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linale #ZooPalast #Encounters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四层嵌套结构,本身只揭开了前两层的戏中戏设定,但是从视听上感觉应该还有另两层嵌套进结构中,一层是带有空间属性的拍摄拍摄电影的过程,另一层是带有时间属性的观看电影的人,虚焦和配乐中按下播放键的声音都给我这种感觉,结尾处的播放音乐听不太出来是否有“按下”的操作,整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还是很独特的,视觉上,我刚配完眼镜,看画面异常清晰,虚焦的情况下看锐度太高的颗粒感有些不适,摘掉眼镜后锐度降低更加舒适一些,听觉上属于意外,我旁边旁边的大哥在60分钟的电影中醒着的时间都不到10分钟,呼噜声异常清晰,尝试无数次的咳嗽打断他的梦都无法沉底唤醒他,结束后看着鼓掌的他不仅令我陷入了沉思。葛格说的对,睡眠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
|
8.7 这次更接近印象派油画?一种白日梦体验?隐秘绝症或悲伤之后茫然的状态?或离世前的回光返照?可确认的是一贯的平日的恍惚,我们不可确认生活中所有的神秘,老洪的探索则让观众更聚焦于视觉听觉上。导演自身在其中的存在既附身于一个年轻版本的自己,也变为一个“在场不动的他者”,似乎只是沉默地看着一切。病痛与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不再只看到那些画面外的戏剧张力,色彩明晰、残缺又美的景与物本身同样立于此,不需要承担符号意义,等候人们遇见它们并上前去拾起。老洪也要告诉大家,生成一部他的电影(一件偶然的小事如何变成电影的框架?并现场完成一些可能的场景)至少在阐述上是相当简单的,真诚之处不在于精心设计来被阐释,而意图于更简要地制造情境,感受是相对开放的,对于现实大家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我们首先就不可能看清一切。 |
|
i人聚会 |
|
#Berlinale奇遇 拍摄用了六天。演员说,第一天拍完后看片子,觉得显示屏质量不太好🤣别的先不提,洪常秀的冷幽默是真令人佩服。如果和《音乐》比,洪常秀的极简主义是朴拙,Angela Schanelec的极简主义是笨拙;洪靠的是直觉,Schanelec靠的是苦想。绝没有diss后者的意思,她的努力是成功的,只不过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把有天赋的人与天选之子相提并论罢了。 |
|
结束之后和朋友讨论了很久,得出的大致看法是:在海边的金敏喜通过捡垃圾(byproducts)完成了subject和bysubject两重空间内的穿梭。有金敏喜参演的洪尚秀电影存在着不断对金敏喜本人的提纯和结晶化:在答疑环节她并没有上台,也许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并没有与其他三位演员建立如此紧密的关联,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金敏喜成为了一种能够照亮的存在,其他人,其他事,不过是对她的逐级模仿——想到water literature motif,发现洪尚秀相比席琳宋而言是如此Korean korean,非常擅长在创造出来的时空主题中进行一种观照,同时也存在着对这种观照的思忖,而所有这些思忖仿佛都在诉说着:金敏喜,这里,下雨了;金敏喜,你对我而言是如此简单、又如此重要。 |
|
6.0。當然可以解釋為夢境復現或亡者回光,但僅靠一個攝影上的idea或者標誌性的冷幽默還是沒法掩蓋劇作厚度上的偷懶。 |
|
这部还真就像是老洪随便玩玩的,干脆一人把工作包圆了。断续流水账+虚焦模糊效果,套层结构+媒介自指,声音上也是海水的感觉,结尾有意思。比较适合放在当代艺术机构里循环播放。(6.5/10) |
|
从《江边旅馆》开始,黑白愈发分明,视野愈发模糊,我们正在跟随一个老人逐渐退行的视力,或许有一天洪常秀也会拍一部《蓝》吧。 |
