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色已是最拉的颜色# |
|
jean好迷人,眼睛,发型,衣品,抽烟的手,一举一动,连她的不勇敢都那么迷人。 |
|
我们的自我认同早在青春期就完成了,只是往后的几十年里都挣扎在是否能让别人认同我的摇摆当中 |
|
3.5 故事比较有意思。珍妮那么美,导演为什么要给她安排一个街溜子气质的女朋友... |
|
a deer in the headlights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一个少数群体属性中的个体是如何被恐怖支配无所适从甚至无法行为的状态。全片站在客观视角去看待女性看待同性的遭遇。整个过程亦是人物从懦弱走向正视自己的正向发展途径。 |
|
概念和主题不错,遗憾的是剧本比较粗糙。同性恋者被迫在两个圈子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边是女篮课程,另一边是俱乐部派对,两边都拥有非常明显的女性特征,而女主Jean则要在压抑与袒露之间求生存。出现无数次的电视背景音和广播都在铺垫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不合法地位,鼓吹女人要有女人味,而同性恋则是危害下一代的传染病。很多道具的布置也在刻意强化这个黑暗的事实,例如Jean在办公室接到电话时,墙壁上就有个大大的海报写着The signs of having AIDS。当Jean的亲戚在与她谈论小孩时,镜头焦距逐渐缩短,Jean的头上有个右箭头,暗示了此刻她内心正挣扎于保守的倾向,并且前景的布置正好构成了一个框,将全家人挤压在较小的空间当中。有的细节倒是挺有意思,不让吸烟的餐馆提供了烟灰缸,心乱如麻之感徒增。 |
|
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的显形,无论是电视节目和广播里的车轱辘话,隔壁桌同事压低声音交谈,还是酒吧女厕所里的涂鸦。没记错的话感觉看的两部BFI出品(Blue Jeans和Saint Omer)感觉都纳入了大量的文本,告诉观众女人女同性恋是被同样纷纷扰扰话语困住的,外部是层层叠叠如铜墙壁垒的“规范”,内侧是同样层层叠叠如芒在背的“反叛”,没有办法忽视自己的感受就没有办法忽视它们的显形,无法自我确立为存在更无法认为它们无足轻重。然后也很喜欢配乐,流水般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情绪,潮汐般一起一伏。顺便感觉,看到开头主角和女友赖在沙发上吧唧吧唧地吃杯面,露出那种有点孩子气的表情,对比在学校里那个很有精神但拘谨的状态,就知道这种双重生活她撑不长(笑 |
|
3.5 身份政治构成了我们的一切,它永远是所有人类解放自身所必须正视的。我知道逃避是不安的表现,我也知道身体的反应比大脑更快,在体育运动的本能中逃避,在广播阵线的口号中挣扎,当求生的伪装便不再能够延续谎言,我们需要向狭隘的旧世界宣告我们自由的反抗。情感之所以成为情感,只因其绝对坦诚的体现,蠢蠢欲动的心无时不刻表露着渴望,所以为何要扼杀这平凡普通的真挚?精神上的禁锢远胜于真正现实意义上的压迫。尽管刻意营造的胶片年代质感和时代复古金曲在将我使劲拉回80年代的英国,可这也几乎发生另一个当下,一个从未流逝依然寻求安全依恋的当下,一个更加尖锐暴力不再遮掩矛盾的当下。为少数或边缘人群发声,依然是比任何其它方式都更关注阶级和人类政治。没有人生来就应该忍受这些,没有人生来就应该背负着伪装和耻辱面对所爱之人。 |
|
感觉略微有点outdated,但人物的挣扎都感同身受。女主好帅! |
|
#79thVeniceGiornateDegilAutori#虽然故事平庸话题常规,但视听上做得相当扎实。视点在人物间丝滑流动,剪辑节奏干脆精准。而在整部高精度影像中,那个手持过曝镜头将摄影机最人性化的时刻给了人物最人性化的瞬间,优秀导演拯救剧本的典型。 |
|
3.5。姬佬老师跟姬佬学生应该如何做朋友。感觉女主这款很多拉拉会比较爱吧~ |
|
@LFF2022 没排进Bones and All于是随便去看了一场同时间的,结果出乎意料得好看。虽然剧情没什么特别的但就是感觉舒服(电影一开始就点明了直觉的重要性,身体比大脑反应更快)。有BFI和BBC投资的制作精良的平权“主旋律电影”。(女主好美!) |
|
好喜欢呀,远远超出预期。每一个角色都演得太好了,很难想象Jean和Lois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演员都没有太多经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回应片名,沉浸在蓝色里却是温柔细腻的暖调,胶片拍摄的质感太美妙了。很喜欢的一点是使用大量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作为背景声,既能把控影片节奏,又能直观地让人感受到恐同情绪的无孔不入,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酷儿电影,很好地体现了show not tell的优点。夜店里的blue monday,真的很难不摇! |
|
夜店投向异装者的凝望,学生面前撒谎时游离的目光,diner爱人抽身离去后无助的流泪,坦然出柜后阳光下的百感交集。女主的表演经得起各种特写的检验,这电影是胶片拍的吧,年代还原得特别逼真。片尾的车门一关爱了,小格局深人设电影总是讨我喜欢。 |
|
因为过于贴近我的内心,所以看得喘不过气来。 |
|
#venezia79 7/10《欢乐合唱团》后最帅的女体育老师。 |
|
