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是满天星(指细节),聚是一坨屎(指主线) |
|
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四不像的类型、混乱的叙事甚至糟糕的人物设定,你永远无法理解为啥枭雄片也可以拍成三角恋。看得出翁子光想用《一代宗师》的方式以几个人物串联起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可惜只学到了浪漫的外形,却没能学到墨镜王见众生的魂魄,所以电影的人物总是和背景游离。但导演太懂得利用两位影帝的个人魅力了,伟仔弹琴城城跳舞,这比拍他俩枪战要好看太多,从这一点上他又做的很对。原来四大探长的传奇都是幌子,导演想拍的风从来不是腥风血雨,而是风流梦,他对香港真的爱的深沉。 |
|
郭富城和杜鹃跳舞那一整段,也太像德芙巧克力广告了吧😪 |
|
太像b站那些港风滤镜的剪辑合集了 |
|
多一星给伟仔,救命,滥用的慢镜头造成的廉价mv感什么都救不了,date都吐槽杜鹃根本就不会演戏永远都一个表情。 |
|
没有呼吸感的影像,精美但令人疲惫,每一分每一秒都按着观众的头“看,我的调度多牛逼!”“看,我勾勒的时代多恢弘!” |
|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名的剧情时间线是打乱的,但剪辑很顺畅,而风再起时的时间线是顺序的,剪辑却很混乱。 |
|
最大的问题是你感受不到这部电影的主题,好像只是用一种很漂亮的方式,把两位主角的一生平铺直叙地讲了一遍,可是再漂亮也没有灵魂,人物的躯壳里缺乏那个根源的、决定性的东西。追龙的故事拍了这么多遍,翁子光的贡献是什么呢?只是慢镜头和漂亮的调度吗?导演的女性观念从《踏血寻梅》至今似乎也没有任何改变。当他反复拍摄梁朝伟在办公室里独自跳舞的时候,这真是一个男性创作者的自我陶醉,他将无法得到的女人供上神坛,他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种对于权力的、懦弱的想象。 |
|
#HKIFF46 终于在电影节上首映,估计离正式上映不远了,但应该都要降低期待值了。翁子光恐怕太喜欢王家卫,这部电影处处可见模仿痕迹,可这么一个双雄故事变调成《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就不太着调了。故事没好好说就一顿摆姿势摆镜头玩调度,美是美的,但细想就是浪费时间……电影的“戏点”在郭富城,但着墨较少、藏在背后的梁朝伟显然更迷人,而这部由两位影帝+杜鹃参演的电影,本该呈现得比现在好很多。 |
|
4星。两个多小时想展现香港历史,剧情真的好赶,还有点子莫名其妙,又想花样年华又想无间道的…但是演员配乐真的很棒! |
|
想讲一百件事儿,一百件都没讲好。其中不乏《春光乍泄》《雨中曲》《花样年华》《美国往事》《罗曼蒂克消亡史》,继音乐裁缝之后,头次见电影裁缝。 |
|
拍得挺好以后别拍了。(全程想搞死郭富城,我不李姐,but许冠文yyds!) |
|
HKIFF 46;有幸成为第一波儿在大银幕上而且是IMAX看这部的观众。又一次在银幕上看到托尼老师的表演,听到熟悉的声音独白,很满足。影片受到墨镜的影响很明显,杜鹃的形象设计和镜头处理很像《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而托尼抽烟的状态仿佛重演了周慕云。几段文字插入,水坛,时代感的营造像是在看《一代宗师》。可是墨镜的优点在于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很充实,而不是把一个复杂故事讲的碎片化。导演在本片的类型定位上较为模糊。流畅性不如《追龙》那样紧凑,但好在制作更细腻精致。 |
|
