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德国电影展】从1961年起,德国开始向土耳其、突尼斯、摩洛哥等国招收客籍工人,这些没有任何技能和学历背景(当然也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人工填充了劳动力市场的底层,成为德国长达20年莱茵奇迹的原动力之一。也掀起了德国第二次移民潮,成为300万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先祖。
这部电影就是这段历史的音乐体断代史。电影走进这群异乡人,翻检查阅他们的收听历史,梳理出一张跨度30年心曲歌单——从土耳其语的乡愁民谣到夹杂了德语的抗议摇滚,从挥金如土的音乐餐厅加兹诺到连德国本土少年人都趋之若鹜的嘻哈说唱,巨细靡遗地披露了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尘与雪,梦想与光荣。 |
|
片尾彩蛋很浪漫。
(我的关注点竟然是导演最后到底有没有跟歌手回家……) |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Panorama Dokumente-全景纪录片观众奖。在德土耳其流行音乐史。外籍劳工如何进入德国社会这个脉络挖得特别充分(包括工运与各种抗议歌手,以及后来因移民和两德统一带来的种族主义问题等等),史料不错(有很多影像资料),不少歌很好听(尤其Derya Yıldırım),在德国观众那(尤其土耳其音乐重镇柏林)肯定特别讨喜,但其实真应该花点力气做做媒介考古学……片尾插了个很可爱的VR彩蛋。 |
|
3.5 结尾彩蛋真的在月球上弹了!很好地梳理了音乐对初代和后几代移民的不同意义,不同流派的发展轨迹,以及土耳其语转变为德语歌曲背后身份认同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是,音乐艺术从来没有停止反抗,始终都在表述、呼吁、发泄平等问题,而这对于我们这种音乐荒漠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
|
作为一个城市研究和香港研究的狂热爱好者,看到这部纪录片真是惊喜,里面有很多点和我想诉说的东西都是共通的,原来全世界的移民记忆和造梦经历都是相似的,管它美国香港还是德国,几度落泪是因为土耳其音乐共情能力太强,应该是我以后还会回顾的纪录片吧,导演制作电影的过程就像是学者研究的过程,在档案室里整理档案,哈哈! |
|
非常好听!!!!!热烈的燃起对土耳其的好奇心。蹲资源细看。 |
|
#德国电影展2023# @APM。以音乐讲述的移民史,包罗万象,有趣好玩,从各个方面与纬度展现了移民困境、种族与不同文化的隔阂与碰撞,极具人文关怀,有些片段感慨万分;早期素材编排得厉害,歌曲都很动听,在了解其中历史内涵后更令人动容;唯一累的就是需要一直看字幕…而本片台词量又极大。四星半。 |
|
很好看!太长知识了!谁知道Bülowstr. 地铁站三四十年前是土耳其音像一条街呢!很多音乐的确很动听,其背后的故事更让每个有移民背景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就是影片中所说的,土耳其的音乐家那么多年来无论销量多高,也永远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因为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的音乐都一个调。就在之前在小说中读到,白人看黑人的面孔,也只会注意他们的肤色罢了…. |
|
#2022德国电影展# 电影叙述的不仅是土耳其去德国的移民音乐发展史,还是这部分移民60年来的艰难生活。虽然时代在变,但他们的身份背景不会变,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在变但却变得缓慢,新的一代依旧处于迷茫与困境中。 |
|
Cem KARACA唱的其中一首歌 Emrah 英文歌词,像一首诗。英文歌词(节选):I stopped by a sapling in the morning
I said ''Are you sad?''
She said ''no,no,no''
Your white hands are hennaed
I said ''It is a holiday''
She said ''no,no,no,no,no,no''
Your white hands are hennaed
I said ''It is a holiday''
She said ''no,no,no,no,no,no''
I said ''What is pearl''
She said ''my teeths'' |
|
喜欢!像是《第七人》的延续 |
|
“德国突然变成了一个移民国家。”我们说东南沿岸的小岛是“亚细亚孤儿”,在德的土耳其人是不是也一样?
