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转型期的迷茫彷徨,善感青年的呓语希望,爱情的柳暗花明,友谊的坚定忠贞,亲情的剪不断理还乱;风云洪流与个人走向的交织融合,谁也无法脱离这个城市的烙印,谁也无法忘怀20岁时走在黎明的街道上幻想飞进某人的梦里心里。 |
|
建国新气象,美丽新世界,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姑娘好像花一样,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恰同学少年,河畔街上踏水行,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塔可夫斯基正年轻,风华正茂,吊儿郎当 |
|
苏联迷惘的一代找寻存在的意义。当23岁的儿子用意念和21岁战死沙场的父亲相见,父亲的寄语感人至深:“再见了,孩子。随着年岁的流逝,我们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你在长大。我把我的祖国交给你。我用绝对的忠心将我的祖国交给你。你也要保持你的责任感和良知,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明白吗?” |
|
那年我二十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那时我们总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
|
迷茫彷徨的青年人在街头漫无目的游走那段情绪拍的很到位,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很无聊,用激情和荷尔蒙支撑一种短暂的活力和轻盈诗意,男主的困惑最多,内心独白不停絮絮叨叨,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和周围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天差地别,二十多岁有太多太多困惑苦闷难以解答,为了不落单,最后只好喝鸡汤安慰自己:去生活就够了,我们不是坏人,为什么不快乐一点呢?也许等到他中年以后,空闲就主要靠短视频,离奇新闻段子,爱国枪战科幻片解闷了。人对微末细节的感知力确实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的,二十岁游走的脚印和那个年龄一起早已了无痕迹。 |
|
生命终止于21岁的父亲不能解答23岁儿子的生活难题,只对他说:“我羡慕你。我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去莫斯科的街道走走。”此时父亲的战友已在门口等他去赴一场已成定局的牺牲,可镜头一转,他们却没有进入致命的树林,而是走进了莫斯科清晨的空旷之中。
窃以为影片结尾升华得过于潦草,而临近尾声的这一幕和开头一来一去的三人行镜头对照,却串起一切不可逆转的遗憾与或将化解的担忧。即便是告慰,也足够让人一场哭。 |
|
有时候觉得苏联片子 话都特密 但是确实也有意思 不觉得话痨 |
|
散文街头莫斯科,长诗怀梦惘二十。 |
|
音乐挺符合我的品味,可电影的每一句台词,说出来都像是在读政府工作报告一样的死气沉沉。 |
|
画面足够美,一帧一副画,但无可非议结构好散,至少对我 |
|
庞大画卷 |
|
8.5,社会主义青年气象,有彷徨有失落有快乐有实干,在主旋律育人的大框架下整体基调还是很正向的。胡茨耶夫跟卡拉托佐夫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长镜头调度,他更强调一种纪实性,电影有很多展现苏联年轻人娱乐生活的桥段,五一游行、跳交谊舞、看冰球比赛,这种生活化段落通过写实的镜头记录下来,其实是非常具有影像价值的。电影非常强调与二战的勾连,特别与卫国战争精神的勾连,几乎每一个苏联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在战场上牺牲,没有卫国战争,没有苏联,这套价值观是不容被抹去的。 |
|
#PYIFF 2018#老实说本片前一小时我时断时续地打着瞌睡,后半段显然是不错的。与父亲的对话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把本片的内涵提升了。 |
|
Spontaneity略造作,不大恰当地有看了部想深沉却欠深刻的早期费里尼之感… |
|
1、看这片首先得有耐心,就像一长篇散文,得静静地全部看完才能感受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2、没有战争,没有革命的青春,什么是最重要的,最值得认真对待的?3、曾经以为友谊不会变,曾经以为爱情恒久远,但是仿佛就在一夕间,一切都和想象的不一样了,成长就是接受这种不一样。4、土豆这个意象用得很好。5、相比这个导演,更喜欢尼基塔的风格。 |
|
苏联迷惘的一代 行走在闪灯的全湿马路上 |
|
开场的镜头,和大雨过后的镜头很美,很有诗意,青春年少时的青涩,朋友之间的情谊,是这么的让人感动, 年轻时候的老塔很帅气,苏联美女真漂亮 |
|
青梅竹马的友情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在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是天真浪漫的,只是友谊会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在根源上发生深刻地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情感,友情也同样需要维持,当昔日的朋友在意见上与自己分歧巨大的时候,这种震惊难以通过语言来形容,同样是在一起长大的人,但想法就是天壤之别。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述三个青梅竹马的小伙子,逐渐认清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每个人随着自己的境遇各自发出对社会与时代的认识与阐述,达不成共识的年轻人,却依然要一起走下去。略微忧伤的电影。 |