能够理解导演说的这是一封写给香港的情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爽片,甚至都没有花很重的笔墨去展现两大传奇枭雄是如何一步步上位发家,如何“一手遮天”的,只是零星穿插了些历史注脚,反而把很多篇幅用在了展现他们的情感生活上,使用了很多风格化的形式。相比过往那些雷洛传、跛豪等经典港片,是不一样的呈现视角,也弱化了剧情张力,但一批演技派飙戏还是很过瘾的。整体的话,前半程因为各种闪回,视角的切换,导致有点散,且由于时间跨度长,多少有些浮光掠影,不太好进入,后半程双雄格局建立起来后明显要好看很多。其中好几场戏真的直接穿越到墨镜的片场,刚好还都是梁朝伟,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大师以及昔日的那个香港致敬,也算是有心了。 |
|
没有墨镜的命,得了墨镜的病。用《花样年华》的慢镜头去拍《美国往事》的抽大烟,但是你的叙事节奏呢?你的内在逻辑呢?你的梅林茂和莫利康内呢?有才华的任性可以称作狂狷,没有才华的任性叫什么?姑且叫做无厘头鸠吧。 |
|
碎片化的故事,看过后也记不住情节,记不住人物,只记得郭富城和杜鹃莫名其妙的舞蹈,廉政署公务员在最后大段的直白的台词,和草草交代的结尾。 |
|
点映,我应该是大陆最早一批看到这电影的人了,俩小时的片子像两个世纪一样漫长,看的我直敲太阳穴。故事讲的不明不白,两位男主的对抗戏拍的若即若离、云里雾里,让我一头雾水;女主的感情戏更是匪夷所思,当贤内助也就罢了,渣男都出轨吸鸦片了,还不离不弃,何苦自己剥削自己,“电影可以还原历史,但是是拍给现在的人看的,要服务于当今的时代观念。”。有人说电影遇到了严苛的审核,所以导致成片不佳,我确实在里面看到了不少敏感的东西:性爱、国党、吸毒……影片里没有一个好人,而一纸特赦免去了他们所有的罪行,最后幸福终老,演职员名单前也没加几行小字,这种叙事我还是从来没有在影院见过,他标志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有敏感内容便是好嘛?是无奈妥协还是噱头恐怕只有导演知道,反正我没觉得这些情节起到了应有的功用。 |
|
梁朝伟是在还什么人情吗。。 |
|
托会长的福,看了优先场。我爱伟仔,眼睛完全离不开他!许冠文的戏也太好了,最后那场ICAC大战英国佬的台词,太有感染力了!导演影迷情结略重,居然犯了年轻导演的通病,贪心,什么都想要,镜头语言也不统一,哪里都拿过来一点。音乐铺的那么满,又什么都放进来,真是听得好辛苦。但有些感情虽然太满,却能看到导演某些灵气的处理瞬间。虽然都有些流水账,但比梅艳芳有料度好多。 |
|
结束的那一刻解脱了 |
|
开头十分钟我寻思这片怪不得有岑建勋,涉及到以前港片不会谈及的英殖时期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危机,还有点期待。结果后面140分钟坐如针毡,人物莫名其妙、台词、编剧、女性角色都单薄无比。音乐cheesy到爆!以后赠票也不看港片了,再见👋 |
|
紊乱的语言系统。
急速剪辑与群戏调度间的矛盾,单场戏高低远近多机位如盲打切换,镜头对焦都成问题,造成故事脉络、空间关系和表演细节糊成一摊烂泥;
跳跃叙事与扁平人物间的矛盾,用频繁的闪回赋予人物沉痛的历史包袱将其定性,演员在跑马灯式的场景变换中摆出或凶狠或脆弱的剪影,以揭开刻板的因果式人性谜底;
佯装严肃的时代背景与矫饰浪漫化影像间的矛盾,生硬无逻辑的风格嫁接,滑稽的文青配乐选择;
导演尚不具备处理宏大叙事的能力,不具备用镜头组合(非演员表情)呈现人物瞬时情绪变化的能力,更别提去深挖帮派运作与主流政治的瓜葛、动荡年代与个体命运浮沉间的关系,但以上种种导演都想要,以实现他的《好家伙纽约黑帮爱尔兰人》之梦。像王家卫吗?像《摆渡人》时期的王家卫。 |
|
大地本来疫情期间院线就亏得很惨了,五年前主投的这部大片,一亿票房都到不了,太可怜了…我还蛮喜欢这片的,虽然白莲花吕乐和狗血三角恋的剧情设定会让部分观众翻白眼吧,但怎么也不至于是烂片啊。美术、摄影、表演都没话说,好几场对手戏都设计得蛮有意思,视听语言比程耳还王家卫。我开玩笑说应该让那位说满江红一千万的大V来鉴定下《风再起时》值不值五个亿,因为看起来真的好烧钱啊!确实以现在143分钟的篇幅是承载不下这部“香港往事”史诗的,它有《流浪地球2》的爆炸信息量,有接近《满江红》的超常片长,有《深海》式的大量浅焦镜头、快切画面,从院线商业片角度来说的确对观众各种不友好,希望将来能放个导剪加长版出来吧。 |
|
取名风再起时,显然是内心不愿一切随风。
