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叛逆、伪个性,浅薄造作、哗众取宠。 |
|
#10825。影史名作,1979年戛纳开幕片(展映),大概20多个唱段,有几首还真挺不错的比如开场曲《水瓶座》。片里大闹宴会一场戏典型福尔曼式的调度(参:《消防员的舞会》),克劳德进入迷幻状态那场戏也非常亮。结尾这个不成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堪称影史经典了。查了一下资料,音乐剧(1967首演)主创不认可改编,不过读了一下原版音乐剧剧情感觉改编策略也是相当好的。 |
|
活蹦乱跳太欢乐了,前卫歌舞片大爱,电影并没有刻意说教,也没有把边缘人们捧得高高在上,他们不但能随意自由地活着,还有勇气用爱和欢乐对抗战争,在我看来比任何麻木不仁的正常人还值得尊敬 |
|
@小西天。拯救大兵克劳德。嬉皮士小公社的核心乔治几乎全片都很放纵洒脱,他可以大闹上流阶层的筵席,在餐桌上恣肆起舞。但身份错位陷落军营之时,面对突然的出征令,他终于露出了恐惧茫然的神情。一个令人心痛的时刻: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就是如此无助。只有一个个开场等车去参军的孤独个体,汇入结尾冲向白宫的人海,才能改变时代奔流的方向。看过最迷人的嬉皮士世代影像。 |
|
我看到了吉米·亨德里克斯,看到皮特·汤申德,看到史蒂薇·尼克斯……看到花童的舞蹈,看到LSD……看到《西区故事》,看到《全金属外壳》,看到《毕业生》,看到《Tommy》……六十年代的风情画卷从书上走上银屏,仿佛威廉·曼彻斯特的章节鲜活在眼前。时间就是一个轮回,摇滚精神永远属于年轻的人。别看是七十年代的片子,三十岁以下的肯定会喜欢的。这是今年一个意外惊喜。 |
|
结尾大亮,也有可能是因为听了两个小时的歌突然来上一出反转显得格外惊喜。。这种反战片挺好玩的,一群烂人,但是好歹还活着,去打仗,就连烂人都当不成了。 |
|
2024.12.01观影,补标。
非常奇妙的片子。资料馆里观者寥寥,本就没多少人买票,到场者更少,确实冷门,但推送中的推荐所言不差,冷门佳片。越战大背景下的一出荒诞歌舞剧,它是多重的闯入与错配故事,最终形成的是欢笑声里流下的泪水与叹息。 |
|
歌舞很自由,编排感不强反而更有趣。以嬉皮士文化解构越战,前面所有对规则的嘲弄和践踏在伯格阴差阳错代替了克劳被迫前往越南的尾声中迎来巨大的荒诞和悲剧性,一方面是再不羁的个体也必将受国家机器所裹挟而不敢反抗,看似不被世俗左右实际仍无法掌控命运,另一方面我质疑这是不是另一种叙事上的“同性恋必须死”、“穷人必须死”,嬉皮士作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必将面临自身的毁灭。 |
|
男主角是个杂碎,长得还巨丑。另外男二号威廉姆斯和科林·法瑞尔简直一个模子压出来的 |
|
没想过歌舞片可以拍成这样,很向往那个唱大歌的年代,全程vocal都好牛又好听,黑哥女友的唱段让人颤栗,飘柔金发白皮哥的唱段令人捧腹,公路合唱如此自由而和谐而俏皮。但越战毛发远不止是歌舞,嬉皮士与常规世界的张力,与越战阴影交融的双重荒诞,以一种神经质的方式掀开时代的一角。结尾也是神来之笔,荒诞的人荒诞的世界荒诞的命运,骤然切到墓前众人合唱的场景时还是有闪电般的悲哀划过,情绪在几乎是宗教般的反战大合唱中达到高潮。 |
|
对于嬉皮士的表现很表面,但歌舞很欢乐,尤其是幻想的部分,拍得很棒,年轻的安妮.高登很可爱,结局很讽刺。 |
|
很猛,开场的几首不好听的歌舞适应过后,对这种形式逐渐接受,尤其喜欢大闹party/幻想婚礼/参军裸检段落,歌舞的嗨跟嬉皮士嗑药是可以对应的。结尾故事性变强,冲到军营,枪击摧毁响着音乐的喇叭,乌龙换人与嬉皮士被迫参军后,结尾切到堆满的墓碑与游行,反战烘托已足够。中间黑人family段落略不喜#资料馆小西天 |
|
歌舞片段太频繁了,几乎每5分钟就有一场,有些不太适应。依旧是福尔曼热衷的60到70年代的美国,越战和嬉皮士题材的有趣结合。福尔曼对于嬉皮士的态度是中立客观的:既赞扬他们反战,善良真诚的生活态度;也批判他们肆意,病态以及对于家庭不负责任的人生哲学。最后让乔治代替克劳德去越南战场是影片最为绝妙的一笔,高潮合唱中牺牲在越南的乔治的墓碑将影片的反战情绪推向了极致,非常有力。 |
