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广场舞大妈,现在我对老了之后的想象是蔡老师 |
|
对这样的节目还能苛求什么呢 有它的存在就心怀感激了 |
|
《十三邀》从第五季开始逐渐“封神”,这种越做越好的节奏是非常反常识的,到了第七季甚至从正襟危坐的谈话节目,变得像极了情景交融的文化真人秀。第一集开头锺叔河的自述、结尾蔡皋坐在房檐下对往事的追忆,都让人动容得想哭,那种文化即刻磨灭的危机感和对未来莫衷一是的指望感此起彼伏互为映显。蔡皋以风动的白发入镜,那不就是古诗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描述的样子吗!蔡皋在谈及理想主义和梅心时,我意识到,从第七季起,《十三邀》开始了文化“传灯”。 |
|
看完这期节目,我感觉到一点确幸,还好《十三邀》还在,还好有蔡皋这样的人物在。
|
|
许知远说“我们来找您找指望的”,蔡皋回应说已经有多年没有人这样跑来和她谈这些,老师表露出的兴奋让人心酸。
|
|
这么多期追下来,越来越感到感到庆幸,庆幸这个时代还有《十三邀》这样的文化节目。它好似是一片桃花源,每次打开,都仿佛经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第一期非常出色,蔡皋老师活得自在、自如,她一直在追求“返童”,果真拥有了返璞归真后的心态与气度,一举一动都散发出童真。她与自然共生,在一棵树上寻觅到真理与意义;身处闹市亦同样开怀,因为可以任由它繁华,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点热闹。同时,蔡皋老师也有某种矛盾在,她不希望真的回到充满苦难的童年,而是以艺术与审美获得自救,消化痛苦,描画诗意。她的很多话都富含哲理,“不教而教”“记录就是我的针脚”。还需注意的是,许知远也没那么紧绷了,他的问话也像挥出去的锄头,既要挖掘到果实,又不会伤到根茎。这是采访者的境界。 |
|
我觉得许知远这一季,变得在有自觉性地拒绝概念性的词汇,而接近具体。从这一点看,他似乎也来到了人生比较脆弱的一个时期,在一种自我对抗中产生变化。而这个时候,他也变得更袒露了,蔡皋让人感到,真正的艺术家,一辈子都会拥有不可磨灭的童真,这真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
|
最后大叔终于想明白了,好好采访学者就好,千万别去采访其他人,更别采访(尤其是喜欢的)姐姐或者妹子 |
|
真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节目。 |
|
锺叔河用「我是世界的人」开解着当下的无力感。蔡皋对许知远讲,「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指望,就像你来我就觉得有指望」。两句话,也是两种姿态或动作,一方形成自觉,一方来自他者。但最后都为达成一致的愿景,愿我们都还在世界的潮流里面。 |
|
之前还抱怨《十三邀》水准忽上忽下,直到第七季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原速、不划进度条、不觉得无聊烦躁、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看完一整档节目了,无论是综艺还是剧集,十三邀还是牛逼的,希望一直做下去。 |
|
徐京坤这期“封神”,完全是电影感的剪辑和文本。除了野孩子闯荡成独臂船长的生命激情外,还有组成他英雄叙事的小小善意和温暖配角。把命运的巨浪和生活的细流并置在一起,意蕴丰富得难以言喻。当真正的勇敢和真正的温情发生,当事人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旁观者已止不住热泪盈睫。我们在别人的赞歌里,瞧见的还有自己的遗憾。一如恐惧衰老的许知远渴望英雄主义时,看到徐京坤背后无可替代的生命经验与代价,他已经知道:有些奇迹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
|
蔡皋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轻松的访谈氛围中,她很平和的讲她的‘桃花源’是被逼出来的,看到这里我流泪了,每个时代都有人深陷不同泥淖,在蔡老这里,我看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顽强乐观的生命力。 |
|
推荐所有人去看第七季的《十三邀》,一个节目做到第七季,没有疲软下来,反而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坚持吗。许知远有时候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
|
