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电影美学到了帕纳西这一代实际上是终结了。原先那股隐藏在“伪”现实主义背后的犀利机锋被具象化以后托到前台,虚构成为现实的终极目的,表意站在影像的终点举旗。那股自然主义气息成了个人观点表达的点缀。直白的贫乏。 |
|
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 Lumière Screen 2) |
|
#ZFF 18th
5
一些有熊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该脊柱发凉 |
|
#79威尼斯# 帕纳西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双线叙事,镜镜到位,字字诛心,一条线以他所拍摄的故事为视角,借城市中产控诉体制压迫下的无路可退,一条线以他自己避居处的生活展开,借乡村底层的琐碎描述井底的矛盾与无知。即使知道威尼斯要跪舔北美商业片,还是呼吁请把影帝,导演和金狮都给帕纳西,因为甩主竞赛其他人十万加条大街,一部好电影彻底治愈了之前全部烂片的PTSD |
|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06】最后一场电影,本来还后悔没买《Taxi》的碟子让导演签名的,等了很久红毯走完了才反应过来导演正在坐牢…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全体观众都向嘉宾席中那个只有一张贾法名字a4纸的座位投去持久的掌声。
因为位置靠前不好看字幕所以有许多错过不懂的部分,但《无熊》仍然是一部好电影。电影中的导演、电影中的电影、电影中演电影的演员,还有最贴近“真实”的村庄生活,以及真正的现实世界都不断回响照应。逃出生天快乐结局的人们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们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口倒扣的大铁锅里,以为跑得够远就有出路,但只能又一次碰到冰冷黑暗的铁壁。
在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影厅里看这部电影,很难说他们的掌声中有没有一种庆幸感,他们确实是世界上非常幸运的一群人。 |
|
「看看人家伊朗创作者骨头多硬。」当然也许是有的地方的熊更凶猛,或者关于有熊的传闻更加恐怖,但更可能的是在不同的地方,相信熊之存在的平民和决心面对熊的勇者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我如此希望)。映前介绍时女主演代读了导演写的一段话,下台前还举了「女性生命自由 #Masha Amini」的牌子,电影还没开始我的心里就已经弥漫着澎湃和绝望。 |
|
呆在这个国度,会有吃人的熊,逃出这个国度,会有边境的枪。谎言比虐待更折磨,传统比脐带更难割。拥有了护照不是拥有自由,举起了相机却是举起麻烦。爱情不会怕吃人的传统,死亡不会怕暗处的冷枪。真实的逃亡不是一场虚构的电影,真正的流血不是一张定格的照片。无熊的边境,人人却都在害怕心中的熊。 |
|
边境以外的叙事是对《特写》的反思,而边境以内则是对《随风而逝》的改写,内部文本远比表层叙事更暧昧和真诚,且你无法要求一个连拍摄自由都不存在的人不去拍摄自己被囚禁于其中的系统和事实,这是“何不食肉糜”。一个电影人只能依靠继续拍摄来保持与现实之恶的距离,然而摄影机的权力在现实之前又如此无力、虚假且僭越,以至于录像在大海面前不得不停止,记忆卡不再具有留恋的意义,帕纳西一面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一面又对自己行动的紧迫性提出质疑,一面步阿巴斯后尘,一面又对他的结论感到虚无。 |
|
# Venezia 79th 红毯
【A】戏中戏的两层叙事构筑冲突与困境,摄影机的权力在导演的受制下几近剥夺,拍摄的无力与自由的追逐碰撞呼应,而当戏中的拍摄转为真实的记录时,原本简约的表意呈现复杂的姿态,对社会矛盾敏锐体察的细流汇聚成一片混沌。终于,帕纳西所带来的不再仅是典型境遇中同时包含残酷与风趣的社会学观察,而是只身一人走进影像呼应的真实,小心翼翼却进退维谷,用无声之势抛出种种触及大象的质问。重拾一切只需跨越边境线那么简单吗,我们为什么被迫进行着名为自由的逃离?No Bear. No Fear. So who made that bear? |
|