|
歌舞剧的改遍在福尔曼的镜头下产生了不一样的韵味,开场的密集歌舞过后进入了一种近乎真实电影的氛围,诸如湖中夜游的几段如同‘再见菲律宾’的转译。歌词和台词略显粗糙,但是和嬉皮士的环境是相符的。LSD上头的幻像与开头的蒙太奇预演,尼古拉斯雷客串上将,墓园切到白宫的人群。十佳 |
|
20241201资料馆 很浓的美国六七十年代风味,歌舞好看,喜欢!内容意外很丰富,乡下来希望实现美国梦的牛仔和城市自由虚无嬉皮士的价值观碰撞冲突,结尾二者境遇调换又共同走向反战。多元化和种族融合,性解放等不禁思考现在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
|
才知Nina Simone名作Ain't Got No, I Got Life源于本片原音乐剧,片中这段无疑是我听(看)过最心潮澎湃的一版。
无视规则禁忌,讽刺戏谑解构,长发飞扬,赤诚奔放,自由反抗,鲜活热烈直至褪色沉寂,动人又悲伤。
很巧今天正是命丧战场的Berger的演员Treat Williams的生日。
https://www.douban.com/people/eric_iiw/status/4795157131/ |
|
这么好听好看有趣的片子居然没什么人看过!!
确实是美国美国内部某段有时代特征的事儿,并且用歌舞的形式呈现可能更加隔绝国内观众。
但是,里面贯穿始终的歌曲真的好听,整场放完像听完一张专辑。以及沉浸式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像《飞越疯人院》一般,导演用疯癫/嬉皮士精神去解构体制、解构军队、解构战争。最后用一出聚焦到个人的悲喜剧,来有力地反战。喜欢! |
|
福尔曼真有勇气,基本抛开原剧另起炉灶,连音乐也重新写。只是这些歌现在来听很多都过时了,只有黑白女交口白黑男那一段还算有趣。总体来说,嬉皮得还不够啊,也不够骚。据说原剧本作者不满改编影片中把嬉皮文化跟反战运动混在一起。但是捷克电影人貌似纷纷把这部奉为杰作呢 |
|
太他妈棒了!!!太爱了!!!音乐和舞蹈都让人热!血!沸!腾!!!舍不得往后面看!!! |
|
最纯粹的‘Make love, not war’ slogan,也是最纯粹的hippie精神:福尔曼通过反战与歌舞题材对于尼古拉斯·雷A rebellion without cause的演绎。全片轻佻、冒犯、蔑视的口吻没有一丝一毫对男性阳刚气质的崇拜(全然不同于《现代启示录》《猎鹿人》之流),说到底很多反战电影潜意识里还是喜欢歌颂英雄主义、彰显战争对于英雄的代价,而殊不知一切代价的始作俑者就是阳刚气质本身。 |
|
没想到米洛斯·福尔曼还能拍出这样活络跳脱的歌舞电影。展示嬉皮士的夸张佻达、流浪方式,蔑视世俗、踢开陈规、性解放和反战,颓废里有“道义”,荒唐下有温情,几乎每一幕歌舞都是一种观念的宣言。结局的荒诞不是拯救了男主,而是进一步强化越战的残酷:总得有人去赴死,为了他们不想达到的目标。 |
|
typical Czech way to mock! |
|
被指责的人物行为,进而关联的一切,其实都基准于福尔曼因身份或并未参与这一人群导致的“幼稚”描绘,但这也并非错误的呈现,反倒阴差阳错的以一种浮光的方式深切写出了嬉皮士这一群体的看似“空想”的基本理念。捣乱式的个人行为,基准于对社会规则的敌视与不履行,顺着这一维度就可以看出反常规的基本特质。他们对战争的看法也不仅是简单“要做爱,不要作战”的突破口号,而是一切随心的个人化思路践行。所以看似性先锋的三人恋情,内里又何尝没有对于种族问题的真挚看法呢。而结尾一反前面铺垫,以荒诞但悲情的方式写下牺牲的亡魂,使其脱离了简单的喜剧基调,而真的从情绪描绘战争的悲苦。作为80年代前一年的作品,尚且可以以纽约中央公园为舞台写下嬉皮士宣言,当进入80年的里根年代,越南战争也逐渐转变风向,逐渐成为脱离现实的男性演武场。 |
|
今夏露天电影末班车。。。特么是歌舞片。。。 |
|
8.0/10。即将被应征入伍去越战的男主偶遇一伙嬉皮士并因此开启了他自由而欢乐的嬉皮士之旅,关键词包括反死板的美国传统(农村的与上层精英的)+赞美嬉皮士+反战。各种歌舞段落是高水平的处理(编排调度等),不过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却很拖/淡,扣1分。 |
|
