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抑郁症不要看,看完可能会更抑郁。简单小巧的无用功电影,想死之人万般阻挠也改变不了的。以平和的视角出发,随性的态度去讲述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不去拆解,不去诘问一个答案,而是温柔,寂静,冷血的揭示:活着比死亡更为恐惧。劝导无用,爱莫能助,全世界都理解你,但我理解不了我自己。最心碎的是“安全领域”原来是自己腾空而起,高高坠地的瞬间,是那一刻的解脱,泛白,勇敢,自由,是最安全的,哭死了。 |
|
你甚至知道擦掉血迹为了不给哥哥添麻烦,却不知道怎么生活在这个充满麻烦的世界。你假装自己一切安好,却将家人折磨到发疯。母亲佯装镇定,却在医生面前充满戾气和不信任。她不是不信任医生,她是不信任自己。如果发明安定药的人应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那无意间打开病房那扇窗户的人便发动了世界大战。 |
|
#13th BJIFF 06 @美嘉
set him free…克制、沉闷、压抑,最后在一声老妇的惊声尖叫、刺眼的闪屏和海边沙滩的嬉戏打闹之后结束。其实开头主角和弟弟在关于死亡的探讨中就已经暗示了影片的结局,这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对母子的“救赎”行为多了些无力的同情。
此外,导演对影片镜头语言的把握也非常精妙啊,凌厉甚至有些冷血,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深景深的拍摄让影片的呈现多了一份逼仄的压迫感和冷静的旁观视角,演员的表演也能够撑起故事的走向,对于抑郁症的刻画,在一种温吞、不断自我毁灭式的残酷摧毁下最终走向极端,所以,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
|
【2023BJIFF】亮点是逼仄的空间构图和偶尔几句传神的对白。整体节奏太温吞,无法感受到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却没有深入内心,警局的不作为又有点像批评社会体制...以及不知道算不算过度解读,但我感觉哥哥这个角色心里也有一定的自毁倾向,只有弟弟感受到了。 |
|
#4thHIIFF# 3.5 电影缺少张力。有些静态镜头虽拍得很好,但是看得很困……比起电影更像一部私人影像?
不过题材很好,片名真的很值得玩味。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社会系统本可以为他们创造安全领域。现实却是部分国家的社会系统只是使用了公权限制精神病人一部分自由,为剩下的人创造安全领域。警察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漠视与无礼为这个隐形牢笼添了把火,他们不过是这个牢笼的猎犬,让人只想逃离。
最喜欢的部分是那段死亡暗示:Bruno与穿着葬礼衬衫的Demir谈论他死后的故事。其次是Demir全程的眼神变化:自杀未遂时他的眼神一直平和且坦然,却在医院观察后表现出了不安。
看了Demir的问诊经历,再一次感慨问诊精神医生真的是开盲盒啊!能否遇到好的医生实在看运气。 |
|
是温吞不是克制,压力和疼痛都没有得到累积,最后那一声尖叫被吓到了,而没有被震撼到,当你看到对警察工作不痛不痒的质疑之后,有时候会去怀疑电影根本就找不到重心。 |
|
海南。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影帝。视听非常统一,但有点电影节八股,一拍成这个样貌评委一下子就舒服了。剧本故事和人物设定并不能托住片中那些关于银僧的哲理对白,虽然只出现了几句。 |
|
【TiFF63】 |
|
7.5分,#上影节·南京#整片的基调展现的是压抑的,沉闷的。开头“弟弟”自杀被哥哥解救与结尾“弟弟”再次自杀“哥哥”却未解救成功形成呼应。镜头调度设计的很精彩,运用大量的小景别、框中框构图、虚焦镜头、镜面与玻璃反射展现了三个主角内心的压抑,着重展现了“弟弟”内心精神的崩溃。其中采用玻璃、镜子元素进行叙事是整部影片最为精彩的部分——运用一个镜头展现了两个空间的双重叙事实在是太牛了! |
|
又睡着了……不能算看过 |
|
