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小妹妹的视角挺可爱的,有《幽情密使》里的小男主那味儿。男孩把象征着邪恶的花冲掉,女孩把以为是姐姐在平安夜落的血拾起来舔掉:孩子的信仰和对善美的追求往往是最纯洁最诚实的,衬得母亲的表演欲和公主病难以忍受。这样的人格养出的孩子只怕要么暴躁要么怯懦吧,还挺合理的。亲情里那股“好歹是一家人”淡漠的nuance很有劲。 |
|
这母亲可太会找男友了,长那么帅还老让他当众脱衣服🙏 |
|
一部空间优先于叙事的情节剧,生动塑造了母女四人的群像。“线”是一个选得极好的喻体,因为它既可以切割空间又可以连接两个分离的个体,于是电影里出现的那些线状物都有了清晰的所指:地上的蓝线/监控屏幕之间的分割线/飞驰而过把前后景分割的火车,它们都在努力描绘(并隐喻着疫情隔离时代的)情感区隔,一种强迫性的、人与人之间越努力越遥远的无助;而妹妹用电线牵住了姐姐的吉他,带着她步步向自己靠近的段落,则又让我们感到了家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也明晰了妹妹这个角色的定位。而到最后,地上那仅剩的一抹擦不净的蓝线也自然成为了情感伤口愈合后的伤疤。就这点来说,梅尔抓住了影片的题眼,不失水准地讲好了这个故事。 |
|
母女之间的主线扯了那么多线头,最后一个没碰,导演把时间都拿来撒狗血了。最后竟然是“没有一首歌解决不了的问题”来解决难题,这是跟迪士尼歌舞片学的吗? |
|
除了歌唱就是在暴怒中大声嚷嚷,算是把话剧舞台搬到瑞士法语区小镇吧,巴不得能把附近的度假村震出雪崩。戏中角色糟糕到毫无可信度,好言相劝会得以推搡才可以进行吗?家庭关系和女性主义如果非要以咆哮来抒发,那得恐女又恐婚育吧 。 |
|
意外的不错 有几个镜头的流转很是丝滑 对于家庭群像的描绘也没有落入俗套 把家庭内部的残破和不可弥合之伤拍得很动人 线的物象挺恰当 由远至近推送的情感隔阂朴素精准 蛮喜欢的 |
|
3.5,不尽如人意,但剧作完成度算比较高的,几位女演员的状态都非常好,隔壁Rimini真的应该学学怎么让演员唱歌。最后一幕女儿和母亲站在一个即将相拥的角度,但最终错开,是神来之笔,有很多深刻感情的走散,最终就是这样的吧。 |
|
所有觉得难看的朋友们啊,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从未在现实里经历过如此爱恨交织剑拔弩张的关系。 |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典型的由一个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失败母亲造就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女儿,100米界限除了表达母女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内心距离,也影射了疫情后的世界,人和人之间都已经产生了无法走近的安全距离 |
|
和《西游记》里孙悟空画的那条不让师傅走出的线相反,师傅因为圣母心一意孤行要走出。本片的线是不让进入,正是距离创造了母女间更加复杂的紧张局势。起初,线是无形的,直到它变成具像化的颜料线。母亲和女儿的过激行为,并不是抓马,而是证明她们家多少都是有点病态的。 |
|
女儿演的太好了。。。被惊艳到了。。。这么复杂的情感,处理的恰到好处。。 |
|
她从小就不肯喝母乳,孕期时踢母亲的肚皮,长大后打母亲的耳光。大女儿是普通的主妇,二女儿是异禀的才女,小女儿是上帝的孩子。地上有看得到的蓝色颜料线,心里有看不到的亲情绝缘线。她脱光了衣服,在窗外的嘶吼就像噪音。当她消失了,这个家庭才获得安宁。钢琴没了布置成桌椅,仿佛这里没有过声音。 |
|
很创新的高速摄影+演员调度,来自当时70岁的女摄影师阿涅斯·戈达尔!!!和新的女导演合作进行新尝试真不错~但是电影情绪很足的时候没有很好树立母女关系为何强烈如此,因为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命题,“强烈”给的理由不多、给的“强烈”结果太多 |
|
