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来处不是哪个国家,而是ta的童年。 |
|
“为什么这些门上写着意大利人和狗不得入内?”“因为他们担心狗狗会咬我们,其实啊狗狗不仅不会咬我们还和我们很好。”(大概记住的对白QAQ)“我们的归处不是来自哪个国家,而是童年的记忆。”充满趣味表现的动画电影,看出层层叠叠的小辛酸,在残酷战争、阶级剥削和窘迫生活中用艰苦的劳动和坚韧的乐观换得生存组建有爱温馨的家庭。一个美好的意呆呆祖父母爱情故事。 |
|
浓缩饥饿塞进土豆,浓缩恐怖塞进装疯,浓缩战争塞进头盔制成的吉他,浓缩歧视浓缩欺骗浓缩历史,塞进一个家庭的历史。厚重的历史,轻盈平淡的叙说,太多人死去太多人离开,因此也来不及悲伤。 |
|
A person is not from a country. A person is from a childhood. |
|
#海浪电影周#没想到内容如此广博深厚,是家族史,也以这条线索串起了历史中的伤痕。黏土定格动画的形式,让哀痛的经历变得相对轻松了些,这或许是比较容易的走进历史的方法。讲述者的手不时出现,“触碰”到了亲人与家族的历史,这让整个故事添了俏皮活泼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打通了时空,饱蘸着创作者的深情。 |
|
开头通过手工制作的纸箱小屋的不断更替来形容搬家,在此之后也将纸皮当作木材,成为角色们工作的一部分,导演充分利用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给故事赋予了一层轻松幽默的氛围,也让其中的浪漫逐渐渗透出银幕之外。黏土动画和真实素材不断更替,并采用旁白的形式达到口述历史的效果,充满了创作者的自传性色彩。Cesira认识Luigi的那一天,路人逐渐消失,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他爬上山丘,用镐子弄下一朵花,随风飘在了她的发梢。她打了个水飘,湖面呈现出巨大的爱心。不用一句台词,二人的感情便由此开始。其中不乏许多对于战争的批判与反思,农民听话且容易满足,一战的阿尔卑斯战役,二战的意大利进攻法国,受伤的永远都只有普通人。主观视点的“我”作为真人,采访对象的Cesira却是黏土,或许可以理解为一切并非发生在当下时空,仅仅只是回忆一场。 |
|
2022北影节唯一看的一部了。本来想去感受一下久违的呆梨语密集输入,结果绝大部分台词是法语的。。。制作真的很厉害,包括模型、活动部件、与现实的交互,故事就,一般般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再次发现了呆梨的迷之中华味儿,跨国打工被嫌弃不能进店,这种被歧视可以说是跟历史上的我国人民一毛一样了。 |
|
#12th BJIFF# 前获2022安纳西动画节长片竞赛评审团奖。可以算是一部“动画纪录片”(对口述史和档案的再现,对动画制作过程的暴露)。“后记忆”的家族史与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法国历史的有趣对话。“手工”尤其是“艺术家的手”的机制曝露,以及导演插科打诨式的“乱入”评论,对潘礼德式的“手作”动画方法是一个发展,同时也借用了很多散文电影媒材拼贴及声画关系的技巧,为影片增添很多趣味。 |
|
道具布景都做得好精致,就是小人儿的脸全长一个样儿,每次死人都要等进入到后头的情节才能知道究竟是谁死了…… |
|
在北影节看点冷门的好东西。 |
|
子孙后代用穿越的方式在动画中与爷爷奶奶辈儿的对话和互动,设计的太棒了,剧情的代入感很强,看完是感动和震撼裹挟着唏嘘遗憾的结束,是非常浪漫的一部电影,导演太有才了吧 |
|
旁白和画面两种叙述并非互为注解,也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前者的简洁、平实、直接和后者的具象、奇巧、幽默融汇出一种神奇的效果,勾勒出一部生动的家族简史,并且承担起历史的厚度与人文精神。 |
|
#法国电影展2023# @ MOMA。近乎五星,对家族史的题材没有抵抗力,同时,又如此幽默可爱地创新了黏土动画的形式。幸存者的讲述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遗忘那些逝去的人。ps:片名直译:狗和意大利人禁止入内。 |
|
介入的、纪录片式的讲述和与粘土对话。 |
|
#十二届北影节06# 本届北影节看过最佳的电影,最温馨的故事。毛毡定格弱化了朋友死亡、子女夭折、战争的血腥,保留对事件本身的“记录”,呈现一部丰富的家族编年史及移民史。一代移民的劳苦、女性的负担、现实生计的困难,表现得很准确精炼。最后,毛毡人物和真人的互动及照片的运用是一种新的表现技法,眼前一亮。 |
|
#BJIFF12#3.5。为家人立传的另一种形式,做了一部黏土动画。有很多作者与动画之间的小互动,增加了冷幽默,使得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大时代的一家人颠沛流离。 |
|