帕纳西跟蒙吉不约而同的都用到了熊的意象,熊在这里成了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恐惧,不分阶级,不分村庄和城市,就算人们明知道无熊,但恐惧带来的绝望就在那里,两条故事线的死亡都是因为无形的熊在出没。帕纳西在这种条件下继续拍电影,他的表达掷地有声,那头吓死人的熊不止在村民和导演身边,其实这头熊出没在任何存在这种无形的恐惧的地方。 |
|
#CineLumiere #NewReleases 长评 - why should i leave?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似乎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why should i leave”。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是手段。而最后两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镜头上,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
|
戏里戏外都是压抑,上层的强权和底层的无知,每个不幸的人和每个不幸的国家其实都是相似的,不是吗? |
|
【8】伊朗的三重困境。一镜在于那本护照,二镜在于那张照片,通过两段镜头平行又独立通过戏中戏的组接来完成电影的第三个镜头。一镜是亟待解决被命运束缚的结局,十年双人等待只偷出来一本护照。二镜在于无中生有,而用城市与村落,文明与传统矛盾冲突来搅和闹剧,走向不了了之。第三镜是电影之外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跨不过的边境,偷不到的护照,无中生有的照片,成为一场笑话与闹剧。最终组成了社会的困境,以及帕纳西的困境,传闻有熊而根本没有熊,是纸老虎,而终成无熊的困境。 |
|
就这??和预想有一定落差。从戏中戏开始包括让神似法哈蒂的村民拿着相机去拍了“业余电影”素材,这些段落虽然没新意(都是早就玩剩的),但好歹还算有趣吧,反倒后面是越看越无聊了,这么个题材值得开掘的维度应该相当多才对,然而现在的这般表述只有不加隐藏的单一面向,就只差导演本人在片中朗读声明了。伊朗电影一入围三大主竞赛基本就是开挂模式,像帕纳西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捞不到奖的,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声援,影片质量才不是被考虑的首要条件,尽管这片并不算糟。@Venezia79 |
|
看看人家这创作环境,看看人家在拍什么样的作品。 |
|
贾法·帕纳西导演新作,获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第一个(超长)镜头便让人惊艳,后续的双线叙事也很抓人,暗中如有可怖的眼睛在监视剧中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岌岌可危。帕纳西无疑足够勇敢,即便在身处危局之中诘问系统和传统时也不忘反思自我。尤其是关于影像权力的思辨更是切中时代脉搏:远程遥控跨国执导,作为证据/武器的照片,在摄影机前发誓说真话,但摄影机拍下的究竟是真是假?要不要继续拍下去?套层结构戏中戏、探讨真实/虚构的元电影形式以及对道路行车的呈现都有阿巴斯的印迹,收尾猝然又令人唏嘘。能跨却跨不过的边境,前途有望却终至绝路的爱侣悲命。(8.3/10) |
|
看似是戏中戏,实际上则是对帕纳西自身所处境地的一次精准的自我剖析。照片闹剧受困于当下的教条主义,而护照风云更是自由和理想的一场探索与冒险。深陷囹圄的帕纳西在电影中想引领观众们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这一场闹剧与困境看似拉扯,实际则是对其自身诉求的一场呼喊。尽管某种象征的结局是悲惨的,看似一笔带过,实则力拔千钧。 |
|
在不正常的国家,无论城市乡村都无处可逃,才会害怕子虚乌有的熊。向摄影机诚实地起誓,拒绝虚假希望,才是影人应该做的 |
|
贾法·纳帕西被限制出境和不得拍片,他躲在边境小村指挥土耳其的拍摄。压抑的政治氛围和传统习俗,促使电影内外都在不断自问:离开还是留下?Why should I leave?!女主角歇斯底里的爆发,说出了所有人藏在心里的话。同样是无熊之境,有熊恐惧,为什么伊朗就能诞生这样了不起的艺术? |
|
真是越看伊朗电影越后怕,满脑子都是一个名字:田壮壮 |
|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 No bears.” 只有变成熊的人。