很喜欢,“隐藏和公开身份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对于边缘群体来讲日常生活就是政治化”(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就看看比你压力更大的人生),女主角真不错,发型真的很iconic,阴差阳错买到了最后一张Q&A票见到了活生生的女导演,女制片人和女演员们,故事来自于对于那个年代的两位lesbian女老师真实经历的采访 |
|
不能以「当代视角」带入情境,毕竟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教师想要鼓起万分勇气出柜恐怕比登天还难。电影质感与色调处理不错,不过实话讲整体磨合还挺生硬的。剧本肉眼可见的潦草,无论刻意呈现的电视背景音亦或强行插入的「床戏」均对情节推进作用不大。唯一戳到我的,大概就是最后珍妮与「珍妮」的那一眼对视吧。。 |
|
那句:“Im a lesbian”后,出门开心到释放到在阳光下,望着两匹自由在草间的马哭泣,尤为感动。 |
|
構圖與色調和粗糙的顆粒感讓人審美舒適。劇情有一些簡陋俗套不過勝在溫柔。市面上很多同性題材其實都是抹黑同性群體的但本片絕對不是。(女主和其女友都為了這部片子剪掉了長髮)女主短髮可太好看了! |
|
Jean的处境就是老中家的拉拉。
和原生家庭关系不好,处理不好“人群”和我的关系,同时又战战兢兢,像灯下的小鹿一样,无法融入自己的群体。
既无法勇敢地和人群割裂,又无法敞开自己的内心。太痛苦了。
Jean的体育老师身份,白灰色的穿搭风,短头发蓝眼睛,略带神秘的行踪,这一切可以说是姬圈天菜。
我觉得自己是Jean,懦弱,纠结,不勇敢,深知社会的破规则,又不敢去打破它。所以我明白Jean为什么那么爱那位非主流女友(没有攻击的意思),她勇敢,赤诚,被伤害后还是那么温柔地去爱去理解。
另,这部电影名字和题材都让人联想到《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那场分手后求复合的点餐戏,也同样是是情感的爆发点。
《阿黛尔》是在讲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珍妮》就是在讲无法敞开的自己,相对来说剧情更简单一些。 |
|
质感超棒的片子。设定是80年代的英国,Jean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导演和很大那个年代活跃的很多lala团体和真实的体育老师lala进行了采访和收集素材。没想到曾经的英国如此保守,据称现在依旧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 |
|
结合电影,抛开电影。
就像初中以后的学生时代,被不同学段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而依然无所畏惧(或者说不自知)。
等我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行当,我试图也正在以各种方式向我的学生传递种种:“权力”和“权利”的区别;“真理”与“少数”的辩证;“真理”同“自慎”的逻辑……
一度我也迷茫、孤独,看看周遭这群顶着“伟大职业”光环却蝇营狗苟、麻木不仁的同行。喘口气,深呼吸,依然站在那寸方的讲台秉持且想像着超级赛亚人祭天后头上神圣的光环。
“哪怕你们这一届你们这个班就一个同学听进去,因为一句话而若有所思,我就心满意足……”
最起码,我对得起我自己。 |
|
Jean的各种蓝色搭配好迷人,她向家人出柜之后的晃动的手持镜头好迷人。故事本身很一般,但不重要。 |
|
2.5故事比想象得要失望,矛盾等都是老生长谈 |
|
People failed me. Now I failed you. Is there a way to make things right without losing everything? You look worried. They are always watching, but not listening. After all these efforts for hiding and running, do you feel like you belong? Don't be so hard on yourself. “Keep me loving though the world is tough”. |
|
#LFF24 技法成熟的处女作。英国,工人阶级,女同题材,社群关怀,每一个元素都戳中我的点,且处理得非常低调内敛。 |
|
“不问,不说”;真实的身份困境和强烈的时代符号讲述了一个藏于柜中的故事,而且会让人发觉类似的讲述在此前竟然并没有那么多。可能是分享着相似的职业背景,总会莫名想到(误以为这是)《酒鬼都市女人们》“姜芝久”的别篇;演绎上的出色和影像上的风格对成片本身有帮助,但又觉得还在故事上差些什么。 |
|
压抑的社会下,为了自保,善良的人都会扭曲。故事很简单,情绪也没有很抓人,感情互动没呈现好,比较可惜 |
|
主题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LGBTQ自我认知与接受的问题,好在拍得很温柔。 |
|
画面和人都好美,质感也好喜欢。记录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个体的挣扎和选择,没有对与错,过得都很努力和辛苦了。 |
|
拉拉蓝,得珍妮。角色情绪是到位,情节也真是没法看,文本贫瘠到需要依靠各种细节撑场面水时间,大环境即是如此,没必要过多强调,创作思路小家子气。 |
|
故事的内核还是在展现如何接受不被社会主流观念认同的自己,和前任以及学生的对比发现,这种认同似乎和年龄以及面对的困境其实没有太大关系,需要改变的是自己既要又要拧巴的态度。 |
|
【2.0】 |
|
和Peace一起看的,基调和《Aftersun》《Close》类似,配乐也是那个氛围。Jean太漂亮了,好几个场景(比如她打台球、穿白色运动服、在更衣室)真的有被turned on…..