目前只说两个打动点。一是第二集园区门口写的“宇宙无限,信使有痕。”二是张双南跟许知远一边吃烤串一边谈宇宙,特别打动我。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根串,都是这无边无际中的“信使”。智识与烟火的愉悦,永不过时。 |
|
蔡老师太可爱了,一边翻手比划一边念歌谣“看事容易做事难”。第七季观感较好可能在于主持人的部分自我退出,和嘉宾同席而坐的融合,减少了以往空谈意义和时代、侧重于人及生活本身。 |
|
许知远这水平也快被chatgpt取代了吧,一集问不出几句闷屁,没有任何素养,啥都能扯到自己那老几样———假浪漫、关心所有中国人审美落后。这集要是好也全是嘉宾功劳,然后现在也没一点攻击性了。有时候时长不够还要靠自己选题会上播那点玩意凑。 |
|
“我没有桃花源”
“我是被逼出来的桃花源” |
|
十三邀又回来了,等了好久!第一期就很有感觉,很触动。真的太喜欢蔡老师对于生活的记录了,不管是一棵被砍掉但又长得笔直的树,还是她和外婆、学生、孩子的可爱回忆,都让人由衷地觉得:生活真的还蛮有趣的,我们的生活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有趣又可爱的事情。所以,就是当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生活就鲜活了起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爱具体的人,即使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尽管我们都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 但我们就是边缘世界里一个边缘的人呀!♥️ |
|
李景亮这一期达到新高度,也给许知远注入了一剂青春活力 |
|
这个时代感谢有许知远 |
|
徐京坤这期太牛了!!!当你以为他的励志故事已经讲到尾声了,殊不知,他的人生处处是精彩。徐京坤似乎也没太抱希望能找到当年住的地方,小心翼翼的确认电话那头的人是不是当年的房东老大爷,更不确定大爷还能否记得他。不可思议的是大爷不但记得他,在大爷心目中,这位独臂少年和杨利伟一样伟大,他从墙上的钟表盒里拿出两张报纸,一张是他,另一张是杨利伟,大爷说除了这两张报纸,再也没有了。 |
|
这一季太好了。喜欢韩红、李景亮、徐京坤这几期。生命鲜艳,痛彻,繁茂,赤忱。如此燃烧。摧枯拉朽。信的力量如此震撼。 |
|
新加坡華人墓場裡,有碑文寫道:「埋骨何須故里,蓋棺便是吾廬」,寫得真好。王賡武年輕時隨父母在東南亞不斷流徙中尋找確定,而我卻在不斷的確定中起疑。我只有一種鄉愁,那就是對人類現代文明以及個體自由的嚮往。身在此地,心安卻在別處,於是就有了鄉愁。正如許知遠最後說的,根是多樣的命題,世上存在某種意義上抽象的根,但它並非來自家族或土地,而可能是創造出來的;你的身份不僅存留於你的過去,也是被你面向未來的行動所塑造。第七季的評分比第一季還高的視頻節目,應該很少見了吧,轉眼間這一季節目也已經走到尾聲,在淺薄、無聊、空洞、反智大行其道咄咄逼人的時代裡,每週給人多一個幾十分鐘的避靜機會,不可謂不是場功德。 |
|
单独看了李景亮这一期。“你不看我(这个要攻击你的人),怎么保护自己。”“想得好,不如做得好。”“像现在这阳光你戴个草帽,你锄这个草,特舒服,现在的天气,特舒服,静静的,你听一下这水声,多舒服,这是你的一切,这是我们的一切啊。” |
|
李景亮这期看的我泪水常含 |
|
李景亮的那一期,明明是最粗粝最真实的最接地气的,但又是最哲学最有诗意的,许也越来越接地气了,他不再飘着了,不再去谈论那些宏大叙事,开始作为现实的人来交流,让嘉宾说出或者说不想表达内心,例如李景亮的:“这就是我的一切,谁都拿不走它!” |
|
十三邀第七季,我毕业季,十三邀好像就是我的大学,从教室的指月到房间的指月,连老许也开始说:“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具体的事情”最有帮助。我22岁,也教四年级,在湖南霸蛮。 |
|
希望十三邀永远都不要结束,直到世界尽头 |
|
问题问的越来越精准 这季明星也少加一颗星 |
|
四颗星给嘉宾,少颗星是因为许知远,许知远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好多时候装文化人,实际是很尬。 |
|
第七季了,看十三邀就像拆盲盒,突然某一集就给你很大的触动,李景亮和徐京坤这样用身体拼命的人,给人的触动最直接震撼,这时候语言真的太轻了,看到他们的生活,为生存做出的努力和承受的痛苦,会感到成功需要付出远不止汗水,还有智慧和拿命去拼的勇气,太牛了这些人,光是看到就会热泪盈眶,他们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远远拉高了我对痛苦承受的心理阈值,相比之下我的艰难就变得简单容易得多。 |
|
喜欢李景亮这一期。 |
|
李景亮这期对话最少,却又诗意盎然。 |