观众不知道电影里的他们发生了什么,甘巴以前的案子是关于什么的?白布后面又是什么?电影只有脱离了script才能贴近它,但拍摄的介入又扰乱了当下,影像能作为控告的证据,也能带来伤害。当撞上突发的真实,喊出的是cut. 导演身处困境还反思着影像的力量难能可贵。
开车撞上特写的结尾,和出租车结尾一样拉起手刹,本以为刺耳的提示音要延续更久,就像阿巴斯的某部旧作,但转念一想,不需要再等了,他已经回去了。
依然感佩于导演的韧劲,也注意到他强烈的安全意识,离开屏幕就合上电脑,no connection的境况联想到随风而逝 |
|
你说咱们有熊吗? |
|
#79thVeniceCompetition#先奶一个本届金狮!自导自演自指,《随风而逝》的一次文本深化,把电影的戏仿属性玩弄到极致,在虚实之间来回翻转,将摄影机伦理与乡村习惯法并置,反复拷问终显露影像在真实复现上的无能,文本和创作意图上的高段位,场面调度也足显功力。 |
|
帕纳西是不是在阿巴斯那边获得了电影结构的一些灵感,不得而知。
总之感谢这些导演们,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愚昧的地方。荒诞的是,各个愚昧之地,如今大有携手让愚昧撒向世界之意。这真的是在讨论AI 和移民火星时代发生的事。 |
|
帕纳西的相机对准了自己。在边境的苟且,对电影的决心,成为了他难逃的宿命。眼中之熊尚可被誓言蒙蔽,心中之熊却是那无声呐喊。 |
|
导演确实师出阿巴斯,延续了《特写》中的那个话题,艺术的痛苦更有价值吗?当艺术造成了真实人生的痛苦,它能以艺术为名被豁免吗?两条线的穿插很精准,政治的、传统的,同时也是艰难的,虽然讨论在立意上不占新意,但拍出来是好看的。 |
|
又一次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帕纳西自己扮演的导演因限制出境跑到边境村子远程指导拍戏;而戏中的情侣也是要逃离那个他去不了的国度。戏外导演本可以通过走私贩的帮助趁机跨过边境线,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戏内这个酝酿了十年的真实事件因为导演加了一场走私犯假护照戏份最终导致女人跳河自杀。戏外导演无意间拍到的一张照片成了村里年轻姑娘婚约之外恋情的唯一证据,本想帮助这对情侣挣脱传统束缚去恋爱自由,但最终还是因为道德禁锢双双被打死。
而在电影之外,帕纳西曾因对电影审查制度不满而被“软禁”,又因抗议被判处六年监禁。借助这样一种微妙互文关系的电影形式提出反思与发问,在当下的社会制度与传统道德下,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片中有几处长镜头调度相当精彩,尤其第一镜巧妙运用了电脑屏幕的转场形成了一个七分钟的一镜到底。 |
|
全片各种戏中戏嵌套弄假成真极其高级的讲了一个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
|
看看人家伊朗创作者骨头多硬。」当然也许是有的地方的熊更凶猛,或者关于有熊的传闻更加恐怖,但更可能的是在不同的地方,相信熊之存在的平民和决心面对熊的勇者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我如此希望)。映前介绍时女主演代读了导演写的一段话,下台前还举了「女性生命自由 #Masha Amini」的牌子,电影还没开始我的心里就已经弥漫着澎湃和绝望。 |
|
{★★★★} 很遗憾Jafar Panahi自身的不幸遭遇为电影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这层阴影具有径庭之差--政治过敏的人们指责它更进一步沦为导演千篇一律的控诉,但作为一个几乎从未对电影中的政治表达过敏的观众,我担忧现实稀释了虚构的力量。从淳朴落后的伊朗村落到四面楚歌的土耳其街道,Panahi的剧本同任何自由世界的剧本一样,脱胎于现实、却不受其拘束地俯瞰着它。他写入巧合、互文、暗喻与弦外之音,但他也泼洒关切于他所爱的土地上行走的瑕疵的同胞。这里没有熊是毫不露怯的反叛,去留不定是在国界徘徊的所有人攥不住答案的噩梦--当然,这些人里也有我。 |
|
现实电影戏中戏互文 去留困境有一些觸動 |
|
A- 非常有趣和巧妙的戏中戏和两个世界交替。而帕纳西却用自己的真实来缝合两个差异巨大的世界。随时打破观众视角的藩篱来直接对话拷问一番也格外有力量。两对情侣看似不一样的阶层和出身,却被困在了不一样的局面中,无法动弹。乡土穆斯林的传统束缚爱情的选择,政治穷途束缚自由的奔赴,最后都导向一个死亡的悲剧,而试图在期间斡旋和挽救的导演却无力改变什么。车子停下来的那一刻是结束,但帕纳西的命运却永远结束不了。同一年帕纳西父子带来了两部佳作,同入选我的十佳,可算非常神奇。都是寓言体,都以车为载体,故事和风格上其实更喜欢儿子的同车异路,老子玩得则更复杂更精巧,但似乎母体却有着相似之处,一片故土,划定了出不去的困境。 |