8/10。最吸引人的当属导演的手,这双手经常出现在布景里,用来制作木偶的戏服、捡来栗子和煤矿的材料以搭建布景,白床单模拟的雪丘、西蓝花种植的大树和内置有弹簧的奶牛等道具,都物质性还原了家族的历史记忆,在导演的手与祖母的木偶进行互动的场景,由照片重现了作为建筑工的祖父肉身,导演从历史照上众多的意大利移民劳工中找寻祖父,木偶的祖母则缝制着真人尺寸的巨大袜子,辅以导演与祖母的跨时空对话,手的肉身介入搭建了导演记忆与家族记忆的传承。20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不但要忍受贫困、战争、教士的剥削,还有法西斯崛起时的生存考验,许多人选择移民,但法国咖啡馆的门口针对意大利劳工的排外标语牌,牵涉着民族认同的阵痛。女巫马斯卡逝去时飞出屋的扫帚,超现实段落强调了历史与记忆的差别;结尾导演用手抚摸祖父的农具,家族记忆得到了传递。 |
|
#法国电影展 浪漫化叙事下,他们书写的战争历史不过是给女性朵花就可消解一辈子在生孩子的苦难;今年影展最后一部,也是最无法沉浸观影的一部 |
|
娓娓道来,相当动人。动画+口述纪录,既能实现现实难以再现的重访与浪漫,手工的创作又和父辈祖辈们谋生养家的历史相接续,同时让作为引介人和创作者的“我”的讲述不会显得突兀而是成为亮点、幽默和动人之处,真正融入进家族回忆去讲“我家的一切”。定格的停顿特质特别适合营造回忆的不连续顿感,也给了感情生发的缝隙空间。[230513]|3100 |
|
以逐幀定格動畫(stop motion animation)技術拍攝,黏土製作者對畫面的“介入”(手、聲音)可稱特色。仿擬口述歷史的敘述形式,另外獨特的畫風使得沉痛的家族史講述舉重若輕。片名的大陸翻譯過於平庸,維持原意《狗和意大利人禁止進入》更有深意,許多影展的片名翻譯都有類似自作主張的問題。2023年7月1日14:00於百麗宮天環巨幕廳,法國影展場次甲。 |
|
导演的大手和粘土的小人有点意思 |
|
看的北影节放映版,非常惊艳!定格动画+实拍的形式创造出了很多新玩法,祖父母的故事非常动人,堪称家族史诗,唯一遗憾的是结尾收得比较仓促,父母和作者本人的故事基本还没讲,不知道是否受限于安纳西参展时间或者资金,期待最终版上映! |
|
数度看得流泪,直到最后片尾字幕,「献给为生存而流亡的人们」,忍不住再次泪流满面。表现手法上就很棒,粘土定格动画+微缩景观与真实物件的碰撞感+作者“我”的实拍乱入,小粘土人们在纸板屋、栗子山、西兰花树丛间的穿行。“我”的大手握住人偶的小手,是跨时空的亲缘羁绊。
口述史的叙述风格,那个年代的意大利劳工和中国人处境惊人得相似,高寒山区地势陡峭吃不饱饭—土豆玉米粥糊口的贫寒生活—生生生又养不起—孩子们呱呱坠地又如蜉蝣般夭折—贫寒艰难必须外出打工—沉默乖顺的外地人,工地的朝不保夕—极权领导战争阴影下平民如同草芥……每一点身为中国人都深有同感。
不同之处在于,微茫的生活里唯有音乐是免费的,然后他死在了战壕里,只留下了钢盔做的曼陀铃。而中国的儒家礼教下,苦中作乐也是不允许的,唯有沉默隐忍,在沉默中灭亡。 |
|
非常别致,但感觉可以更好。确实是粘土动画的意大利版《活着》,粘土动画让家族史显得渺小又好笑,这也确实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
|
百老汇法国电影展映@ LUXE|感觉动画的形式不少地方表达不是很清楚。另外又是数梦的版权,又是谜之字幕问题,除了有多余的字幕特效命令进入字幕本身之外,rosary玫瑰经直接翻成了念珠。很想问翻译的人,翻出“诵读念珠”这种狗屁句子你自己都没意见的吗? |
|
黏土动画版意大利人《活着》。短短一小时,容纳下家族史与20世纪前半世纪的发展史。近乎无产的劳工阶层,会如何以颠沛流离的苦难方式,度过这战乱不断的半个世纪,同时要面对穷困至极的生活,只为守住自己的家。整体挺感人的,就是讲故事的代入感弱了点。 |
|
某种程度上可能也算是一种私影像吧,非常饱含深情的一部作品,定格动画的形式也很出众,但对于观众代入感稍微弱了一点。 |
|
工人阶级移民家庭奋斗史,历经贫困、战争,生生不息,老了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敬佩过去的人,像我们这一代的可不想生孩子搞贫穷但是有爱的那种老式朴素家庭观。陶土小人面无表情显得呆萌,对白少,基本是奶奶独白叙述。 |
|
不要被世界改变! |
|
美国的树上长钱。#20231005 |
|
欧洲版《活着》。战乱时代的颠沛流离,骨肉分别,为了全家,为了活着。想起了奶奶姥姥。 |
|
欣喜的是:终于看到这部去年就感兴趣的动画电影;遗憾的是:没有如豆瓣高分带给我的预期那么满意。不过,片中真实素材与定格动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倒是比较少见。 |
|
一双巧手在构建场景的同时,也将过去和现在联通,与曾经的家人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在老一辈的言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中了解生活的真谛。随后拍去手上时代的尘土,继续我们的生活,书写着自己一代的平民史 |