3.6星吧,歌舞挺热闹,对当年美国流行文化有所展现,嬉皮士文化还是有些表面。歌词很棒,想象部分的舞蹈编排好看。结尾的讽刺才是最精彩!原来也席拉的女演员大有来头啊!仔细看她俩眼靠太近了像正面的比目鱼!青春和叛逆气息浓厚,演员身材都不错!想起阿拉木图Kok-Tobe山电视塔脚下公园里居然有披头士的雕像和纪念小角落。无内嵌外拍中字拍得还行。片名翻译生加一个“越战”实无必要!还不如叫“我的长发”。特别策划:狮吼年代。请D叔关了空调还是不算凉快。今日三连之二也是资料馆第二场,约4成满。 |
|
70年代美国文化风情画,影音结合,荡气回肠;战争!去死! |
|
已经离开捷克,准确的说是离开某意识形态十年的米洛斯福尔曼,完全融入了好莱坞,这一次更是借着改编百老汇经典撒欢儿了。在保留了经典情节和歌曲的基础上,导演尽力守住了电影技术的优势,通过剪辑把人物的内心脉络梳理情绪,增强了最后阴差阳错互换身份上战场的戏谑,凸显了战争的荒谬,保留了反战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守住了爱国底线——政府不等于国家,当政府做坏事时,反政府才是爱国家维护民族利益。星条旗的中心位置,已然说明了一切。 |
|
嬉皮士的反越战歌舞片,最后那个场景真是感动,也只有那一个地方感受到了真情,不喜欢的地方多,喜欢的地方也是太多。 |
|
A l'absurdité de la guerre, Forman répond par la fougue et l'esprit rebelle des hippies dans une comédie musicale politiquement engagée et surtout antimilitariste, qui fustige également la bourgeoisie conservatrice et puritaine. Sorti en 1979, Hair prend le risque d'évoquer une époque révolue, mais c'est avec l'entrain voire une certaine folie joviale que Forman a su marier un genre cinématographique à l'aspect psychédélique du mouvement du passé pour en faire une œuvre personnelle malgré quelques passages forcés un peu lourds. |
|
总觉得没有那些做作的歌舞可能会是个经典... |
|
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四星片,五星推。 |
|
1080P资源观看 福尔曼的又一部反战作品 音乐嬉皮和舞蹈 张口就来的歌曲和群舞都挺经典 富家女的好奇与穷小子的融入 只是先期对乔治的塑造太过于成功 为了朋友出头的无理 耍无赖的行事方式 自以为无伤大雅却伤人的玩笑 骨子里不是坏人的嬉皮士却因为反战嗑药和随性的处事态度令人反感 其后的为了朋友的所作所为又让人心生同情 排着队走进黑黢黢的机舱的美军新兵们就像迷墙里传送带上的行尸走肉 最强的美国军队也不过是让人去送死 机舱张开的大嘴将他们吞噬亦预示美国在战争中泥足深陷 悲剧性的结局 大片的墓碑 合唱的阳光和聚集在白宫外欢笑的人群 艳阳下的嬉皮与反战 |
|
很伟大的片子!充满人情味和追求自由的反战片,即使现在看也还是感觉那么爽!冲突冲突,不断地冲突,禁锢与自由、传统与叛逆、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朋友与家庭、战争与和平、生活与死亡.....善良纯粹的乔治死了,这是个痛苦的遗憾,但他是最爱生命的,他的死是对自由和生命的伟大呼唤! |
|
前面有些细节不喜欢,后面的故事竟然陡然焕发生机,非常温柔地推进到最好看的时刻,最后用公墓衬托人海,用视听填满反思,唯有小团体默默哀悼着朋友,也许舞台的呈现会是一边哀悼一边欢腾吧;天体主义与狂欢节,这些元素还是很值得一看~electronic blue,但是belting也太多了吧,哈哈哈;性别气质那里,虽然还是不免男凝,但也能用情色xp解构国家主义;看门那个阿兵哥好帅,声音好性感,喜欢他 |
|
