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
|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
|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
|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
|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
(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
|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
|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
|
哥舒翰,未降。 |
|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
|
我tm哭成狗,我要刷十遍 |
|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
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
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
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
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
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
以下为影评:
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
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
以下为吐槽:
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
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
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
|
神作!今年四十有三,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我女儿问我俩口子,你们哭什么,没觉得那么感人。是啊,即使炎黄子孙读懂中国,也需要时间。 |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
|
小孩子在闹,年轻人在笑,中年人在默默流眼泪 |
|
李白是豪爽,不是郑爽啊😖 |
|
孩童们沉浸其中,大人们老泪纵横。
诗只是媒介,拍的是人生起伏,悲欢离合。 |
|
按理说168分钟也不算短的,但是对主要人物——高适李白的个性书写自两人相识起便停滞不前,无非是加深了些,通篇看下来两人既不讨喜也不复杂,和我在课本上理解到的没什么两样。所谓诗以明志,做过阅读题的都知道每句诗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只是让片中人物将名诗名句草草说出是没有意义的,足以证明编剧对诗歌之于诗人的意义的认识是粗浅的,诗歌也没能真正融入电影的叙事当中,这点年初的《满江红》就做的好得多。其实主创真正应该做的是用一种画风老老实实地讲好一首诗句背后的故事,跟《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样,不比这么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强? |
|
事实证明,酒喝太多了,是会长啤酒肚的…… |
|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
|
想拍 nobody gives a shit 的爱国诗人高适就拍你的爱国诗人去呗,需要把李白塑造成这可悲样来给你高适垫脚吗?我能理解表现传奇人物“凡人化”的一面,但中国人拢共就这么一个象征自由与浪漫的偶像,就这都要推倒啊? |
|
很好奇片方的目标人群是什么,对于少儿来说有点冗长乏味,成人观众看起来又像某种少儿历史宣传片,讲了绵延战火和乱世失意的人,却没有一滴真正的血。 |
|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
|
看的点映,空镜画面和水墨画是美的,人物建模丑丑的。叙事节奏有问题,后半段的高光挽回不了前半段的颓势。如果追光想要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史诗”类作品,那还是建议创作要依据历史事实。毕竟整部电影看下来实在是有一种“王安石邀请苏轼洗澡”的荒谬感。杜子美天宝元年就能成为李太白的座上宾酒友真的看得人一阵恍惚(毕竟李杜这两位大诗人初次相遇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天宝三年)。本来哥舒翰那段还是看得我挺感动的,结果看到了有科普说哥舒翰是降敌了的(正确与否可以自查),我顿时就😅。只能说,要开发“新文化”系列,就请编剧不要再这样自以为是,请一位文学顾问和历史顾问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后,我对国漫能崛起也是报有乐观态度的,但所谓的“崛起”如若要放弃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极力展现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那还是算了比较好。 |
|
李白都不用修仙了,看了这部电影就会被你们气活:把我的传奇人生拍得这么枯燥沉闷无聊就算了,还把我堂堂超然脱俗的诗仙拍成了一个眼高手低的废物,没有真本事,只知道怨天尤人。
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所有人都是有眼无珠,所有人都不懂我……我什么时候是这种人了?
我很担心中小学生看了这部电影后不再喜欢我了。 |
|
1、这就是i人和e人的区别吗?
