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tiff观影体验最好之二。镜头的顿错和音乐都很棒,25岁时约炮、喝酒、做最出格的事去掩盖恐惧;30岁画稳重的妆,冥想,戒酒,学着去爱体贴你、喝大酱汤喝的大汗淋漓的white boyfriend,还是做不到被亲妈拒绝的自己和解。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等来了唯一一场哭戏。如果自己过去的一生总是不快乐,当你找到理由的那一天,你的痛苦是会轻松还是会加剧呢? |
|
“别告诉她”吊打“回首尔”。前者至少能看到中美文化的微妙推手,后者完全是法韩文化的野蛮对撞。女主乍看像奥卡菲娜,但六亲不认的表情太赶客了。一个寻亲故事拉扯八年都没讲清楚,戛纳什么时候才能断绝关系户... |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4/10】法国/柬埔寨籍的导演,去拍一个被法国人领养的韩国人,无论导演再如何强调这是源自一个真实故事,都无法让人信服,都难以拍得好。有关身份、国族认同的电影,来来去去还是徘徊在你长什么样子,你说什么语言,你留不留下来,实在是老土又肤浅,Freddie最初来到收养所,翻看韩战有关的书籍,还以为会涉及、挖掘那段历史,结果并没有,而原生家庭抛弃她的原因,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家太困难了”。此外,影片实在过于冗长,愈发显出内容的薄弱,而且分为了Freddie第一次回到首尔、两年后、五年后跟一年后四个部分,呆板又割裂,其中无意义的片段也实在太多,尤其是两年后的部分。 |
|
Script太差了…基本全片都是围绕女主的主观镜头,但两个小时后这个角色依然是模糊而悬浮的 |
|
身体的伤疤可以被触碰,心底的伤疤却难以被抚平。军用的飞弹可以被贩卖,回忆的飞弹却时刻在伤人。是涨潮时无人来接的孤岛,是长椅边从未试穿的舞鞋。把生日当伤口,把首尔当仇人,弹指间让男人从生命里消失,报复父母把她驱逐出生命。曲子用来道歉,邮箱收不到信,如果人生能视谱,记得发出恐惧暗号。 |
|
#Cannes 2022 第十三场。女主的身份建构的依托太过虚无,完全鬼打墙,试图探讨韩国和法国之间的身份认同、收养制度的反思以及亲情血缘问题,但是就像女主一样,这些问题导演也没有想明白就开始稀里糊涂地编排元素,导致非常空洞和冗长。 |
|
导演对于「法国人」之所以与「韩国人」(或亚洲人)区别只聚焦在性观念上,未免不足。片中仍然有几处动人的时刻,让人想到导演粗粝真诚的前作。制作上:成功的欧洲多国与亚洲合拍作品 |
|
空洞冗長 |
|
@HKAFF 且不说《双胞胎姐妹》《找寻》这样直接关注中国弃婴的纪录片,甚至连《别告诉她》都可以在同题材上形成碾压。刚刚听完导演的映后谈,一个说着法国口音英语的柬埔寨艺术家,收到一个韩国project的帮助于是得到了李沧东等人的指点和法国文化协会的支持,初登银幕的女主演是艺术模特...这番背景之下,“身份认同”真的变成纸面上教科书上的身份认同自然也不意外。在这样单薄的理解之下,要把弃婴寻亲背后的文化差异撑满两个小时,就只能用无数的《迷失东京》、洪式镜头的模仿来填补。 |
|
3.5 故事第一部分東西文化碰撞時的「尷尬」氛圍拍得太好,法文、韓文、英文來回切換的繁瑣和笨拙,以及由此展開的小幽默(帶有主觀修飾的口頭轉譯、翻譯機的「冷漠」語氣)恰到好處。後面隨著女主年紀漸長,「內斂」、「成熟穩重」(更為無聲無息地傷害他人和自己)代替了最初的外向,追尋生母路上遭遇的連番挫折讓她更加孤獨,而直到片尾女主依舊在多重身分含混不清的汪洋大海漂流,8年時間並沒能解決跨語言的隔閡(還是得依靠翻譯與機器的幫助)。換個角度想,「沒有和解」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
