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对于【水】这个核心要素的摄影也太一般,不少剧情片里随便一瞥都吊打此片。究竟是要说lake,还是water??主题都模棱两可。更像是导演炫技,展示自己对于不同类型片的拿捏,prt1真的就是学生作业,空洞矫情:毫无意义的实际时间流动的动作和人物被导演文艺做作的镜头怼个你死我活,plus很烦内女的的齐刘海。prt2完成度最高,对于landscape摄影极佳。prt3座机画质配跳大神,我真的谢,2倍速看。从台词上说,想表达水和人的合一,但完全没体现出来,人从水边草地到了🏭,so?导演ins上确实喜欢拍各种小昆虫,学生气很重。 |
|
这部电影和黎豹的《味》差不多,都是无意义的,就算摄影好也没用。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恶俗装逼犯,另一个是文艺装逼犯。 |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Forum。7分。奇遇怎么会放这个片去论坛的!!!Limnology(湖沼学)电影哈哈哈哈(也算散文电影!)。虽然不明觉厉,不过基本结构还是看得出来,三段三种影像材质(高清,16mm,video)。亮点肯定是声景设计——电脑看真有点亏了,不过大银幕应该很好睡吧……毕竟除了各种助眠自然声导演还拍了好多睡觉镜头哈哈哈。前两段特别好(都快奔五星去了),然而第三段在搞什么鬼…… |
|
【JIFF 23】很舒服的沉浸影像,与自然融为一体 |
|
后面20分钟直接冲到四星!这是我大学时最喜欢的那类电影,我变了! |
|
3.5 |
|
看脚与水草摩擦,永远是治愈的。 |
|
#Cannes22 NO.4 6.5/10
Was a little disappointed when non-diegetic - artificial in oppose to natural - music plays, as the film footages capturing the nature. But after all, it delivers sophisticated symbolism which Cannes as a film festival not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ants to promote to retain their status of pantheon of cinema. |
|
慢慢地退化 @ lincoln center |
|
前35分钟特别美好,湖水与人的交媾,画面、关于水的诗句、环境音效,都挺吸引我;随后的20分钟,随着一个类似神父的人物出现,观感开始下降;随后镜头进入湖水中,再回到陆地之后,影像质感变得粗糙,内容变得更加玄乎,主角们退化成两栖动物,不在说话,只有他们自己彼此可以传达信息的喘息声,观感进一步下降。 |
|
声音效果格外迷人,适合大银幕体验 |
|
野餐、裸泳和气功(?)—Komljen极致地向我们展示这种拒绝价值化的,全然无为的,宛如邪教般充满fetish的自然回归主义 |
|
额啊...tricky |
|
+伤感地倾听。沉在水中的人对沉思的力量也并非一无所知,只是表现得迟疑。回归最初的感知,可以听着浪潮入睡,或...裸身面向世界所有的开放门。密林里的影像也接收到属于这个世界的杂质,堆满了噪点。眼前这朦胧的、静默的、美丽的身体抵着某个人的背部:聆听空气被他的肺吸进去,变成呼吸,再被释放到空气中。 |
|
窗外是鸟叫,影片里也是鸟叫,属于是沉浸式观影(其实在写报表)。以水为媒介的行为艺术,自然、人、物质关系递进,最后还出现了核反应堆,唯美回溯为怪异,很像是以前跑去艺术学院看的那种学生作品,动态照片展宣发到这种程度也令人感叹。 |
|
- |
|
6/10。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往日深情早已成空;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飘呀飘呀,飘呀飘呀,飘呀飘呀......诵读关于水的诗句,呈现僵硬的姿态,随着旁白消失,只剩低清影像和呼吸声。 |
|
水下般美好的声场无法掩盖观影的煎熬,如果在第一天还行,现在基本麻木了。而且今年声音设计强的作品好多啊! |
|
【4.5】大部分时候都在预期内(指拍拍自然风光、声音设计细腻、人物似动非动念诗的这一套方法论),但中后段开始出现的低保真影像为电影带来了超越自然主义的气质,微妙的诡异感开始在林间弥散,最后进入室内简直就是梦核了,原来Afterwater是这个意思。另外有段Techno印象深刻。 |