2、且不说相貌丑陋,上身与下身64比例真的合理吗? (那个相扑手甚至是73分,这下盘都不稳还扑个屁)
3、剧情看的人尴尬死了,情不知所起,李白随时都跟磕嗨了一样
4、《将近酒》那段拍的不错,也只会让人觉得李白牛逼,而不是动画牛逼 |
|
作为中文系的人,看得泪流满面,可能因为如此高密度的诗句充斥、可能因为高密度的诗人人生轨迹交汇,也可能因为台词里这些诗句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还有可能是因为四十多岁一事无成的高适让我想到了自己。回想起来,当年学古代文学唐宋段,我在注释的犄角旮旯里看到唐代诗人之达者唯有高适,封了侯,当时就特别好奇他有着怎样的一生。这部电影截取高适和李白作为双子星座还蛮妥帖。我对古代文学是非常纯粹的爱,如今却不曾有一点时间满足自己的爱好,每日埋首理论,犹记当年学唐宋段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班去岳麓山的赫石坡上了一堂诗词课,那才是最单纯快乐的时光啊。 |
|
爱国主义诗人高适的故事,李白只是陪衬。疯疯癫癫的李白最后还非常落魄,而高适成了那拨诗人里最有功绩的。李白混不下去想去当赘婿,问了两个人意见,孟浩然说:“当。”高适说:“愧对列祖列宗。”确实就是不在一个层次,李白是仙人,高适是个直男癌,这个电影最不适的感受就是你不得不听这个自称是李白最好朋友的爱国主义诗人、直男癌高适给你介绍李白是个什么人。 |
|
大型动画形式唐诗科普电影,还是挺适合带孩子去看看的。等于以动画片的形式,去视觉化了很多诗歌中的意象或是意境,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诗歌描述的时代和背景,这方面还是挺好的。不过,精华确实主要在诗里,讲诗的部分还可以,但剧情本身其实挺无趣的,甚至有些流水账。大概是套用了一个传记片的常见写法,明写高适,核心却是李白,而暗线则是对大唐、长安以及诗歌盛世的怀念,浪漫主义,或者叫文人情怀吧。 |
|
美的是盛唐诗歌,但不是这部电影。 |
|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
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
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
|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
|
非常像是小县城里面一桌油腻男喝多了大谈我的奋斗,纯纯神经病 |
|
几度落泪却不知为何 |
|
好,咱们全国厅局级干部传阅一下。 |
|
坐了两个小时的牢,听李白顶着歪脸笑了两个小时,笑得我想让他闭嘴🤐。 |
|
不是 李白被黑成这样没人生气的吗 |
|
不推荐任何本科学历及以上的文科生去观看。 |
|
1.别卖腐了!妈的。依然是追光历来的要画面有画面,要剧情有画面。2.高适视角:我那浪荡不羁的前男友;李白视角:我那忠厚老实召之即来的前男友。3.人还是要活得久,只要肯努力,活到五十岁也能当大官。4.杜甫,唐代追星族。5.前半段的李白看起来有躁狂症,建议开点药调理一下。 |
|
这片能得8.2分,多亏了义务教育,观众自带唐诗情怀。同样也多亏义务教育,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抵御住了这波改编。 |
|
别看!信我!三小时起码煎熬两小时!别拿什么没文化、不了解历史、什么类纪录片风格说事;本人历史爱好者,好的纪录片也不这样,别碰瓷纪录片!
剧情:毫无故事性可言,低质量的流水账,平淡如水。人物:除了大男主高适,其他人物塑造一言难尽,扁平片面肤浅且突兀,80%跟剧情无关。画面:人物和动物建模毫无审美(除了开篇的那只鹰),不够精细,特效一般,比不上前作。
难看就是难看,扯再多花里胡哨、标榜立意高深,也是难看!主创们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奈何能力有限,作为电影,很失败。
2号下午看的点映,虽然现在还不能显示打分,但先放个评论,能劝一个是一个吧。两星只给中国历史和大唐文化,跟本片无关。 |
|
将进酒这么天才的东西,你们配画面配点银河和鲸鱼….. |
|
李白过于纸片,高适隐忍、局促、守信、坎坷,非常丰富。李白除了写诗、教高适摔跤,其余的时候都像个二傻子,政治敏感度低,每天神智不清,修道三心二意。浪漫主义也不是说就是傻逼啊。 |
|
蛮失望的,像是大型诗词MV。李白像是中邪了,情节就是李白不得志,然后空口“哈哈哈哈哈!”紧接着开始吟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整个剧情就是以上套的循环,非常审美疲劳,而且很肤浅。不如讲好一句诗词。杜甫建模真的很可爱 |
|
我可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就是中年人看着容易emo。
有人批评《长安三万里》,说这片子剧情平淡无聊,看得人犯困,我看了这番话就忍不住羡慕,是的,羡慕。
我看这片子时是掉眼泪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哥们儿看的时候呜呜哭的像鬼一样,依我之见,《长安三万里》其实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人电影,这里面角色和其处境的流转,真的得是在生活中受过委屈,遭过折辱,甚至心凉心死过的人才能有感触。
影片刚开始时,两位主角是什么心境?
