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柏林最佳编剧。这个奖发得有点……这个重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还算是挺巧妙的(所以剧本奖真有点顺拐),但是导演手法真的非常分散观众注意力,看完马上复盘再看一遍才算是基本把情节点(以及导演的诸多设计)连上了,沙内莱克的时空观念还是挺厉害的,尤其完全不交代时间和地点过渡的手法还真是挺迷人的;视听上可能还是受布列松影响比较大,一些身体局部特写的张力相当不错。总之我真还是不太吃得下沙内莱克的片子,但这次已经算是比上次那部《我离家了但……》体验要好很多了…… |
|
待重看。 |
|
待重看 |
|
#二刷 #26022023 #Berlinale #ZooPalast #Competition 故事上改编自《俄狄浦斯王》,开场交代了男主的身世,父亲杀死孩子未果,母亲在山下死亡留下孩子,父亲在山上被抓留下眼镜,眼镜传给了Lucian。长大后男主推倒Lucian(弑父)造成其死亡但只被关一年,认识Lucian的青梅竹马女主相爱结婚生子(娶母),女主发现男主是杀害Lucian的人无法接受遂自杀,最后一切释怀。#一刷 #21022023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极简主义风格。模特表演,高效推进剧情,空镜转场,极少的对白,去戏剧表达。镜头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少有的推轨。空镜转场推进剧情。听上利用唱诗和音乐替换了布列松的内心独白。 |
|
奇作!以神话为龙骨,时代环境不断流变,音乐也从圣咏变到流行,一双脚,一副眼镜,挑起不变的秘密,是为music。虽有宿命论之重,也有偶然性之轻:路边的车祸;俄狄浦斯盲而复明;悬崖上的壁虎。 |
|
我连看了六十多个投影仪屏保 |
|
前三分之二真的牛逼,电影的平面性质和立体幻觉互相拉锯,平面上把空间往外撕扯,同时遮蔽和压制纵深,然而纵深方向的运动就像透过一面橡胶刺向观众的利刃,这种从天罗地网中渗出来的无可抗拒的力量,完全无愧于影片重现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宣称。此外,儿童和布列松式表演的冲突,音乐和静止,时间流转和跳跃的节奏和速度……也都营造出莫大的张力和悲哀。这才是电影啊…… |
|
2.7分 |
|
時空錯亂布列松 |
|
夏娜莱克太天才了,在极度剥削的语言风格里如此地塞入完整的歌队功能(除去作为治邦者对立面的臣民意见),完整地遵循古典学的思路去发挥肃剧中弱势而偶在却命定的禀赋 /// 当然是剧本奖了……绝对巧妙的剧作铺排,诅咒、命运、盲目、乱伦、嗜杀、大脚、臣民、城邦各种元素穿针引线式的分布和互渗,在混沌背后对肃剧结构仍然保持破坏式的忠诚;神意或预知的功能被混淆点缀在若即若离、结伴而行的过程中;歌队以music的方式切割文本,归纳结构,但不再承载批判性的公共意见,倒不如说是被放逐者剖白式的自陈,对称位置上克瑞翁缺席——我们孱弱的俄狄浦斯不再担负好僭主的角色。 |
|
相当的诡异,没有人物、没有结构、没有情境的电影,但却需要智力的干预才能运作。它亦是Aftersun的反面,因为夏娜莱克解除了她电影中所有特写和手势的情感意义。而间离法的生效也意味着观众不再投注感情。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仍旧无法认同夏娜莱克的时空观。@Berlinale73 |
|
8.7 相对单调静止的日常现实景象中存在着可能流血的伤,其中也存在神话和戏剧的基调,声音的感染力、尤其是现场收音的现实质感,更便于激发观众的感知和想象,开放的叙事也许只是存在于片刻的肢体动作中。摄影机更多地对准人处于柏林郊区户外的生态环境,也更便于发出一种温柔的注视,记录那些缓慢流淌的时刻:一首乐曲、一次步行、一套动作... #SIFF2023# |
|
【HKIFF47】敘事性被完全削弱,攝影機關注著緩慢的日常,音樂及聲音被凸顯出來。放映完有一個人想帶頭鼓掌,但沒有人響應,略顯尷尬,大家應該都睡過去了吧 |
|
希腊神话结合音乐的现代演绎,这个西方视角真的让人感到无比疲惫。为什么总有电影创造者,流连于自己创作的空洞虚假的精致影像里,对当下世界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悬浮且机械,孤芳自赏。 |
|