Berlinale72 - Panorama |
|
#fRUITYSPACE# 德国的土耳其劳工移民音乐史,谁能拉个歌单啊我太喜欢了! |
|
移民工人、“地方性”知识、“失落”的人⋯⋯这么多场景和议题搭建的台上,音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关心的可能已经不再是历史,无论是身份的历史,还是叙事的历史,这些历史只能给观众读者以“尴尬”,巨大的“尴尬”,在我们的世界里,不正是这样尴尬的人讨论着尴尬的问题并带着所有的东西走向尴尬吗?所以我很能理解在影像的结尾,一个又一个镜头再一次“对准?”受访人,我们拥有那么多“口音”“视角”“办法”,无需考虑或者不考虑它们,我们就可以去行动,“他们辛勤劳作,心里充满爱”总是这样的曲与词,疏离的清淡的,捆绑在我们的腰间,和我们一起走向的“地方”,但这也是一个过渡的“地方”,这是音乐歌唱记录,我们言说并被言说,最后我们要去往哪里,去往我那里。 |
|
很厉害的纪录片,用音乐把客籍劳工与外来人口这么复杂的话题串了起来。很喜欢影片结尾的观点,面对种族主义,是一些坚定的发声和自我表达,以及不同文化中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不同的群体和解 |
|
这纪录片结构更像是图像与音乐串联的民族志,社会学者会使用的严谨程式。土耳其移民在德国所受不公正待遇,职业发展与子女教育限制,难以形成的身份认同,回望但无法抵达的故乡……影片中充斥着没有祖国的青年人,种种话题都寻找到所能承载的历史发生,怅惘又不止此,“that is it”,凝望,“but we have the music”(观于北京春天的地下室) |
|
Berlinale23 Aşk, Mark ve Ölüm
讲述在德土耳其移民的纪录片 从西德为何需要外来劳工(Gastarbeit)开始说起 到73年石油危机 移民抗争更好的工作条件,到89年柏林墙倒塌后,“the boat is full”新一轮反移民浪潮兴起, 全德各地发生谋杀移民的恐怖事件, 到当今的tiktok时代。不同时代的叙述方式是当时的土耳其音乐与音乐人 欢乐而尖锐
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女星在家中面对镜头用土语唱到“Germany you are a lie, I got sick of you” 女星耸肩 消解 |
|
我没准备是个纪录片 但导演除了音乐还说了很多 有罢工有种族歧视有身份认同 但这个话题仍然没有一个happy ending 映后导演说了他们去各地电视台搜集资料的过程 以及剪辑和版权过程 应该是个八十年代生人 第四代土耳其裔德国人 |
|
They called for workers, but human beings arrived. “不一定非要引向政治正确,就要在这儿呆着fuckyou” |
|
240109@ 泰国电影资料馆 | 7,对了解德国新电影的时代背景有帮助(比如以前看法斯宾达的某些片时对当时外来劳工在德被歧视隔离之类的事没太多实感,看完更清晰地意识到那种社会阻力真的是相当大)。另外虽然坐落在离曼谷有点距离得坐火车才能到的Salaya地区(似乎是个大学城?),泰国电影资料馆+博物馆还是可以稍微一逛的(在那儿的纪念品商店买了点小东西比如《综合症与一百年》明信片和默片电影节磁贴,可惜《热带疾病》剧本书太贵也太沉了,最后没有买)。 |
|
#dokka 6.5/10 去年德国比较火的一部片,很少看到土耳其人把自己德国移民史讲得不苦大仇深的。看得挺热闹,阅后即焚。 |
|
像是另一种的《关于我家的一切》,在资本化时代,贫穷的人们开始了金钱流亡,从而催生了新的文化。 |
|
看完立马百度(冷战是45年开始的(翻译搞错了不是纳粹主义而是新纳粹(德国电音74年开始的(美国迷茫一代是一战后跟电影讲的土耳其三代移民的迷茫完全不同,时间也比垮掉派70几年晚一点点8090代吧,现在是土耳其在德移民四代了,wow,学了好多,看到了德土版猫王、鲍勃迪伦、邓丽君.....后面还有种族主义新一代音乐,我也不懂我感觉视角蛮客观 |
|
20230325百老汇电影中心,每年德国影展基本都会选一部音乐类的纪录片,今年这部很喜欢~用近七十年土耳其音乐的发展史和德国土耳其移民的移民史双线交错讲述,从萨兹琴(Saz)艺人、磁带收集者、唱片店主、抗议歌手、歌后、东西德分裂时期废弃的车站改造的土耳其市集的同性恋歌手、摇滚乐队、赌场和婚礼音乐歌手到流行乐还有嘻哈歌手,通过不同音乐人的采访混剪移民史相关纪录片,内容丰富音乐动听~片尾还呼应了片头“在月亮上弹琴”的VR彩蛋~非常爱了!映后录像里导演提到歧视仍旧存在,希望有更多好的作品让世界和平吧 |
|
迟到 |
|