|
#Berlinale 73rd Encounters #Akademie der Künste
作别有所追求的自我,拥抱模糊虚化的影像与爱歌
(可能是近视之后第一次试着摘下眼镜看电影 |
|
害怕充满箴言和思考的电影,偏爱这样任性的电影。“这里有很多石头,他们就是这样建这些墙的。”我会的技能很多,所以电影一个人就可以拍。可乐都没汽了,最后一片披萨要剪成三份三人分。在海边突然就夸起对方早上伸展运动做得很好。不重要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跳出自己,观察品咂它,尝试如实还原它,虽然有点模糊,但可以再看一遍。迟缓地明白,要警惕把别人作为景观。否则可能得到的回答是:“我只是在打扫卫生。做这个不是为了得到赞扬。不过还是谢谢你。”日常散漫的部分都很好,但“一个人走向大海深处”这种升华结尾可就偷懒啦。 |
|
怪不得进不了主竞赛 |
|
2023柏林奇遇单元入围。洪常秀这次升级成六边形战士(包揽作曲在内的六个职务),片中最炸裂的“虚焦”也堪称是一个“谁再模仿就是蠢材”式的(影史级别的)视听语言探索(可以解读的方向太多了……),仅凭这一点就值回1分钟1块钱以上的票价和一个四星好评了。算是第一次觉得申锡镐的戏还能看……其实片长再短点(更聚焦到那场戏上,多个文本层次已然足够)或者再长点(再挖一挖人物关系)搞不好我会送五星,现在这个篇幅就很尴尬,上下不靠,有点缺乏耐心的感觉。#年度佳作候选# |
|
总结:金敏喜如果不露面,其他人也不配拥有清楚的脸。哭穷、没灵感、不高兴、没音乐,导演日常了,写日记都不敢这么流水账,不能更糊弄。洪这个人气简直了,首场媒体场晚上十点一刻放都坐得满坑满谷,还是欧美记者居多。 |
|
近视友好型电影。
13th BJIFF |
|
3.5。模糊的画面尤其是海景还挺有塞尚感的,其实又是很简单的手段让片子有了点多样的变化涵义,有意思的是,当导演开始问房东房价的时候,画面挺清晰,不禁忽然意识到他内心到底想要的是啥。现在看洪的片都把它们当成洪宇宙的一个碎片,不求精彩,只是几个月不见就想去那个宇宙呆一下。这个角度看,<在水中>有股熟悉的日常莫测感,单纯与复杂,坦白与谎言,轻佻与阴郁的混合。当今世界并没有第二个导演能带来这种感受。只是洪导很久不拍类似于<夏夏夏><你自己和你所有>那种带着轻松诙谐氛围的喜剧嘲讽片了,有点想念。现在的片子氛围越来越郁郁寡欢。依然期待今年的另一部<我们的一天>。 |
|
短短60min依然是有结构的,三个人寻找灵感,一场偶遇让其找到灵感并实现创作。几场交谈是洪常秀电影里最常见的呈现。
虚焦不是没有寓意。虚焦所呈现的画面,就像男主角人生的某种修辞:我们未经告知就被生于这个世上,也没有人告诉我们活着的路充满了痛苦和艰难。一个人走在茫茫人生中,实在太容易失焦了。
一个开放的结局:它可以是主角虚构的短片,也可以是主角给自己预谋的结束。 |
|
谢谢洪导,一部不戴眼镜也能看的片子真的很难得。 |
|
偷一句评价“你们会写对话的人是真nb呀” |
|
从90分钟到60分钟,从变焦到失焦,从小剧组到几乎一人包揽所有技术工种,洪常秀的影像越来越趋向于极简主义。《引见》中的“葡萄膜炎”,到了《在水中》终于演变成一场显性的眼病——看清又如何,懂得又如何。三人之间略显紧张的关系逐渐被抛之脑后,当年轻的导演终于向“没有剧本的电影”中真正加入人生的困惑,戏中戏与电影本体却同时接近尾声,而结尾的开放又为故事留下了多种可能。文本结构依然是最大的亮点,但他是否就满足于无限重复一些业已熟稔的叙事技巧呢?抛开“作者论”的视角,剥离电影与现实之间的互文关系,我们究竟还能如何进入洪的新作,又如何从他的新作中获得更深入的感受呢? |
|
虚焦把电影“丢”在了一旁,画面不仅仅是视觉,更是思绪,我们是否能够透过影像而将眼前的一切抛下,成为能否追得上洪此次的感性迷宫游戏的关键,结尾的步入海中成为这场出神之旅的唤醒暗号,宛如对观众参与度上的一点小小的恩惠。 |
|
#13thBJIFF 美嘉。
跳表电影,一分钟一块多,老洪的摄影与美嘉的爆破音响在联手挑战试听极限,适合喜欢盯着字幕的观众(误)。作品本身打破电影界限,创作意图与创作过程,虚与实混淆,结尾轻巧嵌套,孝女就已经很满足。 |
|
其实还是卖设定的电影,重要的是,大家都盲了 |
