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椅影帝黄月球: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可以拿金像奖影帝(《沦落人》);短时间坐在轮椅上,可以拿金马奖影帝(《白日青春》)。 |
|
2.5。在離散不安的大時代背景下,本片卻將目光投注於在港的南亞難民。片頭計程車廣播揭露著,因為香港並非難民收容地,所以對難民們來說,香港至多只是「中轉站」,「他們都需要離開」,不僅絕妙點破難民處境,也呼應今日香港時局,實在是相當點睛的片頭定拍。當然,本片不是唯一一部將南亞難民納入敘事的香港電影。然而其可貴之處卻在於,它讓這些經常被置於社會暗角、被獵奇窺視的他者,突破性地成為了故事的前景人物,我們也因而得以一見他們的生活樣態——男孩哈山的偷竊日常、情竇初開、父子關係、家庭背景。故事中的兩線人物,是以交錯平等的方式並陳的。所謂的邊緣人物,終於不再僅是作為某一類人的標籤——如南亞幫——存在於敘事語境中,而是真正成為了敘事主體。本片雖質樸平順,但構建出富張力的角色矛盾,和解看似輕易,更襯得行至絕境。 |
|
彻头彻尾靠社会议题立住的电影。观感不佳,两位主角的人物关系过分工于设计,以至虚假、难以代入。车祸杀父、贩D抢枪、街头逃难…为了把两个人绑定在一起,做出太多离奇生硬的设定。但另一方面,南亚多国的难民在香港的生存困境,与当年底层陆人偷渡游到香港安生立命的历史,所构成的互文对望,又确实是特别稀少深刻的立意(同《手卷烟》)。摄影对香港底层社会状况、生存图景的捕捉也比较真实。 |
|
3.5。M+戏院个座位5知系边Q个设计既…监制郑保瑞,配乐不错。白日不到,青春也来,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吧。黄秋生已经是老神在在的化境了,就是越老越似番鬼佬。平行叙事时比较行货,两条线交汇之后产生了些戏剧效果,剧情走向也愈发充满意外性,但编导显然志不在此。透过本片也可以窥见港人某些扭曲的价值观,南亚裔难民坑蒙拐骗偷,但是可怜,大陆人送钱送物,但是水鱼。 |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并不会说有多好,因为涉及到的和想表达的东西都太多了,却又哪一方面都没有讲好。难民问题,单亲家庭,父权责任,失足儿童,偷渡海外,身份的归属和认知,全都如同淡泊的影片色调般在开放式结尾戛然而止,所有一切都消散在片尾曲的绵长旋律里,终了。但怎么说,却又有一些碎片吸引了我,某一时刻突然抓住了亚洲人那种如浮草一样漂泊一生的感觉,最后的画面就产生了一种无限的遗憾的痛。我不会说这是安东尼的生涯最佳,于他仅仅是很正常的发挥,全程甚至都过分收敛的演技,但是直到结束后才在内心溢出的情绪共感却如此真诚,这也是我永远的私心吧。 |
|
在黃秋生開車撞死南亞男孩的父親之前,故事其實可以轉入寫南亞難民流落香港遭遇的因兩地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衝突而衍生的一系列道德困境(或許是法哈蒂式的),但到撞車戲之後,套戲徹底完蛋了。 |
|
覺得關鍵在於其實主創沒有真正了解人物,可能是因為田調不夠也可能是單單因為閱歷,感覺如果開首人物有了好的立足往後很多走向不會是這樣也不用利用類型推進也更好看。不過如今有好的表演撐住,可能乍看還是合理吧,但其實很多硬傷。 |
|
#高先电影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在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生长,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暗示了本片中香港的移民群体,香港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他们也在这里有着自己精彩的生活。导演是马来西亚人,18岁来到香港生活,因此对移民题材情有独钟。但是影片的前后观感比较割裂,前半部分浅浅讲述了南亚移民在香港生活的不便、文化差异和遭遇的歧视。但车祸之后的部分变成了逃亡公路片,虽然有温馨的黄秋生和小孩子相处的戏份,但却和电影主题有着明显偏离,反而有一些疑似刻板印象的部分出现。黄秋生的人物弧光不够精彩,也有些牵强,父子关系的变化也没有交代。香港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越南难民问题,对这个题材的关注非常难能可贵,但影片在现实问题上不够深入,作为商业类型片也不够有趣。 |