#63th ThessalonikiFF#Berlinale2022 competition |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也亏得能编出这么矫情到可怕的故事……演员们你们演起来不尴尬吗……这种去个新生代K plus(是的小女儿才12岁嘛),或者全景或者展映放一下就行了,为了凑女导演人数才选到主竞赛的吗? |
|
Berlinale2022|展现家庭结构中避之不及的agon淋漓尽致。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尽管以线相隔,从再远的高楼望过去,把边界拉得再清晰,一进入那里,爱与呵护还是被无尽的伤害稀释了。 |
|
這個故事的架構和展開都蠻俏皮的,很有活力的一部片,躍動著激進的惡女氣質,把本來可能落於流俗的母女戰爭演繹成充斥著不和諧音符的躍動旋律,何樂而不為 |
|
配乐摄影表演都很不错,但太残忍了,一个20岁就灌唱片但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还怀着第二个的天才少女钢琴家的折堕中年。导演似乎不是没有同情,但非常犹疑,宗教元素的掺入就实在很莫名其妙了(欸不是法国吗?) |
|
极高的天赋加上艺术家的气质,宁可玉碎不可苟同,与其说是相爱相杀,不如说是缺乏情绪控制,个人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
|
3.5 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但都有效 和朋友争论半天是不是成年版system crasher哈哈哈 没有crash system 自我的妈妈和热烈的女儿们互相crash又弥合 三姐妹真可爱 选角真妙 |
|
母亲与三个女儿的故事。开场情节异常激烈,预示后面故事的发展。母亲问题很大,总是沉浸于自己20岁之时,那时的自己刚发行钢琴唱片,突然怀孕击碎她的梦想。因此她怨恨自己的女儿,又不停地换男友。大女儿35岁还不成熟,解决问题只靠暴力。影片中最焦虑的是小女儿,东奔西跑,试图化解各方矛盾。挺有意思的影片,节奏虽慢,却有张力。 |
|
导演说她想借“线”隐喻新冠的隔离,女主是高敏感人格,处理事情不会说只会打架,单看电影没看出来,通篇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信服”,尴尬,女主演技辣眼 |
|
2.5。虽然有点狗血,但有些镜头和音乐还是不错的。线已画下,再怎么擦除都会留有痕迹。另外这个家没有小妹妹真的会完。 |
|
#2022金鸡国际影展
雪山下的北国小镇,宁静得让人感觉很舒适,拍摄手法也很简洁凌厉,把玛格丽特的情绪爆发拍得很好。
其实一家人都不太正常,玛格丽特有暴力倾向,玛丽昂笃信宗教,妈妈孩子气不顾他人。一直在想玛格丽特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影片也没有直接告诉,但后来发现,其实在几个孩子中,母亲对她是最好的,可能也因此而附加了太多期望,只有彼此都受了伤,才能化解这种互相挤压。里面的音乐都好听,都有一种神圣感。 |
|
这样的母亲也是大麻烦 |
|
蓝线、电源线和飞驰而过的火车,钢琴、电吉他和天籁般的宗教歌声,换男人如换衣服的母亲和被pua却离不开的女儿,雪山下的小镇有多静谧,吵架时的剑拔弩张就有多暴力。 |
|
全程出戏主角和hilary swank撞脸😂 对不起 然后对火力值拉满的情感疯狂带入 各种要吐吐不出来的情感表现酣畅淋漓 也就还行? |
|
全女性角度的一地鸡毛。妈不像妈,女儿不像女儿。三个女儿的角色都写得很好,各自独立又有彼此的情感链接。相比母亲这个角色就和传统情感剥离较大,也是很大胆的设置。 |
|
神經病的女人最好命,我也神經病一下就能找到那麼棒的男人嗎? |
|
母女角色对调,再把丈夫删去,增加角色之间的内心联系会不会更好?怎么说呢,想让感觉再聚拢一些,更像是枝裕和一些。现在只是呈现了人物的性格(而且是很平面的呈现),缺乏对人物状态的发问,也没有花费更多精力探讨形成这条分割之线的真正原因,剧作发展“照板煮碗”,没有任何惊喜,除了结尾那个错开的拥抱算是妙笔,其他地方都乏善可陈。 |
|
非常难受的观影体验,无休止的drama使得一切冲突变形,吊诡的是,什么东西做到极致确实会产生一些质变,电影好像又在糊里糊涂的混乱间找到了一条出路。它不求共情只全力输出,把观众揍个鼻青脸肿。 |
|