|
4.5 仍是一堂创意大师课。这部其实比之前很多都能更好地通过影像处理电影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所以“虚焦”也不是光学性的虚焦,而是后期故意为之的印象派效果(结尾字幕);水中的鱼不是鱼,电影本身也并不严格地模拟、贴合人生,而是追求即兴、延伸、错位的反射和总体。说到底,洪常秀提出疑问:我们到底在拍什么,观众到底在看什么呢? |
|
一些不可思议 |
|
6/10。洪尚秀用失焦镜头营造了一种海洋印象主义氛围,青年导演与剧组在准备电影拍摄的前一天,他们捡海贝、分食披萨、勘景、练跆拳道、吃饭和无聊的生活画面,都激进地处理成朦胧的影像,连街道的风景和演员表情都模糊得无法辨认,这种背离观众的做法与洪导近年视力状况的转差形成了一种对位,年轻导演散漫地游离在海边,像等待潮起潮落一样静候着故事灵感的到来,他忽然看见了一位戴口罩捡拾垃圾的妇女,勉强设置了一个符合现场环境的剧本,并煞有介事地向剧组讲解剧本的真实意图,此时一团模糊的画面,显然表现了导演内心无法明确拍摄意义的焦虑,他在旅馆听取剧组人员夸赞他拍片的决心时,滔滔不绝的‘‘自信’’难以掩饰他面临创作和资金压力的自卑,结尾重演拾垃圾妇女的演员忘词后,导演面对摄影机逃向了大海深处,徒留下对创作无能的虚空与惆怅。 |
|
毫无保留地抚慰人心的电影,虚焦是温柔如水的凝望,仿佛泪眼婆娑,也仿佛回望前世。一位创作者清晰地察觉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电影在世界的位置,也再次证明了书写是良心的证明。虚无一旦被分享,它不可承受之轻便不复存在了,一个人的成功足以拯救所有人,创作的真理就在这里。 |
|
喝完过度的可乐,画面变得模糊——但这不只是模糊的影像,即便焦段自身的变奏已经充满幽默感,这必然是洪常秀理念最清晰的电影。如果说从《引见》开始,他开始直视电影创作的自身,甚至走得太理论化,那么只有在这里,在美妙的距离中,洪常秀的镜头前出现了第一位拿起摄影机的“电影人”,在这些人物珍视的平等中,有关于艺术的法则:我们为了拍摄电影而去理解我们的生活。 |
|
或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三十出头的洪常秀已经遇见金敏喜并拍出了本片,模糊的影像与其说是记忆、宿醉或戒断反应,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本质的回望,现实从未清晰,能被长久铭记的,也就只剩自己落寞的背影,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 |
|
你拍电影是为了什么?为了成名!@emu cinema |
|
小睡了10分钟也无大碍,很难评,只能说十分想见金敏喜。#BJIFF23 |
|
#2023柏林# 观感就是摘掉近视眼镜随便把他前作的某个吃饭片段重看一遍 |
|
基本失焦的影像(偶尔个别镜头曝光和焦点准确,应该是小型数码摄像机加了玻璃之类),寡淡细碎的行动和对白,渐起的情节在死亡中戛然而止;揣测影像的设定是为了模拟年轻人影像作业的不成熟感(少年感),剧作正常手法,在50分钟的vlog般的业余记录后,诱导观众进入设定的庸常生活,最后五分钟给予暴击(看完后有个小弟弟说摄像机像浸在水中一样);创作过程可能是极短即兴的,和片中导演一样,在焦虑和瞬间的灵感中找到出路,敏喜是制片主任!极度写实类的影像和文字一样考验观众和读者的耐受力,要抱着作者终归会给条出路的信心;不吹不黑,洪尚秀真的可以用影像写作,总是突破我心中影像艺术日渐成型的框架,哪怕是拱出一颗青春痘;小成本的佳作之所以可以拿来揶揄大制作的庸品,是因为,利用有限资源高完成度地制作其实是创作者隐形的价值。 |
|
#HKIFF 三星半。可以视为洪常秀的观念作品,模糊像梦,也像一种全身的「能面」。金敏喜唱的歌配上结尾走向大海的镜头实在太美了。 |
|
有名真好 |
|
你是洪尚秀就可以用这种东西来浪费别人的时间吗 |
|