|
终归是中转站的城市,终归是两头难的分别,浮萍人生,就连哀伤都显得可笑。难民学着中文古诗,白日青春,悠扬哀婉,别过脸后就是捉襟见肘,人事流离,你说路在远方,我说何处是家。已觉世事辗转的黄秋生在故地,再介入港区异客的此身与镜像,到底谁在义正辞严,谁在委曲求全,大势缔造中空的傲气,自顾不暇地高低左右,白眼一过,热肠皆断,只留瓮中之鳖,在沸水里倾尽所有,赌一炷香。三星半。 |
|
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
兩個家庭對仗工整(同為第一代移民家庭,失父對喪母),但前面鋪墊略多,最後收束又有些急促,計程車司機和警察兒子那條綫最後也沒什麽交代。對於長片處女座而言,已經不錯了。警匪追逐拍得稚嫩。2012.11.13,2022.11.13,微風影城,金馬59,觀衆票選最佳影片試映。 |
|
设计感略强 |
|
不要骂了 你们知道什么 |
|
看的時候不斷因為不合題材的細節出戲,感覺是先有了劇本想法而缺乏田調的作品,但是扯上真切存在在身邊看得到的群體,總有點“利用”感。還好雙主角的演技和攝影還挺好,能調動情緒,但卻沒辦法代替真情實感。3.5歸3。 |
|
除了剪辑平以外,剧本作为首部长片很成熟也处处有设计,工整绵密,再也不是香港导演守着老本的狭隘视角和情怀,拍摄得很稳,看到了《孤城泪》的影子。但少了点力 |
|
1206 高先 / 很对不住,前一天刚好看了达内兄弟的难民题材新片,相形之下打三星都是鉴于长片处女作 / 车祸、堕胎,故事情节工整却俗套,人物及其动机个个都有点离谱,部分台词又过于僵硬,一如几次三番地直给点片名。 |
|
用一種刻板印象試圖說服觀眾不要刻板印象,然後通過電影加深刻板印象 |
|
手持攝影太晃,但是晃的毫無意義。劇本問題很多,像是學生寫的劇本:這種家庭結構對照和父子關係互補的處理太刻意而且老套了;南亞非法移民的題材本來可以講的更有趣,在這部片里卻像蜻蜓點水,與之對應的黃秋生角色從大陸偷渡來港的背景,也只是plain character background,沒有更深入的發散。兩個主角其實演的都挺好,可是劇本真不行,社會議題蜻蜓點水,人物塑造也乏善可陳。 |
|
很简单很轻巧的故事。黄秋生后来总有些沉暮和疏倦气,人到中年万事休,横眉冷对皆不复。好久不见郁国雄,离开了利兆天的他这些年不知道过得好不好。 |
|
非常无聊的命题作文。两边都是相同的父子关系,但比例严重失衡,难民那边太多,香港这边太少,而且焦点完全不对,哈山他爸所关注的一直都是“生活再苦也不能当小偷”这一过于“正义”的理念,对难民苦难的来源等较为现实的问题没有丝毫呈现。逻辑十分不通,这两个老爸之前就因为车祸留过案底,第二次他们再次车祸,造成了哈山他爸的死亡,而且双方飙车飙成这样,陈白日居然无责。警方在追踪哈山的下落,知晓是一辆出租车带走了他,有陈白日的车前吊坠这一证物,但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追踪陈白日,而是找到了陈白日他儿子,并把证物交给了他,这正常吗?陈白日和他儿子究竟为什么如此不和?哈山一次又一次地辜负陈白日的好意,但陈白日还是不惜犯罪去帮助哈山,仅仅是因为负罪感?本质上还是一个香港男人帮助难民的故事,如此居高临下的视点值得重新审视。 |
|
寫得好了就是巧妙,寫得不好就是牽強。可惜偏後者了一些。 |
|
#10626. (迷影精神赏2022十佳候选)2022GH6提3中:男主、新导演、原著剧本;另提最佳剧情片、新演员、摄影。泛亚路线及港片重回本土潮流的重要电影。香港巴基斯坦难民这个议题很厉害(很少见这个题材的片子),不过后半段实在编得太扯(居然还拿到剧本奖……替《哈勇家》和《阿朱妈》不服啊……)。 |
