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
|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
|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
|
不是宣扬美的,不喜欢。这样的爱情,也同样不喜欢。 |
|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
|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
|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
|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
|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 |
|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
|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
|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 |
|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
|
视听大爆炸。反而是那些高考作文一样前后呼应点明主题的台词拉低了境界。《杀死比尔》对爱情的刻画完胜,《发条橙》对自由的诠释又深刻得多。媒体的讽刺反而有莫名的刻意感与道德包袱。结局把本来可以完全混乱的人物逻辑强行捋顺反而毁了人物。总体来看稍显杂乱。但依然佩服斯通惊人的掌控力。 |
|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
|
记得我看完high的不行,还在回味牛逼的摄影和音乐,一起回宿舍的路上,同学纷纷表示生理上的不适,跟我说,还是第五元素好看点。 |
|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
|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
|
画面错乱横流,血浆从头至尾,犯罪电影中的华丽摇滚,一首无政府主义的狂暴史诗。说实话真不敢相信这片是奥利佛·斯通拍的,看到编剧栏有昆汀才觉得果然如此。虽说是有违道德的无差别杀人,但眼花缭乱的视听还是很爽... |
|
想要欣赏蒙太奇之美那么请看《天生杀人狂》的表演。毫无疑问,斯通想要以“纯洁”的形式来讽刺政治与媒体共同打造的这场肮脏的秀。于是他请来昆汀来润色剧本,让所有形象都仿佛是从漫画书里走出来的那样虚假,让一切出自官方的报道与声明听上去都犹如谎言。为此这必须是一场感性暴力的直播,但钟情“纯洁”暴力的观众怕是不会理睬这些过于直白的隐喻。 |
|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
|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 |
|
荒诞么、其实不荒诞、不荒诞么、其实挺荒诞、生活就是这样、 |
|
很强!灯光画面剪辑音乐都表现出一种混乱与不真实。颜色经常在黑白和彩色之间无规律的切换。挺复杂的片。ps:在印第安人那段有段中国歌曲。 |
|
做出这个电影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人,最有趣的人,最怀有悲悯的人。 |
|
几乎不看暴力,但这果然经典。 |
|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
|
Oh shit!疯了我!杀了我吧! |
|
别人眼中名作 我眼中的败笔 |
|
说不出哪里好,但着实有某种很真实的东西感动了我!人是本恶的,压抑和改变是两回事 |
|
神作,风格独特的神作,镜头晃死人,音乐美死。不要看成是简单地暴力片,要从电影艺术上去欣赏,就好多了。 |
|
彻底信了。奥利佛斯通就不是我的菜!及时昆汀的本子也对我没用了。 |
|
我想如果不是课堂作业的话看了个十几分钟我就会关掉,但后半段的监狱部分挺嗨的,一度让我觉得整部片子是不是大家都在嗑药的状态下拍完了,电影本身挺好,不过后现代意味的画面太多,让人疲惫,但剧本不错,一看果然是昆汀写的,所以斯通的镜头和昆汀的本子弄出了这么个玩意儿,我也不知道说神马好了。 |
|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
|
我看过很多暴力美学 甚至是暴力血腥,都能感到即使 穷凶极恶的人也会有人性的一面,可这片子完全市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丧心病狂,人没点人性,就不是人了,还不如兽!豆瓣有一些人看完这片子都说"解放天性,释放血腥"解放天性并不是你杀戮的理由!! |
|
大量元素和类型的拼贴,其实都是在讽刺当下大众传媒给观众所造成的误导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小罗伯特·唐尼所饰演的记者就是典型的以收视率为导向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精神荡然无存,杀人狂被当作全民偶像,也在暗示娱乐至死的当下,所有的信息经过新闻传播后都被过度娱乐化,人们离政治越来越远,同时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只会在家中吸允着手指盯着电视的沙发土豆。社会暴动固然严重,但已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已经可以用极其麻木的心态去面对这类刺激性信息。震撼新闻过后,紧跟着的只会是下一条震撼新闻。主角二人的关系不禁让人想起《雌雄大盗》,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会被定义为“迷失”,然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掠杀,恶魔长存于人心。 |
|
形式上玩得花里胡哨,但我一直觉得60年代午夜牛郎这么玩玩也就算了,毕竟那会儿青年人荷尔蒙过剩严重,到了90年代还这样玩就稍微有点不思长进。关键是玩得不酷,昆汀自己写的故事让斯通来拍真是坑人家。斯通是多严肃的一个人啊!他还是更适合拍华尔街、刺杀肯尼迪那类故事,影片绷得太紧,酷不起来。 |
|
某些同志别再说《天生杀人狂》昆汀编剧编得如何如何了,鞋拔子脸听到了会挥舞一把武士刀冲过来砍人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
|
看他们拼命装酷,我快恶心死了。恶心恶心恶心恶心 |
|
有点难以置信,那么热衷主旋律战争政治题材的Oliver Stone,会拍出这样非传统叙事的奇葩片,关注了人性深处被隐藏与压抑的一面,与这种“纯真”的恶相比,所谓的善良反而显得虚假和做作了。 |
|
无道德无约束无逻辑无区别的杀人,加上五光十色的剪辑,不着规律的音乐,前一个小时会让看的人被整到崩溃,然而随即的监狱暴乱又使人陷入魔怔般的痴狂,可以说,奥利佛·斯通是个疯子,但不是冯提尔那种疯,而是黑旋风李逵的那种疯,毕竟此片昆汀也掺了一脚。 |
|
在影像中寻得丝丝快感,真心看high了。这是无法与人分享的佳片。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暴力的困兽。 |
|
这个电影出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女孩儿,被吓到了。自此以后,没有勇气看第二遍。 |
|
那乱七八糟的镜头剧情和对白令我很有拿把枪爆了里面所有人的头,特别是骚萝卜头塘泥 |
|
多种表现手法,艺术感强,略晕。糖泥叔还是老一点儿好,现在是雅痞骚叔,当时是二逼青年。所以骚年们,现在弱逼没关系,多年熬成叔以后就不成功便成仁了。 |
|
Cohen的歌声一响起就开始激动爽,资料馆重看感觉这片糙了,但还觉得是部1994年的另类经典,它的乱杂碎多达三千多个镜头的剪辑依然晃得眼睛疼,看评论道德逼一堆批判的,我选择他们的对头装逼犯,遵循十多年前初次看剪辑版的惊艳打满分。 |
|
蒋峰:“我没敢说我是要把书写成像 天生杀人狂 那样 教科书式的电影”:想仔细了解学习下怎么就是教科书了,电影技法大杂烩,都出现了哪些。长评一个也没解释,都是从情感角度说自己感受的。只有一两个短评 提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
|
来个故凉做我女友吧,我们一起来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你先把你爹妈杀了,然后我们一起激情旅游,路上想杀谁就杀谁,然后可以让世人崇拜,我们比德州皮革脸混的肯定更好,因为我们是偶像派杀人狂,我们进监狱,我们在里面照样大杀四方,最后我们一定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来个故凉吧,亲,给我个机会呗 |
|
怎么还有人对这种片说没有杀戮值得原谅。拜托,don’t take it literally. 荒唐言是假的,辛酸泪是真的。大暴动是假的,但苦难和罗曼蒂克是真的。主流通过传媒掌控每一个理智的角落,而疯子只有在疯子电影里自夸一句纯洁,这就受不了了?阈值太低了,共情力和想象力都太差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