最近正好在看香港黑社会史,会发现两地黑社会呈现为截然不同的样貌,他地是由黑社会填补了公权力的缺失,此地是公权力过大,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但最终又殊途同归,只是形成了不同的分肥机制。
说远了,这部电影是对于香港现代殖民史的一次浪漫讲述。导演的情感溢于言表,浸透在每一帧画面里。
不过拨开这些浪漫,影片仍然关于一个问题:这里的规矩由谁来定?这个问题从影片开始就抛出来,贯穿到最后。
好在,时间终止于97前,甚至84前,再加上廉政公署的登场,又与当下扫黑常态化的叙事暗通款曲。但在我看来,它仍然关于港人的普遍焦虑。
只是,这些潜在心事,越来越难令人读懂,也没人还真的在意。 |
|
有大製作的幾個通病 但是痴咗線⋯ 我第一次覺得兒女情長這麼好看⋯⋯ 也是結結實實地嗑到了⋯ 同人文都不敢這麼寫! 偉仔喊咗幾次我就喊咗幾次⋯⋯ 性別意識是差的但是鏡頭表達是好看的(雖然有幾段真是頂唔L順) 在想的是李/杜/曾的角色在本地的女演員群裡就當真沒有合適的人選嗎?我覺得顯然不是的 都只是因為「男人戲」功能化了女演員 男主的人格有多豐富女主就有多功能化 仲有 這麼多「常看常新」的對白真的看得心塞 和一些「唔好俾我知呢段配樂係邊個唱」的時刻 all in all 我竟然會想再看(雖然能預見到結果是受不了男性自信的外現) 為了氣氛加半星 雖然郭富城的毛孔 巨大無比(對不起 字幕都錯到離譜 credits也是 |
|
电影院看到一半出来打的分,整个MV意识流拼贴,比电影学院习作都不如,再大咖的演员都救不回来,还没看的赶紧退票,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
|
少看点电影也挺好的,真的不必 |
|
从郭富城和杜鹃跳舞开始还我票钱 |
|
导演拍得其实不差,有几段戏看得我还挺有触动。但属于非常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整个电影的结构、脉络、人物、情绪,全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说实话,我从来没觉得穆赫兰道有什么看不懂的,但这片我看完是真的一头雾水,不知道导演想讲什么、也不知道那几个角色想干嘛?如果是想表达时代记忆的浮光掠影,建议学学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不是这个拍法。但导演调教演员的手段很好,把杜鹃拍得绝美,第一次感觉杜鹃那么适合大银幕。 |
|
喜欢的女孩被奸污,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母亲横尸在了地面,手里的枪却指向父亲。这命是捡了件囚衣换来的,只是过早吹过了人世间的风。结婚前的长椅上怅然若梦,不想去见证死亡,却一开始就设定了爱情的凋零。鱼缸碎裂金鱼溺于茶酒,酒店焚毁纸币藏于电筒,这一世有风推着浮沉,也有烧鹅濑粉揾食入梦。 |
|
一度很想从电影院里起身走人,至少前二十分钟到底在拍些什么,我真的看不懂。
槽点实在太多根本不想吐,但最关键的是:
怎么会有女人选择郭富城而放弃梁朝伟??? |
|
比《无名》还稀碎、还像王家卫,而且是21世纪10年代的王家卫。梁朝伟继续着易先生或者何主任的重生文学,有时又像是误入歧途的周慕云。可惜杜鹃不是张曼玉,再怎么妖娆也只是个木头美人。 |
|
一时有点不太知道,是《流浪地球2》难看一点,还是《风再起时》更难看一点。总之,好看的电影都是相似的,难看的电影各有各的难看~ |
|
好糟糕啊,背景、人物、关系无一不是塑造表现得大失败的,在浮光掠影之中全然没有建立起来,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表现,比如约会场景突变歌舞片,要路人也要一起跳就太跳戏了,比如梁杜那场“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明信片画面拍法,突然打上文字,从整体上翁并不能将素材糅合在一起,这其实也是踏血存在的缺陷,但踏血是小体量且人物做得扎实,就不太显。电影是探长史诗,影像既缺乏厚重的质感,也不精致,那些陈设和服装都新的不能再新,好像第一天才正式被这个剧组使用,我也不喜欢宛宛类卿的感情模式,在这部电影里只是变成了逻辑,而没有情感,是技穷之技。最让我恶心的是婚宴一场戏,蔡真走下楼休息,坐在椅子上捶腿,这原本是可以写一个女性喘息的瞬间(前有和父吵架说自己选的人,后有为夫君生孩子做黑手),结果这里还要安排上南江男凝,很恶 |