|
拍得非常糟糕、非常难看、非常没有水准,几乎只剩下一些关键词。两代移民,一个饱经沧桑的老移民,和一个走向堕落的少年新移民,没有建立什么情感,也几乎没有对照。洋洋洒洒拍了俩小时,时间都去哪了,怎么一个主角都没拍好呢?大量孱弱的戏份和表演,混乱软绵绵的衔接,车祸真相吵了一架就没下文了。除了小朋友踢易拉罐那段,几乎没有一场戏的调度是流畅的,运镜无比糟糕,丢枪那都把我气笑了。糟蹋题材,糟蹋钱。 |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高先電影院//4.10二刷加一星 |
|
你来他走,一切尽在不言中。黄sir车里那段哭戏很动人,半生飘零实在是太痛。 |
|
故事设计是没问题的,但剧本废笔很多,没有制造共情的能力。新旧移民相遇,无父无子,无处是家的又一代人。 |
|
坚持看完当是做功德了。难民为表,移民/离散为里。谁都想离开,走的人也都体面不到哪里去,但错置处境的剧作处理,牵强附会尚且只涉及创作的能力,消费与剥削题材直指导编的人品。这样的电影还是少拍为妙。2023.03.10 高先电影院 |
|
本来看到黄秋生+南亚裔的配置以为是《沦落人》那种抱团取暖的鸡汤片,没想到(几乎)拍成了香港版《上帝之城》。前半段切入角度特好,新老移民的历史对照,父子两代的遗留矛盾(好像这些年所有港片中的老人都是被子女抛弃的形象?),难民之间的犯罪链条,脉络清晰,剖析精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郑保瑞监制,整个把香港拍成了地狱无门,全员恶人,充斥着冷漠残忍扭曲不安的绝望城市,目前为止香港这一批抄肯洛奇的处女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了,刘国瑞未来可期 |
|
看的时候无数次浮现出许多部八十年代的港片,难民、偷渡,原来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原来几十年来它依然是承载希望中美好彼岸的中转站。 |
|
熱評第一宛如絕症入腦。 |
|
10/12/2022 @ 高先電影院。失望,用各種巧合去堆砌一個贖罪故事,用救贖去講難民議題會唔會太一廂情願左d呢?我就真心入唔到戲 // 秋生今次其實都只係正常發揮而已,相比之下淪落人發揮空間大好多 |
|
白日送青春~ |
|
元素太多,节奏太慢,而且作为正剧,逻辑上的考量有提高空间,只能说导演光把香港中转这个意象打造出来后,其他细节已经照顾不过来了;人还是多点人脉好,主角里外都有人,能混到电影结束,要是只认识一边,事情就都不太好办了 |
|
如果说“家在香港”“打蛇”等片探讨的是“为何来香港”,那么本片探讨的就是“为何滞留香港”,变的是时代激荡背景下对身份流变探讨的视角,不变的是这几年来港片对自我认同危机中恐慌与压抑的描写。当白日怀揣希望带着指南针游上岸时,本该是安顿的起始,却也开启了他愧对儿子的后半生。帮助青春逃出生天后,他坚守的又是什么? |
|
70年代,从大陆游来香港。21世纪了,香港依旧不是收容地。青春无白日,作伴难还乡。但除了这一点,整个片子都比较硬来。 |
|
如果是短片的话节奏上可能会更好一点? |
|
议题堆砌,情感有些生硬。 |
|
前半段还挺有趣的,一个老流氓与一个难民之间不断升级的纠纷,本以为后面会像《21克》那样揪心,结果却变得很平庸。丢枪和偷渡的情节本就不够新鲜,且不适合此类电影,真要拍的话不如直接改成亡命天涯的犯罪片。角色本就不讨喜的情况下,人物关系也谈不上深入人心,好几场戏本可以催泪一下,但都很快略过了。黄秋生的表演只能算一般,在他的生涯里甚至都算偏差的,金马奖算不上实至名归,可能其他几位竞争者更加一般吧。巴籍小男孩的表演也挺糟糕的,非常呆板的感觉,角色也很讨人厌。 |
|
留不下的和离不开的,在曾经大陆和现在南亚的移民对比之下,是否已经显露香港被迫脱掉包容外衣的现状?说明了一定社会问题,而剧作上仅靠着黄秋生角色的双重愧疚叠加,虽突出戏剧冲突,但明显不够劲,小男孩缺少一些挣扎,显得结尾过于匆忙,如果是一个更无奈的结果,可能更好点 |