|
好像郑秀文 |
|
看了导演采访视频简直想打一星 好久没看过这么肤浅的片子了 用尽全力展现给你看什么叫 basic |
|
#ZFF 18th
2+
又是西方家庭收养亚裔的题材,感觉用得有些浪费。非常明显的西方视角,主角在法国的家庭从头到尾被有意隐去。使用了一些法语笑话开篇,第一部分有依靠东方保守性的猎奇博西方观众眼球的嫌疑,收获了满影院的哈哈哈,并削弱了辩证讨论文化差异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是霓虹的首尔,有一些出色的视觉元素,这部分以东方温情的精彩收尾完美响应了该部分的主角混沌的状态。而再到后面的数段却又只是在完成任务一般,时不时抛出一些并不深刻的前后照应的细节,留白过多,西方观众根本看不懂呀?所以韩国8⑨年发生了什么有谁知道 |
|
韩国人和法国人买鞋子都是不用试大小的吗? |
|
Countries like Taiwan and Colombia?整这些意识形态的内容恶心观众的确是韩国导演能干出来的事。两个小时的电影拍得像五个小时一样臭长,无时无刻不彰显出导演对法国和韩国人差异的肤浅刻板印象。给一颗星都抬举他了,站在台下发言简直想扔西红柿。 |
|
9th of May at BFI。老子花13磅看了个啥? |
|
导演你知道你拍的东西叫做电影吗 |
|
不认同低分的评价,酒吧和夜店场景是那么的痛苦,音乐鼓点密集,仿佛是想通过这种音量和噪音排挤出freddie心中的压抑。一个年轻的女孩,从来到首尔轻松、随性,到在领养机构的心态转变,生动真实。女孩对亲生父亲的陌生、排斥、嫌弃再到最后的共情,让人泪目 |
|
前半部分太精彩了,如果能顺着破碎的语言和亲情这条线走下去就好了。后半部分从夜店开始不知所云。最后和妈妈见面那里影院里哭成一片。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的讨论只能看出想象力匮乏和相当的自恋。 |
|
这种迎合西方观众想象的亚洲文艺苦情片啥时候才有个头… 女主本身太有戏了 有些人的脸就是充满了故事和镜头感 |
|
7/10,观影体验很不错,但电影和我期待的不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不太多,本片以虚无为主题,主要是专注于角色的内心世界。另外我不太喜欢电影中的几次时间切换,这些切换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而且本身也毫无意义,如果电影能在主角完成两周旅行后结束,整个片子的观感会明显变好。 |
|
缺陷很多,甚至连故事都没怎么讲清楚,时空越到后面越碎片化,除了主角以外的角色也都面目模糊。但同时,影片让我不得不感谢它似乎旨在呈现被连根拔起、移栽他处的女性的纠缠不清的痛苦,这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并不只是不同文化在她体内激烈冲突的产物,也并非找到根基、「成为翻译」就可以抚平,不如说这个痛苦本身就是无解的,因此她的不稳定和易燃性也变得十分合理——塑造一个被创伤浸淫而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
|
很标准的“戛纳系电影”(是的,戛纳系电影也已经形成套路了),除了收尾不好(新锐作者导演的通病)外足够成熟,会像喜欢《奥林匹亚街区》一样喜欢这片子 |
|
虽然这个新导演也是一言不合就蹦迪,但他对当下的艺术电影创作,还是有一些地道的理解。这种外宾视角下身份认同的故事,没有生活,但有创作者对于这个议题的理解。剧本成功避开了类型叙事会有的发展轨迹,用时间跨度的方式呈现寻亲这个心结对于女孩的影响和改变,导演在情绪节奏和人物塑造的上都算得上水准之上了。 |