|
黏土动画+实拍的风格还是挺少见的,通过奶奶视角来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人啊,真的是囿于自己生活的时代,生于战争年代,就难免经常面对生死,生于和平年代,却会经常质疑生命的意义为何。活着,活下去,也许最重要。 |
|
以粘土动画的形式铺陈展开一段意式「家族史」与童年回忆,不够厚重却充满俏皮,形式加分。口述旁白+精致布景互为依托,每一颗栗子一片纸壳都如此可爱。简单的几笔勾勒透露着战乱中的平和生机,不卖弄苦难却处处彰显底层阶级的颠沛流离。就是人物名字是太过难记且切入点慢,叙事推进稍显流水,不然如此用心的童年传记怎么也够得上多颗星的。。 |
|
法展 看的有点困,但是毕竟制作不易,还是给楼主来个三连好评吧。/“人是来自于自己的童年,而不是自己的国家。”这句台词真典。 |
|
值得再看一次,不论金钱和生存环境我都没有看到切西拉哭过,但惟独家人离去,我们最在乎的也是家人。愿从此再也没有战争,愿后辈子孙童年也是没有战争的童年。 |
|
很风格化的动画电影,故事也挺有意思。瑞士电影展@ HZ英蓝中心 |
|
他们为了生存辛苦劳作,战争中甚至顾不上饥饿,身边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有时候一下子离去一堆,从战场回来孩子们却不认得自己…作者平静地讲述着这一切,画面几次令全场大笑。正是这种令人感动的坚韧,让我们的父辈活到了今天。第一次在黏土动画中看到作者手入画成为一种有趣的“出格”叙事方式,大手抚摸着奶奶的小手的画面令人动容。#BJIFF2022 No. 2 |
|
动画落后文学多少才会将这种叙事定义为新颖。祖父辈苦难史为轴讲意大利家族变迁,都长着同一张脸是转译自百年孤独吗,但可能不适合如此平淡轻松的记录式节奏,以至于仅剩区分人物的混乱。文学性欠缺,一是缺少第三人称对话,即历史的在场者的声音,大量旁白等于作弊;二是匆匆结尾。跨时空互动的所谓创意是有意将悲剧诙谐化,以达到笑与泪的灵活转换,那么耐心打磨剧作上的文字魅力才会让它真正闪光。 |
|
深諳意大利近代史是看懂這部片的前提 |
|
从家庭走向历史,这是作者拍给自己一生的纪念之作,场景搭建别具一格的美,台词设计的很厚重,黏土定格动画制作不易,值得鼓励。 |
|
很优秀。导演很有想法,总能用一些简单的趣味(真人+黏土人偶的互动、打破第四面墙)引爆全场笑声。但它本质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自传体定格动画,所以走向是越来越沉重的,一如生活本身。制作是真精致,质感无敌,而且由于人偶身上细节(比如衣服褶子随动作的起伏)太逼真导致有段时间我怀疑我在看CGI 3D动画……不过仔细想想,愚笨如我怎么就没意识到定格动画本来就是最真实的动画嘛。 |
|
2星最多了,因为这是定格动画,这个风格还是一如既往非常非常吸引人的,还有制作定格动画的人,我还是依旧非常非常佩服。但这个故事,真是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
|
北影节第二部,或许用“意大利人与狗不得入内”来概括有点单薄了,关于祖父辈的一生,关于祖父辈的身份认同,关于战争年代一家人的历史,叙事手法很新颖,叙事方式轻快幽默,情节温馨有趣。“人并非来自某个国家,而是他的童年。”On n’est pas de son pays, mais de son enfance. 总之非常喜欢。 |
|
#2022北影节#本次看的唯一动画电影,粘土定格动画加实拍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史诗。结尾略显仓促,期待最终版上映!“我们都将死去,但一切都会好的。” |
|
真挚而深情的家庭传记,用泥塑重塑上一代人的经历与故事,也借由他们的故事袒露维持一个家庭背后辛酸与坎坷。纵使他们身处的地点一直在变,他们的心始终和家在一起,而家也在他们所在之处生根发芽。 |
|
创新的想法:让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角色,与主角互动(是真的出现定格动画人的肢体)。给我的观感:有点破坏又有点创意,可以说又破又立。对电影整体来说:因为这个跨度超过一代人时间的故事,视觉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年代或者人物,反而让真人角色的插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算是一种“视觉喘息” |
|
#FestivalAnnecy2022 |
|
近几年有很多这种回顾家族史的动画电影出现,难免情绪有雷同,但这部定格动画用特别的风格和巧思还是让人眼前一亮,通过跟祖母假想的对话展开一个意大利小家庭的变迁,很喜欢那些真人手入镜的场景,包括一些带吐槽属性的场景,很用心,整体看起来温馨又不会很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