|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依旧有生命存在,袁牧的诗放到这部片,关注没有身份证的难民,偷渡是香港常态,算是扎根的人也有游水的曾经,父子关系的割裂让糟老头良心发现,送走哈山是双重的赎罪,然而感情的渲染不够浓,丢枪这样的大件事也可以这么冷静。 |
|
诗用得好,再取名就落了下乘,你看金庸著书,人名皆用典,却不曾用典来解释一二,有时等待昭然若揭的过程反而局促。影像上非常流畅,人物的建立则有些陈旧,小孩偷眼镜,父亲用旧冰箱,黄生那边又直写父子关系,好一个配料十足,活脱脱的“文艺”电影“商业”化。许多电影都有关于身份问题的讨论,因为主人公在环境中发生故事产生情感,其中的差异来自于身份,那么关于身份的电影的讨论理应更清晰和深刻,亦或者是来自于身份切换上的影像魅力,本片像写得不错的学生论文,但是论文,不是艺术。花去了不少篇幅建立和塑造人物,但关系描绘得相对简单,两人之间的联结点也做得很弱,且充满另一层道德层面的讨论。 |
|
香港非法移民一代遇上南亚难民二代的偷渡故事。真是相当文艺且压抑的故事,主角各种作死却死不了,然后给身边人造成各种麻烦,看得让人呕血。当年非法移民的老司机却看不起如今的难民,还直接导致难民死亡。老司机与儿子不和,却为了赎罪不惜一切照顾小难民,让至亲更加受伤。小难民一路偷抢拐骗,却总有人为他庇护。两代“非法移民”的身份认同对比,两个家庭的父子情对比,用争议话题探讨当下人文情感,表达大于故事。周国贤的表演其实很打动人,个人觉得比小孩的演员好多了。 |
|
今朝君體也相同 |
|
灼心白日,不负青春。立意很好剧本完整,既有对移民问题的关注又不乏传统的父子关系呈现。不过导演还有些许稚嫩,由于前期铺垫不够导致情感线的展开与呈现都稍显突兀,仅靠一场意外带来的内疚感去支撑整个剧情的铺陈亦显然不够。父子情蜻蜓点水,情绪羁绊略显莫名,最后一幕稍有深意却也点到为止。表演倒是没的说,金像奖最佳新人奖,GHA影帝该给的也给了(我还是更倾向于林家栋在《智齿》中的表演)。所以电影虽然硬伤不少却也算大获成功,算是给刘国瑞及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一点鼓励罢。。 |
|
像极了一篇以《苔》为题的套路作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
陳白日和莫青春,兩條故事線各種一一對應,曾經與當下的逃難者、兩對父子、兩場婚禮等等,只是對應設置得太過刻意,包括對於香港的難民處境、對於警察的嘲諷抽水,都是唯恐觀眾看不出來,這樣直白便沒有意思了。故事後半段,過度放大陳白日的虧欠心理,無論是對莫青春還是對兒子,弱化了他作為曾經的逃難者身份,少了“淋過雨總想著給別人撐傘”的感受。黃秋生的表演雖然好,多少還是在他的舒適區,突破性還不如《淪落人》,倒是周國賢這些年轉型當演員表演愈發沉穩了。 |
|
车祸之后就开始崩了
还是期待秋生说要执导的新戏吧
当然
希望他不是讲笑 |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未尽父职与早失父爱,如何才能彼此弥补?立意与刻意各占一半。 |
|
无用的温情。既要用歉疚为善意找一个前提,又要设计巧合让这份罪不是出自本意,导演对善与恶都缺少信心。勉强自圆其说,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绵软无力的电影来叫醒沉睡的人,而需要更锐利的电影打醒装睡的人。 |
|
超出意外的是陈白日告诉Hassan那段“游”与“离开”的说话,让它不仅仅成为一个包装着异族关系话题的故事,也更像某种宝贵的感叹与总结。但没有超出意外的是角色互动几无任何更好的答案,就向可期的地方发展,也仅有林诺的演绎成为唯一的变量。有些温暖,但也不免温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