2022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男演员(戈兰·马克维奇 )/电影节最佳首作,2022萨拉热窝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尤拉伊·勒罗蒂奇)。算是近年来非常亮眼的一部克罗地亚电影了(同时也是申奥片;以及,还是出现了海!)。导演长片首作且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在视觉和声音设计上都极有想法,视觉上各种严谨的线条和精心设计的构图让人物一直处在压抑之中,同时也大量使用了玻璃半透的镜像;声音上则非常有意思地使用了噪音。不过片子最亮的地方还是那场“预叙”式的“元电影”对话,神来之笔,非常动人,也是把特效用在刀刃上的妙手。 |
|
《安全领域》应该改名“无能为力”。
巧妙的转场(衣服),几次镜像的运用 |
|
一开始抑郁症故事片,接着社会纪实片,之后公路逃亡片,然后还有一下jump scare,最后15秒整个melt down。映后QA提问中导演展露了不仅关于电影,更多书籍,画作和音乐方面的深厚的底蕴。再回想他45岁的首作能这么大师之风也不奇怪了。是人生经历重大变故之后,用多年各方面积累凝聚成的情绪的艺术品。同题材对比aftersun的矫揉可能是阅历不同造成的。(看豆瓣短评之后觉得国内对于抑郁认知还是有限,如果能理解抑郁的人为什么抑郁,那就不会有抑郁了。看电影不是拿来解谜探案的,不如去玩剧本杀) |
|
SIFF第二场 可以看出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一比一的画面里每一场戏都精心雕琢叹为观止 压抑的氛围也渲染很到位 但落实到电影本身就不是那么让人满意 对话内容意义不大 想要讲体制的冷漠说服力弱了些 “自杀”这个动机也看不出所以然 可能比较私人化吧 |
|
镜头讲究,被纵向线条不断压缩空间 |
|
13BIFF 沉闷刻板的抑郁形象 |
|
特作孽了…… |
|
三处记忆点。无法共乘救护车午夜狂奔的兄弟,藏起家中刀具却独留病人在开放阳台抽烟的母亲,“我不是退伍老兵,也不是非洲难民(为何也生这种病)”。
|
|
轻生痛苦,劝阻轻生更痛苦。 |
|
一家三口的一天,也是患精神疾病的弟弟/儿子的最后24小时,焦急又无奈的亲人,漠然的公共机构,冷峻而敏感的叙事中点缀着温柔的瞬间,特别是开头入院后一段超现实场景,娓娓道出兄弟俩的深情,却也给整部片子蒙上宿命的阴影。结尾的家庭录影饱含着编导的私情,应该有自传的成分。 |
|
上影节,看嗨了,对抑郁状态和亲人的展现,对警察和医疗系统的描绘都很棒,沉浸满足的观影体验,还是亲身经历改编的自编自导自演电影,果然一带一路单元好片不少 |
|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2部。沉闷、压抑,氛围营造很棒,摄影出彩。 |
|
不行了,对非娱乐电影完全没有兴致。 |
|
剧情有吸引力,但是拍的没有。 |
|
SIFF陆中百丽宫。三星半,视听设计有功力,固定机位、中近景、小景深、框窗墙不断形成人物的边框,有美术史投射,比如侧坐让人想到惠斯勒画母亲,最后复刻了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镜像摄影有力),在现代心理学上则是压抑、隔绝、无处可逃的气氛,全片对白都像一种死后低语,蔓延着流程的琐碎与无法跨越的障碍,声音也是精心设计的(如周六晚医院那么忙),前面的超现实对话场景稍显突兀,可解读空间大。本片内嵌中英字幕。 |
|
64/100 精致影像构造深邃留白,但迷失于模糊的对白之间,似乎也找不到方向。充沛的情感或许需要细腻的情节安排来承载。 |
|
难以理解,完全无力。。。 |
|
need to take a step back 4 im so ridiculous/beneath to let myself chew the unchewable willingly?😇 deep inside i know i wronged like once im chasing somebody out of the roads ill just be crush n damaged for good, back to the dream😱😭the stunning guy apparently left me👌 what a fvcking moron. |
|
看到人物做了什么,但不太看出人物心理和个性。虽说心理问题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导演一肚子数,看的人难免有些一头雾水。取景有设计(哥哥总被框住、探视时玻璃叠影、与萨格勒布的医生同场时总是远远分列镜头两端,弟弟躺在那儿准备拍胸片的镜头……),对话和某些镜头冗长,关键信息给的比较吝啬。//观影前忘了看国别,于是在影厅努力回想萨格勒布迪纳摩是哪国的…… |