开头很排斥,经典编剧胸中有一把秤,给很挫的男主写一个更挫的男配,富家千金就爱上男主了;普通人怎么配和富家千金争,于是又一个魅力女性爱上男主了。合理,恒合理啊。但随着剧情推进,居然完全投入。什么鬼。这难道就是,古典好莱坞的魅力。吗 |
|
幽默中年犹太老登对嬉皮士文化浅薄猎奇的呈现,无视原作戏剧中新旧价值观的碰撞、作为既定的螺丝钉邪恶帝国燃料的迷茫与反抗、迷失在太空的一代人寻求解脱的探索、和大胆超前的实验表演,反而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着重在刻板印象的荒唐猎奇行径上,多次借角色之口批判嘲弄嬉皮士幼稚闹麻了的自由主义,诚然嬉皮士蠢的要死是注定要被历史批倒的,但也不该由这种保守中年家长像是求马云关掉手游一样傲慢毫不理解的低级鄙视,主角溜大了的教堂trip戏最能代表导演毫无灵气画虎类犬对嬉皮士文化自以为是的理解,居然拍出如此臃肿油腻味的画面🤢🤢🤢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优秀的歌舞编排,剧情完全亲妈都认不出的魔改,改成了工整又出人意料的好莱坞叙事尤其结局,好喜欢代表嬉皮士领袖的Berger😭老东西你是懂戏剧冲突的为Berger加两星 |
|
没想到是这样一部温馨浪漫、甚至有点搞笑的音乐片,完全不见新好莱坞时期的戾气。但是对于米洛斯·福尔曼这样擅长塑造复杂人物内心以及伦理事件的导演来说,拍这样的片子还是有点浪费,当玩了吧。 |
|
60年代嬉皮士的年代,反战的年代,性解放的年代。有些嬉皮,真的嗑药磕到大脑组织破损,成为疯子。 |
|
ain’t got no ticket, ain’t got no token
ain’t got no god |
|
歌舞段落有点像福尔曼其他捷克同胞在捷克新浪潮时期的处理方式,不能说它不超现实吧,但这肯定是跟LSD没有半毛钱关系…… |
|
目前看过的音乐剧影像化电影里最NB的一部。伟大的创作,编排天衣无缝。RENT的母体,喜欢RENT的一定要看。虽然我现在对嬉皮这个物种已经有生理厌恶了,为什么我还能给五星呢?因为结局太神了,足以让我说服自己这片是嬉皮高级黑...... |
|
太癫了,这嬉皮士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最后还把自己搭进去了。但个人并不能认同嬉皮士能与理想主义划为等号,一个是太想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嬉皮士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尾这波偷天换日倒是非常讽刺,都说是天佑美利坚,但真正上战场的,则是一群嬉皮士一样的乌合之众。另外对于性别和种族问题的调侃也是比较直接,大胆且前卫。 |
|
《越战毛发》米洛斯福尔曼的反战“歌舞片”60年代嬉皮士的年代,反战的年代,性解放的年代。嗑药磕到大脑组织破损,成为疯子。一群烂人,但是好歹还活着,去打仗,就连烂人都当不成了。 |
|
facing a dying nation ,a moving paper fantasia,listen to the newest lies. |
|
7.7 改编百老汇歌舞,尼古拉斯雷客串。结尾不称悲喜,而是荒诞。 |
|
从嗑high了开始嗑,越来越high |
|
歌舞特别好,狂欢、疯狂盖不住现实,越欢乐越讽刺,高潮到顶、到底。以及选的演员们发量都好惊人啊。(发现评分居然不到八分,打五星提分) |
|
男主搞了一块棉花糖,幻想着和富二代的婚礼白色⛪️印度主神在火焰🔥上空飞舞的新娘👰♀️征兵处的黑/白长官应和着黑/白姑娘歌颂着白/黑小伙;结尾出两点巧思:出入和替换身份的二人丝毫无人察觉,作为人的特征已被替代;嬉皮士登上战场,想保家卫国者理想落空,嘻笑怒骂者灰飞烟灭 |
|
前半程毫无章法的混混(美曰嬉皮士)闹得乌烟瘴气,混杂着宝莱坞式的莫名其妙的载歌载舞。小姐姐牵着孩子发现男人在外面有了女人,悲戚之间忽然引吭高歌,弄的全场笑场。逼着自己笑着看下去。汉堡哥闯军营,是全片的转折和高潮,一个极度反战的混混头子鬼使神差的死在了越南战场,这个结局只能说鬼斧神工,让前面一个多小时的乱炖也显得不那么无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