|
7# 呼吸,触摸,人与自然一体。与其说电影赋予了自然神性,倒不如说电影把人完全回归为一种原始的形态,行走进食呼吸漂浮。电影的想法是很好的,摄影也十分艺术,声音的设计很有创意,只是观感上确实很煎熬。 |
|
#NHIFF2022#Berlinale72 Forum |
|
拍的画面挺美 |
|
(8.3/10) |
|
数码/胶片/DV,spiritual massage. 影像的材质是否对应着特定的叙事? |
|
观影被打断 待重看 |
|
影像缓缓流动,汇成一汪湖水的标本。前半段标准柏林学派的部分拍得很舒适(不过不如《此刻》),但后半段材质突变,显得乱来且卖弄。 |
|
3.5。 |
|
#Berlinale72论坛 #Berlinale72论坛 另一种形式的瓦尔登湖,二人颇有亚当夏娃的感觉,想起去年威尼斯影评人周的短片《Freikörperkultur》,可惜和F比,脑回路还是有点直。第一段和第三段不错,节奏、声音与画面都配合得刚刚好,第二段开始叙事,大量画外音,其中男女主角毫无情感的念白与画面不甚协调,(难道有意为之?)神父之死和水中失落之城耐人寻味。 |
|
4.7 |
|
神神叨叨 |
|
没事就去森林里呆两天……就算有亲密关系也能这样感受自然 也不能消失的无意义 |
|
水成为永恒,即使干涸,在流动与静止的相对中,盈满了自然之音,湖泊成为大地的眼睛,洞悉了人类信仰。急促的一呼一吸中进入远古,万物湮灭,人类机械而坚硬地存活,快呼吸成悲鸣。 |
|
3.5 |
|
#JeonjuIFF# 7/10 一起触摸一起漂浮一起呼吸 声音设计非常出彩 |
|
从回归自然到Triangle到无数个湖和triangle的自然生态系统,声画分离所创造出的迷幻梦境,是对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的象征反写,在返归丛林的过程中,人类惊人地从亲近自然发展归化为蠕虫行为,在山石中扭动啃食青苔,最终自然接过统治世界的权力。 |
|
[4]呼与吸之间的呢喃,舒服的要死。 |
|
三段似ASMR的声音享受,当言语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无意义直至彻底不再发出嗓音,人所造之声成为了环境音,人的存在逐渐弱化直至消失溶于水。三个段落,摄影媒介逐步倒退,从湖面上清晰可辨的人影到马赛克状的人成为如同水中树干一样存在,也是人溶于水的倒退,回归到作为生命发源地的湖沼。 |
|
天地玄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在光和水中呼吸 |
|
宛如一场大型ASMR 在声音上做足了效果//4:3画幅加上胶片质感很容易产出一种类似私人的诗意的氛围 而人与水的交媾让我忍不住想起佩措尔德的水精灵 |
|
HKIFF46 又一念诗电影(而不是诗电影)。画面和旁白几乎是两条独立的线,鉴赏任意一条都有不错的感受,强行扯关系不得不费劲脑补。画面基本上是中远定镜,偶尔为了呈现触感用近景。大银幕好音响会有更强代入感,也契合导演对声画呈现的期待。声画企图循序渐进三个概念:外在体验—生活其中—回归野性(尽管是图腾般仪式般的);而文本的三个概念则是:生命微观—失落之城—重回湖泊。尽管声画设计有亮点,例如最后一部分完全DV画质配上被取消的人声,契合回归野性的概念。但总体而言,除了色彩出众外,其他拍得比较平庸。也没控制好节奏,演员作用是借助人体去呈现自然的“触感”,但有些时候特写演员面部显得不知所谓。至于呼吸呀,流动等等,除了与水相关的部分,其他真就表面做做样。 |
|
需要舒缓情绪的朋友可以看,我是很爱水,看得很舒服 |
|
6.5。沈浸式實驗影像,不同的影像介質構成了段落內部的獨特性。 |
|
摇摇欲坠的影像,它有着极其通感的触觉,也偶尔达到了运用不同媒介所设想的人-兽-藻类的退化,但元素的重复和生拗的姿态总是打断了我想象更多,困惑于单细胞生物的冗余增生之中 |
|
一切都这么让人神往,水中的果体、优美的画卷,风景真美 |
|
成为水的呼吸,梦游迁徙,漂浮冥想,涟漪与回声教会我们俯瞰自己的倒影,话语和躯体是一致的不确定性,或者不要也罢 |
|
果然纪录片基本不是我的菜-_-||男女主的演绎很像行为艺术,还是带哲学意味念白的,虽然画面挺漂亮,但实在没get到啥…… |
|
每一帧都想截屏,前三十分钟太美了。若这个世上只剩下自然、阅读和彼此,多好。 |
|
#72ndBerlinaleForum+Cinéma du Réel 4.5「影像」多材质、呼吸感、流动性 #年度佳作# |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