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片子在当时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居然能够站在抢匪的立场说话,很有新浪潮的风范。其实就算以现在的水平我也觉得这部片子是相当不错的,编剧涉及的方面挺丰富的。最后他们临死前那互望一眼,觉得真是绝妙,就好像,千言万语都被这一瞬的目光吐露完,多像武侠小说啊~ |
|
在阳光下相视一笑 然后被打成筛子 |
|
公路狂奔,游戏人间。做一切别人想做却从不敢做的。一见钟情说的大概是,我见到你的瞬间我就知道我们必定是同一种人,你的脆弱你的企图心我都清楚的了解就如同我了解我自己。两个骨子里相像的人,这种相像是致命的。我爱你就是我把内心最隐秘的孤独也扒开给你看,我爱你所以天涯海角我也跟随你。 |
|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风潮的产物,除本片外,《午夜牛郎》、《毕业生》等一系列“年轻人电影”都将目标群体对准大学生观众,通过偏离主流的方式来迎合更激进的时代年轻人,试图在衰退的电影工业中找寻出路,获取巨额盈利。
混杂着古怪、轻快调子的《雌雄大盗》显然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的精神财富,让人想起同样机敏并忧郁的《祖与占》,而结尾由快速剪辑和慢镜头组成的高潮部分已经永久改变了电影的暴力表现方法。
相较于本片,我更喜欢受此影响而诞生的后来者——《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等,或许正如伊伯特所说:“它的创新已经被不计其数的其他电影所吸收,因而很难体会这部电影在1967年有多大的原创性——正如《公民凯恩》的冲击力现在看来不如1941年那么明显,因为观众们事先已经看了太多处于它影响之下的作品了”。 |
|
这就是俩二缺 |
|
“他们讲起婚后的快乐生活,
——两个人结伴浪迹天涯,
哪怕乞讨偷窃也要夫唱妇随,
到了秋天就去集市上逛逛,
要不然干脆去打家劫舍,
直到有一天双双落网”
——卡尔费尔德《荒原和爱情》 |
|
如果邦妮和克莱德不是成立了巴罗帮而是建立了党支部,还会被好莱坞塑造成正面形象吗?对银行家不满就去杀银行家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呀,光杀了几个警察抢了点钞票算什么本事? |
|
费·唐娜薇好美 |
|
如果说确实有吸收法国新浪潮的一些能量,但这么一比本片则更凸显了大部分美国电影挣脱不了身份与政治这些累赘的事实,它始终需要太多的大背景(剧本)来支撑这个“没有明天”的故事,就连“We rob bank”都更像一个政治口号... 但不得不承认仍有一些极美的时刻——田地中飘动的旧报纸或是纯剪辑子弹式的冲击,在旧好莱坞已死的当年影片确实显得高明,但如今的我大概更愿意回到尼古拉斯·雷和弗里茨·朗中去找回爱。 |
|
明明是部黑色电影,却如此迤俪柔情;明明是部爱情电影,却勃发离经叛道和随心所欲;加之男帅女靓,能不经典乎? |
|
电影很不错,但是很反感那位只会大喊大叫长相酷似三德子的女配。 |
|
“我是邦妮,他是克莱德,我们是抢银行的。”这样的个人介绍真是屌爆了。能在一眼就知道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人,能义无反顾的随着他逃命天涯,这种相似、这种惺惺相惜的爱情真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还有一个译名叫《没有明天》,我喜欢:如果失去自由,我宁愿投身地狱。 |
|
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男帅女靓的,衣服都那么有型,果然当抢劫犯情侣没有范儿是不行的,就算被打成筛子,死在一起那也是浪漫。当然一切是否来源于克莱德的性无能就不得而知了。。。那个分贝超大的女的是当年的最佳女配吗?瞎了。。 |
|
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知道我们是同一种人。望着你的最后一眼,我就知道我们死而无憾。 |
|
当克莱德得意且满足地摸着枪,这个人物的秘密就完全暴露了……汽车服帽,新浪潮的美国化以及类型化。 |
