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段枯燥无味,就是一群脑残学生,听人忽悠西方国家多么美好,拿着手雷手枪,就要劫机去,毫无计划,跟过家家似的,被机师几枪搞定,搞笑的是还有同伴看戏,凑热闹啊,机场守卫对着飞机不分敌我狂扫枪,存活的孩子被判死刑,就一个女的活下来了,够讽刺。感触深的是7年后,父母们去找孩子尸骨,找不到 |
|
「你怎么知道西方世界比我们好?」「我不知道,我都见不过,怎么会知道?」。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够拍一拍大逃港?比这个事件能说的内容深太多了。(香港有过涉及此题材的影视但是缺乏从内地视角,甚至是整个华人视角出发的作品) |
|
我应该是第一次看格鲁吉亚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本身棒,完成得也不错,终归还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女主太好看了,散场后偷瞄很久,想要她戏里的同款蓝毛衣。 |
|
再也不愿看这种折磨人的垃圾了! |
|
以暴制暴虽不可取,但确实是他们面对铁幕之的“最后的吼声”,特别是被捕后父母的舔犊之情刻画的入木三分,以及对神父的威逼利诱和最后对他们尸体的残暴处理!是否也问他们父亲收取的处决子弹费用?也许有吧!加一颗星因为我还在期待真相与和解 |
|
被体制绑架的人质们。
“没有任何程度的自由比他人的生命更重要。”“道歉是对受害者的侮辱。” |
|
第比利斯只有眼泪,没有十二月党人。中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格鲁吉亚的命运,只能走向费拉。 |
|
人家大逃港是为了生计,脱北是为了自由,跑到西德也算为了自由,你这帮身在福中的格鲁吉亚高干子弟纯粹闲得蛋疼!连个周密计划都没有,还持枪害死了其他无辜乘客。一帮脑子进了屎的。 |
|
Sid and Nancy
Mr. and Mrs. Smith
James and Alyssa
Bonnie and Clyde
You know what I want |
|
拉登当年劫机的时候,
如果面对这么松软的反制,可能摧毁的就不是那几幢预埋xx做特效的世贸中心了。 |
|
没想到这么硬核,吓了一跳 |
|
给我科普到了一段往事 到劫机都非常棒 展现了那个年代暗流涌动的青年生活 下了飞机有些拖拽 也没把情绪调动起来 如果收尾能干净点再加长劫机戏份会更好吧 |
|
黑海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湍流不息。高加索的少年骸骨难寻,留下了太多谜团。在飞机上抵死一搏,他们明知时运不济,凶多吉少,仍不愿做铁幕里的囚鸟。不该这样逃离故土,也不该这样贸然行动。母亲一直记得这对新人在婚礼上的舞蹈,半生都把这场劫机视作对自己的报复,没人理解所谓生命追求的自由。 |
|
保持了克制和冷静,让观众自己看到了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某国是如何对待青年的,有的人飞不掉但至少尝试过,比起那些在地上嘲笑他们的狗强多了 |
|
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的当下,劫机题材不可能受青睐。镜头非常克制,谁能想到战斗民族连民航都佩戴枪支,谁能想到这群年轻人用生命都无法换取的自由,几年后就悄然降临? |
|
#Berlinale 对格鲁吉亚开始好奇 small nation一样可以出产优秀的片子 只不过人物刻画不够鲜明 尤其是上机后的紧张 年轻人们大同小异 有些小细节蛮套路的 泪点是男主临走前超级兴奋地和家人道别 还有父母们去找孩子的葬身之处 “他们什么都有了 还要什么” 自由 |
|
活动策略成这样,牵涉了太多人,而且完全没有任何应变预案,只是特别向往自由的愿望在支撑把。军方的营救也滑稽,直接打死机组成员和人质,所有人的命都不值钱。唯一伟大的角色是那个母亲,勇敢,执着。 |
|
影像还原非常真实,80年代的风格与质感,简洁客观的纪实手法。故事开始有些琐碎,但整体非常完整,讲述得冷静干净利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片名也非常具有寓意,乍看说的是飞机中被挟持的人质,实际上指的是这些幻想外逃的青年。 |
|
这片子挺奇怪的,看了半小时整个人都是迷蒙不解的状态,不过后半段事件发展开来就明朗了,飞机事件过程节奏不错。借青春年少向往自由的冲动举措来鞭打这一切荒谬的制度禁锢。PS.1.青年演员们很养眼。2.饰演尼卡父亲的格鲁吉亚籍演员Merab Ninidze(《电子云层下》《我的快乐家庭》《木星之卫》)语言天赋也是很厉害啊,匈牙利语、俄语也会。 |
|
[4.0/5.0] 聽披頭四都要被審查,令人想起之前有旺中媒體說同性戀學生殺人,是因為聽齊柏林飛船,其中 Jimmy Page 身為撒但信徒。「《為神著魔的男孩》攝影師,
以一貫的驚人長鏡頭,為本片提供充滿壓迫感的幽閉影像。」 |
|