|
#Cannes2022 一直就很喜欢这类领养小孩寻亲的题材… 而且剧本和镜头都也很好;哭了快大半场,眼泪流下来脖子上的防晒霜都变得粘稠 |
|
在众多的东西文化碰撞为主题的作品面前,这部真的是相形见绌。全片一点也无法引起观者共鸣,更不要说有任何感动人的地方,很多桥段显得刻意、不自然。 |
|
呃,虽然这个题材极度吸引我,有一丢丢抓到那个情绪;但是性别和地缘的双重优越感下的想当然居高临下难以忍受,也属于是男写大女主之失败系列吧,再加上一些非常刻板的情节 |
|
前半段充满张力的代际冲突差点儿没被后半段给毁了,由此可见剧本还是不知道怎么收尾。被生母出现的那场戏击穿,sentimental... |
|
2.5 真被导演那股傲慢气恶心到了,本质是寻根寻源但对自己身份解读这层关系有点自信过头变自负了,结尾再怎么洗也是不够真诚~ |
|
哇!年度观影最佳啊!深受东雅伤害的海外东雅人,对那边土地情感复杂不想回去但又偶尔想念的东雅人啊! |
|
前半比後半好太多了,後頭感覺是劇本寫不下去了,開始不斷N年後,把我看睡著了⋯⋯⋯ |
|
比预期好,前半部分中重访父亲家时尴尬的饭局很有看头。中部突然女同有点儿突兀,但看到后来就明白了,要通过一个男人得到的母爱。最后母亲现身的那段,确实很真实,尤其是贩卖导弹的营生和女主的出身对比,显得讽刺极了,尤其是再想想是谁给他提供了这份工作,就发现导演并不想把白人搞成个救世主。女主角嘴里提到的那些所谓需要导弹自身防御的国家哪个不是陷入内战,兄弟子妹要捉对厮杀起来制造千千万万个女主角。她对故国和自己长大的法国之间拉扯不清的身份认同感在和继母视频聊天那段若隐若现出来,又在狠心甩掉炮友那段激烈起来。总体来说很完整,但多少有贬损东亚文化的一些固有印象在,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
|
【柬埔寨】更喜欢原先的那个英文标题,“所有我绝不会成为的人”;但不同的都市霓虹灯和城市片段、记忆现时的交织还有交错的语言和文化,都在推动和拉扯着她“成为”。节奏上可视作“摇曳”的讲述和镜头会被邀请参与了这场充满着谜题却又同样莫名赶上的身份寻找之旅,即使有的时候稀碎得明显,并且还伴随着突兀的跳跃。它是让人喜欢的那类角色剖析式的电影,但显然可以完成得更精干。 |
|
三星半。错位是纠结,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并不仅仅是寻根,寻找亲生母亲那么简单,而是内心永远丢失的归属感,漂泊的状态。于是就有了她八年以来,不断回首尔的举动。回首尔是真实的,然而又是一种虚无,她可以在拿到母亲的邮箱后一年的时间里不主动写信,也可以终于写信的时候才发现地址有误,又断了联系。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去,一旦开始寻觅,永远填不满的虚空。 |
|
中間瘋狂蹦迪那段太青春傷痕文學,不是很喜歡,但也不致於評分不到6吧? |
|
余光扫到旁边的女士,发现她哭得稀里哗啦。在心底深处的某个地方很打动我。被遗弃的孩子的伤痛。just doesn't belong 想到乔布斯也是被领养的。我爸在我妈怀孕的时候就去英国了,十三岁第一次看到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现在我也和他一样远离故土。迁徙的人不再属于故土亦无法归于他乡。而你所经过的风景都成为了你的一部分。寻根。身份认同。我们终其一生都再找寻答案,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答案是无。It‘s nowhere. |
|