|
不要怕 纸老熊 |
|
今年SIFF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一部。多的不能说,看了就知道。/ SIFF2023第5部@美琪 |
|
看不见森林有熊,却听得见三人成虎。
别致的元电影。开篇一段写实的长镜头,继而短暂地打破第四面墙,画面通过电脑延伸至另一个空间,旋即进入故事真正的主线,堪称年度最佳开篇,既精巧又熨帖。借作品阐述自身困局,一部政治惊悚,令人不寒而栗。往往如此,恐惧并不源自于真正有熊,而是源自于人们有熊的传言。 |
|
结构精巧,内容枯燥。 |
|
TIFF 2022|观影14|感觉确实不够金狮,但是双线叙事和主题还是犀利的,想到电影人,每个人,城市人和村民都一样,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熊,但是熊无处不在。太绝望了,希望导演早日自由身,自由创作 |
|
伊朗的伤痕文学,符合西方口味。剧情内容一般般,叙述得很精细,节奏偏慢了。4星 |
|
也许对当地村民来说,拿着相机到处乱拍几天不出屋的导演就是熊本身。 |
|
230415 @ 高先 |
|
台词:只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就算是在发誓时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你拍没拍不重要,你只要发誓你没有拍过,他们就讲和了,一切都结束了。… 没有熊!胡说八道!这些都是编出来吓唬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恐惧让对手变得更强大。没有熊!向左走。没有真正的熊!只有纸老熊。很安全。走吧!→ 现实世界里真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谎言。 |
|
D+/ emmmmm挺密实的。 |
|
双线并行最终随着对影像自由的探讨与去留的挣扎中逐渐合二为一,荒谬的传统高于一切时,导演依然带着爱在观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着摄影机发出的诘问是否是导演的自省呢?镜头内外的各种互文很妙,没有熊,都是吓唬人的,但传说为何会存在,本身已是恐惧的来源,作为本片的隐性主体,观感是更上一层楼的压抑。3.5. |
|
戏中戏、戏里、戏外,都有大熊在游荡。真正的无熊之境,就在山的那边、海的彼岸,为了抵达,在有些地方付出的代价高得可怕。 |
|
#79威尼斯#虚实之间,不断的拉扯,尤其是联想到现实里无法到场参加首映的导演。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普通人啊。 |
|
【A】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多么愚笨却多么振聋发聩。其实后半段开始逐渐露怯,虚伪的痕迹越来越多;但处在贾法的境地下,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几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法,能够坚守并不断丰富,始终十分敬佩。 |
|
摄影机在场,以一种最愚钝的方式 |
|
把自己局限的境地变成创新形式,很妙!对环境中的普通人并没有俯视,这一点也值得称赞。 |
|
电影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呈现伊朗人民的现实一种,简单说就是一种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这些演员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即是电影拍摄的虚构,但实际上又是演员本身生活最真实的呈现,可以说虚中有实,真真假假。但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与表达风格,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逃离是无奈的 |
|
#biff27 被政治裹挟为理想所困,帕纳西仍在说着拍你想拍的,那么纯粹又那么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