片名非常值得玩味。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不幸当中,再完美的家庭也有烦恼。国家也是一样,青年并不是知为何反抗权威,躁动和误导让他们被荷尔蒙绑架成了青春的人质。 |
|
笨,冲动,殃及无辜的人,无谓的牺牲,我想不出赞美的词,来赞美他们追求自由的方式。 |
|
细节不错,整体一般,意识形态流。 |
|
在電影裏看到了格魯吉亞還是加盟共和國時候的旗幟,看到了披頭四的《Let it be》,看到了好久沒在電影看到過的尼尼澤……關於東方陣營的劫機題材的劇情片其實蠻多,這部算是有點非典型(尤其展現了袋鼠法庭),但是非典型到將營救過程大部分省略;而且前半段鋪墊也太長。看著看著,真覺得這群立flag不倦、樹大招風的劫機者很傻很天真。 |
|
处理得太寡淡了 |
|
铁幕下的无力。战斗民族真不是盖的,免谈直接对有无辜旅客包括机组扫射。ps:女主角是真的漂亮。 |
|
叙事功力一团糟 |
|
故事本身太荒谬了,而电影拍摄本身却不够荒谬。当然可以用一本正经去解释荒谬本身的荒诞感,但出来的效果确实严肃的,散乱的。但是格鲁吉亚的人儿都好好看! |
|
补6月23日 |
|
民航的机组都有手枪,而他们用生命都没能换取到的自由却在几年之后自然而然的到来。说到底啊,年轻人都太冲动,就是傻。 |
|
角色多且散,盡力不樣板成「恐怖份子」或「反共義士」卻流於表面,殊為可惜。Vladislav Opeliants的攝影很強,如昏黃帶點詭譎青光的婚禮(還有霸氣的跳舞長單鏡!——In Bloom的婚禮也有類似處理),處處可見的耀光如圓形監獄燈漫射各角落,看似唯美夢幻卻又無所遁逃的矛盾感,特別展現於劫機機艙內的高潮戲。 |
|
铺垫很长,三幕式结构,中段的“闹剧”其实可以处理的更好一些。大多数看点也基本来自于那个年代各种极具政治意味的元素拼贴,好在有真实事件作衬赋予了本片更具说服力的现实意义。另外,这次台版译名“飞向极乐园”明显比直译的“人质们”更胜一筹。 |
|
前面八十年代不听话的富足青年无聊又激进twist&shout那一套篇幅有点多,后半令人紧张又太利落了(以至于我听到有人信誓旦旦的说肯定被剪了233333)父母满足于四墙之内的自由,孩子杀人偿命也没赚来的自由,八年后不期而至,哪个比较可悲。多年后父母去刑场乱葬岗挖孩子的尸骸,却始终没找到,好凄凉啊 |
|
为他们的愚勇和智商感到捉急。影片在劫机片段的刻画比较适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在高潮段落为了具备真实感,一定要快狠准,一切都发生在瞬间。但影片缺少对个体精准的刻画,没有挖掘逃走的深层原因,没有叙述他们的精神状态,大段大段无价值聚会场景的展现,使得高潮段落丧失了本应有的力道。 |
|
尼卡爸爸那个角色看上去是硬加的 但是没想到尼尼泽跟真实历史渊源这么深! 特殊时期民航机组持枪 不然也不会死人 家长觉得他们接受威权的荫蔽什么都有了 除了选择 虽然这些人冲动幼稚理想主义害死无辜乘客 但他们反抗了(那时候的叛逃人员其实挺多而且门槛不低。。。 找尸骨也是真事 到现在都没人知道他们被处决以后埋在哪里 |
|
叙事角度相对比较冷静。并没有刻意预设立场,留了一定的故事外的思考。 |
|
铁幕挡住的是肉身还是精神?制造铁幕的又是谁? |
|
kinda bored |
|
19.2.6看过,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为什么就拍得那么沉闷呢? |
|
前戏主要是安排人物混个脸熟,令人眼花缭乱,枯燥无味。不深入人物内心,不用力鞭打体制,只是走马观花地叙事,好在环境与摄影有冷寂的感觉。力求全,最后散了。他们什么都有了,还要什么?他们是被专制国家劫持的“人质”,困在墙内,向往墙外,向往自由。 |
|
各种版本的海报很美。 |
|
与其说是一帮年轻人为了摆脱专制,去实施劫机,还不如说,是一群生活无忧,内心匆忙青春期逆动的“优质生活二代”,在某些人的引导下,匆忙实施的一场最终伤害到其他人的“闹剧劫机”,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在发现飞机改了型号,也不取消计划,简直胡闹。 |
|
影像张力赋予电影无与伦比的美。 |
|
身不由己 人人自危 机上机下 生前死后 皆是人质 前情展开过于拖沓 劫持事件本身的仓皇冒动里渗出令人恐怖的荒谬 反而是随后的庭审 寻尸 表现得节制而格外让人唏嘘 |
|
三星:婚礼以及劫机的段落拍的还行,连贯有张力。铁幕的冰冷,欲望的幻灭,图样图森破的年轻人,人生有时真的挺残酷的.... |
|
有些人赴死只不过是为了自由。而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看来的桎梏,对于另外的某些国家来说,已经算是自由,那些真的毫无自由的人们连挣扎都已经放弃了。 |
|
#67th Berlin#全景 荒谬的劫机 幻灭的梦想 |
|
节奏有点乱 不好看//明明恐惧未知却总相信未知 |
|
最后的字幕推了啥? |
|
无聊至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