“我要直取长安!叩天子门!”
“你我生逢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何等的意气风发,洒脱率性,影片中后期,两位主角又是什么心态?
“军营生活倒也简单…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人间的道我是走不下去了…”
凡是有过类似心境流转的人,看到这很容易憋不住眼泪。 |
|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完全不同于追光过去作品,几乎是照搬史料,大的改动没有。这导致整个电影碎片化极重,部分情节如同流水账,部分情节诗歌表现力极佳,直接截取当做唐诗教材来看一点问题没有,尤其是《将近酒》
作为故事片,5分。作为传记片,7分。作为教育片(小学启蒙),9分。
画面8分,剪辑7分,节奏7分。 |
|
画面很好,每一帧都可截图做《彩图注音版少儿唐诗三百首》的插画。主创们很聪明,很会借力,盛唐、唐诗和长安这些符号属于自带鸡血进组,“不哭不是中国人”,观众们被召唤出的这一副眼泪,是童年话还说不利索时背“窗前明月光”就埋下的,伏线千里,用兵一时。至于万世巨星·酒缸终结者·最强赘婿·御手调羹之食客·青莲居士,片子给出的,是一个完全按坊间刻板印象写出来的李白,一个一直运行自嗨程序的机器人,缺乏新意,我觉得这是人物塑造上的偷懒。而众口称赞的对《将进酒》的呈现,只一味渲染嗑了见手青一样的豪情和幻觉,嫌浅了,诗的起点和落点是悲和愁,正如李白的底色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要恣欢谑是因为常怀难解的寂寞和哀伤,有万古的愁绪所以才要销愁……但以上一切,如果别人抛出一句“就是个动画片你说这些干啥”,我不知如何应对。 |
|
No. 9938. 《新课标·唐诗》大电影……?有点PPT的既视感,有些大场面戏也居然真是PPT-连环画就这么拍了(捂脸),各种文学史名人大集合也有点“共和国三部曲”的意思。当然最有趣的莫过于电影里面的价值观,对高适和李白一褒一贬,用“对社会贡献”来拆解文学史评价,最后又落回“诗在长安就在”上,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有点精神分裂;但这个点却非常能跟“主流价值观”和当下“功绩社会”的观众共情,所谓“考公才是正道”。《莫扎特》或则可能是一条路径?天才艺术家有没有必要得是一个荒唐的人?夸张点说,当下内娱这种道德洁癖才是这部动画的真正背景。 |
|
对于不吃这一套文化想象的人来说,确实无聊。历史确实是中国人的宗教,你很难抑制住看到某些场景时心中升腾起的莫名的宗教般颤悦。但既然是宗教,现代人就应该用更客观的视角去打破、祛魅,去明白这种令人颤悦的国族叙事是多么无稽,不然的话就永远无法明白片子里的人一心报国却处处碰壁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一心报国”。 |
|
《长安三万里》既不适合大人也不适合小孩的动画电影。
1.节奏比重非常不对,为了高适的主线和家国情怀的私货,把李白塑造成一个浮夸傲慢自恋得一塌糊涂的花孔雀,油腻得不输给杨洋
2.大唐群星闪耀时,每个人匆匆一瞥都是工具人,多数配角面孔化得一塌糊涂,只有迷弟杜甫瞎快乐的世界达成。哥舒翰史上投降了安禄山,又是为了情怀来了一个将军百战死
3.女性面孔几乎不见,对对对,都是诗人不存在女性,最后还要郭子仪高适来个“断背山”。三个小时,只有跳柘枝舞的歌姬那段最可爱
4.要骂的太多,但它不值得我写长文骂,只能奉劝带孩子去看的,千万和孩子们说,这不是历史,这就是一个大唐背景设定同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