|
故事就从“敢与不敢”开始了……好就好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犯罪视角。有几个场景仍是很经典。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女强男弱,邦妮更加敢出位,克莱德一副肾虚的样子。 |
|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情侣之一,影响后来者无数,包括邦妮的穿着打扮至今仍被无数时尚媒体和达人效仿,我相信很多人会为了美艳动人的邦妮去抢银行,也有人愿意追随于英俊单纯的克莱德,但只有他们俩才是最适合亡命天涯的天生一对,就算没有明天。 |
|
路边响起阵阵厮杀,在追逼一双银行窃贼。路中把今生虚空驱散,愿给她送上风光今晚。继续去路,已断退路,浪荡也要给你,我的一切! |
|
「我俩没有明天」这译名绝了。 |
|
1934年生命终结,两人全身大约被射入150多颗子弹 |
|
他们想要逃跑的时候,身旁总有车,但最后却无法逃离命运;犯罪电影之所以能得人青睐,是因为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念并在观影中消解潜意识中的暴力。 |
|
看似充斥暴力,实则满是情欲,开场如此挑逗,结尾又无比温柔,相遇时虽活着却破败残缺,分离时已死去但完整充盈;新浪潮遇上好莱坞,充满强劲的生命力。 |
|
经典!转引一段评论:克莱德这个人物以"性无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影片的几个段落中,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没有凶狠残酷的表情,有的只是在邦妮面前的软弱。故事中社会大萧条带来的是经济贫乏而拍摄电影的六十年代所面临的是精神层面的困扰,克莱德的形象喻意着的 |
|
用绝对自由这个悖论来阐述社会角色扮演,我爱巴罗帮如此才华横溢的游戏。作为公路电影的先驱,它的形式就是意义,就好比费唐纳薇戏剧化的情绪表现,它并不是零散的喜怒,而是连贯的反抗,存活在任何一个时代。 |
|
對於世界的性無能式的反抗,狂躁的只是年輕的衝動,激情耗盡就必然毀滅。 |
|
没有被两人的关系打动丝毫的我,私心只能把它归纳到吃重延伸意义的经典梯队里去了。而借大萧条做的那点春秋笔法,想了想不至于无病呻吟,但起码还是有些吟不对症吧。最后无论直接或间接,能让我切实享受到新浪潮魅力的作品,至今仍不超三部。 |
|
得奥斯卡奖的女配角好像男人假扮的哟,汗。Bonnie好美,衣服很潮~ |
|
经典。喜欢邦妮的扮演者,为她的风流不羁倾倒。邦妮和克莱德,他们没有目的地,只有远方。 |
|
看过好失望啊,男主角一看就是在作戏,表演的太做作了,还有他哥哥和他哥女朋友,表演的又假又像疯子。这种剧是怎么风靡一时的?除了配乐还不错,剩下感觉不出什么亮点。一群疯子神经病的故事,表演的还那么做作,情节也假,典型好莱坞。真不知道男主迷人在哪里了?现实中操了几千个女人风流真不是盖的 |
|
这部电影至今能被讨论的唯一原因是戴迪艾伦那开创时代的剪辑,错位剪辑,似动现象,声桥的运用影响了至今每一部电影的剪辑,如果你曾一帧一帧的在剪辑台上拉片的话就会知道此言不虚。错位剪辑的佳话甚至被出成考研政治的大题,可见此君影响有多大了。 |
|
本片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八项提名,并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埃斯特尔•帕森斯)和最佳摄影奖 |
|
《你只活一次》和《枪疯》珠玉在前,本片毫不费力地奠定了基调:游弋于致命疯狂中深入骨髓的快感,但这种反抗对于社会苛疾而言,本质上是无力无效的(性无能);对国家机器的控诉,贫民都痛恨银行而对他们产生行为认同,片尾那滔天的子弹是对暴政罪恶的展示,也是他们生命快感的终极高潮!【9】 |
|
【B-】这剪辑和叙事跳的厉害,以及各种越轴机位,不说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呢(一查他居然还真是原定导演)欣赏不来这种手法,女二号长得真像杰克尼克尔森 |
|