|
Yue ,非常媚俗,你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无数电影,但都是有形无魂,如此杂糅以至于连自己的特质也被淹没。电影从头到尾只在讲述一件事:“男人至死是少年”。最简单的主旋律支线叙事也很失败,看不到香港,只能看到拙劣的美式摄影片场,看不到角色成长的精准过渡,只有错乱的时空,明明是私人的情感为主,但无法感受到真诚(春夏很好)。某几个片段,当我以为导演终于要放飞自我,使他恶心的调度嬗变,可惜半空中就坠落。 |
|
是属于翁子光的香江往事,相比时代车轮下的纸醉金迷、警匪争斗、政治上位的一笔带过,电影更侧重儿女情长,不过慢镜配乐过于泛滥,连叙事主线都模糊了,导演的无节制也让影像风格割接得十分明显,导致整体观感不佳。 |
|
这部电影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导演是怎么调动他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审美、记忆乃至是生命能量,掏心掏肺地、十分刻苦地以电影化的技巧去记录和诉说“我城”的历史和故事。这是属于翁子光的“香港往事”,更是一颗弥足珍贵的时光胶囊。 |
|
洋洋洒洒,一部微编香港史诗,对翁子光在当下电影环境中仍有这般的执念颇为钦佩;然则他对人物的处理都太过浪漫,吕乐与蓝江们在异国他乡忆往昔惆怅不已方显历史前进的无情,磊乐和南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只是略显腐臭的一厢情愿。 |
|
聊娄烨时聊过其叙事中的一组矛盾:时代之硬与情爱之软。《风再起时》也犯了这个毛病。影片借四大探长来讲述香港情结,各类拿来主义式的影像让影迷们怀想起王家卫、杜琪峰、关锦鹏的光影表述。然而,《花样年华》的情爱戏码削弱了风云诡谲时代变迁下的双雄对决,使得警匪扫黑权谋的部分节奏过快,而感情戏铺成得又过于细腻。这让观众在“风再起时”的孤勇与“风归何处”的哀叹中抓不住重点。不过熟悉那段历史背景的观众,估计能很好地把握片中情感与地缘的对应关系:磊乐忘不了日殖期间的小瑜,痛苦地戒鸦片(与英划清界限);南江与他争夺的除了明面上的地盘、势力、金钱外,还有那个来自上海的女人(港陆的精神港湾)。黑警犯罪的皮囊下,依旧是一曲港人的悲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钱都进了鬼佬的腰包,至于上海,依旧是港人无法抵达的耶路撒冷。 |
|
两大影帝加持都救不了稀碎的剧情,怪不得20年拿到龙标要等到23年才上映 |
|
注定会是那种观众意见分歧比较大的电影,影迷观众会很喜欢,普通观众会很烦躁……主要是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三四小时的容量,但又要在两小时左右讲完,那就只能舍弃必要的历史背景,也使得故事的拼接感比较明显。但香港电影还是需要王家卫和他的传人,还是需要有电影人去继续讲述这个城市的传奇故事。 |
|
像一个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的超长trailer……… |
|
3.1 不止一两处段落可以说是灾难,丁可的配乐部门很糟糕,但局部会被引发一些思考。某种意义上跟《继园台七号》是同一种意图:以时间与记忆为核心,在这座城市追忆似水年华,包含电影之爱,望向记忆、记忆里不真实的闪光点与黑色的斑点。翁子光不会回避那些看上去可怖的污点,如恋尸癖的欲望、南江在战争中真正存活的原因等…南江那个角色在创伤后仍能逐渐生发一种隐秘的、理性的爱,比较倾向于将电影理解为包含同性之爱的。对王家卫电影的回应比《无名》甚至更加直接,南江对蔡真并不真的存在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对《花样年华》的引用及其涉及到的对城市旧貌的依恋。 |
