子,他的光脑门估计也是被生活给磨出来的。其实剧中家庭的各种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普遍,比如家中有失能痴呆老人,要不要送养老院等问题。老母亲还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长崎的核爆,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外表斯文却酗酒家暴的丈夫,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甚至绝望到曾经想要带孩子跳进漆黑的大海中,这时幼年闺蜜的来信拯救了他,尽管那位闺蜜也已经沦落风尘了,所以呀,这女人要什么男人呢,姐妹情才是最重要的。 |
|
经历了战争的母亲年纪大了,战争年代后长大的少年都秃头了。满屏幕浓浓的亲情。中年大叔和他妈和他儿子。这个家庭成员已经精简到只剩下奶奶,爸爸和儿子的构造里,可以看到对老人的孝顺,对战争年代的反思,对如今社会的无奈。上有老下有小,日本的老人还是可以颐养天年,还有专业机构,我们以后呢? |
|
应该算还不错的,但是同质化的日本电影看的有点多了 |
|
最後の最後でした |
|
患上健忘症的奶奶和她充满回忆的故事,充满反差的剧情设置确实能把戏做很足。高潮与结局有神来之笔,合理巧妙的引发情绪宣泄,又见到作者观点。但回忆戏太满,生活在当下反而比回忆更无价值,又让变老这件事显得过于伤感,太沉重。另外,森崎东导演80多岁,不得不说,电影中有很多东西还是很难理解的。 |
|
有不少感动的点,但总体来说觉得对阿兹海默症的刻画不太真实。竹中直人好好笑! |
|
和二战有关的亲情片。 |
|
在桥上,那一个回头,母亲老了,也小了 |
|
大右派温情片,谈到战争只提长崎蘑菇云不提侵略战争,跟山田洋次的《母亲》一比简直差太多了。 |
|
日本电影的通病吧,节奏缓慢,高潮较少。日本此类电影是豆瓣装逼必备。 |
|
颇具争议的旬报冠军。情节和表演都有趣,也足够感人,但可能是改编自四格漫画的缘故,通篇具有一种零碎感,或许是对病症更好的表达,但总感觉衔接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些的。推荐给中老年人群。 |
|
还好~ |
|
漫画太温馨可爱了。奶奶的一生真是很美很心酸的故事,她的友情爱情家庭。奶奶演的好棒,年轻版的也演的很好,充满爱的电影。 |
|
一般般吧可能因为共鸣感匮乏 |
|
看了个剪辑,决定就算看过了吧 |
|
以长崎为背景的故事始终无法离开原爆,而近年两部这个题材的电影都恰巧使用了正叙中插叙加倒叙的手法,家庭亲情这种需凝聚情感的题材使用这种手法却相反很容易分散感情,无从收紧,果然还是始终无法适应这种手法啊。 |
|
又一次住酒店电影频道大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