带着最后的积蓄来到了海岛边,拍摄一部“为了荣誉”的电影,预算在消减,剧本仍无头绪,电影出不来人生便彻底“完了”。三人的旅馆,空间弥漫着难以消磨的性焦虑,与两人的活力相比,主角便更像穷途末路的活死人了。能始终感受到有一种不明的忧郁与创作的焦虑缠绕在一起,郁结是不明晰的,宛如晃晃荡荡、模模糊糊的人生境况;在某个虚焦的一镜中,偶然窥见了主角无名指上的戒指,坦言讲,那一刻像是触电了一般,那个不再感兴趣的关于女演员的想法,像再难以启齿的“垃圾”需要被尘土掩埋。洪尚秀不再需要一个年老的形象来直言死亡,死亡的焦虑就是有关看得见的、看不清的。 |
|
我知道你虚焦是为了整印象主义,但这60分钟的时长都让我频频看表说明其空洞无物,镜头语言稀少全靠台词来凑是不是很偷工减料。关键是不真诚,有种学生习作的即视感,这种电影就有点滥竽充数了。 |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35部。
我们总是说能在洪尚秀的电影里看见他自己,这次他拍了一个在拍自己的人。
而关于自己要拍什么,是模糊的,或许想让自己从情感中“振作起来”而把自己和女友拍成电影,却在开拍前天还没写出剧本,偶然间遇到的一个人才让自己有的拍;
关于电影和生活的关系,也是模糊的,一比一把生活搬进电影却怎么都不对味;
关于情感,还是模糊的,三个人藏着收着又时而透露一下的情感,微妙又朦胧。
种种模糊就像在水中,却又因模糊而真实,生活很多事本身就是如此。
老洪头也配合主题玩起了形式,几乎全程虚焦,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 |
|
上影节入口处摆着一个牌子:【本场放映影片采用了大量虚焦画面设计,为正常现象。】🤷🏼🤷🏼🤷🏼🤷🏼 |
|
本片唯一的优点就是短,谢谢导演 |
|
?我真是忍你太久了老头 |
|
没有金敏喜出现就失去灵魂 |
|
碍于篇幅,短一点就是佳作,长一点就是杰作 |
|
大概真就是哪怕拍成依托答辩也还是不怕没人捧吧,得服。 |
|
【5】一视同仁的虚焦取消了空间的纵深关系,于是对“我”而言,景象成为触手可及的表面,过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幻觉,男男女女的情感关系好像就是这样的泡影。可声音乃至思维分明如此清晰,因此之于洪常秀,罕见地袒露了如此鲜明的在场,这一次他共享了其世界的样貌。真的很感动洪在“不变”中求变的持之以恒的创作。(我个人的错误在于不该搭配咖啡观看,应该喝可乐啊! |
|
上海电影节第五部@美琪。不是洪尚秀就狗吊不是的东西甚至称不上电影。全程不知理由的虚焦逼死近视眼我一直想找眼镜戴上。无聊的对白和吃吃吃,年轻人描述他想拍的电影,让我想到了b站峰哥拍的那个成都地下rapper… |
|
为什么只有洪随便拍拍即是电影?因为只有他习得了电影最核心的秘密:如何将现实的一个动机延长至与个人自反相连接的虚构。看到最后一镜自然会明白虚焦的意义何在:以话语和动作掩盖表演-操演的焦虑,遮蔽此在直到淹没存在。洪的坦诚显然不仅是心绪上的也是方法论上的,元电影机制内外维持着对自然主义原则最为彻底的一次贯彻:抛弃故事,抛弃对白设计,抛弃摄影,甚至抛弃自己最擅长的结构,从而达成内部的完满。《在水中》和《克莱尔的相机》一样都是某种“电影本体论通识读本” |
|
With K./ 近几年最简单、最剧情片的一部。一系列的视觉与听觉的出神如何经由摄影机开机合成一体,以及一系列的素材如何经由剪辑消除创作过程与结果的缝隙。视线涣散,光线消失,字幕模糊后,我们得以望向摄影机的背面。 |
|
#berlinale73# 虚焦过曝的ccd影像似乎像是戈达尔在《再见语言》里尝试的那些东西;洪尚秀电影语言已经to the next level!从开场酒桌戏实焦后焦点一直没变过,景别越大摄像机越远画面越模糊,于是加入第二台摄影机后模糊程度也更加一层,所以越是拍摄我们离真实就越远吗?如果洪氏电影是通过时空的变奏产生对真实的诘问,那么两场捡垃圾的戏都在焦点外,又如何分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变奏?还是这一切根本不重要,只是拍摄的偶然?最后当你觉得洪尚秀电影里直男不能更尴尬的时候总会有新片teach you a lesson… |
|
难以写下评论,错愕,古怪,肆无忌惮。在水中,在窒息前的一秒,站在狂喜与世俗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