|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热词?外长秦刚这样答:服务少数国家、少数人不是现代化,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不是现代化,精神空虚、失德失序也不是现代化。别嫌「精致利己主义」这个词大,只要「许知远」他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不是他。在「公知三十年启蒙失败」之后,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失意知识分子」群体当何去何从?看过《怪圈》的观众大概知道,她们不是不去「外界」寻找,而是「带着偏见看世界」注定寻找不到。最后无可奈何地「被迫」退回到历史里去找——这就是所谓的「国进民退」吧:反复地在古人与今人的文字中流连...像鲁迅先生(笔下)好的故事,又像《桃花源记》两岸边缤纷的风景——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同样对「飘零的隐士」张爱玲赏叹有佳,但木心是有自知之明的——哇真好,隐士们完成了一个节目。 |
|
无奈,只能用五星支持所剩无几的谈话节目,捍卫主持人开口的权力,在这个越来越写不了长句的年代,愿思辨精神长存 |
|
观不了世界,就看看有世界观的人分享的东西。 |
|
李景亮这集是最有进度条焦虑的一集。ufc是mma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比赛,而我看ufc也是受到朋友的影响,几乎见证了李景亮在ufc成长的整个过程。
在一开始,比赛的暴力,血腥让我内心十分抗拒。正如许知远所说,回避对抗性。我们的教育都让大家意识到,弱肉强食是有问题的。我们这代成长起来的人,似乎都缺乏一些原始的野性,而具有强烈对抗性的MMA,似乎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种途径。
格斗场上不止我们认为的这些血腥暴力,还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你无法想象一个场景,前一秒还在往被他压制在地面的对手头上砸拳,下一秒比赛结束的时候,朝对手跪下,跪拜对手,致敬对方。在这个八角笼中,你可以看到原始的野性,血腥,高度的对抗,也可以看到勇气,尊重,品德。他们之间,并不冲突。 |
|
真的越来越好了,五星鼓励 |
|
逐渐鸡汤化也不是什么新问题,真正严肃的讨论是没法播出的 |
|
编导组真懂啊,采访白先勇,背景音乐是五月天的《拥抱》,旋律是那段「晚风吻尽荷花叶,任我醉倒在池边」。 |
|
最后一期王赓武老师把这一季拔到了一个更高的纬度 |
|
这季的嘉宾特别多样化,每期都好像拆盲盒一样,感觉很有趣。当看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代浪潮博弈,便感受到了鼓舞。许知远本人也变化了,似乎更中性了、更创业者了。 |
|
对话费翔,能不能败整英语啊😑 |
|
王笛、冯远征、何怀宏、张双南、彭凯平、蔡皋、韩红、费翔、张晓刚最佳,王笛的袍哥那本书有些失望,没想到人倒是挺性情的,出没在成都的茶馆里,拉着许知远就越聊越开,何怀宏讲《正义论》和自己的经验,有智慧,韩红霸气之下的柔肠让人难忘…… |
|
来看徐京坤,中国船长 |
|
还挺能理解许知远有时候会讲英语的……有时候就是会觉得英语讲出来的感觉和画面会更加贴切一些。比如泡沫想到的是一堆白沫子,bubble就会想象到一个亮亮的漂浮在空中的泡泡,是幻境的感觉。就像经常感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会想到overwhelm那个词,真的会有窒息和压抑感。但相同的,有些直白粗鄙的词句,转译又会有中文独特的信达雅。就……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选择最恰当的就行了。对许老师因此而上热搜,表达一份浅薄的支持。 |
|
陈晓卿毫不犹豫说龙脊。冯远征是回是留的痛苦。韩红长亭外古道边。费翔。 |
|
最后一集是王赓武老师,看了两遍。总是想到《重走》的最后一节:「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在101岁这个年龄,他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他觉得冯友兰说的是对的,“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但是在1939年,他并不明白这一切,毕竟,他才21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
|
看到第九集,韩红的性格我太不喜欢了,很多人说她真诚,为什么我感觉到她很装,很不真诚...... |