|
阵容太鼎盛了,不仅是《踏血寻梅》钛金售后,而且几代喜爱的男星共时诱惑,基本上都能掐准减龄增色的准度,郭富城臀围挤占腰窝的翕动,扇出我追了20年却头一次发现如此相仿的徐天佑,翁子光真会启用被冷遇的俊俏港男,上一回则是李日朗。杜鹃太像被美颜滤镜抽掉灵性波澜的裴斗娜,要是能把戏份匀给张可颐、春夏和金燕玲该多好。其实佷多场面人物都片面,于是电影难免臃肿,难免顾影自怜,倒也没想到几乎滚瓜烂熟的枭雄往事,拍得如此煞有介事地文艺,估计很少人跟我这样不慌不忙,毕竟看他们在这样的光影下表演,仍旧有滋有味。就是梁朝伟春光乍泄一地,转头杜鹃衣服褪下,此时哪有女人的事呢?不过反正这故事,也没什么端正的性别态度。念瑜谐了鲶鱼的音,没了忆如那类名字的深情。夕照吝啬打下,他们诉说日后莫要重蹈覆辙,听得我哎呀一片。三星半。 |
|
每句台词切一个镜头,简直两个半小混剪短视频,观众难受不?莫说人物,连像样的情节都没,靠精装美术和数星星掩盖空虚。可别再拿粗剪6小时当卖点了,就是失控和浪费,大量演员被剪,镜头切快看不到口型。不少旧片手法,街头拉胡琴想黄飞鸿,社团摔粥碗想洪金宝摔汽水樽,连“她不是rachel ”都用了,我们港奴十级大考。翁子光个知识分子样,但骨子里性别意识是基本盘,把男凝当痴情,该不会觉得自己拍杜鹃有何过人之处吧?春夏这种“终陷淖泥中”的角色实则为自己开脱。口上说为下一代,其实是恨上一代得益者霸着不分给“下一代”,写给香港的情书,都是西关风月纸醉金迷,就知道是身恨生不逢时当不了p客。梁朝伟真稳,谭耀文戏碎仍有光。徐天佑演郭天王少年,唉,他这个年纪在上个时代应该是主角了 |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群影帝演技狂飙自不必说,梁影帝的枪戏大概是这个春天粤语片最好的复苏,香港的至暗时刻被拍得如梦似幻,梁朝伟弹琴,郭富城跳舞,杜鹃终于不再是天上的神女,变成了某人的白月光,还活成了朱砂痣。某天风再起时回首,恐怕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 |
|
翁子光野心非常大,我猜他是要拍港版《美国往事》。但效果一言难尽,历史厚重、镜头调度、光影细节和演员表演极佳,组合在一起就变成PPT,要不是画面和演员都撑不下去。
翁子光肯定是要打造严肃史诗的,但浪漫主义和江湖兄弟情的塑造,又是枭雄片的做法。与其埋怨审查,倒不如说导演创作受到投资方的干扰,这么大投资的电影肯定要为市场考虑,导致电影风格一会儿王家卫,一会儿吴宇森,也使该片成为打算走历史史诗路线却又巴望着娱乐效果的四不像。如果存在4个小时完整版的话,那时候再说。
许冠文和谭耀文最佳,谢君豪版跛豪,形象和气质都不符。而何启南饰演那位组建足球队的警长曾世荣,原型就是曾志伟的老爸。国语版给梁朝伟配音的竟然是祖峰, |
|
从来没有觉得143分钟这么长过😅 |
|
有阵子没看过拍得这么乱的电影了,乱的不只是叙事的顺序,也是情绪、人物塑造和故事内核。在雷洛这个IP作品矩阵里,直给狗血程度不如《五亿探长》,粗砺原始cult不如《跛豪》,当然审美优于《追龙》,但不至于跟纯商业片比这个吧……时间跨度四十年,又要讲香港,又要讲多角色——参考《五亿探长》讲雷洛一个人的四十年都用了两部电影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风再起时》的两个多小时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够用,剩下来的片段也是支离破碎。没有佳章,佳句甚至也是寥寥。导演们千万不要觉得请了梁朝伟自己就是王家卫了。翁子光目前的功力,可能还是只够拍《踏血寻梅》这种更聚焦的故事。 |
|
手电照明正义之光,内筒却藏不义之财。
焰火烧烬钢琴袅袅,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黑豹野心虎视眈眈,八卦算尽枭雄宿命。
香江往昔感怀神伤,念瑜旧忆哀愁难忘。
剪辑流水行云~摄影吴带当风~翁子光笔走龙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