|
母子三人的故事,小儿子抑郁厌世,母亲与大儿子企图挽救。本是挺有张力的故事,却拍得有些怪怪的:似乎包含许多东西,却又显得平淡无味。也许尊重医生诊断,让医院去做专业治疗,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爱,有时候就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抑郁,往往就是对爱的一种逃避。 |
|
3.5 我又想起她寫的句子——「可以摔破了拿來割腕的馬克杯不可以、可以抽出鞋帶來上吊的球鞋不可以、可以在胸前插出心臟的刀叉不可以⋯⋯」 |
|
影片和抑郁症有关所以还蛮压抑的。最开始对Damir的自杀、去医院、可能进精神病院、还有哥哥被警察拷问感到不理解,后面才知道原来是有法律规定一定要住院的👀这很欧洲?实不相瞒看的全程只感觉这地方真好(好像是克罗地亚)欧洲看起来好好住感觉一定很舒服适合养老。
在第一个医院里Bruno对Damir讲的为葬礼选的衬衫,起诉医院,还有突然掏出的点燃的香烟,Damir的浮肿和最后消失的听觉会有种恍惚的感觉,开始猜测到底是活着还是自杀成功了。不过直到最后才看得出原来开头那里是真的死掉了,大概也真的是Bruno和死去弟弟的的对话吧。
会认为这部电影是从抑郁症患者的亲人的角度刻画的,包括对医生和警察的描写也完全是通俗意义上大众认知。最后十分钟的高潮还有白白的刺眼的晃过的画面原来和最开始呼应,真的自杀成功了。 |
|
#BJFF#。全片的克制在最后一刻爆发。男主演的真好啊。为什么没有掌声!!!为什么!!! 我虽然在电影院拍的不够响!! 但是这里要给导演👏👏👏 |
|
#13thBJIFF 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8/10 来自克罗地亚的心理惊悚佳作。电影画幅被大量的前后景观和几何线条分割成为阴暗逼仄局促不安的狭小空间,医院玻璃窗后模糊雾蒙的影像,仿佛抑郁症者心灵深处的痛苦深渊,白噪音般的环境声效渲染出独具实感的影像氛围。
“不要做他的心理医生,做他的兄弟和母亲”,这或许是冷漠旁观者的自我开脱,亦或是善良真诚的循循劝诫,医院病房内的对话,关于死亡与葬礼的超现实表达,似乎早已预示故事结局。
试图“挽救”主角的家人和社会医疗系统,构建出环绕的“安全领域”,辗转数次始终无力进入迷雾深处。玻璃碎片毫无预兆捅向心脏,压抑氛围于沉默中爆发,化成凄厉悲痛的哭嚎,主角于自戕中走向自我毁灭,或许也是某种解脱... |
|
故事和风格及其统一,非常有沉浸感的观影体验。抑郁症题材很真实又很有试听技巧性的还原。对于患者,家人,医生,机构都做得很扎实。成片看剧本很好,但就剧本阶段来看,应该是很无聊的。 |
|
巴尔干半岛味儿很亲切,但实在无福消受用看似有深度的拍法讲一个这么普通的故事。 |
|
本来生与死者就要共同溶解在灰光里了,接着你却只会留在安全领域 |
|
一般性呈现。克罗地亚的高层和低层住宅倒是设计得挺有质量,可能跟当年工业化建造有点关系 |
|
声音、摄影、构图都很完美,对抑郁症者与家人之间的勾画很生动,焦虑感压抑感满满 |
|
#75th_Locarno |
|
妈咪的东欧版 |
|
三星半。视听都挺有想法,构图也都很有设计,人物情绪到位。 |
|
#siff 0614 @百丽宫
目前为止我的上影节最佳,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先注射镇定剂又紧接着注射肾上腺素,很难描述我的直观感受,只是很痛苦,但我心甘情愿接受这份痛苦 |
|
自我救赎无人能助。 |
|
面對亞得里亞海的蔚藍都無法治癒罹患精神病疾與抑鬱癥況的家人,說著「請你不要這樣」或者「為甚麼你要這樣」的蒼白言語嘗試溝通交流,真的是無比無力無奈無助之事。鎖在家裡也好,或者求助公權與醫療部門,其實都沒有「安全領域」可言。 |
|
3.6 看不明白 |
|
反射和画框的使用多得有点审美疲劳,松景别几乎只出现在了开头结尾,和弟弟灵感对谈和片子风格不太统一,故事可以更好一点 |
|
被纵向线条按住,被各种边框压缩,被固定镜头锁死 |
|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突如其来的高潮和结尾把前边暗流涌动的情绪爆炸出来。十分有穿透力 |
|
为了最后尖叫和跳水镜头包了顿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