极少的对白,主要在以画面和构图叙事,前半部分是很成功的,一些看似静止的图像在严谨的缓慢执行之中产生信息量、情绪和对于人物历史的回顾,时间线的转化让人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却又顺理成章(有些希望可以从这方面更深入探索人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音乐有在揭示人物内心但并无特别之处。后半段逐渐失去了张力,对于已有角色的刻画没有继续深入而转向别处,整体有些高开低走。但通过影像构建出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暗潮涌动的叙事本身已经很迷人了,是不是对女性导演过于苛刻了 |
|
理解无能。大晚上十点多顶着几天的疲惫和困倦给我看这?我一般很少会给自己看不懂的片子打一星,但鉴于这部给我带来了久违的煎熬和难受,我只会觉得导演是pretentious而不是figurative |
|
“悲剧的诞生”。如果未曾看见,要眼睛何用;如果未曾相遇,要时空何用;如果未曾离去,要诗歌何用;如果奠定的结局无法纠正,那么再次演绎的必要又有何用。悲悯的情绪隐隐渗透情节画面的表象,在这浮祢的表象之下,又有何种深刻坚定的灵魂挣脱投入河流,这种力量,超越生命与死亡,引领我们走出遥远边际的迷雾,洗褪声嘶力竭的歌声。在俄狄浦斯王的经典故事中,夏娜莱克深谙戏剧的奥秘,却选择用肢体拥抱观众,提炼纯粹,将每个动作献给足以凝滞时空的美丽中,惊叹于画面简单的同时,也在惊叹着冲突与对抗的安宁,仿佛一切烟消云散都溶解在声音旋律的谜杂中,一种交融了人类精神与躯体的独特感官体验,它超越所有已知信息对话界限的极限,这就是「音乐」可以达到的:雷霆万钧的轰鸣穿过山谷抵达沉溺语言的海滩,多么弥足珍贵的佳作。——25'SIFF |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
4+
难以名状,就像音乐本身 |
|
又是各种各样的缺席,人物表现绝望的方式就是不表现,像提线木偶接受命运的牵引,直至主体性完全陨灭,但很难说在亲密的拥抱里是没有人的感情的。 |
|
一部叫Music的片第40分钟才听到Music,今年柏林最大热门也就这样了吧。夏娜莱克当然不是那种拍个片从头到尾连个一以贯之的审美都没有的垃圾导演,但观众来花时间真听真看真感受,不是来看你孤芳自赏的。 |
|
(一旦熟读俄狄浦斯)太简单了点 |
|
过于形式化地诠释了俄狄浦斯的故事,时空的切换完全没有痕迹,这点对观众理解上不太友好,借着几个意象(眼镜,受伤的脚)暗示某种共性,不是很喜欢。 |
|
【Siff2023】感觉发明了一种很新的东西。原来不用打乱时空叙事,仅仅做减法就可以陌生化古典文本。抽取了俄狄浦斯王的纯伦理内核,在城市和郊外的空间切换中完成了简明的家庭故事。借毛尖的五官电影说法延伸一下这是四肢电影,显然吸收了很多的布列松,静止的面部近景和固定远景长镜头交错,也蛮新古典,笑死。中间有段器乐好好听啊!结尾也很漂亮。 |
|
3.3分。
概念,都是先行概念驱动,当然对身体部分的特写还算有灵性。 |
|
实在是很讨厌这种明摆着“我要挑战观众耐心”的片子,音乐好听也只能两颗星。 |
|
5.0 诚实地说,正因为全程清醒,所以观影体感被无限拉长,只有歌颂的时刻给予我属于电影的体验,其余的时间仿佛被钉在座位看了400多分钟的装置艺术,少有地被影像折磨到窒息。人像道具一样拼摆,机械,木讷,着实可以赢得影评人的热烈掌声,不外乎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真的越来越厌恶这种概念先行的“佳作”,想念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 |
|
7.5。夏娜萊克延續著前作中對於虛構電影真實性的思考,終於選擇剪除近乎一切的情節枝蔓、人物性格和台詞,以上帝般冷峻且擺脫塵緣的視角注視著凡人困於命數輪迴悲劇中的日常片段,從而復現了肢體、音樂和攝影機視點獨特也是最為原初的敘事建構能力。 |
|
4.5 夏娜萊克對伊底帕斯神話的現代重述,敘事的斷裂,時間在其間不斷跳躍和流逝,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姿態、運動本身的「無意義」奇蹟般地顯現。靜默下的神性;感覺的強度及張力一一對身體局部的特寫,如緊握的手、受傷的腳、目光的注視等;音樂成為開放式敘事的核心,屬於世俗理性的符號-編碼體制為日常動作的非理性、無意義所瓦解,最終吸引我們的是:一次郊遊、一次吟唱…… |