#22金鸡 第一次有了看电影节的电影产生浪费钱的念头,人生完整了( |
|
#柏林影展 #主競賽 法國女性導演Ursula Meier以「家庭」為背景、創作核心的三部曲其一。透過一對母女關係的破裂,展開一場自我追尋、血緣與家庭關係的日常描繪。在浮誇的劇情走向上,破裂關係的修補,邊緣生活的拉扯,將觀眾置於一場猶如肥皂劇、公路式的情境之中。分割家庭的那條界線,某種程度標示了無法彌補的過去與看不清的未來;在疫情及隔離時代,產生了衝突與共鳴。而人性亦變得更加破碎與敏感! |
|
【X】好像只有小女孩的歌可以听听。 |
|
今天去看了今年柏林电影节我的最后一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幕,两人相对无言,以留白作结。一个不错的故事,一个很好的演员,但整部电影确实没有太大亮点。 |
|
家庭撕逼大作,女主兼导演演得太大袈裟,有些出戏。 |
|
看到目前为止本届主竞赛最差,烂都烂得毫无特色,看开场的序幕戏时就想离场了… 选片之耻啊,这么差的片能不能就不要硬塞进主竞赛为女性导演的入围凑数啊,今年整体质量都下滑的这么明显了,卡洛要再像今年这么选下去恐怕离下台也不会远了吧(笑。DOP居然是德尼的御用Agnès Godard,除了个别大全/远景外毫无施展空间,这是多么大的浪费… |
|
三星半,有些镜头拍得很美,里面的音乐都很不错,整体故事就那样,可能有些人能找到一些共鸣 |
|
[3-] |
|
5.5。精細地排布了人物前史與事件反應間草蛇灰線的關係,並將其置於依據人物關係分割的空間中觀察進一步發展。緊張的三角關係卻恰恰崩塌在小妹一處,因為這個人物被寫得僅僅能給出單純事件反應。 |
|
尽管故事本身看似狗血,但通过这些狗血片段,展现的母女关系,艺术与家庭的关系,她们之间的情绪障碍。还有姐妹间温暖与音乐的环绕,抹不掉的永远都是内心那条最温暖的情感线。 |
|
自我为中心的音乐家母亲,别扭的母女关系,无处不在的信神与疑神,孤寂的雪山小屋,片尾大量的侧写镜头,随处可见伯格曼的痕迹,但这4位真实可爱的女性让伯格曼与否变得一点都不重要——这是女性在不同的信仰与心灵状态下彼此接纳的故事,可惜欠一个有力的结尾,似是导演不知如何收尾所以干脆不收,又或是生活本就无解,只是往前走,而不是串联线索回答任何问题。 |
|
歇斯底里用错了方向 |
|
【3】差点一星。辜负了“线”的剧作,这东西就母女两人情感的隔阂和各自心理不过去的边界线。本可以同现实的线和虚构的线结合起来,结果还是拍了一个暴躁女追梦和解爱妈妈的烂故事。原生家庭的创伤已经拍累了,就一家人全有病,妈妈爱偏执,女儿爱间歇性发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所以被导演赋予了电视剧的既视感,全员发疯病演这出心理创伤的玩意。 |
|
这种爆裂的情感/情绪我懂,复杂的线团根本理不开,一把火烧了才算,余烬过后是疲惫和无力吧?还是说认清现实那叫求而不得? |
|
最后那个错身 真是人间真实。 |
|
散文文体的作者电影。以一段toxic的母女关系映射出一个女性的人生困境。在事业巅峰被迫隐退生子,天赋异禀却只能做一个平凡的音乐教师。母亲的痛苦转嫁给女儿,虽然关系紧密却又无法倾听和理解彼此的心灵困顿。只有在强行存在的100米距离中,天各一方的母女不得不彼此观望与反思,那些来自襁褓和育儿时期就积累下来的怨恨才缓慢消解,最终结束在母亲的耳聋和女儿的沉默中。音乐、声音和身体感官都是这部作品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元素,充满隐喻与互文也带来相对多元的含义和情绪。 |
|
亲情被法律划开了一条线,即便擦洗了,但心上的永远都洗不掉了。珍惜你身边的人。喜欢妹妹那颗处子之心,是本能是纯粹是这个家庭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音乐与自己妥协也是与家人的妥协,这大概就是成长。 |
|
很有戏剧性的一组人物关系。她在雪地中脱衣的那一刻,人物、音乐和画面组成了情感的催化剂。 |
|
用“线”来隐喻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整体也算不错的女性群像刻画,母女四人都个性鲜明,最后的结局很好点到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