|
前看“交际场─六十五岁以上男女的版本 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 |
|
这才是青春片。摄影很不错,封闭空间制造的临场感很强。谢尔盖“跟踪”一场戏拍的很棒!80min左右,谢尔盖大量行走的镜头,辅以诗意旁白。 |
|
#平遥#具有青春画卷气息的电影,有些地方漫长的让人困意十足。 |
|
神作。时代画卷,还得是苏联电影。太舒服了,长达三小时,但丝毫不生厌,因为调度和剪辑实在太精彩。前半段很精彩,中段有点疲惫,后半段又封神。跟父亲告别那段颇有老塔的神韵。苏联电影永远滴神 |
|
20岁打卡那年我20岁,值得一看的音效转音乐,音效有年代感(失真)。倾斜的大楼隔空喊话,漫步街头,平衡的画面 |
|
画面没的说,游行追女孩那段很喜欢,另,老毛子居然还会拔火罐 |
|
非常小资情调的苏维埃电影啊,絮絮叨叨的念白在下半部的时候几乎让我疑心这又是哪位左岸派的倾城绝恋…… |
|
如今还有人可以问心无愧吗,这片土地上 |
|
165min DCP |
|
8.5/10。①二战后三个发小男青年的各种(快乐的)日常生活与内心迷惘。②诗意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与运镜/调度;片长营造史诗气质。③在对表演模式、文本结构与故事戏剧性的处理上既想做生活流电影又想做传统故事片,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
|
Very creepy, no? Call the police because he's stalking the girl!! In all seriousness, the cinema verite style is useful paired with the feeling of lostness. |
|
@PYIFF 2018 | 还以为会是大闷片,三小时趣意盎然,好电影永不过时。放弃了寒冷的电影节开幕式来看,很值得。三个男青年的人生思考和讨论太有共鸣……尾随那个穿波点的姑娘、关于土豆的争议、和死去父亲的对谈:“他们都是在一个早晨死去的。”…… |
|
CD2 1136 |
|
【3.5】不少瞬间可以想及法国新浪潮式的三人行,轻盈、活力四射。但说到底是那个年代的苏维埃电影,很快就落入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大网中,但导演难得保留了一点个体被困其中的忧伤,闪亮的挣扎。 |
|
兜兜转转谈恋爱了半天,原来是“革命先辈不易,珍惜美好生活”的主题,可惜老塔挨了那一巴掌呀! |
|
蒙太奇 |
|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这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话题,永不过时!
这电影最精彩的是开头和结尾,
电影片头:
寂静的大街上,三个士兵在走着,这时候《国际歌》的旋律响起,镜头推向三个士兵青春的面庞,而后他们继续走着,渐行渐远,《国际歌》的旋律也随之越来越弱,消失.......镜头感人、浮想联翩......
片尾:
男主在梦中与21岁牺牲的父亲相会、告别。
又一个早晨,三个卫国战争的士兵。他们的手平稳地扶在冲锋枪上,晨风掀动着他们的斗篷。他们的脚步在一片寂静中荡起了低沉的回声,
他们的英灵就这样伴随着黎明走进正在醒来的城市,永远留在这个城市......
生活在继续,一个全景的俯视镜头,镜头下的城市美丽、安详
新的一天——又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了。 |
|
不是我的菜,就是男主角的生活。最后结局之前男主角遇到已故的父亲,那时他21岁,对应电影名字。3个小时看这个,没意思。 |
|
塔可夫斯基出来真的笑了... 可惜这个thaw还是太短了 |
|
他们一直在思考,也思考不出来个结果,我也不关心结果,就爱看这些人思考、尝试、迷惘的过程。轻盈、诗意、鲜活,有几分年轻人的矫情,还有漫无目的的浪漫,是我喜欢的20多岁的样子。拍在1965年,摄影和音乐都有苏俄的独特美感,拍的就是普通青年的情绪与思考,不需要考虑太多意识形态的问题,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片子。【等到最后也没等到奥库扎瓦的音乐会片段,才知道原来是有剪辑版之分的,遗憾】 |
|
3.68-3.7⭐其实很用心,演员演绎的也很棒。就是不太感冒sorry。(主角20几岁时的爱与忧愁,亲情爱情友谊未来过去爱国之情,充斥了小小20几岁时的自己,但是总要珍惜现在的一切,迎接新的一天。) |
|
第一个镜头很棒。不乏精彩的对白。身边的人与物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三人的友谊。即使是无聊的事情,也要一起做。不过,电影里谁是20岁呢? |
|
列宁同志,我向你汇报,不是工作,而是一颗孤独的心 |
|
老塔竟然演了一个索列尼 |
|
字幕太小以后看 |
|
20230310 |
|
▪️人太多了,脸盲分不清这群人……
▪️诗句一般的台词
▪️中间puki那首歌太好听了,意料之中听歌识曲不到:-( |
|
164分钟版。上半场节日广场的喧嚣与生机勃发,对应下半部凌晨街道的萧瑟与惆怅。亲友间羁绊的甜蜜与痛苦,混杂在历史的回想里静默延续。缺失父亲的这代人,从未曾走出战争的阴影。米哈伊尔的《雁南飞》珠玉在前,这本倒像是诗意镜语的续篇或回文。 |
|
说教太重了,而且格格不入,每个点都要给你上价值,电影教育片。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喝咖啡,看电影,谈恋爱,看书,交友,谈人生,讲理想,有抱负,有希望,就是这样咯。
其实也蛮适合仅加音乐的,其他的你就全靠旁白就可以了。对话什么的并不是很影响剧情。 |
|
5.0 青年人状态虽看着比较准但观感还是割裂:爱森斯坦遗产(剪辑与视点的选择)与本该营造的生活情境断层明显,生活情境与时代背景又没互溶得完全。除开力量美(如《我是古巴》)与崇高美(如《卢布廖夫》),十分怀疑俄国人究竟有没有拍出弘扬纯粹生活美的诗电影... |
|
2018-198.PYIFF-04 |
|
老塔的左岸派柔光光环越来越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