|
我没看明白,我就想知道如果不看简介和导演访谈,有谁看明白了! |
|
三星半//一如既往或是变本加厉的夏娜莱克 抽象和抽离的叙事结构足以吓走观众 而她一直以来致力的时空构建在这个故事里呈现出恰当的戏剧性//俄狄浦斯的弑父来源于亲吻 盲眼也不再出于主动而是渐性事件 爱情则是自由选择 原本属于歌队的音乐既更直接地传递情绪也承担勾连人物与叙事的任务//水流之下交叠的手和其他被聚焦的肢体 实在太布列松了 |
|
抽离了叙事之后只剩日常生活的情景片段,时间在此之间不断跳跃并流逝,平静表面下暗涌着戏剧性的生活碎片中,流淌着更为优雅诗意的韵律。 |
|
依然看不太明白夏娜莱克,只能说比上一部“好看”很多。。。 |
|
#SIFF06#目前过半上影观影中的最佳影片,远胜过导演之前的《我离家了,但……》。安格拉·夏娜莱克摒弃了前作中漫长且无意义的辩论与对话,将时空进行看似无序实则饱含深意的错乱,并巧妙利用优美的影像设计与各色音乐的加入,将一个老套的故事焕发出了现代的灵动,产生了一种溢于言表的高级感。透过此般看似让观众无聊到底的手法,却在平静中完美表现了她对于这种独特情感的充分理解,呈现出“柏林学派”生生不息、思想愈发蓬勃的事实,让人刮目相看,思索良多。 |
|
@朵云轩
对不起,只看了一半,但也足够厌恶了。演员彻底沦为工具,成了装置的一部分。长镜头无聊沉闷到令人昏昏欲睡。这是给我们看的电影,还是导演的自恋?听了半小时的苍蝇嗡嗡叫,半小时海浪声,音乐也不好听。出字幕之后的音乐倒是想着叫醒我们了,还打了个响指?那我也打一个响指。 |
|
#siff4.5 受伤的脚,注视与死亡,没有选择重铸古典解构古典而是以符号暗示框架以最大限度保证创作的空间,注入了某种不可名状,流动的混沌大幅度削弱叙事和讲述者的指引,不要求你进入,而是注视和感受,取而代之的固定和慢摇,用来佐味的推轨保证像在海上睡着席梦思般的质感
一种拥抱,一种托举,从古典咏叹到流行乐曲,从乡间小镇到现代都市,相同的死亡和注视,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横向纵向的拉扯,身体的展示和表演 |
|
音乐。 |
|
把每一场戏看成是一个短视频,不同类型,不同精彩,而视频与视频之间的缝隙是 音乐/吟唱 与时间。 |
|
喜欢。 @SIFF2023-百丽宫协信 |
|
soundtrack不错 |
|
眼镜的本体论研究,感觉是银魂看多了 |
|
siff23 |
|
美丽中蕴藏的危险,极致的个人风格与表达,故事基本全靠镜头和音乐来推进,以为开始看似漫不经心的画面只是风景那就大错特错了,看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多么重要。歌曲太好听了,特别是在大银幕配上画面又增加了一丝神秘感。 |
|
状态而非过程,结果而非变化,音乐成为悲剧性显现的前兆。 |
|
用最精简的情节重写戏剧文本,用最似戏剧观感的方式呈现场景,但却极力删减戏剧最典型的借助发展情节的方式——台词。2023SIFF-01 |
|
怎么完全尤金格林化了,高冷一点的尤金格林就可以进主竞赛。 |
|
7/10。改编自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的《俄狄浦斯王》,拿了银熊最佳剧本奖好妙啊~~我最喜欢的是绝望的母亲并未走向大海而是坠落悬崖,无声变为更宏大的无声,大音希声。对导演前作《我离家了,但……》没什么感觉,这次倒是看得津津有味,沉迷在雷乃式省略空间的跳切中。整体不如赛尔日·波宗的《唐璜》,音乐的魔力在我这很弱,有些僵硬。 |
|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对于那些不熟悉希腊神话的观众不太友善,再加上简约省略的情节,模糊了时空跨越的处理,以及大量画外空间的镜头,更让人倍觉晦涩难懂。当然,在依稀可辨的故事里,音乐的主题还是能人有所感悟,它能让罪犯洗涤心灵,成为生命救赎的明灯。 |
|
SIFF2#海浪拟作乐章;跌落时空,吻别神话。 |
|
没有希腊神话基础看得挺折磨的,因为导演过于pretentious默认了观众群体的观影背景以及(或许一定层面上)把我们这种低端观众规律掉了,所以我实在摸不着头绪也不懂看了个啥,加上又是我最讨厌的布列松式表演...不过ost还挺好听的 |
|
近似一种歌舞片,吟唱的,舞动的,摒弃话语,所有的动作、凝神乃至呼吸都成为一种舞蹈,随镜头的乐章起伏。最精彩莫过悬崖上的蜥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