德国土耳其移民小史,音乐作为意见表达的媒介和历史记录的切片,天然适合拍成纪录片,影像版「第七人」即视感。音效和剪辑很赞,土耳其语rap真好听。 |
|
论起名的艺术:如果此片叫作德国土耳其移民的音乐文化影像史估计观众会少些? |
|
今年德国影展选了这部,上座率很高几乎满场,片子也很不错,对于移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碰撞发人深省,片尾的导演访谈也值得一看。 |
|
材料档案详实地追溯1961年移民工协议以来,土耳其社群在联邦德国的音乐发展史。可惜VPN声破天不能用,不能顺着找到其中最喜欢一首1990年代情歌。 |
|
绚烂纪录镜头下的世代土耳其人之于德意志,诚如黑人之于美利坚。从控诉劳工生活的民谣,到暴虐抨击身份疑虑的说唱,一段移民音乐流变史,映照着新纳粹主义威胁下的土耳其裔多代际移民的思想史,在《库尔纳兹诉小布什》后观看颇有背景阐释感。2023德国电影展@百老汇MOMA |
|
21世纪Gastarbeiter看得泪流满面。之前读到土耳其人最开始不能在德国开公司创立厂牌,磁带是家庭作坊录制然后去土超和土餐厅登门售卖的。yüksel özkasap最出名的专辑名叫科隆夜莺。最喜欢柏林墙时代bülowstrasse地铁站的bazzar和婚礼上土耳其各省的歌曲。会重看很多遍的。 |
|
太好看了,迷人的音乐,和时代的印记,少数群体的声音必须被看见。 |
|
欣赏不来这样的纪录片,完全看不进去。 |
|
还不错的纪录片 各界土耳其裔用绳命唱着抗议排外的歌
“想不到德国成了一个移民国家〞
只是想问可否在德影展看到属于德意志民族的片子
|
|
#百老汇# 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也是德国土耳其群体相关的题材。本片可竞争本年度最喜欢的电影,不仅仅是纪录片领域。超级流畅的编排,加上相当有现实意义的内容。音乐当然重要,尤其对于边缘群体来说更加重要! |
|
德国土耳其人的近代移民史和音乐史。彩蛋可以 |
|
2023德国影展第二场@apm北京 |
|
打开了一扇未知的窗户。过去我一直以为德国与日本一样,都是相对封闭的非移民国家,没想到会有这样一段移民历史。在音乐的串联中,展现了异乡人的屈辱、遭受的种族歧视,与试图反抗、抱团和融入的历程。“他们想得到的是劳力,来的却是人。”而当下面对恶化的经济环境,恐怕这种撕裂与种族主义只会愈演愈烈。 |
|
#BerlinalePanorama观众奖 |
|
@Berlinale 惊艳 把音乐史移民史完美结合 幽默而真挚 |
|
感觉每次马上要进入重点的时候就停下来了 关于土耳其工人阶级流行乐和民族融合的素材真的很多 其实应该再好好弄弄 有些感情是很深刻的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一点 经历了几十年 当年的土耳其青年变成大叔聚集在公园 想起了以前在Queen区看到过的亚裔公园 大妈打麻将打兵乓球 其实都一样 |
|
剪辑nb |
|
原来是纪录片,其实看形式只是非常普通的作品,但我总是做不到这样的“客观”评价。不是我熟知的主题,但情感可以再一次相通,我们受了苦,就要喊出来。土耳其音乐好热闹啊,片子里说德国人也喜欢这种音乐,称为stark,“强壮”。艺术表达足够消解人们的痛苦吗,一定不,但人们唱歌跳舞,我们是强壮的 |
|
《2023百老汇德国影展》看了片子才知道根据61年的劳工法案,土耳其,南斯拉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人可以自由进入西德(联邦德国)打工生活。片子概述了从60年代到2000年进入西德务工的土耳其人中的音乐人的音乐变化。从描写乡愁与不公待遇的乡谣(听着和大部分中东音乐的曲调很像)到90年代的嘻哈到2000年的R&B彻底打入德国文化赢得了无数青少年的喜欢,在到2000后又开始有了电子舞曲。土耳其用的萨兹琴外形有些像咱们的琵琶,音色有些像吉他,曼陀林。80年代疯狂的婚礼现场能收份子几十万以致新娘会和前恋人携款私逃。 |
|
🦧🎥 |
|
@德国电影展 |
|
感觉好看但我睡了一大段 |
|
🦧🎥 |
|
230326apm德国影展1。一部关于德国土耳其移民六十年音乐创作与传播的影像特稿,也是战后经济全球化下的德国外劳接受与冲突史。从安哲处知道的战后对全欧洲都往德国输出劳工的印象再次被强化。画质问题,其实流媒体即可。印象深刻的段落有那个有七年等于被母国土耳其流放的歌手不用麦,还有土耳其移民在婚礼上往新人和艺术家身上塞钱的民俗,婚礼艺人必须掌握土耳其81州所有民歌包括库尔德语歌曲。嘻哈和饶舌里的身份抗争自不闭言,那个把碟卖进了德国商店的歌手被称为改变了德语,也许类似jay,感觉时代也差不多
|
|
3.26 百老汇a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