Lesbians are more invisible than gays. 特别注意到的是在那栋房子里,朋友给Lois介绍这里是为了收留被家庭抛弃的white lesbian,心里一惊,想到其他的ethnic group在英国是什么样的状况。又想到曾经看《Pose》是讲述的纽约黑人社群,亚洲的情况又是怎样呢?I feel so ignorant about my own group(不知为何,我很抗拒nationality的identity,却又关心Asian作为一个族裔。回头想想这个) |
|
质感好棒啊!一直凝视着珍妮的眼睛,那双永远胆怯、小心翼翼的眼睛,在对着讨厌的男人说出“I'm a lesbian”的时候才终于松懈下来,变得越来越坚定。细节好真实啊,尽管不太喜欢女友的角色,但是每一个凝视都好真实。珍妮就是I版的我吧,独居,养猫,方形鱼缸,睡前一定要听东西,压力大的时候会刷水池子。 |
|
听着广播天天抵制这个抵制那个,女主一直深陷内心的纠结和挣扎,面对家人、同事和学生的不解她无力争辩,只有一群处境相同的姐妹始终陪在她的身边。当她在家庭聚会坦白自己les身份之后,一路快走冲到路边又哭又笑真的太抓人了,终于释放了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 |
|
这边连人家40年前都不如 |
|
其实一般人很容易代入珍妮出柜前的心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有固定的床伴,为什么还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私生活?实则这是个体如何与社会兼容以及如何与主流的社会观念相洽合的一套防护机制的典型案例,案例中的机制仅仅是自我保存,无法对坏的社会观念进行纠偏,亦无法自洽。这种将自欺欺人视为常态的行为一旦参与社会化的互动,比如成为一名教师、不得不为人师表,便面临为其自圆其说而不得不不断添加谎言的素材,学生、家长、同事和自己的亲人既是这些素材的旁观者,又将成为积攒素材的帮凶,由此,社会观念不仅止步不前,更会恶化错误观念深入内里的盘根错结。所以最珍贵的是珍妮女伴的态度,认为女性政治不可回避,而性取向政治则更应该成为性少数群体对内与对外宣讲的重要生活内容。人们不能总是指望少数勇敢的人替自己出头,要走出柜子。 |
|
2013年…一個光斑⋯可那個光也有自己要迎向的黑暗吧⋯ |
|
两颗星全给女主的颜 |
|
@2023-04-02 22:59:23 |
|
比较少看LGBT题材,这一部格外喜欢。出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因,被Jean跟Viv在Pub后巷,关于15岁学生的对话打动,甚觉得心酸:“你觉得她又靠什么立足世界呢”。发现人,真的因为各种原因,把自己委屈到盒子里,随波的生活,总不得劲,郁郁寡欢,得过且过。还是一句要改变,有时换种活法,不用激烈到头破血流,就是知道框架在这了,行不行至,全凭自己。缓慢朝着”理想“而行,把身边人和事都轻拿轻放。 |
|
很平庸的切入点,想讨论和要表达的都很老生常谈。并不是说反复呐喊没意义,至少有些新意会更好。 |
|
女主短发比长发美好多 |
|
拍得好像纪录片,感觉太real了🤧🤧🤧像是在某些地方仍会发生的故事。
jean的脸太蛊了👏👏👏 |
|
知易行难,人下意识的畏惧会在心底堆积成一座山。Jean对聚会上的陌生男子不耐烦的讲出I'm a lesbian,就是一个寻常到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瞬间,突然卸下了伪装的重担。 |
|
女主角太漂亮了。 |
|
观于Printemps Lesbien 2023。全是技巧,全是感情。摄影非常美丽,可是导演对人物刻画这块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每个镜头设计都比较意图明显,一些地方的剪辑有点混乱,总之给人一种在看复古主题杂志照片的感觉。
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如此之多的中老年lesbian群体,左边的阿姨是和她爱人一起来看的,还牵手亲亲好有爱…
电影结束后右边的阿姨问我知不知道那个演《壮志凌云》的澳大利亚女演员是谁,说她和女主角的美丽蓝眼睛太像了。聊了几分钟后,另一个观众告诉她是妮可·基德曼。阿姨:“是的!妮可基德曼!谢谢你,不然我要睡不着觉了”我:“妮可基德曼演过《壮志凌云》吗?”“是的,她演过。你该看看她年轻的样子,太漂亮了”可是妮可基德曼真的没有演过《壮志凌云》啊! |
|
“没有什么是能去政治化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