独游异国街道和打破社交常规的轻松自如,看似是无畏自信,实则掩盖着不敢刨寻真我的犹豫和想要在噪音中迷失的逃避。寻亲记不是影片重点,法韩文化冲突也不是讨论中心,只是用做染料将个体内的冲突情感更加具体化,而影片本身讲的只是Freddie面对自我身份时的挣扎。原生家庭纠缠的怀抱和男生拙劣的告白让她不屑又厌烦,但在被Tena否定和被父亲快速送走后,又需要快速地从陌生男DJ和男友上找到自我意义和优越。片子虽没有连贯的叙述,但碎片的片段中依然构筑了一个自我矛盾的形象,而钢琴在这漫无方向的故事中似乎扮演了人物成长的象征:从法国父母教小Freddie弹琴,到父亲学会用自作曲来代替垃圾邮件,再到Freddie再遇失望时选择自奏一曲。虽然片子叙事略显缥缈脱节,但依旧有深刻的回响和一种沉重而独特的空虚,且配乐摄影出色,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B |
|
我居然看完了真的很佩服自己 |
|
评分好低,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没觉得这部电影想说太多关于韩国和法国的事,完全从文化层面切入在我看来是不得体的(虽然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部冷战体系电影)。Freddie所面对的那种来自至亲的抛弃体验,被表演层次刻画得淋漓:从一次次对被抛弃体验的好奇重验,到不幸验证后的痛彻心扉,到面对他人戏剧性悔恨或迷恋时的生理厌恶,到对重掌控制的走火入魔,再到偶现的来自被珍视经历的快感,以及隐约可见的对平静的追索。终了,面对来自酒店前台的象征性抛弃,巴赫的钢琴曲是重掌控制的象征表达,but it shall never to come to a resolution. |
|
这都能进cannes? 切入点就是当代跨国身份命题+文化精英的一个影像装裱项目书。但有一说一那个韩国精英 rave 场景拍得当代且准确。 |
|
#香港电影中心# 可以说是「迷失首尔」。最难受的一幕是延喜想亲自己的朋友被拒绝后,朋友说她“其实你一直很不快乐”。是,文艺、社交、酒精、异性,这样的生活只是庇护所。 |
|
倒不是说这是有多大气多深刻的杰作 但的确是一部传达得到情感且make sense的作品 这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是很理解某些前排的热门短评 尤其是用the farewell来比…)(年少无知时说过Davy的导演相有点像浮尸是我不好(被当年的同事笑到现在) 发条广播以示歉意) |
|
女主角的颜太棒了,导演也很有审美地挖掘了她,这样一张面孔就应该涂深色的口红!原来是一个亚逼的故事,嵌套在一个身份认同的壳里,情绪不稳定、立马会变脸的当代少女,怎么能平静接受那种排山倒海的啰嗦父权主义,怎么能接受还在三世同堂共居的这个“家”。那位默默洗碗、对婆婆言听计从的“后母”,真的很刺痛我。 |
|
比Past Lives精彩,更丰富的议题,更深刻的种族、性别、身份探讨,编导呈现了多个角色大量让人不舒服的言行,很勇敢,也因此更值得玩味。top 2023 |
|
在飞机上看的。拖泥带水表意不明。 |
|
很亚很酷但为什么不好好讲故事… |
|
问题很多。但是选角和对白这么重要的工作至今都未入门,更不用提表演指导,总之真的很亏观众。背景很好的x代导演。事实再次证明,关系还行,片子资金到位,借着主题,加点美学和异域风情,乱砸一个烂片子,非主竞赛不难进。此片最大的优点是展示韩国风光的视角,然而这点欧美影人都能做到。 |
|
評分這麼低不至於吧? |
|
看的时候在思考,反抗东亚传统家庭观是否是我对流散·女性的耐性的极限,当她展现出流散女·性以外的一面,我似乎就对她失去了兴趣。 |
|
能看出来和《晒后假日》相似,是戛纳喜欢的风格。但是无论是从故事本身,还是讲述方式上,都比《晒后假日》差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