我觉得更多是一个旧好莱坞体制里的人拿着新浪潮和青年文化里的元素跟了一把风,据说三人行的设定是想模仿祖与占,结果拍着拍着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那个加油站小子跟邦尼完全没有化学反应吧?既没有古典好莱坞的精致,也不像逍遥骑士、五支歌那种真的找不到出路的抑郁 |
|
“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吸收了新浪潮的电影语言。一个浪漫的血色悲剧,结尾抵达肉欲的时刻也抵达了生命的和谐。无限接近自由,直至肉身陨灭。犯罪是他们对无畏的爱情的见证,更是对狭窄的生活乃至时代的反抗。上学期类型片老师的心头好。片中二老今年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联手闹了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乌龙 |
|
”我只能说他们没有做错,会去他们的葬礼献花的“ |
|
真心不喜欢这部片子,不知怎么这部被大家视为经典的电影而我却体会不到里面的内涵,真是鄙视自己 |
|
坏人最后还是被好人陷害了。 |
|
总算在大屏幕看到…公路…“光”天化日、活泼配乐VS连续犯罪,收尾如圣徒飞升入天国般亮丽…米国女文青的精神冒险史,有因的反叛…传播学课题,猫鼠游戏式舆论角逐…突出爱情,削弱社会批判…唐娜薇美型…女配聒噪,尖叫声惹观者厌恶,亦成对侠盗二人之美化…母女再会一场如梦似幻… |
|
画面很美,故事得看到结尾再回味才有味道 |
|
新好莱坞序曲,非传统叙事结构,纪实美学风格。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对道德规范的质疑。对后来一系列公路片、暴力片均有深刻影响 |
|
电影抓住了时代脉搏,故事中抚慰了大萧条下压抑的人性,故事外抚慰了美国人力不从心的精神世界 |
|
中间睡着两次 |
|
如果我们明天早晨能逃出去,重新开始,而且没有前科,更不会有人追杀我们,你会做什么? |
|
不 喜 歡。伱囊獲68年奧斯卡的八座小金人昰伱的事 我不一定就要喜歡伱.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 是我一定要喜歡的。 |
|
阿瑟·佩恩,新好莱坞电影的开山之作。反英雄式的强盗片,以男女主爱情为线索,警察政府作为其对立面,导演还安排公众对其的追捧。其实,大体的风格就是旧好莱坞借鉴了欧洲文艺风。 |
|
They are young, they are in love and they kill people. 此刻宜听达明的皇后大盗。浪荡里我跟你。瑰丽一刻,珍珠冠冕。共你凄风苦雨,披星戴月,沙滚滚愿彼此珍重过。非常新好莱坞的电影,反叛,年轻,浪漫,任情恣肆而又迷惘如小动物。 |
|
#2020.12.08 重看,《邦妮与克莱德》是那个时代的回响#新好莱坞开山之作,受法国新浪潮影响,与以往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相比(浪漫的爱情故事、中规中矩的镜头语言、守旧的观念、保守的叙事)。它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在这样一对亡命鸳鸯的亡命天涯之旅中,充斥着无政府主义和犬儒主义的态度,开头充满性诱惑的人物出场,人物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用另一种视角去审视罪犯,剪辑、音乐、飙车、枪战、年轻一代人的迷惘,和六十年代的美国都息息相关。人们需要这种犹如迷幻药一般的刺激,在抢劫中、在报纸上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一次次逃亡里体验生命的激情,向着传统俗念、向着固有的一切开炮。它和《逍遥骑士》有着相似的内核,他们在向世界发问,却总也找不到答案。 |
|
本来是个很精彩的故事,结果被编剧弄得这么无聊,而且人物完全无爱,甚至让人觉得很讨厌,警察一出来我就暗暗叫好,还有那个男人到底怎么回事 |
|
又慢又硬。主题和角度比较超前,但拍摄观如今已被淘汰。我还以为女配是男人,和哈克曼是同性夫妻,另一对是性无能夫妻,这剧情放在60年代多惊异,可惜不是。哈克曼年轻时和诺顿长得真像。男主角的眼睛看着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